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集成电路 学校:西安理工大学 院系: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子、微电 时间:秋季学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器 3.1 场效应管 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绝缘栅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 效应管放大器的静态偏置
第四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场效应管是一种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电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是仅由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半导体器件。从参与导电的载流子来划分,它有电子作为载流子的N沟道器件和空穴作为载流子的P沟道器件。 场效应管: 结型 N沟道 P沟道 MOS型 增强型 耗尽型.
1 第1章: 半導體二極體.
电力电子器件 黄琦 陈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十三章 現代科技簡介 13-1 物理與醫療 13-2 超導體 13-3 半導體 13-4 人造光源 13-5 奈米科技.
第4章 物性型传感器 4.1 压电式传感器 4.2 超声波传感器 4.3 磁敏传感器 4.4 光电式传感器 4.5 光纤与激光传感器.
第五章 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程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评估原则与标准 第二节 评估方法与程序
主要内容: 1.场效应管放大器 2.多级放大器的偶合方式 3.组容耦合多级放大器 4.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第 二十七 讲 主讲教师:隋振                学时:32.
第1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半导体三极管 1.4 场效应管.
第7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学习要点 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
Chapter 6 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及相關元件
第六章 : 場效電晶體 Boylestad and Nashelsky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Copyright ©2006 by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第10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征,为后面将要讨论的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等内容打下基础 。
第五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第二节 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 特殊二极管 第四节 晶体管 第五节 场效应晶体管
Semiconductor Devices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教学课件 清华大学 阎石 王红
3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3.1 半导体三极管(BJT) 3.2 共射极放大电路 3.3 图解分析法 3.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Chapter 7 單載子場效電晶體(FET)
實驗七 電晶體BJT特性 實驗目的 學習量測並描繪電晶體的集極特性曲線。 學習使用萬用電表測量電晶體的hFE值及判斷電晶體的腳位。
實驗十三 接面場效電晶體特性(JFET) 實驗目的 學習量測並描繪接面場效電晶體(JFET)的汲極特性曲線。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课程小论文 ——BJT和FET的区别与联系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第三章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1).
第六章: 場效電晶體 1.
第八章 場效應電晶體 8-1 FET的簡介 8-2 JFET的特性 8-3 MOSFET的特性 8-4 FET偏壓電路
媒质 4.1 半导体物理基础 导体:对电信号有良好的导通性,如绝大多数金属,电解液,以及电离气体。
金屬_半導體接觸理論 場效電晶體FET.
第四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017年4月7日.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 (第六版) 安顺学院 方凯飞.
第 10 章 基本放大电路 10.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10.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10.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放大电路概述 2.2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图解分析法 2.4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5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1)放大区 (2)饱和区 (3)截止区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
——2016年5月语音答疑——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多级放大电路 时 间: :00 — 20:30.
電子學 第八版 Floyd 第五章.
第二章 MOS器件物理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7月.
第七章 場效電晶體的偏壓 1.
§ 7-4 分壓器偏壓 組態: • 基本組態 與 BJT完全相 同,但直流分析則完全 不同。 • VDD被分為輸入及輸出 等 效電源◦1.
第四章 CMOS电路与逻辑设计 MOS晶体管 MOS的物理结构 CMOS版图与设计规则 基本CMOS逻辑门 基本门版图设计
第五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姚恒
第八章 反馈放大电路 2018年5月14日.
第6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 6.1 概 述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 1.集成电路的定义
半导体 集成电路 学校:西安理工大学 院系: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子、微电 时间:秋季学期.
第12章 基本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主讲教师:李国国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基地.
B011 電子實習-使用TINA模擬分析 第1章 二極體實習 第5章 閘流體電路實習
3.4.3 几种反向电流的小结: (1) IES :VBE < 0 、VBC = 0 时的 IE ,相当于单个发射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第四章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姚恒
9-1 FET放大器工作原理 9-2 FET交流等效電路 9-3 共源極放大電路 9-4 共汲極放大電路 9-5 共閘極放大電路
第五章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场效应管
放大器 頻率響應實驗 通訊二甲 B 洪紹凱.
裙子的结构设计与变化 ----廓形变化.
學生學習檔案製作經驗分享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研習 -- 多元升學與技能證照 2010 /04 /30 台中家商
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器 结型场效应管(JFET)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FET) J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JFET的特性曲线
第十章 直流电源 10.1 直流电源的组成 10.2 单相整流电路 10.3 滤波电路 10.4 倍压整流电路 10.5 硅稳压管稳压电路
实验4.1 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研究 …………………………P101
谭继廉 靳根明 李占奎 徐瑚珊 李海霞 韩励想 魏计房 戎欣娟 王秀华 卢子伟 张宏斌 王柱生 祖凯玲 鲍志勤 李春艳 龚伟
复合管(达林顿管)构成及其应用 您清楚吗? .
4 半导体三极管 及放大电路基础 4.1 半导体三极管(BJT) 4.2 共射极放大电路 4.3 图解分析法 4.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各类场效应管对比、参数、 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性能对比。
2SK30之特性曲線 科系:通訊工程學系 執導老師:王志湖 學號:B 姓名:何信賢.
CD放大(CD4007) 科系:通訊工程學系 執導老師:王志湖 學號:B 姓名:何信賢.
CS放大 B 通訊二甲 洪紹凱.
4-1 雙極性電晶體之構造及特性 4-2 電晶體之工作原理 4-3 電晶體之放大作用及組態簡介 4-4 電晶體之開關作用
9.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放大电路不仅要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而且要保持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温度的变化,将使集电极电流的静态值 IC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上一节所讨论的基本放大电路偏置电流 +UCC RC C1 C2 T RL RE + CE RB1 RB2 RS ui.
第六章 電晶體放大電路 6-1 電晶體放大器工作原理 6-2 電晶體交流等效電路 6-3 共射極放大電路 6-4 共集極放大電路
第二章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1 放大的概念 2.2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3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半导体 集成电路 学校:西安理工大学 院系: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子、微电 时间:秋季学期

