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親密關係型態: 邊緣性格/自戀性格夫妻的親密關係衝突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資料來源:林于勛、張雅婷 報告人:周意娟、陳曉郁
The Psychodynamics of the Narcissistic/Borderline Couple 報告人:周意娟
自戀性人格(Narcissist)的診斷準則 對於自己的能力有著浮誇(幻想或行為)自信,需要別人 關注和讚賞,缺乏同理,表現出下列5項以上: 過度強調自己的重要性。 只關注本身的成功、卓越、外表。 認為自己很獨特,只有比自己地位崇高的人可以了解自 己。 極度需要別人的讚美。 強烈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習慣利用他人。 缺乏同理心。 妒嫉別人。 態度或行為傲慢 自戀性人格相對穩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對的缺乏自我毀滅、衝動、與被遺棄方面的議題也可以與邊緣性人格疾患作一區分。 史班塞,一個五十歲的男人,是一個醫學院醫學系的主任,他的員工對於他酒窖的了解遠甚於他的同理,當新的成員來到他的系時,他必定會邀請對方到他家中吃晚餐,史班塞會先帶他們參觀酒窖,然後再盛大的挑選一瓶酒以便晚餐享用,在吃晚餐的時候,他年輕的妻子會小心的給酒,以確定沒有一個人得到超過他們所該有的。 晚餐中的話題包羅萬象,然而卻盡是談主任自己、他的經驗、目標、與抱負,他的妻子坐在他旁邊,對其先生的談話不時抱以微笑與點頭、每隔一段時間還會強調其成就的重要,而其他的員工也會表示了解與欣賞,這個主任微笑著,接受其他人的讚美而不會感到困窘。 工作時,主任是不易接近的,對於花時間與其員工談話,他是很不願意的,他比較喜歡的是與其他的主任與俱樂部的會員在一起,他告訴他的秘書”這些人是唯一了解我計劃的人”。 在現實中,他是一個不一致與不夠有效的長官,他的主要目標是員工是否帶著錢進來這個系以便支持他的生活方式,史班塞經常操縱員工以達成其目標,然而卻很少關心到他們的需求與不舒服,對於批評與反對,他更是無法容忍,只要一被批評,就會被激怒,表面上雖然表現出愉悅的樣子,然而暗地裡他卻計劃著如何懲罰這些人。 史班塞期待別人能夠順從他的想法並能夠主動的了解他的成就,他參與了許多國際性的活動,而且通常在開會的時候離開醫院,一回來,他就會貶低他見過的重要人物並強調他有力的政治接觸。
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的診斷標準 dsm-iv-tr 主要特徵就是人際關係與心情的衝動與不穩定。表現下列中5項或以上: 用盡一切方法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遺棄。 人際關係不穩定且感情表達極端強烈。 不穩定的自我感。 至少有兩種以上的衝動或自我傷害行為, 如:花錢、性、物質濫用、 暴食或魯莽的駕車。 經常威脅自殺或自我傷害行為。 極端的情緒反應。 長期感到空虛。 無法控制憤怒的情緒。 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會出現不尋常的想法或是錯誤的認知。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的定義 認同障礙:自我概念很模糊分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是甚麼 要甚麼,對於自己甚麼時候要扮演什麼角色分不清楚。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厲害但又馬上否定自己,對於自己跟對他人的評價均呈現兩極狀態。 空虛:想要與人親密但又對人難以信任。 解離症狀:正常人有時候也會一邊做事,一邊腦中想著另一件事,但我們分地出來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想法或夢境,但邊緣性人格的解離,有時候自己變成另外一種人,甚至於渾然不知,通常是為了逃避某一個情境或壓力或者是某一段不想回憶的過去,個體很想擺脫某種存在的事實。表現的方式可能是失憶,不知道自己現在為什麼在這裡,或者自我感覺消失覺得自己好像在上空看自己,現實感消失。
