《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1. 中立 1.1 态度 “ 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者行为流 露自己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者态度。 法官调解案件应当依法进行,并注意言行审慎, 避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对其公正性产生合 理的怀疑。 ”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土地行政管理.
你愛美食嗎?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在廚房熱火朝天忙活了好一陣,好不容易美味佳餚端上桌,卻絲毫沒了胃口。難道真的是像大家開玩笑說的,都是在做飯時“偷吃”飽啦?經常有一些人在烹飪過後卻沒有食欲,出現嗅覺遲鈍、口渴、頭暈,眼、鼻、喉受刺激的症狀,國外把這種現象稱為“醉油綜合征”。
「互联网金融2.0时代」与房地产的融合 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 方颂.
企业会计学(三) 人大版本 吕 昌.
據點考核與評鑑 報告人:臺南市政府 照顧服務管理中心.
政府採購法規概要 報告人:杜國正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
彰化高中 第八課 應用行政法 壹、社會秩序的維護 貳、交通事故的處理 参、校園規範與權利救濟 肆、國家賠償與補償.
特殊族群運動健康訓練(I).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西方行政学说史》, 竺乾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補救教學班級經營 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與評量
何处安放 我们的青春? 透视 大学毕业生 “族化”生存现象.
正 信 讀 書 會 主 持 群 : 姚 永 錩 、 鄭 健 、 陳 淑 珍 佛法的生活應用 2008/07/23.
非法集资典型案例评析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蔡道通 2016年1月.
专题(二) 交往沟通 掌握技能 命 题 解 读 背 景 材 料 新 题 演 练 考 点 链 接 1.
大陸高等教育現況之分析 楊景堯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第十五單元:交叉列表和卡方檢定 授課老師: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 劉仁沛 教授
之 魔 析 妖 鬼 解 怪 大 沈家仪小组出品.
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 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
松竹梅岁寒三友 步入建交 桃李杏村暖一家 迈进职教 活出精彩.
倫理問題 (二) -- 胚胎問題 林從一.
刑 法 总 论 讲 义.
第二十九讲 撰写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田 飞.
岡山區103年第12次 登革熱聯繫會報會議 岡山區公所 103年12月30日 1.
職場倫理 課程網頁:
閔肖蔓 諮商心理師 中央大學專任心理師 交通大學+中原大學兼任心理師 八方文教、杏陵醫學基金會特約講師 精贊學習公司特約講師
第八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严守法律 温州四中 蒋莉青.
行政作用法 行政命令.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讲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高级财务会计.
默写基础知识: 1、家庭是由 关系、 关系或 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 ,家中有 。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補救教學概論 臺中市溪南國中 張廷吉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唐淑華教授.
广义相对论基础 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 惠勒(J. A. Wheeler)
第九章 长期资产及摊销 2017/3/2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聖約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格式說明.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三)1.2 師大附中 魏嘉美.
公務人員退休法、撫卹法 法制與實務講習 銓敘部退撫司 中華民國99年8月.
《傅雷家书》 学 科:语文 年 级:九年级 授课教师:王宁宁.
第一節 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 第二節 行政裁量
羅爾斯正義論 第1週 課程導論.
第九課 現代詩選 (ㄧ)再別康橋 (二)斷  章.
本课设置5个环节 一、限时秒杀--5分钟 二、摩拳擦掌--9分钟 三、刀锋相见--20分钟 四、现炒现卖--5分钟 五、相约课后--1分钟.
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演进 看联合国的产生与发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第1週 課程導論 為什麼要研究應用倫理學?探討哪些議題?
社會學(一) 空中大學花蓮中心 鍾燕菁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一章 國家的形成與目的.
古典大理論.
100年度「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師資培育」種子教師培訓計畫
第五讲:外交思想(下) 马克思主义 建构主义.
文化经济学引论 陈平 (个人主页) (学生论坛) 2009年3月20日(周五) 10:00-12:00 a.m. 理教 121.
第7週:John Rawls The Case for Equality
第12週 LectureⅥ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1-5
羅爾斯正義論 第16週 Chapter IX. §78-79, 82, 85.
小學訓育持續教育証書 第三部份 – 家庭與社區
第五週 權力、權威 與政治 2005/3/22 曾嬿芬 2005社會學(春).
第10週 Chapter IV. §39-40 Chapter V. §47-48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進.
序言 報告內容: 你對父母的感覺 你與父母的關係 你是否與父母同居 你與父母見面的時間 每天與父母的談話時間 與父母談話的內容 結論 感想.
加減法文字題 國小低年級學生對加減法文字題的瞭解 小組成員 陳育娟 羅珠綾 侯宜孜
第10週 LectureⅤ The Priority of Right and Ideas of the Good §1-5
飛行器製作與飛行 講師:劉修建.
6.引用資訊之技巧.
因果性:一个形而上学的预设 赵敦华 2008年5月.
幼兒教保專業倫理.
社會責任的定義 古典觀點 管理唯一的社會責任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也就是經營企業並為股東(公司的實際所有者)獲取最大的利益
選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第十四講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 「仁政」論述及其理論問題

