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主讲: 汪秋菊 黑龙江工程学院 宏观经济学课题组 E-mail: wqiuju@126.com 主讲: 汪秋菊 黑龙江工程学院 宏观经济学课题组 E-mail: wqiuju@126.com Tel: 13313651517
导 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中的总量问题和总体性问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步骤 2.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 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 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2.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经验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1.总量分析 假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道德标准)是既定的、已知的。 假定国民经济中的个量是既定的、已知的。就是说在微观经济学中作为变量的东西(例如,单个家庭、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厂商、单个市场商品的价格等)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是作为己知量来处理的 。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及其有关经济总量(如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量等)达到均衡状态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分析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宏观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动,以及有关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动,它主要对宏观经济现象发生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 动态分析:考察有关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及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 。
3.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流量分析则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学越来越强调采用存量分析方法,使之与流量分量并重,并且着手用统计学来解决存量统计中的问题。
4.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模型,另一种是经验模型。 理论模型是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已有的经济理论,即完全按理论本身来建立模型,传统的作法是根据理论来选择模型所要解释与估算的变量。 经验模型是根据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研究来建立模型,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方法,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的关系,注意区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了解经济福利的内容。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第二节 其它指标 第三节 国民收入恒等式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目前国际上基本上全部实行SNA基础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在整个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最核心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计算GDP的一些规则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只测定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在一年中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核算时只需计算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增加价值(Value Added)即可。
一般所国民经济划分成为各部门,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再从总产出中扣除相应部门的中间产品,求得各部门的增加价值。最后加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表1.1中国2007年GDP的构成(生产法) 金额(亿元) 第一产业 28095.0 第二产业 121381.3 第三产业 100053.5 国内生产总值 24952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售价来计量GDP。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包括四个部分:私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
私人消费(C) 私人消费(Consumption,C)支出包括购买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等支出。 耐用消费品包括家庭用汽车、空调、电视等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消费品。 非耐用消费品包括食物、衣服、燃料等使用寿命比较短的消费品。 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培训、旅游、理发等。
投资(I) 投资(Investment,I)是为了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需要用于购买物品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是用来增加新厂房、新机械设备、新住房的支出。 存货投资是指厂商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动。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 。
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和政府雇员的薪金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净出口(NX) 净出口(Net Export,NX)是一国产品和劳务的出口价值减去产品和劳务的进口价值的差额,其中用X表示出口(Export),用M表示进口(Import),则(X-M)就是净出口。 净出口为正值,表示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产生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 净出口为负值,表示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即产生贸易逆差(Trade Defit)。 顺差与逆差
表1.2中国2007年GDP的构成(支出法) 金额(亿元)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63242.5 最终消费支出 128444.6 居民消费 93317.2 政府消费 35127.4 资本形成总额 111417.4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105221.3 存货增加 6196.1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338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收入法 收入法是指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所有的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的角度看就是产品的成本,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要素成本法。 1、工资 劳动者的报酬,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雇主代其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2、租金 出租土地、房屋等所获得的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3、利息 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获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 。 不包括个人之间因借贷关系而发生的利息及政府公债利息。政府的公债利息则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企业间接税是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销售税、货物税、周转税等税款。
资本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5、资本折旧 资本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6、非公司业主收入 合伙企业或个人经济企业的收入。 7、公司税前利润 它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非公司业主收入
表1.3 某国GDP的构成及其比重(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金额(10亿美元) 百分比(%) 1.工资、薪水和津贴 5332 57.98 2.净利息 486 5.57 3.个人租金收入 146 1.91 4.企业间接税、调整与统计误差 815 7.24 5.折旧 915 10.87 6.非公司业主收入 658 6.81 7.公司税前利润 893 9.64 国内生产总值 9256 100.00
生产不仅增加了产品和劳务,还创造出收入,收入形成支出,而支出又决定了生产,所以三者相互联系,循环流动。因此,利用上述三种方法计算的GDP等指标是一致的,即在任何特定时期: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派生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它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Nomi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以当年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它是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其现行价格乘积的总和。 实际GDP(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只反映实物的变化,是用不变价格(基期的价格水平)衡量的另一时期的国内物品和劳务的价值