Need 兩者對於需求的相同點 1、兩者在表達清楚及健康的需求時都有因難。 兩者對於需求的不同點: 在面對需求時產生對抗的焦慮和防衛上。 2、兩者在經驗需求時都會有陌生感。 兩者對於需求的不同點: 在面對需求時產生對抗的焦慮和防衛上。 陌生感:需求會讓自己內心有不好的感受和危險。 在面對需求時產生對抗的焦慮和防衛上:邊緣型者認為需求是侵擾客體的力量,要打擊和消滅它。自戀型拒絕低自尊的自我防衛機轉就變成他們高估自己貶低別人,跟別人提出需求是有損於他們完美的形象。
Need of Borderline 需求是一種羞恥的表現(我不好) 需求與迫害性焦慮(persecutory anxiety)及嫉妒有關。 會讓內心經驗到到不好的感受和危險。 需求是一種侵入客體的侵擾力量。邊緣型者要打擊和 消減此種需求(而非應有的權利) 表達需求會經歷到痛苦的感覺、不舒服、渴望和拒絕 (被制約)。 不直接表達~「magical thinking 」(神經質需求) 「如果你愛我你應該知道我需要什麼」 需求與迫害性焦慮(persecutory anxiety)及嫉妒:有關這裡看不懂耶需求是一種侵入客體的侵擾力量。邊緣型者要打擊和消減此種需求(而非應有的權利)
Need of Narcissist 需求是一種罪惡的表現。 發展出瘋狂式的防衛(manic defenses)來控管需求。 需求破壞他們完美的形象。 怕被拒絕的痛苦掩蓋了需求。 否認自己的需求 無法同理borderline的需求。 發展出瘋狂式的防衛(manic defenses)來控管需求:他們其實是想要很多需要很多的,但發展出拒絕低自尊的自我防衛機轉就變成他們高估自己貶低別人,跟別人提出需求是有損於他們完美的形象。 無法同理borderline的需求:拒絕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否定邊緣型人格的需求
Need~ in sumarry 兩者對於需求都是負面的感受。 表達需求時均有困難。 治療師須幫助病人適當表達需求。
Approval - 認可的意義 Narcissists 需要別人的認可來確認他們是有才能和卓越的 。 (Mirrioring response ) Borderlines 需要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已的能力,無法依賴自己 的知覺或經驗來肯定自已.。 這兩者對認可的差異如果沒有被注意到,結果可能 會有嚴重的後果: 1、影響人格的發展。2、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受到 破壞。
認可對兩者所帶來的影響 Narcissist 追求他人認可阻礙了觀察自我(observing ego) 的發展。 重視外求的關注而無法達到真實的關注。 Bordeline 他人認可幫助個體確認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治療方針 邊緣性格和自戀性格的夫妻是來尋求被了解和 擁有一個新的經驗。 治療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動力才能讓治療持久 有效。 治療師要能完全的理解他們的痛苦和故事。 真正的治療在於擁有一個新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經驗。 治療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動力才能讓治療持久 有效。 自體客體?
