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本章主要内容 一、典型输入信号 二、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 四、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吴斌.
第4章 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内容重点: 典型响应的性能指标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稳态分析.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Signals and Systems Lecture 28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In-depth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例5 构造下列线性系统的S-函数 csfunc.m S-函数代码 switch flag, case 0 [sys,x0,str,ts]=…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内 容 提 要 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的品质及稳态性能直接表征了系统的优劣。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系统的稳定性完全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参数决定,而与系统的输入无关;系统的稳态误差是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它标志着系统的控制精度;系统的时域响应可定性或定量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介绍了如何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当由系统不可变部分如传感器、放大器、执行机构等组成的控制系统不能全面满足设计需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变部分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控制系统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这就是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集成运算放大器 CF101 CF702 CF709 CF741 CF748 CF324 CF358 OP07 CF3130 CF347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前馈控制 谢磊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RFB:外部积分反馈 (external reset feedback)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 倪东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 2017/05/11.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 孙 肖 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1 频率响应的一般概念 3.2 三极管的频率参数 3.3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 5.1 频 率 特 性 5.2 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 5.3 奈奎斯特判据 5.4 稳 定 裕 度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以拉普拉斯变换作为数学工具,直接解出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然后,依据响应的表达式及其描述曲线来分析系统的控制性能,如稳定性、快速性、稳态精度等,并找出系统结构、参数与这些性能之间的关系。 表达式 曲线.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张建明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2016年05月19日
第7讲 有源滤波器 基本概念与定义 一阶有源滤波器 二阶有源滤波器.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第三节 稳态性能分析.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调幅与检波的研究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注意事项.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第四节 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典型环节的Bode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7-1 典型系统 §7-2 系统结构的近似处理和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第四节 校正装置设计的方法和依据 第五节 串联校正的设计 第六节 反馈校正的设计 第七节 反馈和前馈复合控制 第八节 MATLAB在线性系统校正中的应用

控制系统 不可变部分 可变部分 执行机构 功率放大器 检测装置 放大器、校正装置 迫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 控制系统 不可变部分 可变部分 执行机构 功率放大器 检测装置 放大器、校正装置 (设计系统) 迫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

控制系统的设计本质上是寻找合适的校正装置 二、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 根据被控对象及其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控制器及控制规律设计一个满足给定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 校正(补偿):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在系统中增加附加装置或元件对已有的系统(固有部分)进行再设计使之满足性能要求。 (校正装置) 控制系统的设计本质上是寻找合适的校正装置

时域:上升时间tr、超调量Mp、调节时间ts 频域:谐振峰值Mr、增益交界频率ωc、谐 振频率ωr、带宽ωb 三、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稳态精度 稳态误差ess 过渡过程响应特性 时域:上升时间tr、超调量Mp、调节时间ts 频域:谐振峰值Mr、增益交界频率ωc、谐 振频率ωr、带宽ωb 相对稳定性 增益裕量Kg、相位裕量(c) 扰动的抑制 带宽ωb

四、校正方式 串联校正 并联校正(反馈校正) 复合(前馈、顺馈)校正

校正方式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系统中信号的性质;技术方便程度;可供选择的元 件;其它性能要求(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等); 经济性… 串联校正的特点 设计较简单,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变换, 但需注意负载效应的影响。 反馈校正的特点 可消除系统原有部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元件数也往往较少。 同时采用串、并联校正 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系统。

适用于数学模型已知及大多数数学模型难以确 定的控制系统或过程。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控制:对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变换后形成的一种控制规律。 比例控制(P) Proportional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积分控制(I) Integral 微分控制(D) Derivative P、PI、PD 或PID 控制 适用于数学模型已知及大多数数学模型难以确 定的控制系统或过程。 PID 控制参数整定方便,结构灵活

一、比例控制(P) 比例控制器实质是一种增益可调的放大器

Kp>1 开环增益加大,稳态误差减小;幅值穿越频率增大,过渡过程时间缩短;系统稳定程度变差。 原系统稳定裕量充分大时才采用比例控制。 Kp<1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正好相反。

Td 就是微分控制作用超前于比例控制作用效果的时间间隔。 二、比例微分(PD)控制 微分控制具有预测特性。 Td 就是微分控制作用超前于比例控制作用效果的时间间隔。 微分控制不可能预测任何尚未发生的作用。