1. 引言 上週講儒家「仁」學,包括內、外二面: 「仁心」vs.「仁政」

1:1 中國政治思想史中, 「治道」發達而「政道」不彰 1. 蕭公權: 「政術」多,「政理」少 《中國政治思想史》(1940年夏完稿) (1897-1981)

1:1 中國政治思想史中, 「治道」發達而「政道」不彰 2.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 政道=Principle of legitimation 治道= Principle of governance (1909-1995)

1:2 本講問題 東亞儒家「仁政」在中國的源起與發展 如何? 在日本與朝鮮的儒家「仁政」論述如何 展開?重點何在? 1:2 本講問題 東亞儒家「仁政」在中國的源起與發展 如何? 在日本與朝鮮的儒家「仁政」論述如何 展開?重點何在? 東亞儒家「仁政」論述有何理論問題? 未來有何發展的可能性?

先秦儒家「仁政」論述的提出與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 先秦儒家「仁政」論述的提出與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1 孔孟的「仁政」論述 蕭公權: 「孔子言仁,實已冶道德、人倫、 政治於一爐,致人、己、家、國於一貫。 」 → 「道德政治」(ethocracy)

2:1 孔孟的「仁政」論述 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實以「仁心」為 其基礎 →「個人的觀念論」(Personal idealism) 2:1 孔孟的「仁政」論述 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實以「仁心」為 其基礎 →「個人的觀念論」(Personal idealism) →「社會的觀念論」(Social idealism) 孟子「仁政」說是「反事實」 (counter-factuality)論述 古之「實然」對照今之「應然」

2:1 孔孟的「仁政」論述 3. 孟子所祈嚮的「仁政」,確實是一種「慈愛父母模式」的道德政治,以分享、包容、同情、責任作為核心價值,深具母性思維之特質。 George Lakoff : “Nurturant Parent Model” 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U. of Chicago Press,1980)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1. 「仁」的涵義的四種類型 (1)作為身心安頓場所的「仁」,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1. 「仁」的涵義的四種類型 (1)作為身心安頓場所的「仁」, (2)作為生生不已的價值判斷能力的「仁」, (3)作為社會倫理的「仁」, (4)作為政治事業的「仁」。 →前二者屬於「仁」的「內在範疇」,後二者 則屬於「仁」的「外在範疇」。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 之引申義: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 之引申義: 「仁,文之愛也。 」(卷三〈周語下〉) 「為仁者,親愛之謂仁。 」(卷七〈晉語一〉) 「明慈愛以導之仁。 」(卷十七〈楚語上〉) 「仁,所以保民也。 」(卷二〈周語中〉)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 之引申義: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 之引申義: 「為國者,利國之謂仁。」(卷七〈晉語一〉) 「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卷九〈晉語三〉) 《左傳》中的「仁」字與《論語》中的「仁」字涵義近似。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3.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論語》共58章論「仁」,「仁」字出現105次。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3.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論語》共58章論「仁」,「仁」字出現105次。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靈公〉)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以上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恕),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學而〉)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學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陽貨〉)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 「仁,人心也。 」 (〈告子〉) 「愛人不親,反其仁。 」 (〈離婁〉) 「仁者,愛人。 」 (〈離婁〉)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盡心〉)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 (〈盡心〉)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 (〈盡心〉)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 (〈梁惠王〉) 「仁之實,事親是也。 」 (〈離婁〉) 「親親,仁也。 」 (〈盡心〉)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6 .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6 .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 〈仁說〉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6.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6.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 〈仁說〉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7. 〈仁說〉義理架構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7. 〈仁說〉義理架構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頁88: 「存有論的秩序(元、亨、利、貞)、 宇宙論的秩序(春、夏、秋、冬)、 存有-倫理學的(onto- ethical)秩序 (仁、義、禮、智)、倫理-心理學 的(ethico-psychological)秩序(愛 、恭、宜、別)。」 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8. 儒家「仁」學論述的展開,基本重點 在具體的「仁政」之政治措施,而不 在「仁心」之深入挖掘。 2:2 中國思想史中「仁」學的內涵 8. 儒家「仁」學論述的展開,基本重點 在具體的「仁政」之政治措施,而不 在「仁心」之深入挖掘。 北宋歐陽修(1007-1072) 李覯(1009-1059) 王安石(1021-1086) 陳亮(1143-1194) 葉適(1150-1223) 譚嗣同(1865-1898)