实际增长了[(220-150)/150=46.7%] 名义增长了[(340-150)/150=126.7%] 表1.4 名义GDP与实际GDP 1990年名义GDP 2008年名义GDP 2008年实际GDP 原子弹 10万单位×5美元=50万美元 20万单位×8美元=160万美元 20万单位×5美元=100万美元 粮食 5万单位×20美元=100万美元 6万单位×30美元=180万美元 6万单位×20美元=120万美元 合计 150万美元 340万美元 220万美元 实际增长了[(220-150)/150=46.7%] 名义增长了[(340-150)/150=126.7%]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 一、 其他指标的含义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以外,还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个人收入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和GNP二者的关系是: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国民生产净值NNP (Net National Product),即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家庭或个人的实际收入之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利息收入)-(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PDI)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家庭或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余下部分才能由个人支配。因此,个人可支配收入表示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个人所得税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 (一)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真实产出。GDP不能反映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 (二)国内生产总值未反映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 (三)GDP指标无法反映一国的产品和劳务的分配情况 (四)国民收人核算没有很好地反映福利状况
第三节 国民收入恒等式 在支出法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在收入法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税前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可支配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净税收) 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企业收入+政府净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
C+I+G+(X-M)≡C+S+T 总需求 总供给 该恒等式的右边是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形式,其初始形式是按要素划分的,也就是说是从生产或供给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它可以理解为总供给,而恒等式的左边是总支出,对国内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消费与投资之和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可表示为: 一、 二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 假设经济中只有作为消费者的居民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两个部门 居民 厂商 金融市场 消费支出 收入 图1.1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 消费与投资之和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可表示为: C+I≡C+S
三部门经济中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由居民、厂商和政府组成。 二、 三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 三部门经济中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由居民、厂商和政府组成。 居民 厂商 金融市场 消费支出 收入 图1.2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 政府 三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为: C+I+G=Y=C+S+T
在三部门经济中加上国外部门就构成四部门经济。 三、 四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 在三部门经济中加上国外部门就构成四部门经济。 居民 厂商 金融市场 消费支出 收入 图1.3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 政府 国外部门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C+I+G+(X–M)≡C+S+T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掌握消费与储蓄的含义及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理解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理论。。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 消费与储蓄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
第一节 消费与储蓄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就是消费支出与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 。 假设消费支出仅受收入的影响,用代表C消费,用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f(Y)
a为自发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线性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b与Y之积是引致消费。 如果a=100,b=0.9,则C=100+0.9Y,即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的90%就被用于消费,只要知道了收入Y,就可以计算出消费者的全部消费量了。
消费函数曲线 C=Y C APC<1 APC>1 APC=1 +S E C=a+βY a -S Y A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于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于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每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由定义可知,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故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S=Y-C=Y-(a+bY)=-a+(1-b)Y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用来描述储蓄与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 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 S=g(Y) 线性储蓄函数表达式为: S=Y-C=Y-(a+bY)=-a+(1-b)Y S S=-a+(1-b)Y E O Y A
储蓄函数是用来描述储蓄与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 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 S=g(Y)
a -a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C S APC<1 +s APC=1 ΔS APC>1 C=a+βY E S=-a+(1-β)Y a -s +s ΔS Y Y -s -a APS>0 APS=0 APS<0
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恒等于1 。Y=C+S,如果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也恒等于1 。△Y=△C+△S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平均储蓄曲线倾向是递增的。
均衡的国民收入为经济社会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此时,收入与支出相等。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的国民收入为经济社会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此时,收入与支出相等。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为了使分析简化,在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中,把投资看作一个外生变量,一个不随着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常量,I=I0。 Y=C+I0, C=a+bY 消费——投资法 例如,消费函数为C= 2000+0.6Y,自发投资为400亿美元,则均衡收入?
C I 图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消费与投资,当然也可以认为横轴代表总供给,纵轴代表总需求。 E点为收支均衡点,这时的国民收入为Y*,Y*便是均衡国民收入。 E C+I A C F B 450 O Y1 Y* Y 图2.7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构成,即: Y=C+I+G 如果定量税与比例税都存在时,消费则为: C=a+b(Y-T)= a+b(Y-t×Y-T0+Tr) Y=C+I+G C=a+b(Y-t×Y-T0+Tr)