兩者所面對的危險 避免罪惡感;感受自已的獨特 性, 給予太多;要求很多, 很溫順或很成熟;獨裁、有控 制欲 Narcissistic partners 避免罪惡感;感受自已的獨特 性, 給予太多;要求很多, 很溫順或很成熟;獨裁、有控 制欲 自戀性格的丈夫可能會說 「當她威脅要離婚時,讓我 感覺我像被磚塊打到頭一樣, 我以前常是剛硬的、有控制 性的,現在我卻給予她想要 的任何東西,因為我了解我 以前是多麼吝於付出,而現 在我感到很有罪惡感。」 兩種極端都是不健康 Borderline partners 危險是集中在融合(fusion) 和沒有自我(self- abrogation)的傾向 無法表達需求 幫助病人去表達他的需求, 而不是逃離 ,融合,或是侵略 性 病人會透過大量侵略性的投 射來破壞客體的傾向並以此 替代面對失落、空虛和自己 的脆弱。
治療過程中的分離恐懼 邊緣性格者無法忍受等待或不知道或任何混亂狀態 的焦慮。 恐懼藉由肢體語言或身體狀況來表現(如:身體型 疾患) 由於分裂的機轉,邊緣性者會變得過度要求、侵擾 的,或者絕望的、無助和沒有希望的。-----離婚 通常會發生在此時,此時須要強調這是發展中重要 的過程,但它須被視為是暫時的。
治療過程中的分離恐懼 治療師要對他們的感覺和防衛不斷的解釋,而不是 鼓勵他們做出行動。 必須要了解他們投射和內射的行為。 缺乏「客體恆存」的感受(Mahler)。 這些病人扭曲現實而且將他們破壞性的幻想投射到 治療師上。這些投射必須被解釋說明。
Bodily Sensation身體知覺 邊緣者在焦慮的表達上通常不是藉由語言,而是靠 身體的訊息,伴侶必須注意到這些訊息。 非語言的溝通常常藉由肢體語言、身體症狀和各種 型式的成癮行為來傳達。 成癮行為包含對藥物、酒 、食物,還有對於關係的 成癮。 這種衷情於某事(self-absorption)和強迫行為 (compulsiveness)在邊緣型人格違常中似乎是很普 遍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空虛的感受。
言語是不夠的,必須要解讀病人身體反應的意義 Emde(1987)認為主張邊緣性格者在安全需求上是比 較多的,而且傾向從他們的身體狀態表現出來,而 非從言語的狀態表現出來。 訊號性的焦慮(signal anxiety)必須被重視。 Emde研究長期婚姻衝突顯示衝突來自於夫妻缺乏察 覺到行為背後的動機力量。 Schain(1985)發現了當母親在情緒層面給予嬰兒較 好的回應時,會促進嬰兒的情緒發展。 治療師必須保持注意這些病人的身體的反應。
痛苦(pain) 痛苦激起了未解決議題,它需要被處理以使個體能 成長、發展與面對新的經驗。 邊緣型與自戀型人格者害怕新的經驗,偏好停留在 舊的經驗中。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 對自戀型人格者來說,犧牲他們自己的部份將得以 保有其自我認同與自我中心。 如:由於自戀的孩子其母親極欲展現其涉入藝術的 程度且要他的孩子學鋼琴,故孩子很可能會變成鋼 琴家。(是指自戀的孩子犧牲自己的喜好,順從母 親的願望)
邊緣型人格者會經常犧牲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或 孩子。在法院的案例中,孩子變為犧牲品,被夾在 兩造的爭辯之間、被剝奪、被要求選邊站、被當作 傳遞訊息的小大人、治療師與拯救者。(在對抗自 我的過程中,使家人或孩子成為犧牲品) 邊緣型人格者透過非口語訊息向辜負於他們的自戀 型人格者傳遞失望的訊息。 邊緣型人格者透過未說出的語言與其所渴望但從未 存在過的支持性環境連結或合併。當這個支持性環 境受到威脅時,如面臨離婚時,強烈的害怕與報復 的慾望便會席捲而來。
Court Custody 在法院拘留的案例中,自戀型人格者會因為誇大幻想 應得的權利而傾向保留隱瞞;但邊緣型人格者則會拒 付保管費用(withhold custody payments)、不參與財產的 分配與孩子的探訪,為了想要復合(get back at the other) 或給對方一個教訓(都不直接表達需求) 受到虛假自我(the false self)的影響,邊緣型人格者會透 過偽裝成完美的病人、受害者或受傷者來愚弄他人。 其受傷分裂的自我把整個世界看作為壞的客體(the bad breast)。 跟施虐受虐狂很像,一方需要另一方乃是為了演出 該角色。雙方都在尋找客體,但始終無法獲得其所尋 求的客體。