3. 儒家「仁政」論述的展開:日本與朝鮮

3:1  德川日本的「實學」思想 德川時代(1603-1868)日本儒者在具有 日本文化特色的「實學」思想氛圍中重新 解釋中國儒家經典中的「仁政」 源了圓:《近世初期實學思想の研究》 (東京:創文社,1980年),頁64-65。 既是real ,也是true 實踐的實學 實證的實學

3:2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回應 對形上學的解構 2. 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賦「仁」以新解都展現 「實學」(じつがく)之精神

例1 : 伊藤仁齋(1627-1705)32歲撰 〈仁說〉,以「愛」言「仁」 3:2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回應 例1 : 伊藤仁齋(1627-1705)32歲撰 〈仁說〉,以「愛」言「仁」 「仁者,其心以愛為體,故能與物同 體[…]然而謂愛即仁,則知其情而 不知其性者也;謂愛非仁,則亦知 其性而不知其情者也。一體一用, 判然離絕,遂不能得其全體。」 (伊藤仁齋, 《古學先生詩文集》(東 京:ペリかん社,1985),卷3,頁60) 伊藤仁齋 (1627-1705)

3:2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回應 例2 伊藤東涯(長胤,1670-1736)質疑「天地以生物為心」之命題:以「氣一元論」駁斥「理氣二元論」與形上倫理的二元性(ethical duality) 「或云:『天地以生物為心』, 而鷙鳥之害物,惡獸之啗人,亦 生乎其中,何哉?曰:『天地之 生生萬物,不過陰陽二氣,而其 所賦與不復一齊,物稟斯氣以生 ,而有強弱靈悉之異,所得乎天 者,不可易也。」 伊藤東涯(1670-1736)

3:3 德川日本的「仁政」論述 3.在德川時代儒者的「仁政」論述中,荻生徂徠的言論最具有代表性 3:3  德川日本的「仁政」論述 3.在德川時代儒者的「仁政」論述中,荻生徂徠的言論最具有代表性 「蓋孔子之道,即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先王為安民立之,〔……〕。然先王之道,統會於安民,故仁,先王之大德也,依於仁,則先王之道,可以貫之矣。 」 「大抵先王之道在外,其禮與義,皆多以施於人者言之。〔……〕故先王之教,唯有禮以制心耳。外此而妄作,豈不杜撰乎?」

3:3  德川日本的「仁政」論述 徂徠強調: 1)「仁」的主體性必須客體化( objectific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體仁是以安民。天子不以天下自任,諸侯不以國自任,大夫不以家自任,皆無仁政也」 2)是一種「理在事中」的思惟方法。 3)日本儒者的主流意見大多不能接受孟子對管仲的鄙視,他們多半肯定管仲可稱為一位「仁」者。

3:3 朝鮮時代儒臣的「仁政」論述 朝鮮儒臣特重「仁政」之外延表現,而不 是「仁政」之內部理論問題之深掘。 3:3  朝鮮時代儒臣的「仁政」論述 朝鮮儒臣特重「仁政」之外延表現,而不 是「仁政」之內部理論問題之深掘。 1486年(朝鮮成宗17年,明成化22年)10 月8日平安道觀察使成俔上疏:農作物欠 收而主張暫不施行量田。 16世紀李彥迪〈進修八規〉第6條:「施 仁政」 。

3:3 朝鮮時代儒臣的「仁政」論述 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 3:3  朝鮮時代儒臣的「仁政」論述 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 16世紀朝鮮的李彥迪所重視的是「消極的自 由」(negative liberty)而不是「積極的自 由」(positive liberty)。李彥迪重視「免 於……的自由」(“freedom from”)遠過於 「去做……的自由」(“freedom of”)

3:2  朝鮮時代儒臣的「仁政」論述 5. 在朝鮮君臣的對話中,雙方未經明言(tacit )的預設是:「仁政」作為統治者的道德責 任是君臣都接受的「共同命題」 → 「仁政 」不是抽象理論的推衍,而是具體措施的落 實。

4. 東亞儒家「仁政」 論述的理論問題

4:1「仁政」的內在範疇與外在範疇之關係如何? 「不忍人之心」 → 「不忍人之政」 問題:作為內在範疇的「仁心」之運作邏輯(modus operandi)與作為外在範疇的「仁政」之運作邏輯,兩者並不完全等同。 解答:東亞儒家大約會這樣回答:從「個人」到「家庭」、「社會」、「國家」、「天下」,是一個同心圓展開的過程→余英時(1930-)所謂「儒家整體規劃」(“the Confucian project”)