转折频率1=Kp/Td 预先作用抑制阶跃响应的超调 缩短调节时间 抗高频干扰能力

PD控制通过引入微分作用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高频段增益上升,可 能导致执行元件输出 饱和,并且降低了系 统抗干扰的能力; 相位裕量增加,稳定 性提高; c增大,快速性提高 Kp=1时,系统的稳 态性能没有变化。 微分控制仅仅在系统的瞬态过程中起作用,一般不单独使用。

由于存在积分控制,PI控制器具有记忆功能。 调节Ti 影响积分控制作用; 调节Kp既影响控制作用的比例部分,又影响积分部分。 由于存在积分控制,PI控制器具有记忆功能。

一个开环零点弥补积分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转折频率1=1/(KpTi) 一个积分环节 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一个开环零点弥补积分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Kp=1 系统型次 提 高,稳态性 能改善。 相位裕量减 小,稳定程 度变差。

Kp< 1 系统型次提高, 稳态性能改善; 系统从不稳定变 为稳定; c减小,快速性 变差。

由于 ,导致引入PI控制器后,系统的相位滞后增加,因此,若要通过PI控制器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有Kp< 1,以降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通过引入积分控制作用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通过比例控制作用来调节积分作用所导致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PID控制 一个零极点 提高稳态精度 两个负实部零点 提高动态性能

Kp=1

通常PID 控制器中 i < d(即Ti > Td ) 近似有: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无相移校正装置 无源校正装置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无相移校正装置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有源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缺点:由于输出阻抗较高而输入阻抗较低,需要另 加放大器并进行隔离; 没有放大增益,只有衰减。 一、无源校正装置与有源校正装置的特点 无源校正网络:阻容元件 优点: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较稳定。 缺点:由于输出阻抗较高而输入阻抗较低,需要另 加放大器并进行隔离; 没有放大增益,只有衰减。 有源校正网络:阻容电路+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 优点:带有放大器,增益可调,使用方便灵活。 缺点:特性容易漂移。

二、无相移校正装置(比例控制) 1、传递函数 2、实现形式 放大器 无源网络 3、Bode图

三、相位超前校正装置(PD校正) 1、传递函数 2、实现形式

近似地实现PD控制 实用微分校正电路 几点说明: 采用阻容网络实现PD校正装置时α的取值 1)受超前校正装置物理结构的限制; 2)α 太大,通过校正装置的信号幅值衰减太严重。 一般取α ≤ 20

串联校正时 3、Bode图 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下降 α 倍。为满足稳态精度的要 求,必须提高放大器的增益予以补偿。 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下降 α 倍。为满足稳态精度的要 求,必须提高放大器的增益予以补偿。 近似PD校正装置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产生相位超前。 相位超前校正。 转角频率1/T,/T的几何中点

最大超前角 α   m  α=20时, m65° 高通滤波特性, α 值过大对抑制系统高频噪声不利。 相位超前 系统带宽 动态性能 噪声 为保持较高的系统信噪比,通常选择α=10(此时m=55°)。

使中频段斜率减小 在1/T 和/T间引入相位超前

三、相位滞后校正装置(PI校正) 1、传递函数 2、实现形式

3、Bode图 串联校正时 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相位都 滞后,相位滞后校正。 转角频率1/T,1/T的几何中点。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中高频部分增益交界频率 稳定裕量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低频部分稳态精度

α越大,相位滞后越严重。 应尽量使产生最大滞后相角的频率ωm远离校正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ωc,否则会对系统的动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常取

对于稳定的系统 提高稳态准确度,1/T 和1/T 向左远离c,使c附 近的相位不受滞后环节的影响。 对于不稳定的系统 增益降低使得c减小。 滞后校正装置实质上是 一个低通滤波器,它对低 频信号基本上无衰减作用,但能削弱高频噪声, α越大,抑制噪声能力越强。通常选α = 10左右。

四、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PID校正) 1、传递函数 滞后-超前校正 2、实现形式