当政府购买(G)和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时都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A O C I G Y C+I+G Y* 图2.8 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的决定 450 假定某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00+0.8(Y-T0+Tr),投资I为100亿美元,政府购买支出G为400亿美元,政府税收收入T0为20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Tr为100亿美元,求该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政府购买(G)和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时都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NX为净出口(等于出口X和进口M)的差额:NX=X-M构成,即: Y=C+I+G+NX 出口是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一般视作外生变量。进口则是本国对国外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与收入正相关,一般写作: M=M0+m×Y Y=C+I+G+NX= C+I+G+X-(M0+m×Y)
Y=C+I+G+X-(M0+m×Y) C=a+b(Y -t×Y - T0 - Tr) 消费、投资、政府行为和进出口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均衡的国民收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国民收入与边际进口倾向m负相关,也就是与进口负相关,与出口X正相关。增加净出口能够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还可用图2.9来表示。,如图所示。C+I+G+NX曲线与45度直线相交于A点,A点为收支均衡点,这时的国民收入为Y*,Y*便是均衡国民收入。 450 O Y* Y 图2.9 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个骑士,丢了一个口信; 丢了一个口信,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输了整场战役; 输了整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 乘数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发表在《经济学杂志》的《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后来凯恩斯在《通论》中,对此方面的内容加以规范,发展为“乘数”原理。
一、乘数的含义与投资乘数 乘数(Multiplier Principle),又称倍数,指当支出增加一个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量大于支出增加的量,其中的倍数叫做乘数。也就是说,乘数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投入量之间的比率。 假设某一经济社会只存在两部门居民与厂商,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为60亿美元,则均衡收入为600亿美元。再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投资上升为80亿美元,则此时均衡国民收入为900亿美元。 △Y/△I=5,5为国民收入的增量与投资的增量之间的比率,即为投资乘数。
收入增加次数 每次收入增加数量 以b△I表示的每次增量 第一次 20 △I 第二次 20×0.8=16 b△I 第三次 20×(0.8)2=12.8 b2△I … 第n次 20×(0.8)n-1 bn-1△I 收入总量增加 20+20×0.8+20×0.82+20×0.83… △I+b△I+b2△I+…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的诸多行为如购买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均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因此,在部门经济中除了投资乘数外,还有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等。 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比例税率为零时,均衡国民收入为:
(一)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即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投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初始投资为I0 投资为I1时
(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即是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政府购买变化量之间的比率,以△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量,KG表示政府购买乘数。 初始政府为G0 政府支出为G1
(三)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化量的比率,以△T表示税收变化量,△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量,KT表税收乘数,则 初始税收为T0 税收为T1
(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所谓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反映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的比率。以△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量,KTr表税收乘数,则 初始税收为Tr0 税收为Tr1
(五)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下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如果△G等于△T,则: KB为平衡预算乘数,其值为1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利率的决定,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货币供给与需求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函数 反映投资与利率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函数就是投资函数,投资函数可表达为: I=f(r) 假定投资函数为线性,这种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I=e-d×r e为自发投资,表示当市场利率为零时所有的投资,它不受利率影响;d是表示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时投资的变动程度,可称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
投资函数 横轴代表投资,纵轴代表市场利率。 除了市场利率因素影响投资以外,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及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都影响着投资。 r I I=e-dr O I 图3.1 投资需求曲线 横轴代表投资,纵轴代表市场利率。 除了市场利率因素影响投资以外,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及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都影响着投资。
二、投资函数移动 O r I f1(r) f2(r) f3(r) 图3.2 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 除了市场利率因素影响投资以外,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及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都影响着投资。当影响投资的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会使投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时,假定消费函数C=a+bY,得到均衡国民收入为: 第二节IS曲线 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一、IS曲线推导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时,假定消费函数C=a+bY,得到均衡国民收入为: 两部门 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0=e―dr,将此式代入上式,通过变形可得到两部门经济均衡收入公式,即:
IS曲线是从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关系的储蓄函数以及使投资与储蓄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IS曲线的推导还可以用下图3 产品市场均衡 r Ⅱ Ⅰ 投资需求 I=e—dr r1 E1 A r2 B E2 IS I2 I1 Y1 Y2 I Y S1 S2 储蓄函数 S =―a+(1―b)Y 投资储蓄均衡 I=S Ⅲ Ⅳ S 图3.4 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外的任何一点均处于失衡状态,在IS曲线右上方的任何一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产品市场存在过度供给的情况,即储蓄大于投资I< S ,同时总需求<总供给;即产品市场上供给出现过剩,产品价格下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国民产出和国民收入将下降,最终恢复到IS曲线上的E1点。 而在IS曲线左下方的任何一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产品市场过度需求的情况,即I>S,同时总需求>总供给。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种失衡状态最终回复到产品均衡状态。
IS曲线推导 产品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不再表现为投资等于储蓄,而是I+G=S+T,其代表的产品市场均衡的曲线仍称为IS曲线 Y=C+I+G C=a+b(Y-tY-T0+Tr); I=e―dr 三部门
IS曲线推导 四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构成,即:Y=C+I+G+NX。 Y=C+I+G+X-(M0+mY) C=a+b(Y-tY-T0+Tr); I=e―dr 四部门