第2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 双极晶体管的单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理想本征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MOS晶体管的单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MOS集成电路中的有源寄生效应 2019/1/16

2.1双极晶体管的单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双极器件: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 N+ p n 集电极 发射极 发射结 收集结 发射区N+ 基区P 集电区 N B E C n p N+ 基极 结构特点:1. 发射区掺杂浓度最大,基区次之,集电极最小 2.基区宽度很窄 2019/1/16

当发射结正偏(VBE>0),集电结反偏(VBC<0)时,为正向工作区。 N P N B 当发射结正偏(VBE>0),集电结反偏(VBC<0)时,为正向工作区。 电子流 空穴流 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Ie=Ic+Ib 共射极短路电流增益 令 则 2019/1/16

正向工作区 发射结正偏,发射极发射电子,在基区中扩散前进,大部分被集电极反偏结收集: ( 接近于1) 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019/1/16

当发射结正偏(VBE>0),集电结也正偏(VBC>0)时(但注意,VCE仍大于0),为饱和工作区。 N P N B 当发射结正偏(VBE>0),集电结也正偏(VBC>0)时(但注意,VCE仍大于0),为饱和工作区。 1. 发射结正偏,向基区注入电子,集电结也正偏,也向基区注入电子(远小于发射区注入的电子浓度),基区电荷明显增加(存在少子存储效应),从发射极到集电极仍存在电子扩散电流,但明显下降。 2.不再存在象正向工作区一样的电流放大作用,即 不再成立。 3. 对应饱和条件的VCE值,称为饱和电压VCES,其值约为0.3V,深饱和时VCES达0.1~0.2V。 2019/1/16