Child Abuse DeMause透過探討雙親對孩子的態度、雙親對孩子 說了什麼、雙親對孩子的幻想以及這些行為對孩子 成長的影響等,對兒童虐待有更深入的分析了解。 個體會不顧一切地想要破壞其受虐的內在兒童中那 個被投射出去的分裂部份。
邊緣型憤怒 自戀型憤怒 相同 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並以激烈地抱怨與抗議收場。雙方相互傳達:「看看誰害我變成這樣!」 相異 邊緣型憤怒 自戀型憤怒 相同 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並以激烈地抱怨與抗議收場。雙方相互傳達:「看看誰害我變成這樣!」 相異 l缺乏自我規律機制(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那些使他們能預測傷害事件的內在訊號、意義與本能直覺被忽視 l個體為了要緊抓住其內在好的客體,而想要破壞那令人羨慕的客體(the attempt to destroy that which is envied) l 憤怒是他們對自己的「應該感受」(sense of entitlement)的一種辱罵(那樣的應該感受造成他們身體或情緒的隔離) l自我受到威脅時的情緒爆發,也是一種自我放縱時內疚的結果
邊緣型憤怒 自戀型憤怒 存在方面 個體的存在受到威脅時的一種感官上的反應,即害怕不存在(not existing),並伴隨有迫害性焦慮的特質 邊緣型憤怒 自戀型憤怒 存在方面 個體的存在受到威脅時的一種感官上的反應,即害怕不存在(not existing),並伴隨有迫害性焦慮的特質 針對某種存在感的反應。個體被誤解、忽略或傷害時的反應,尤其當個體的獨特性(specialness)被破壞時。 例子 l 「不要給我藉口。你沒有價值、不配得,你應該一無所有!」(將自己沒有價值的狀態投射到對方身上) l 「你又來了,去找你的朋友吧。你怎麼搞的?我對你不夠好嗎?」(遺棄焦慮) l 「當你回來時,你會發現我將不會在這裡等你!」(想要擁有的邊緣型傾向) l 「你怎麼敢在我的朋友面前讓我難堪!」 l 「你總是羞辱我,使我像是個瘋子!」 l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你從不對我所做的表示感激。我不要再見到你!」 l 延伸例子:當個體接收到別人比他更重要的訊息時會表達憤怒…
當自戀型人格者退縮與隔離時… 自戀型人格者的主要防衛機制是退縮與隔離。 他們會把自己孤立起來、遠離他們的家人、忽略 別人,盡其所能地維持一種特別的關係(bond)。 自戀型人格者的孤立行為同時也創造了他們對邊 緣型人格者的幻想。 他們寧願死也不願讓自我遭受羞辱或傷害;他們 寧願退縮、離開甚至破壞一段關係。
身體方面的退縮是顯而易見的,當自戀型人格者 感到被傷害或被誤解,他們會走開。 情緒性的退縮則是隱微、難以捉摸的,比身體方 面的退縮在不知不覺中更容易帶來傷害,也是較 為普遍的。 自戀型人格者的退縮與隔離對於某些情緒較為脆 弱的個體(如:邊緣型人格者)會有嚴重的傷害。 這些孤立的狀態會帶來很深的不足感與混亂,對 孩子來說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當自戀型人格者退縮與隔離時 邊緣型人格者… 邊緣型人格者他們心中並沒有內化一個夠好的父母。 邊緣型人格者容易認同別人的投射,不容易從自己的 經驗去分辨這些適應不良的過程。容易感到被遺棄、 不值得關注的邊緣型人格者,傾向於認同這些(自戀 型格人格者的)退縮特質。他們所認同的常是在混亂 之中分裂的那個自我(a split-off aspect of the self)。 Winnicott強調發展「獨處能力」(capability to be alone)以 及與父母交流的傾向,以取代身為一個局外人的不安。
邊緣型人格者與自戀型人格者是如何產生誤解的? 邊緣型人格者常扭曲地解讀到別人要遺棄他們。 他們不知不覺地遺棄他們自己跟別人,但之後又 反過來被遺棄,以至於他們成為受害者。 由於害怕被治療者與配偶遺棄,因此他們不願意 表達自己的需要。 (兩者)由於界限不清楚,這些伴侶們身陷於影 響其知覺、判斷與現實的錯覺系統中。
一段自戀型人格的先生跟治療師的對話 N:「這是什麼?」 T:「這是你的帳單!」 N:(困惑地)「什麼的帳單?」 T:「治療的。」 N:「噢!你認為這是治療?你為甚麼要治療我?」 (憤怒) T:「因為這是我們都同意要進行的。」 N:「噢!」