所谓自主性支出是指不受收入和利率影响的消费支出a和投资支出e。 二、IS曲线移动 1、自主性支出的变动 所谓自主性支出是指不受收入和利率影响的消费支出a和投资支出e。 自发性投资将增加100(亿美元),乘数A=1/(1-0.8)=5,则IS曲线将右移500(亿美元)。反之,若消费支出a和投资支出e下降时,则IS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r IS2 IS1 O Y 自主性支出变动引起IS曲线的变动
二、IS曲线移动 2、投资的利率弹性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投资的利率弹性增加,使[]/d变小,使IS曲线变得更加平坦,如图3.6所示IS曲线由IS1变成为IS2。反之,IS曲线将变得更加陡峭。 r IS2 IS1 O Y 投资的利率弹性的变动引起IS曲线的变动
二、IS曲线移动 (三)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 政府购买支出最终是要转化为消费与投资的。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会使消费与投资增加,进而增多国民收入,因此,IS曲线就向右移动,移动幅度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政府购买支出增量之积,即移动幅度△Y=KG·△G 。反之,政府购买支出减少,IS曲线就向左移动。
二、IS曲线移动 (四)政府税收的变化 定量税与比例税增加对IS曲线的影响是不同的。 定量税增加,使IS曲线左移;反之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 如果税率降低,使IS曲线更为平坦;反之,曲线更加陡峭。从代数式看,税率减少使分母变小,曲线更为平坦。
第三节 货币供给与需求 一、货币 资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际资产(Real Assets)或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s),包括房地产、各种机器设备、半成品、原材料、各种生活用品等一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品。 二是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包括各种以价值形式存在的财产,如货币、银行存款、各种债券、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等。 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但金融资产却不一定都是货币。
货币具有以下四种职能:交换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 (一)交换媒介 交换媒介又称货币的流通手段。即作为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市场上商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二)价值标准 即用货币自身的单位对各种商品和财产计价,表示商品的价格 (三)价值贮藏 即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保持其价值。货币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主要有二个优点:一是它不需要或仅需要极少数的交易货币;二是就货币本身来看它的价值是固定的。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即用于预付或延期支付的需要。
二、货币供给与现代银行体系 (一)现代银行体系 现代银行体系是一个由中央银行(Central Bank)、商业银行(Chartered Banks)组成的两级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其主要职能是利用各种政策工具以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而不是在资金融通中牟取利益。
(1)货币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由政府指定的唯一法定货币发行机构,因而中央银行也被称为发行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现代各国的货币发行权都集中到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是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2)管理银行的银行。成为“银行的银行”。 集中保管存款准备。 主持全国商业银行结算 充当最终贷款者 (3)中央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中央银行也代表国家从事金融活动,例如,它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二)货币的供给 按照其他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难易程度或流动性大小将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1、M2、M3。 M1是狭义的货币定义,是能够直接或立即,并且无限制地进行支付的资产,包括通货和支票存款。 M2是更为广义的货币定义,它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接近于交易媒介的资产,包括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3更广义的货币定义,它在M2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定额定期存款、机构性货币互助基金、金融债券等。
货币供给即货币的数量。对于货币数量,必须区分其存量与流量。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累计的货币数量,货币流量是某一时期内货币存量的变动量,货币流通量则为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货币存量,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与银行的硬币、纸币与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货币供给分为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名义供给量是不管货币购买力如何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但经济学中货币市场所涉及到的货币是指实际货币。因此,需要将名义货币折算为实际货币量。如果用M、m、P分别表示名义的货币供给量、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价格指数,三者的关系为:
r O M/P m 图3.7 货币供给曲线
三、货币的需求 (一)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需求,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出于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资动机。 一是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应付正常的交易活动而在身边留有一定货币的动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多,用于交易的货币量就越多;收入越少,用于交易的货币量就越少。 用L1来表示,它是实际收入Y的增函数,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与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1=f(Y)=kY
二是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货币需求动机 二是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三是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财富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有价证券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人们将更多地买进股票,从而留有的货币数量减少了。股票价格上涨时,人们抛售股票,从而留有的货币数量增加了。有价证券的价格与有价证券的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即: 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其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利率,则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 L2=g(r)=u―hr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把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保持在身边,凯恩斯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r r2 L2=g(r) O L2 图3.8 流动偏好陷阱
L=L1+L2=f(Y)+g(r)=kY+u-hr 货币总需求 货币的总需求就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之和。货币的总需求函数L就表示为: L=L1+L2=f(Y)+g(r)=kY+u-hr C D B A O r L 图3.8 货币需求曲线 L1 L2 F 货币总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D表示的货币需求量都是相应的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投机需求量之和,即AD=AB+AC,货币总需求曲线简称为货币需求曲线。
货币总需求的变化 三条货币需求曲线L1、L2、L3分别代表收入水平为Y1 、Y2 、Y3 时的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与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关系表现为三条货币需求曲线的左移与右移,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则都表现为三条货币需求曲线的向右下方倾斜。 L La Lb L3 L2 L1 r1 O r 图3.9(a) 不同收入下的货币需求曲线 L1= kY1+u―hr L2= kY2+u―hr L3= kY3+u―hr r2 La= kY+u―hr1 Lb= kY+u―hr2 图3.9(b) 不同利率下的货币需求曲线
货币市场的均衡,是指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状况。 四、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市场的均衡,是指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状况。 m 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有价证券价格将上升,即利率要下降,利率的下降,使货币需求量增加。 r L r2 E r0 r1 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有价证券价格将下降,即利率要上升,利率的上升,使货币需求量减少。 O L2 图3.10均衡利率的决定与形成