当发射结反偏(VBE<0),集电结也反偏(VBC<0)时,为截止区。 当VBC>0 , VBE<0时,为反向工作区。工作原理类似于正向工作区,但是由于集电区的掺杂浓度低,因此其发射效率低, 很小(约0.02)。 C E N P N B 反向工作区 2019/1/16

共发射极的直流特性曲线 三个区域: 饱和区 放大区 截止区 2019/1/16

2.2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一结两层二极管(单结晶体管) I V I(mA) 热电压. T=300K,约为26mv P-Si N-Si V I 正方向 V I(mA) ISO 热电压. T=300K,约为26mv A:结面积, D:扩散系数,L:扩散长度, pn0,np0:平衡少子寿命 2019/1/16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 - + 反向偏置 + - VD 正向偏置 2019/1/16

假设p区很宽,忽略两个PN结的相互作用,则: 两结三层三极管(双结晶体管) 假设p区很宽,忽略两个PN结的相互作用,则: N P B E C IE IC IB IDE IDC V1 V2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基区宽度远远小于少子扩散长度,相邻PN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实际双极晶体管的结构 由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组成: 集电极 发射极 发射结 收集结 发射区 基区 集电区 基极 基区宽度远远小于少子扩散长度,相邻PN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两结三层三极管(双结晶体管) NPN管反向运用时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NPN管正向运用时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B E C IE IC IB I1 I2 V1 V2 NPN管反向运用时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NPN管正向运用时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BJT的三种组态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三结四层结构(多结晶体管) S C B E p n p n IS I3 V3 I2 IC V2 IB I1 IE E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三结四层结构(多结晶体管) S C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有: E p n p n IS I3 V3 I2 IC C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有: V2 p IB I1 V1 n IE E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三结四层结构(多结晶体管)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2019/1/16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EM模型

§2.3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双极晶体管的四种工作状态 E C S VBE VBC 饱和区 反向工作区 截止区 正向工作区 p n §2.3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双极晶体管的四种工作状态 p n IE E C S IB IC IS I1 I2 I3 V1 V2 V3 VBE VBC 饱和区 反向工作区 截止区 正向工作区 (正偏) (反偏) C(n) B(p) E(n+) npn pnp S(p)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正向工作区和截止区的情况 npn VBC<0 VEB_pnp<0 VS=0 C(n) B(p) E(n+) npn pnp S(p) VBE VBC 饱和区 反向工作区 截止区 正向工作区 (正偏) (反偏) VBC<0 npn管 VEB_pnp<0 VS=0 VCB_pnp<0 正向工作区和截止区 截止 pnp管 寄生晶体管的影响可以忽略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反向工作区的情况 npn VBC>0 npn管 VBE<0 B(p) E(n+) npn pnp S(p) VBE VBC 饱和区 反向工作区 截止区 正向工作区 (正偏) (反偏) VBC>0 npn管 VBE<0 VEB_pnp=VBC_npn>0 VS=0 VCB_pnp<0 pnp管 反向工作区 正向工作区 寄生晶体管对电路产生影响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反向工作区的情况 几个假设: 晶体管参数 EM模型简化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反向工作区的EM方程(VBE(V1)<0,VBC(V2)>0)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反向工作区的EM方程 减小了集电极电流 作为无用电流流入衬底 采用埋层和掺金工艺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饱和工作区的情况 npn VBC>0 VEB_pnp=VBC_npn>0 E(n+) npn pnp S(p) VBE VBC 饱和区 反向工作区 截止区 正向工作区 (正偏) (反偏) VBC>0 npn管 饱和工作区 VBE>0 VEB_pnp=VBC_npn>0 VS=0 VCB_pnp<0 pnp管 正向工作区 寄生晶体管对电路产生影响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NPN管工作于饱和工作区的EM方程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