PID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

3、Bode图 前半段是相位滞后部分,由于具有使增益衰减的作用,所以允许在低频段提高增益,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后半段是相位超前部分,可以提高系统的相位裕量,加大幅值穿越频率,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第四节 校正装置设计的方法和依据 控制系统设计的内涵: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形式和参数,并实现之。 一、设计方法 1、根轨迹设计方法 系统性能指标 闭环主导极点位置 系统参数根轨迹 加入校正装置 主要问题: 1、设计何种控制规律 2、过程复杂

2、频率特性设计方法 期望的频率特性 系统性能指标 加入校正装置 系统固有部分传递函数 系统固有部分频率特性 优点: 1、开环频率特性图容易绘制简便 2、系统结构参数与系统性能关系清晰直观

二、设计依据和一般步骤 (1)绘制固有部分的开环伯德图 (2)列出控制系统需要满足的性能指标 (3)校正后的开环伯德图(期望开环频率特性) (4)求出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5)求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6)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

1、控制系统的暂态性能指标 系统开环伯德图的剪切频率ωc 系统的增益裕度Gm、相角裕度(c) 三、频域性能指标的确定 (1)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基础而提出的性能指标 上升时间tr、超调量Mp、调节时间ts (2)以系统闭环频率特性为基础而提出的性能指标 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ωr、带宽ωb (3)以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基础而提出的性能指标 系统开环伯德图的剪切频率ωc 系统的增益裕度Gm、相角裕度(c) 三组性能指标不是各自独立,可以混合使用,但不能互相矛盾!

2、控制系统的带宽频率的确定 重要性: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受很多因素影响 (1)信号复现能力和噪声干扰 考虑的主要问题:尽可能无失真地复现有用信号,减少干扰。 确定方法: 有用信号带宽 干扰信号带宽 需注意问题:ωs和ωn靠得比较近难以确定 (2)机械谐振频率的限制 考虑的主要问题:避免激起机械振荡,甚至共振。 确定方法: 需注意问题:ωb和ωm靠得比较近会降低相对稳定性 开环伯德图的剪切频率ωc和ωm距离尽可能远些

(3)系统的数学模型 将系统固有部分的数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予以简化,用较为简单的低阶数学模型去近似和代替原系统模型。 要求:选定的ωC应在近似的数学模型的适用带宽内。 几种常见的近似和适用条件

频率特性图可以清楚表明系统改变性能指标的方向。 四、频率特性设计方法 频率特性图可以清楚表明系统改变性能指标的方向。 频域设计通常通过Bode图进行处理起来十分简单。 (当采用串联校正时,使得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即 为原有系统Bode图和校正装置的Bode图直接相加) 对于某些数学模型推导起来比较困难的元件,如液压和气动元件,通常可以通过频率响应实验来获得其Bode图。 在涉及到高频噪声时,频域法设计比其他方法更为 方便。

三频段 低频段 (第一个转折频率ω1之前的频段)稳态性能 中频段 (ω1 ~ 10ωc) 动态性能 高频段 (10ωc 以后的频段) 抗干扰

低频段 稳态误差系数 0型系统 Kp=K; Kv= Ka=0 I型系统 Kp=∞;Kv=ω1 ;Ka=0 II型系统 Kp=∞;Kv=∞;Ka= ω22

中频段 中频段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低频段斜率 中频段的斜率 最小相位系统的相位裕量 高频段的斜率 中频段的带宽

例外:频带太窄时,ωc ωg ,也不稳定。 中频段斜率变化对γ 的影响 –60dB/dec 肯定不稳定; –40dB/dec 可能稳定,但稳定裕量较小; –20dB/dec 一般稳定,且稳定裕量大。 例外:频带太窄时,ωc ωg ,也不稳定。

低、中、高频段斜率相同 γ =180° γ =90° γ=0°

低频段斜率变化对γ 的影响 1、低频段0dB/dec 中频段–20dB/dec

2、低频段-20dB/dec 中频段–20dB/dec γ =90°

3、低频段-40dB/dec 中频段–20dB/dec 低频段有更大的斜率将导致相位裕量减小(原来为90°)。 影响的大小与ωc/ω1有关,ω1离ωc越远,影响越小。

结论:低频段斜率越大对相位裕量影响越大。 4、低频段-60dB/dec 中频段–20dB/dec 结论:低频段斜率越大对相位裕量影响越大。

高频段斜率变化对γ 的影响 1、中频段-20dB/dec 高频段–20dB/dec γ =90°

高频段有更大的斜率同样导致相位裕量减小。 2、中频段-20dB/dec 高频段–40dB/dec 高频段有更大的斜率同样导致相位裕量减小。 ω 2离ωc越远,影响越小。