第四节 LM曲线 一、LM曲线的概念与推导 LM曲线方程,即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r之间的变动关系。 m=kY+u-hr r LM O Y 图3.11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E1 E2 Y1 L1b L1a 货币交易需求 L1=ky Y2 L2b L2a r2 r1 货币市场均衡:LM Y r 货币投机需求 L2 =u―hr Ⅰ Ⅱ Ⅲ Ⅳ 图3.12 LM曲线的推导 L2 L1 B A 在A点上,L1a+L2b>M,说明货币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这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将导致利率的上升,直到升至LM曲线上E1点。在B点上,L2a+L1b<M,说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将导致利率的下降,直到升至LM曲线上E2点。
二、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在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上,有一段水平区域,这表示利率极低为r0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呈现无限大的趋势,这一段就是“凯恩斯陷阱”。 r 古典区域 rn 中间区域 在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上,有一段垂直区域,这表明当利率非常高,等于rn时,人们货币投机需求为零,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需求全部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M曲线垂直于横轴。 凯恩斯区域 r0 O L2 图3.13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上的凯恩斯区域与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中间区域的斜率大于零。
三、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与货币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r r LM1 LM2 C r1 r1 C1 D r2 r2 D2 O Y1 Y2 Y O M0 /P0 M1 /P1 M /P (a) (b) 图3.14 LM曲线的移动 如果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到M1/P1,实际货币供给曲线就会向右移动。为了恢复在收入水平Y1的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水平必须下降到r2。在每一收入水平,均衡利率必须下降,以诱导人们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
第五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即表现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的交点上,在这个交点上,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联立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式和LM曲线方程式:
二、趋于均衡的调整过程 A于IS曲线的左侧,产品市场存在着产品的过度需求,或者说产品总需求高于产出水平,产品价格提高。 在B点上,虽然此时I=S,收入不会变化,但B点在LM曲线的右面,L>M,利率会继续上升,例如达到C点。 在C点上,I<S,产品供给大于需求,会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C点在LM曲线的右面,L>M,利率会继续上升。在这两种力量作用下,使C点达到D。 同样道理,D点会移到F点,最后达到E点,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 r Ⅰ I<S L<M IS LM D Ⅱ I>S L<M F Ⅳ I<S L>M C E B A Ⅲ I>S L>M Y O 图3.15 两市场非均衡与调整
如果当政府税收的增加会引起IS曲线向左移,假设移动到IS2的位置,那么均衡收入就会减少,均衡利率就会下降,均衡状态点为E2。 三、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 如果当政府税收的增加会引起IS曲线向左移,假设移动到IS2的位置,那么均衡收入就会减少,均衡利率就会下降,均衡状态点为E2。 r LM r1 E1 r0 E0 r2 E2 IS1 IS0 IS2 O Y2 Y0 Y1 Y 图3.16 政府购买变动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响
三、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 假设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移动到LM2的位置,那么均衡收入会增加,均衡利率会下降,均衡状态点为E2。均衡利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此时,利率必须下降以刺激货币需求增加,从而恢复货币市场的均衡。 LM1 r LM0 LM2 r1 E1 r0 E0 E2 r2 IS O Y1 Y0 Y2 Y 图3.17 价格水平变动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响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AD—AS模型 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产生的效应,掌握用总供求模型去分析经济波动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 AD=C+I+G+(X—M) 总需求函数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P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依存关系。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Y=f(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般价格水平P提高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减少;当一般价格水平P下降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增加,二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从IS—LM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C2 B2 Y1 Y2 Y B1 P r O r1 r2 LM1(P1) LM2(P2) P2 P1 C1 图4.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a) (b) IS
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来说明 (一)财产效应(庇古效应)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二)利率效应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三)汇率效应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Y F AD1 E1 Y1 Y2 E P r O r1 r2 LM IS2 P0 图4.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a) (b) IS1 F1
影响总需求方面任何因素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名义货币供给量、税收额、税率、进口、实际货币需求等因素的自发变动。当价格水平不变时,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名义货币供给量的自发增大,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当税收额、税率、进口、实际货币需求等因素的自发增大,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与劳动市场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社会的收入总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取决于投入经济社会的所有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我们假设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依靠两种要素的投入:劳动和资本,而土地的投入不变,则宏观生产函数为: Y=Af(N,K)
在短期内,资本数量与技术水平是固定不变的,两者被认为是常数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为: Y=f(N) O Y N 图4.3 短期生产函数 Y=f(N)
由于劳动市场上的就业量是由劳动的供求关系确定的,在探讨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之前,区分名义工资(W)与实际工资(W/P)是必要的。名义工资W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一定数额的工资。实际工资(W/P)是根据物价水平调整后的工资,它衡量了工人提供单位劳动所赚到的具有不变购买力的收入 。 P P1 A B P2 W1 W0 W2 O W0/P1 W0/P2 W/P 图4.4 货币工资曲线
Ns为劳动供给曲线。Ns为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实际工资(W/P)越高,劳动力供给数量越多;实际工资(W/P)越低,劳动力供给数量越少。 Nd为劳动需求曲线。Nd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实际工资(W/P)越高,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越少;实际工资(W/P)越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越多。 E W0/P N0 O W/P N 图4.5 劳动需求与供给曲线 Ns Nd Ns为劳动供给曲线。Ns为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实际工资(W/P)越高,劳动力供给数量越多;实际工资(W/P)越低,劳动力供给数量越少。