4:1「仁政」的內在範疇與外在範疇之關係如何? 2. 如果儒家堅持從「仁心」的覺醒、舒展到落實而 為「仁政」有其「必然性」(necessity)的話→ 這種必然性是「邏輯的必然性」(logical necessity)或是「歷史的必然性」(historical necessity)?換言之,這是一種理論的必然性或 是實踐的必然性? ※ 儒家主張:「道德」(virtue)與「功業」( achievement)合而為一,所以難以對 “problem of evil”提出具有解釋力的論述: 歷史上「理」 「事」不合一 → 司馬遷 〈伯夷列傳〉

4:2 統治者未能充分完成作為統治者的道德責任,統治者不「仁」的時候,人民如之何? 4:2 統治者未能充分完成作為統治者的道德責任,統治者不「仁」的時候,人民如之何? 統治的合法化(Legitimation of domination)問題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1)「傳統型支配」(traditional domination) 2)「法制型支配」(rational-legal domination) 3)「卡理斯瑪支配」(Charismatic domination) 中國: 1)「天命的支配」 (cosmic dominaton)

4:2 統治者未能充分完成作為統治者的道德責任,統治者不「仁」的時候,人民如之何? 4:2 統治者未能充分完成作為統治者的道德責任,統治者不「仁」的時候,人民如之何? 2. 徐復觀(1904-1982):「國君主體性」與「人 民主體性」之「二重主體性的矛盾」 →由於時代的限制而來的理論的侷限性,使東亞 的統治者可以輕易地從儒家「仁政」論述加諸 於他們身上的道德責任中逸脫而出。

5. 結論

5:1 「仁政」論述是以「心」為基礎的「觀念論」(idealism)政治哲學 「不忍人之心」 1)東亞儒家的「仁政」論述預設「仁 心」是「仁政」的基礎,並預設從 「個人」、「家庭」、到「社會」 、「國家」是一個同心圓連續展開 的過程。

5:1 「仁政」論述是以「心」為基礎的「觀念論」政治哲學 2). 東亞儒家都致力於「格君心之非」 (《孟子‧離婁上‧20》)。 3). 東亞儒家所重視的是統治者的「存 心倫理」(ethic of conviction)而 不是統治者的「功效倫理」(ethic of consequence)。

5:1 以「心」為基礎的「觀念論」政治哲學 儒家的「仁政」論述雖然對統治者 課以道德之責任,但是,以國君為 主體的專制政治現實之下,終不能 免於淪為儒者「永恆的鄉愁」的命 運

5:2 「仁政」論述是從統治者出發的政治思想 1. 東亞儒家的「仁政」論述,均在不同程度之 內從統治者立場出發思考,要求統治者視 民如子,以家庭式的「慈愛父母模式」( nurturant parent model),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所以東亞各國 儒家論「仁政」,重點都落實在具體政治 措施的推動之上,而未能在根本上從被統 治者立場出發思考。

5:2 「仁政」論述是從統治者出發的政治思想 2. 君臣之間的「從屬關係」(relationship of subordination)→君臣之間的「並立關係」 (relationship of coordination)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 黃宗羲(1610-1695) 譚嗣同(1865-1898)

5:3 從「仁政」到「儒家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徐復觀提出以儒家傳統中以「仁」為中心的道德價值與社群主義精神(communitarian spirit)確實可以補西方民主政治之不足。 20世紀中國的徐復觀與韓國的朴殷植主張儒家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必須從統治者轉向被統治者,切中「儒家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

5:3 從「仁政」到「儒家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徐復觀主張以自耕農階級的復興作為「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則有時代錯誤(anachronistic)之嫌。 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中的都市中產階級的壯大,使他們浸潤在儒家價值(Confucian values),才是邁向21世紀民主政治的康莊大道。

5:4 儒學與中華文化的展望 21世紀大中華的和平崛起,必須以儒 家價值作為精神基礎。 5:4 儒學與中華文化的展望 21世紀大中華的和平崛起,必須以儒 家價值作為精神基礎。 融入儒家的「臺灣經驗」的新中華文 化,必可引領海峽兩岸進入21世紀新 時代。

思考問題 為什麼20世紀以前中國政治思想中 ,「治道」發達而「政道」不彰? 您認為從東亞儒家的「仁政」理想 能否開出現代民主政治?為什麼? 東亞儒家以「仁政」的實施作為統 治者的道德責任。您認為這種政治 思想的優點與缺點各如何?

關鍵字 政道 治道 仁政 二重主體性的矛盾

概念圖

課程內容摘要

閱讀作業 黃俊傑: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論述及其理論問題 〉收入《東亞儒家仁學史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第8章,頁351-375。

延伸閱讀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1977), pp. 121-154,中譯本見: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第4章,〈兩種自由概念〉,尤其是頁241。 Max Weber, “Politics as a Vocation,” in W. G. Runciman ed. and E. Matthews tr.,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212-225.

拉緊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