结论:高频段斜率越大对相位裕量影响也越大。 3、中频段-20dB/dec 高频段–60dB/dec 结论:高频段斜率越大对相位裕量影响也越大。

中频带宽度对γ 的影响

ω1、ω2离ωc越远,即h= ω2/ω1越大,相位裕量γ 越大。 相位裕量最大时

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的三频段 ωc大快速性好,但抗扰能力下降。 中频段的斜率以-20dB为宜; 低频段和高频段可以有更大的斜率 低频段斜率大,提高稳态性能; 高频段斜率大,排除干扰。 但中频段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系的相位裕 量,带宽越大,相位裕量越大。  ω c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快速性要求。 ωc大快速性好,但抗扰能力下降。

根据设计指标而确定的满足系统品质要求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五、期望的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期望特性) 期望特性: Lds(ω) 根据设计指标而确定的满足系统品质要求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1、确定低频段 低频段 : L() 20lgK 1  放大环节 积分环节 A 稳态误差 稳态无差度

(1)按给定的时域频性能指标交界频率ωc (2)过ωc点作-20dB/dec的直线 (3)确定中频渐近线的长度, 或起点ω2和终点ω3 2、中频段 (1)按给定的时域频性能指标交界频率ωc (2)过ωc点作-20dB/dec的直线 (3)确定中频渐近线的长度, 或起点ω2和终点ω3 ω2和ω3分别成为ωc前后的转折频率 I型或II型系统

3、高频段 系统固有特性Ls(ω)的高频部分 相同斜率、便于实现!! 4、期望频率特性画法举例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的性能指标为

(1)低频段的绘制 (2)中频段的绘制 解: I型系统 低频段斜率:-20dB/dec A点:(=1, 20lgK=20lg200=46dB) (2)中频段的绘制 过 作斜率为-20dB/dec的直线 取 取

(3)绘制高频段 (4)低中频段的联接 (5)中高频段的联接 系统固有特性 的高频段 -60dB/dec 中频段与 垂线的交点 系统固有特性 的高频段 -60dB/dec 中频段与 垂线的交点 (4)低中频段的联接 斜率等于-40dB/dec 与低频渐近线交点的 频率 (5)中高频段的联接 过  作斜率为 -40dB/dec直线 s rad / 100 3 = w 与高频段相交

(6)验算性能特性指标 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 剪切频率 相角裕度 中频带宽度

六、校正装置的实现问题 1、什么是实现问题 传递函数 实际电路或物理系统 2、实现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 技术因素(实现的简便性、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体积大小、功耗等) 经济因素(实现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 3、实现问题存在的困难 微分校正装置难以实现,且抗干扰能力差 七、非线性因素和干扰问题

c 相频超前 系统带宽 稳定裕度 第五节 串联校正的设计 一、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设计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 第五节 串联校正的设计 一、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c 相频超前 系统带宽 稳定裕度 设计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 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2、绘制在确定K值下的开环佰德图,计算其相角裕度γ0 3、由要求的相角裕度γ,计算所需的超前相角 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 5、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未校正系统伯德图曲线上增益为 对应频率

6、确定校正装置的交接频率 7、画出校正后的伯德图,验算相角稳定裕度是否达到要求 8、验算其它性能指标,不满足要求重新设计 9、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10、提出实现形式,并确定网络参数 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设计举例 设一具有单位反馈的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具有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等于20s-1,相位裕度γ不小于50°。

(2)画出伯德图,计算未校正系统GO(j  )的相位裕量 解: (1)根据误差等稳态指标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2)画出伯德图,计算未校正系统GO(j  )的相位裕量 (3)由要求的相角裕度γ,计算所需的超前相角 (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

(6)确定超前网络的 转角频率1、2 (5)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7)画出校正后的伯德图,验 算相角稳定裕度 (8)验算其它性能指标

(9)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10)提出实现形式,并确定网络参数 μF (kΩ) (kΩ)