二、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 根据宏观生产函数,我们可以确定均衡产量(总供给)。如图4.6所示。在图中N0为充分就业量,Y0为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即潜在产出,或充分就业产出。 N0 Y0 O Y N 图4.6 总供给量的决定 Y=f(N)
总供给水平独立于价格水平之外,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称其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如图4.7所示。 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就业量的决定之所以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因为物价P上涨时,名义工资W会同比例上涨,实际工资W/P会保持不会,从而劳动市场迅速恢复均衡,就业量又回到了充分就业水平。 总供给水平独立于价格水平之外,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称其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如图4.7所示。 Y Y0 O P 图4.7 长期总供给曲线决定 LAS 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它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长期的总产出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W0 /P1 W0 /P0 P0 E Y1 N0 生产函数 Y=f(N) W1 W0a P2 P1 LAS Y P Ⅲ Ⅳ 图4.8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W/P N C D Ⅱ W2a Ⅰ Nd Ns
在社会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取得的,带有短期性特征,所以这些总供给曲线又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社会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取得的,带有短期性特征,所以这些总供给曲线又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处于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存在着大量失业和其他资源闲置。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品的价格不会因产量增加而上涨,而能够将闲置的生产能力利用起来。 P0 Y Y0 O P 图4.9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LAS
(二)常规总供给曲线 工资刚性理论、工资粘性理论及货币幻觉理论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 Y1 P1 P0 Y Y0 O P 图4.10 常规总供给曲线 SAS
综合总供给 Y O P 图4.11 综合总供给曲线
潜在产出受一国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新能源的发现等因素的影响。当潜在产出发生变动时,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的移动 Y1 P0 Y Y0 O P 图4.12 LAS曲线的移动 LAS0 LAS1 SAS0 SAS1 潜在产出受一国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新能源的发现等因素的影响。当潜在产出发生变动时,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的移动 一是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LAS)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向左或右移动。当投入的资源增加、技术进步等会使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右移动;反之,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 LAS Y Y0 O P 图4.13 SAS曲线的移动 SAS1 SAS2 二是受成本因素的影响。当价格水平不变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如果工资水平上涨或原材料上涨,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反之,右移。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考察价格变动对货币和产品市场的影响,得出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考察价格变动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得出了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因此,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所对应的均衡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共同均衡。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市场的内在机制自动实现的。当价格水平高于Pe为P1时,这时形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于是产生价格水平向下的趋势。一方面,价格水平下降使实际工资提高,从而使劳动需求减少,引起总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下降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使利息率下降、投资支出增加,总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价格水平下降缓解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 P2 P1 Pe E Y Ye O P 图4.14 总供求的均衡 AD AS
二、总需求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 (一)古典总供给曲线 根据总供给曲线的三个区间的特性不同,总需求曲线AD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同。 E0—E2—E1 E0 P0 P1 P Y1 E1 LAS Y Yf O 图4.15 支出增加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0 AD1 E2 SAS1 SAS0 当政府增加支出,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在价格水平为P0时,总需求增加为Y1,但由于劳动力已达到充分就业,厂商如果要雇用更多的工人,他们提高工资水平,厂商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索取更高的价格。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会使总需求沿着AD1线从E2开始减少,直至达到新的均衡点E1为止。
在经济均衡从E0点移动到E1点的调整过程中,只有价格水平的变化,产出没有发生变化。在古典总供给曲线模型中,名义货币的增加,AD曲线会向上移动一段与货币增加比例相同的距离。 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货币存量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与就业量不变的情况,被称为货币中性。
(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初始均衡点位于E0点,如果影响总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因素外)发生变动,都可以使AD线移动。AD线移动不能影响价格总水平,但却能显著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变化。当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时,达到新均衡点E1,国民收入Y1增加到Y2,但价格水平不变,仍保持在P0的水平上。 P0 Y1 E0 E1 AS Y Y0 O P 凯恩斯情况下均衡收入与总需求增加 AD0 AD1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 当总需求增加,AD曲线右移,使总需求曲线AD0右移到总需求曲线AD1,并与AS相交于均衡点E1,该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1,价格总水平为P1,这表明总需求增加使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使价格总水平由P0上升为P1。相反,当总需求减少,AD曲线左移,使总需求曲线AD0左移到总需求曲线AD2与AS相交于均衡点E2,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2,价格总水平为P2。 P1 P2 Y2 AD2 E2 Y1 E0 E1 AS Y Y0 O P 图4.18 常规情况下均衡收入与总需求增加 AD0 AD1 P0
(一)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三、总供给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 (一)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如果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正好相交于一点E0。 P2 P1 Y1 E1 E0 E2 SAS1 Y Yf O P 图4.19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0 AD1 P0 SAS0 LAS 生产成本增加,会引起短期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向上移动到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相交于E1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经济在充分就业产量之下运行,工资价格就逐渐下降,总供给曲线也不断下移至SAS0位置,经济又回复到初始均衡点E0,产量与物价也完全回落到Yf与P0。
(一)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三、总供给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 (一)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P2 P1 Y1 E1 E0 E2 SAS1 Y Yf O P 图4.19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0 AD1 P0 SAS0 LAS 因为工资调整缓慢。有时政府不愿经济经历长时期的滞胀,而运用增加政府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右移位置至AD1,相交于一点E2,这可以更快地促使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产量回复到原来水平Yf,但价格却为P2。
