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圓周率 講者:梁子傑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演出日期: 1. 2000年4月11日:喇沙書院 1. 2000年4月11日:喇沙書院 2. 2000年4月19日: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 3. 2000年5月16日:何福堂中學 4. 2000年5月31日:上水官立中學
甚麼是圓周率? 圓周率是圓周與直徑之比 習慣以 表示圓周率 3.14、3.1416、22/7 圓周率有何重要?
的應用 圓周公式: C = 2r 圓面積公式: A = r 2
的應用 球體面積公式: A = 4r 2 球體體積公式: V = r 3
符號 的起源 1632 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 1574 1660)首先以 “/” 來表示圓周率。 希臘文中,圓周為 “”,直徑為 “”。 1736 年以後,瑞士數學家歐拉開始提倡以 “” 表示圓周率。 到了今天, “” 已經成為圓周率的「代號」了。
實驗及直觀時期 古時,人類對圓周率祇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值的計算多憑直觀或量度而得。 《舊約聖經.列王紀上卷》第 7 章第 23 節有以下的記載: 「他(指所羅門王)又鑄造了一個銅海,樣式是圓的,高五肘,徑十肘,圍三十肘。」 換句話說,當時的人認為 = 3。 肘:〔音爪〕
實驗及直觀時期 在中國,在漢代以前,人們亦都認為 = 3。 約於公元前一世紀寫成的《周髀算經》中,就有「圓徑一而周三」的說法。 後漢的天文學家張衡(78 139)認為圓周率為 92/29 3.1724。 髀:〔音比〕 同時也用 10 3.1623 表示圓周率。
幾何法時期 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 B.C. 212 B.C.) 阿基米德利用了幾何方法,計算出以下結果: 阿基米德的方法與劉徽的差不多,故在講座上祇介紹劉徽的方法。 即 3.1408 < < 3.1429 或 3.14。
割圓術 劉徽(生於公元三世紀) 三國魏晉時代人。 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 魏景元四年(即 263 年)為古籍《九章算術》作注釋。 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計算圓周率的方法。我們稱這方法為「割圓術」。 魏景元為魏朝最後的一個年號,當時的皇帝是曹奐,號魏元帝。
割圓術 先作一個半徑為 1 單位的圓。 然後作內接正六邊形。 由此逐步算出 2n 6 內接正多邊形的周界。(n = 1 , 2 , 3 , …) 劉徽認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劉徽的方法(阿基米德的方法亦同,)其實亦有上、下限的概念,但在講座中將不會談及。 彌:〔音尼〕 劉徽一直計算到 96 邊形的周界,得 3.14 的結果。
祖沖之 祖沖之(429 500) 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和工程師。 他應用劉徽的「割圓術」,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七位的正確數值。
《隋書.律曆志》 「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圓周二十二。」 祖沖之的方法已失傳,故無法知道他使用那個內接多邊而求得上述結果。 「宋末」指南朝的宋朝。南朝為「宋齊梁陳」。 朒:〔挪玉切〕〔nuk9〕 參考音:服〔fuk9〕 3.1415926 < < 3.1415927 密率: 約率:
祖沖之的成就 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精密度相當高,之後的九百多年中,世上再沒有人能夠計算出更佳的圓周率結果。 可惜在《隋書.律曆志》卻有以下記載: 「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綴術》一書經已失傳! 有說《綴術》一書可能流傳往日本,或者會從日本的古籍中找到,但希望和機會不大了。
艾爾卡西 艾爾卡西(Ghiyath al-Din Jamshid Mas'ud al-Kashi, 約 1380 1429) 中亞細亞地區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於撒馬爾罕天文台工作。 1424 年,發表了圓周率的 17 位準確數字。 他生於卡尚,今伊朗德黑德南部的城巿。 撒馬爾干天文台位於今烏茲別克境內東南部,一個以回教建立的城巿,一個美麗的古城。
范柯倫 范柯倫(Ludolph van Ceulon, 1540 1610) 德國人,但長期居於荷蘭。 1610 年,算出有 35 位的 值。 德語中,圓周率被為 “Ludolphsche Zahl”。
分析法時期 1671 年,蘇格蘭數學家格雷哥里(James Gregory, 1638 1675)發表了以下數式: 1674 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1716)將 1 代入 x 得: 韋達、華理斯、萊布尼茲三位的數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收歛的速度非常之慢。 格雷哥里公式的證明可參考《Breakthrough Pure Mathematics Calculus and Coordinate Geometry》2nd Edition, p.415
一百位小數 1706 年,英國數學家梅欽(John Machin, 1680 1751)建立了一個重要公式: 利用此式,再加上前面的「格雷哥里公式」,他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的數值。 梅欽的譯音很多,其中有書譯成「馬信」或「馬陵」。 欽:〔音音〕 令 A = tan-1(1/5),從而 tan A = 1/5, 則 tan2A = (2 tan A)/(1 - tan2A) = 5/12。又,類似地,tan4A = 120/119。 設 B = 4A - , 則 tan B = tan(4A - ) = ((120/119) - 1)/(1 + (120/119)) = 1/239。 由此得 = 4A - B = 4 tan-1(1/5) - tan-1(1/239)。 參考自:《數學的猜想與發現》溫光編著,地質出版社 = 3. 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71 69399 37510 58209 74944 59230 78164 06286 20899 86280 34825 34211 70679 … …
歐拉 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 - 1783) 瑞士數學家。 “” 符號的倡議者。 13歲入大學,17歲取得碩士學位,30歲右眼失明,60歲完全失明。
歐拉公式 2/6 那公式的證明,可見《天才之旅》一書。 公式參考自《神奇的 》布拉特納著,商周出版
計算機時期 1949 年 美國 ENIAC 電腦計算 到 2037 位小數 1961 年 IBM 7090 型電腦把 計算到 100265 位小數 1967 年 CDC 6600 型電腦把 計算到 50 萬位小數 1973 年 計算到 100 萬位小數 1983 年 已算到 8,388,608 位小數 1987 年 2936 萬位小數 1990 年 楚諾維斯基兄弟(The Chudnovsky Brothers)計算出 10 億位小數 1997 年 安正金田等人計算至 510 億位小數 今天 計算仍然繼續……
的一個重要性質 蘭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 1728 1777) 原籍瑞士的德國數學家 1761 年,他證明了 不能表示成分數,即 不是一個有理數。 是一個無理數。 證明見香港大學入學試1978年題目。 或《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Calculus》Third Edition, Hsieh Shin Ru, p.276, Ex9.129
無處不在的 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 - 1855) 德國數學家。 計算出統計學上「正態分佈」曲線的公式。 公式證明見《Applied Statistical handbook》Second Edition by W.K.Chu,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Ltd., pp.64-6
蒲豐拋針 蒲豐(Comte de Buffon, 1707 1788) 法國數學家。 在 1777 年刊行的《或然算術試驗》一書中,導入了一條著名的問題。
蒲豐拋針 設在一個水平面上,畫一些距離相等的平行線。設該距離為 a。 那麼這根小針能和某一直線相交的概率是多少? 公式證明見《概率萬花筒》蕭文強、林建合著,廣角鏡出版社,46及47頁 或《的今昔》寧挺,福建教育出版社,58至60頁
蒲豐拋針 資料來自《概率萬花筒》蕭文強、林建合著,廣角鏡出版社,第5頁及《的今昔》寧挺,福建教育出版社,第60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