1.要求提供的相角裕度太大 1.系统稳定 2.稳态误差满意 2.未校正系统相角在剪切频率急剧减小 3.瞬态响应不满意 校正系统的性能分析 G(j) Gs(j) Mr=1.29 Mr=3 jV U 6 7 4 3 增益裕量:+分贝 相位裕量:50° 增益交界频率:6.3/s9/s 闭环谐振频率:6/s7/s 谐振峰值:31.29 满足稳态要求 带宽增加、响应加快 串联超前校正适应的系统 不适应的系统 1.要求提供的相角裕度太大 2.未校正系统相角在剪切频率急剧减小 1.系统稳定 2.稳态误差满意 3.瞬态响应不满意

二、串联相位滞后校正 1、提高系统低频响应的增益,减少稳态误差。 串联相位滞后装置的作用 2、使系统高频响应的增益衰减,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暂态性能。 设计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步骤: 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2、绘制在确定K值下的开环佰德图,计算其相角裕度γ0 3、求出伯德图上的相角裕度为γ2=γ+ε,对应频率 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 5、确定滞后校网络的交接频率

6、画出校正后的伯德图,验算相角稳定裕度是否达到要求 7、验算其它性能指标,不满足要求重新设计 8、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9、提出实现形式,并确定网络参数 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设计举例 设一具有单位反馈的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2)确定未校正系统的相角稳定裕量 滞后校正 解: (1)根据给定的稳定误差或误差系数,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分析: 1、须增加的相位裕度量较大 2、c附近的Gs(j) 的相角减小很快 滞后校正 3、未提出频宽要求

(3)选择新的c (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 (5)选择校正网络的交接频率 (6) 画出校正后伯德图 验算相角裕度是否满足要求 (7)验算其它性能指标

(8)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9)提出实现形式,并确定网络参数 μF (kΩ) (kΩ)

超前校正频带增宽,动态品质改善,稳态性能改善小 滞后校正带宽降低、响应减慢,稳态特性改善 三、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频带增宽,动态品质改善,稳态性能改善小 滞后校正带宽降低、响应减慢,稳态特性改善 滞后超前校正 超前部分:相位超前并在c点上增大了相位裕量 滞后部分:在低频段上增加增益 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设计举例 单位负反馈其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一校正装置,使其满足下列指标:

(1)根据给定的稳态误差或误差系数, 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2)确定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系统稳定 稳态性能不满意 瞬态性能不满意 滞后超前校正

(3)超前校正环节 附加一放大倍数为的放大器

(4)滞后校正环节 超前校正 附加放大器 在处滞后校正引起的滞后足够小 校正网络传递函数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

(5)确定校正装置参数 kΩ kΩ kΩ kΩ μF μF (6)校验 s-1

第六节 反馈校正的设计 消除不希望的 G2(s)的特性!!

!反馈校正可以起到与串联校正同样的作用, 反馈校正与串联校正的比较 !反馈校正可以起到与串联校正同样的作用, 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 串联校正比反馈校正简单,但串联校正对系统元件特性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 反馈校正对系统元件特性的稳定性要求较低,因为其减弱了元件特性变化对整个系统特性的影响。 反馈校正常需由一些昂贵而庞大的部件所构成,对某些系统可能难以应用。

反馈校正的综合

由于|G2(jω)Hc(jω)| >> 1,故在受校正频段 注意 由于|G2(jω)Hc(jω)| >> 1,故在受校正频段 Hc(ω) + L2(ω) = Ls(ω) - Lds(ω) > 0 Ls(ω) - Lds(ω)越大,校正装置精度越高。 局部反馈回路必须稳定。

实际设计时,也可先采用串联校正方法得到满意的已校开环传递函数,然后用等效的局部反馈校正来实现。 (分析法)预先选择参数待定的反馈校正装置,根据性能要求通过分析法确定参数。

某高炮电气-液压跟踪系统为一个二阶无差系统,其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试设计一反馈校正装置,并使系统满足下列品质指标: (1)系统在最大跟踪速度 及最大跟踪加速度 时,系统的最大误差 ; (2) 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瞬态响应时间 超调量 ;