(二)长期总供给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Y1 E1 E0 SAS1 Y Yf O P 图4.20 长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0 AD1 P0 SAS0 LAS0 LAS1 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技术进步向右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对均衡国民收入产出重要的影响。如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四、价格粘性与均衡国民收入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粘性的存在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中会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 : 存在菜单成本,调整价格有风险。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和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费成本,因为各类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改变菜单价目表,所以称为菜单成本。 劳务及购销合同使厂商不能迅速调整价格。
当价格粘于P1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实际产出将等于Y1。这种情形称为需求约束均衡,因为约束产出的是需求。 E Y1 SAS Y Yf O P 图4.21 支出增加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AD 当价格粘于P1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实际产出将等于Y1。这种情形称为需求约束均衡,因为约束产出的是需求。 当价格粘于P2时,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实际产出将等于Y2。这种情形称为供给约束均衡,因为约束产出的是供给。
在需求约束均衡中,如果提高总需求,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可以提高就业。 Y1 P0 Y0 SAS Y O P 需求约束均衡中的AD曲线移动 AD0 AD1 Y2 Y1 P0 Y0 SAS Y O P 供给约束均衡中的AD曲线移动 AD0 AD1 在需求约束均衡中,如果提高总需求,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可以提高就业。 在供给约束均衡中,如果提高总需求,不能提高产出水平,对就业增长也没有作用,只是将供求的缺口从Y0Y1扩大到Y0Y2。
需求约束均衡时的产出为Y0。如果SAS曲线从SAS0移至SAS1,对产出没有影响,只是扩大了供求缺口,将供求缺口从Y0Y1扩大到Y0Y2。 P0 Y0 SAS1 Y O P 图4.24 需求约束均衡中的AS曲线移动 AD SAS0 Y2 Y1 P0 Y0 SAS1 Y O P 图4.25 供给约束均衡中的AS曲线移动 AD SAS0 需求约束均衡时的产出为Y0。如果SAS曲线从SAS0移至SAS1,对产出没有影响,只是扩大了供求缺口,将供求缺口从Y0Y1扩大到Y0Y2。 在供给约束均衡中,如果提高总供给,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可以提高就业。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工具,理解内在稳定器的内容,注重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的应用,了解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一)政策的时延问题。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延。 (二)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 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 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以及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效应与实施; 预期的心理因素也会对政策的效应产生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宏观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调整、改变财政收入与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一)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财政收入主体上来源于税收收入和债务收入两个部分。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我国的税收通常占财政收入90%以上。
税收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大类。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财产课征各种税收的总称。主要包括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所得税是指对个人或企业的收入征收的税,是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流转税则是以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总称,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流转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税类。 税收又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 直接税是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的,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如财产税、所得税。 间接税是纳税人可以间接地将税负转嫁于他人,如消费税、营业税和进口税。
税收可以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三种。 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 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即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也越高,上述的财产税和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税。 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用于流转税,如财产税、营业税和大部分关税,一般属于比例税。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它是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大类。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包括政府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物品、军需品以及支付政府雇员的工资,还有政府在公共工程项目方面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直接表现为无偿的、单方面的资金转移,主要包括政府在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和贫困救济、补贴和债务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二、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又称为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稳定经济的机制,从而起到自动缓和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运行出现较小幅度波动时,会自动弥补经济运行缺口,而不需要政府出面干涉。 当经济波动幅度较大时,内在稳定器不能独立胜任,政府才直接出面使用财政政策进行干预,内在稳定器配合财政政策起协助作用。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所得税、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发挥出来的。
(一)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累进的所得税自动增长--抵制公众可支配收入的过快增长--使消费和总需求增幅也相对较小--使经济不致过度膨胀。 (二)政府的转移支付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率下降,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支持,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使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得到抑制。
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究竟起了哪些作用?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财政政策有:逆风行事的总需求政策,强调总供给的财政政策。 三、逆风行事的总需求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总需求的冲击是形成经济波动、失业或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变动总需求,实施需求管理,消除紧缩缺口或通胀缺口,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A B E O I,G, C,NX Y Cf+If+Gf+NXf Y* 图5.1逆风行事的总需求政策 C2+I2+G2+NX2 C1+I1+G1+NX1 Y1 Y2
(一)对付紧缩缺口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出现紧缩缺口。这时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来扩大社会需求。 我们可以利用紧缩缺口和社会边际消费倾向b求得政府购买额,见下式: 国民收入偏离额=政府购买额×1/(1-b) 式中,1/(1-b)为政府购买乘数。 假定某一经济社会中,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潜在产出水平为5000亿美元,但由于需求不足,实际总需求所能形成的均衡国民收入为4500亿美元,存在500亿美元的缺口。这一经济社会应增加政府购买额为多少?