與自戀型人格者工作時 治療者的詮釋 T:「你內在的小男孩認為應該免費地接受治療。你表 現得我不該因治療而收取費用,所以我不該獲得任 何費用,而你應該得到一切。這樣的態度會嚴重地 危害到你的思考、判斷、現實感、記憶以及知覺, 會使你對於你真正該得到的感到困惑。」
邁向死亡本能或尋求連結 Loewenberg解釋暴力的心理動力現象,個體藉由把自 己無法接受的部份投射至受害者身上以破壞之;相反 地,也會把我們所缺乏的正向特質投射至他人身上, 使他人成為理想化的客體。 Klein認為,迫害性經驗如壞媽媽、壞照顧者、壞爸 爸,對嬰兒來說是普遍的。伴侶會透過中斷治療來 「毀掉」(killing off)治療師或治療,作為遠離危 險的一種手段。 雖然痛苦的經驗是不可避免的,邊緣型人格者也渴望 自我發展、連結以及與一個好的照顧者依附的經驗。 他們常處在痛苦中乃是因為無法面對失落、剝奪、痛 苦的感受,而認同自己是受害者。
與治療有關的議題 伴侶會透過中斷治療來「毀掉」 (killing off)治療師或治療,作為遠離 危險的一種手段。 敏感的邊緣型人格者會感到非常受傷、脆弱,會 曲解治療者想要表達的善意、關心與了解,並且 可能突然地對抗治療者。 伴侶會透過中斷治療來「毀掉」 (killing off)治療師或治療,作為遠離 危險的一種手段。
探索內在世界可能會被邊緣型人格者誤解成令 其反感的攻擊(allergy attack)。此時治療者 可以如此詮釋:「我認為你感覺到一個『我媽 媽』(mommy me)正在攻擊你。當你感覺到我在 注意你的某些行為時,會感受不到我也是表達 愛的『養育媽媽』(feeding mommy),是想要 保護你免於傷害自己的媽媽。 治療者在協助邊緣型人格者,需要知道他們在 玩什麼把戲,且要能流露情感,同時要避免任 何人的需要被忽略或破壞,幫助雙方表達其需 求。
言語是不夠的,必須要解讀病人身體反應的意義, 尤其是邊緣性人格者。 治療師必須要了解他們投射和內射的行為,對他 們的感覺和防衛加以詮釋。 治療者對自戀型人格者的詮釋:把焦點放在當事 人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或態度,而非當事人本身。 治療者需要協助伴侶分辨他們的退縮行為中,哪 些是可以解釋的、哪些是錯覺、哪些是以現實為 基礎的。
自戀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 1.需求 羞恥感 2.自我 誇大幻想的自我 虛假自我 3.認可 確認自己的天賦 自我肯定 4.自我犧牲 受害者角色 整理 自戀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 1.需求 破壞完美,怕受拒絕 羞恥感 2.自我 誇大幻想的自我 虛假自我 3.認可 確認自己的天賦 自我肯定 4.自我犧牲 犧牲內在自我,向外認同 受害者角色 5.憤怒rage 自我受威脅、辱罵自己 破壞 6.防衛機制 退縮、隔離 投射認同,破壞 7.Misperception 界限 界限、被遺棄 8.依附型態 Dismissing 焦慮/迴避/偏執 9.心理地位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
Dynamic Position and Transference Formations 報告人:陳曉郁
Dynamic Position
Separateness 分離 瑪格麗 馬勒(Margaret S. Mahler) ─個體心理發展的兩條軌道:separation & individuation 1.正常自閉期(出生後前三、四個星期內) 2.共生期(出生後第三個月至第八個月) 3.分離/個體化歷程(出生後第四或第五個月) 分離時遭母親抗拒-邊緣性人格異常 沒機會經驗分化-自戀型人格異常 4.穩定的自我與客體: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逐漸穩定。 「分離」與「能夠處理、容忍或是感謝對方的不同」是不一樣的, Mahler的理論之所以在自戀型/邊緣型人格的親密關係中重要, 是因其點出了在早期關係中從“mother world”演進到 “nonmother world”的困難。 例如雖然表面上是做各自的事情,或是獨自生活 但是內在還是有許多的情緒涉入(involved)