该系统为一个II型系统,属于结构不稳定的系统。 (1)绘制系统固有对数频率特性Ls() ( 当 时, dB 转角频率依次为

(2)绘制希望特性Lds() 中频段:主要确定增益交界频率和中频段长度 求得增益交界频率 c=7.4s-1 ;考虑到一 定裕量,取c=7.8s-1

希望特性的中频段 过 =c=7.8s-1 作斜率为-20dB/dec直线,考虑到 c 增加,故选 2=2.4s-1 3=23.8s-1 (==Ls() 的一个转角频率) 中频段实际宽度:

绘制低频段: 过2=2.4s-1的垂线与中频段的交点,作-40dB/dec与中频段联接 希望特性的低频段可满足要求。

绘制高频段: 处,-40dB/dec线 处,-60dB/dec线 以后 就与 重合了。 希望特性验算, 在交界频率 的相位裕量 满足给定的要求。

(3) 绘制L2()+20lg|Hc(j )| 在中、低频段

高频段 由-20dB/dec转折至横轴有 故=380处不转折,向高频处延长 相当于一个积分环节

小闭环的相位裕量

(4)得反馈校正装置特性

只有当系统产生误差或干扰产生影响时,系统才被控 制以消除误差的影响。 第七节 反馈和前馈复合控制 基于误差控制的缺点 只有当系统产生误差或干扰产生影响时,系统才被控 制以消除误差的影响。 若系统包含有很大时间常数的环节,或者系统响应速度 要求很高,调整速度就不能及时跟随输入信号或干扰信号 的变化。从而当输入或干扰变化较快时,会使系统经常处 于具有较大误差的状态。 为了减小或消除系统在特定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可 提高系统开环增益或型次。 这两种方法均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适当选择系统带宽可以抑制高频扰动 但对低频扰动无能为力。特别是存在低频强扰动时,一 般的反馈控制校正方法很难满足系统高性能的要求。 解决办法:引入误差补偿通路,与原来的反馈控制一起进行复合控制。

复合控制: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输入或扰动作用的开环误差补偿通路(顺馈或前馈通路),与原来的反馈控制回路一起实现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顺馈或前馈控制在控制系统中可同时采用。 从抑制扰动,减小误差的角度看,复合控制可以减轻反馈控制的负担。 引入复合控制的系统,反馈回路的增益可以取得小一些,从而有利于系统稳定。 顺馈或前馈是开环控制方式。 元器件应具有较高的参数稳定性。否则将削弱补偿效果,并给系统输出造成新的误差。

按输入(顺馈)补偿的复合校正 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为: 若选择: 即误差完全通过顺馈通路得到补偿,系统既没有动态误差也没有稳态误差,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实现输出立即复现输入(不变性原理),系统具有理想的时间响应特性。

顺馈补偿不改变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即顺馈补偿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性 无顺馈补偿时 顺馈补偿采用了开环控制方式补偿输入作用下的输出误差 顺馈补偿后: !!解决了一般反馈控制系统在提高控制精度与保证系统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

按扰动(前馈)补偿的复合校正 若扰动信号可量测,则可采用前馈补偿。 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为

扰动前馈也不改变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即对系统稳定性无影响。 主要扰动引起的误差,由前馈通道进行全部或部分补偿。 次要扰动引起的误差由反馈控制予以抑制。

第八节 MATLAB在线性系统校正中的应用 用MATLAB分析PID校正系统 PI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例: 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PID调节器的传递函数 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频率特性和单位阶跃响应

1、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num=35 den1=[0.00001 0.0031 0.215 1 0] [mag1,phase1,w]=bode(num1,den1) margin(mag3,phase3,w) 2、分析校正后的频率特性

num3=[7 105 350] den3=[0.00001 0.0031 0.215 1 0 0] [mag3,phase3,w]=bode(num3,den3) margin(mag3,phase3,w) 3、求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 t=[0: 0.02: 5] [numc1,denc1]=cloop(num1,den1) y1=step(numc1,denc1,t) [numc3,denc3]=cloop(num3,den3) y3=step(numc3,denc3,t) plot(t,[y1,y3]);grid

 小      结 1、基本控制规律:比例(P)、微分(I)、积分(D) 2、设计校正装置的本质     系统极点的配置 系统滤波特性的匹配 3、实现极点配置或滤波特性的匹配的手段     引入能提供基本控制规律的校正装置 4、校正装置的分类     串联、并联  有源和无源  超前和滞后 5、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特点 6、频率设计方法 7、MATLAB在PID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