§2.4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C B E N+ N+ P+ P+ P N-epi N+-BL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E 发射极串联电阻rES rE,c rE,b rES=rE,c+ rE,b 接触电阻 体电阻 发射区为N+扩散,杂质浓度在1020cm-3以上, 所以发射区的体电阻很小,串联电阻主要由 金属与硅的接触电阻决定 SE:发射极接触孔的面积 RC:为硅与发射极金属的欧姆接触系数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E C 集电极串联电阻rCS rCS=rC1+ rC2+rC3 rC1 L W T aW bL 上底为有效集电结面积SC,eff=SE 并作以下近似: 1.上底、下底各为等位面; 2.锥体内的电流只在垂直方向流动; 3.在上下面的电流是均匀的。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E C 集电极串联电阻rCS rCS=rC1+ rC2+rC3 rC2 LE-C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E C 集电极串联电阻rCS rCS=rC1+ rC2+rC3 rC3 L T bL W aW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E C 集电极串联电阻rCS rCS=rC1+ rC2+rC3 rC3 rC1 rC2 P+ N-epi C N+-BL N-epi C N+ P B E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基区电阻rB rB=rB1+ rB2+rB3 B E rB3 rB2 rB1 基极金属 和硅的接触电阻以及 基极接触孔下的基区电阻 rB=rB1+ rB2+rB3 B E 发射区 扩散层下的 基区电阻 rB3 rB2 rB1 发射区扩散层 边缘到基极接触孔边缘的 外基区电阻 2019/1/16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

§2.5 MOSFET的单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单极器件:只有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n+ n+ p型硅基板 栅极 绝缘层(SiO2) 源极 漏极 半 导 体 基 板 p型硅基板 2019/1/16

VG=0 VS=0 VD=0 栅极电压为零时,存储在 源漏极中的电子互相隔离 2019/1/16

VGS>0时,沟道出现耗尽区, 至VGS> VTH时,沟道反型,形成了连接源漏的通路。 + + + + + + + + VG VD 电流 S VGS>0时,沟道出现耗尽区, 至VGS> VTH时,沟道反型,形成了连接源漏的通路。 VDS较小时,沟道中任何一处电压的栅-沟道电压都大于阈值电压,随着VDS的增大,电场强度增大,电子漂移速度增大,因此电流随着VDS的增大而增大。(线性区,非饱和区) 随着VDS进一步增大至VDS>=VGS-VTH(即VGD<VTH)时,靠近漏端边缘的沟道出现夹断,晶体管进入饱和区。随着VDS的增大,夹断区向源区移动,电压的增加主要降落在夹断点至漏端边缘的高阻区,沟道电子被横向强电场拉至漏极,漏源电流基本上不随VDS的增大而变化。 2019/1/16

N沟MOSFET的输出特性曲线 VD ID 非饱和区 饱和区 VG 2019/1/16

寄生PNPN效应(闩锁(Latch up)效应) §2.6 MOS集成电路中的有源寄生效应 场区寄生MOSFET 寄生双极晶体管 寄生PNPN效应(闩锁(Latch up)效应) 2019/1/16

场区寄生MOSFET 措施:1.加厚场氧化层的厚度 2.增加场区注入工序 n+ p substrate n+ p substrate L L 2019/1/16

寄生双极晶体管 防止措施:1.增大寄生晶体管“基区宽度” 2.P型衬底接地或负电位 n+ p substrate n+ L n+ p substrate L 防止措施:1.增大寄生晶体管“基区宽度” 2.P型衬底接地或负电位 2019/1/16

寄生PNPN效应(闩锁( Latch up )效应) P-well P+ N+ Vout Vdd(5V) Vss(0V) Vdd N衬底 RS RW RW N RS P阱 Vss 消除措施: 1. 减小RS,RW(增加接触孔数量,加粗电源、地线,双阱工艺) 2.降低寄生三极管电流放大倍数 2019/1/16

作业 1.分析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说明器件工作于何种状态下寄生效应不可忽略,为什么? 2.P48 2.7 2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