Paranoid Schizoid Position 妄想分裂心理位置 梅蘭妮 克萊恩(Melanie Klein) 嬰兒是以全好全壞的主觀感覺經驗世界。嬰兒為了保 持自己的平衡,將好與壞的經驗分裂開來,將好的經 驗內射進自己體內,以形成一好自己的概念,而將壞 的經驗投射到外界母親的身上,以形成壞乳房的概念。 當嬰兒能經驗到較多的好經驗及滋養的環境,便能視 母親為一個好的乳房。 在配偶治療當中,也易出現在妄想分裂位置和憂鬱位 置來回變換的狀況,在憂鬱位置時,他們將有機會可 以整合以及瞭解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對關係的傷害。 而在修復發生前,必須能夠忍受在憂鬱位置所感到的 挫折或不耐感。
Depressive Position 憂鬱心理位置 梅蘭妮 克萊恩(Melanie Klein) 嬰兒開始意識到外界好壞經驗其實是同一個 客體提供,他感到挫折和被攻擊的對象,同 時也是滿足他的對象。 他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愧疚,並因此而憂鬱 希望修補自己先前的行為。
開始整合矛盾的階段,配偶會發現在他們之 間的灰色地帶,及開始學習在極端間平衡。 個體在此時發展出兩種防衛機制:manic defenses & reparation An allowance is made for feeling of mourning 如果不能哀悼、不能包容痛苦、不能承受悲 傷寂寞的感受,就無法感覺到真正的完整、 從他人身上學習、無法獨自一人、無法發現 內在的平靜。
Manic Defense 躁狂防衛 與憂鬱心理位置有關,為了要對抗焦慮、憂鬱的經 驗。 否認客體關係的重要性而相對過度自我膨脹 實際上是許多防衛機制的組合 (1)否認(denial) (2)輕視 (disparagement) (3)控制(control) (4)理想化(idelization)
Manic Defense vs. Integration Klein 極端分裂,目的是為了避開迫害、羞辱和危險的感受 擁有哀悼的能力仰賴於Working through及感受的整理。 強調憂鬱位置的重要性,並認為Splitting是統合的前導。 在躁狂防衛初期: Borderline 我會讓他知道他怎麼敢這樣對我 Narcissist 我不會再為你做任何事,你從不感謝我所做 的任何事。 在憂鬱心理位置: Borderline 我不會去任何地方除非你跟我能坐下來把事情 講開,我並不是要懲罰你,而是要讓你知道你的確傷害 了我及我無法再容忍下去。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認同 (Klein) 個人將內在的自我或客體意象投射到其他人 身上 ;將投射性認同視為某種母親與嬰兒間的溝 通形式。 作者視投射性認同為表達夫妻之間的無助感,用攻 擊表現出他們的感覺。 Bion 認為嬰兒需要有一種容器(container)可以表達無 法承受的痛苦→投射性認同是基本且健康的。 (Bion)透過投射性認同,幫助我們了解痛苦與沮喪, 並且將混亂分裂的內在世界整合成較有秩序的方式 在配偶治療中的介入舉例:『你正試著將我捲入爭論 當中,但若我真的捲入了爭論,我就無法給你對你而 言更有意義的回應。』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認同 單向投射認同(single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一方投射,另一方接收 雙向投射認同(dual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兩個人,投射者,接收者 當borderline伴侶投射出被剝奪的感受,在治療中就有 機會去探索此感受的原始感覺與根源,最終讓病人更 能忍受他們焦慮與控制生活。 Narcissist與Borderline伴侶的互動
Projection vs. Introjection 投射與內攝 投射作用(projection): 一種會把個人想法或情緒加諸於他人身上,以為別人有此情緒或想法的幻想。 內攝作用(introjection): 嬰兒會幻想將他們對外在客體的知覺與經驗納入自己體內。最早從母親的乳房開始。 Borderline 內在客體的投射 Narcissist 內向投射,活在內在理想化的意像
Reparation 修復 Borderline 混淆羞愧和假我,說抱歉有時候只是 一種手段而非真實的感受 是一種涉入自我想要治癒憂鬱焦慮和罪惡感的企圖。 在極端間來回的分裂過後,最終瞭解到這些分裂的 行為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修復因而產生。 包含了忍受失落、對失落的罪惡感與責任感。 修復的動力是來自對客體真正關切,並且包括了很 多自我犧牲。 Borderline 混淆羞愧和假我,說抱歉有時候只是 一種手段而非真實的感受 Narcissist 過度內疚和缺乏同理心,修復困難
Forms Of Transference 移情的形式
Transference Heinz Kohut 誇大─表現性 鏡映:支持、肯定、有效回應 理想化的父母意象 同理、認可、確認反應 自戀經驗始於嬰兒的幸福狀態(blissful state),然而父母 無可避免會無法滿足嬰兒期待的照顧。故嬰兒會創造 兩種新的自戀完美系統(雙極性自體),以恢復完美感 的狀態 誇大─表現性 鏡映:支持、肯定、有效回應 理想化的父母意象 同理、認可、確認反應
Transference Vertical Split 垂直分裂 Borderline Transference 將人格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和母親的合併 第二部分:為了某些目的內化父親 Borderline Transference 有自戀性的轉移,是否有邊緣性的轉移? 承認雖然我們從未長大,因為我們成長,所以我們需要 在生活中做改變,就會有機會復原 否認或拒絕
Countertransference 反移情 佛洛依德(Freud) 屬治療者潛意識的反應 移情 治療師從個案所投射出來的情感對個案的潛意識作出分析 反移情 治療師被個案的某些行為或言語而牽扯到自身的情感
Countertransference Borderline 認為我們做得還不夠,讓我們感到羞愧 Paula Heimann (1950) 認為反轉移也能夠算是一種治療工具 Narcissistic/borderline couples 必須提供及時治療和救助,立即解決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必須處理得當,避免嚴重 行為或過早中斷治療。 Borderline 認為我們做得還不夠,讓我們感到羞愧 Narcissist 脆弱性和受傷的自我形象
Couple Transference 夫妻之間的虛構想法,來自於嬰兒時期對關係的看 法 直接針對兒童和父母關係,或其他過去的經驗。
Couple Transference Therapist as Self Object Kohut 心理障礙是因為自我客體失敗,轉移失敗,無法從理 想化對象的鏡映 外在環境外力和內在衝突 客體關係協助病人面對內在衝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 更多的責任。建立和自體客體經驗的不同連結 Grotstein “排毒”
“Teaching” Others to Become Self Objects 治療者要成為鏡映的對象 重點放在情感體驗和感覺狀態 理解 Understanding 是一種防衛 Bion 沒有經驗就沒有理解 經由模仿治療者,而學到同理和理解 Borderline 脫離內在不安的自我 Narcissist 脫離過度過大的自我
Transitional, Confusional, and Diversional Objects Transitional objects Winnicott (1953) 建議讓嬰兒學會等待和控制衝動,毫無節制的愛會影響之後 和其他人的關係 指定一個無生命的象徵物作為取代暫時沒有媽媽的客體 讓人覺得舒適和安慰,例如毯子、絨毛玩具,在成年 之後就會變得複雜,例如電腦、舞蹈。 愈不安,就愈會使用他人作為過渡對象
Transitional, Confusional, and Diversional Objects Tustin (1981) 兒童的使用混淆客體作為隱藏的方式 夫妻使用汽車、朋友、工作、毒品、 酒精、眼淚、購物、電腦 主要是為了避免和人類親密接觸 沒有什麼會失去和需要
Transitional, Confusional, and Diversional Objects 語言 加強溝通,傳達思想,或中斷的想法 電話答錄機 汽車、眼淚、作夢、金錢 、藥物 、朋友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