在应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的过程中,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都会起到多倍的缩小作用。 (二)对付膨胀缺口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引起的,所实行的财政政策自然应该是抑制总需求。对付膨胀缺口的财政政策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它应该与上述对付紧缩缺口的财政政策方向相反。采用增加税收、压缩政府购买。 在应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的过程中,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都会起到多倍的缩小作用。 表5.1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特点 政策目标 政策特点 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 实现充分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 抑制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
(三)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 政府当年的税收和支出之间的差额叫做预算余额(Budget Balance)。预算余额为零叫做预算平衡(Balanced Budget),为正数叫做预算盈余,为负数叫做预算赤字。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税收,或者减少税收而没有相应地减少支出,这种做法叫做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ed)。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没必要严格实施年度平衡预算 当经济繁荣时,财政收入增加,为保持收支平衡就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当经济衰退时,财政收入减少,为保持收支平衡就得减少财政支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减少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加深衰退。
(三)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 政府实行财政赤字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 公债并不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因为这样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 公债由政府财政部发行,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财政部支付增发的货币,财政部就可以用这些货币来进行各项支出,刺激经济。 中央银行购买的政府公债,可以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成为调节货币供求的重要工具之一。
四、总供给的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认为20世纪60年代未以来经济滞涨的根源,不在于需求方面,而是供给不足。政府的高税收政策,导致生产率下降、偷税、逃税严重,加剧通货膨胀,其结果不仅不会增加税收,反而会减少税收。 T A O C B t(%) 图5.2 拉弗曲线 拉弗把面积为CAB部分称为课税的禁区。
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不同于凯期主义学派扩张政策的减税主张。 凯恩斯主义的减税,是从需求效应出发,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 供给学派的减税,则是从供给效应出发,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重在增加高收入者的储蓄和投资,增加总供给。此外,凯恩斯主义的减税,则是大规模、持久性的长期战略。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或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但货币政策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殊的目标。例如,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中间不需要任何变量;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当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调节利率进而间接地调节总需求,因而货币政策是间接地发挥作用的。
二、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 (一)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就是存款准备金。作为监管机构,中央银行规定了一个最低的准备金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各商业银行为支票存款留存的准备金数量不得低于这个要求。用公式可表示为: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城市银行的法定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备率留准备金。
银行备有的存款准备金,往往会超过法定准备金,超过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re(Excess Reserve Ratio)。 在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需求。
假定第一,法定准备率为20%;第二,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第三,没有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出去。 (二)存款创造机制 假定第一,法定准备率为20%;第二,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第三,没有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出去。 银行 新增存款 准备金 新增银行 贷款 初始存款 派生存款 A 1000 200 800(C) B 800 160 640(D) C 640 128 512(E) D 512 102.4 409.6(F) E — 合计 4000
(三)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Deposit Expansion Multiplier)是指初始存款所引致的银行系统存款总额的增加倍数。 存款乘数KD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法定准备金率越低,存款乘数越大;反之,越小。
超额准备金的存款乘数 现金外流的存款乘数KDc rc表示提出现金占存款的比例(rc=C/D)
(四)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是指流通中的通货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之总和。 B=C+Rd+Re 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创造货币供给的倍数 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M=C+D
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各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它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通过扩大或缩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进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
(二)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以限制或鼓励银行借款,从而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三)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工具是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如果需要扩大货币供给,只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银行就等于增加了可用于贷款的货币量,并通过货币乘数成倍地扩大货币的供给。
(一)LM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实际效果的影响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一、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一)LM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实际效果的影响 Y4 Y2 E1 r1 r0 Y F0 Y0 Y3 Y1 E0 r O LM IS2 r2 IS1 1 图5.3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变化而变化 (a) (b) F1 H0 H1
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实际效果的影响 r1 r0 F0 Y1 Y0 E0 Y r O LM IS2 图5.4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变化而变化 (a) (b) IS1 LM曲线陡峭,对私人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于是国民收入增加有限。
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一)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变化对货币政策实际效果的影响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二)LM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货币政策实际效果的影响 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下降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上升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阐述失业的内涵及类型,理解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分类,明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 业 一、失业与失业率 第一节 失 业 一、失业与失业率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有劳动能力;②愿意就业;③没有工作。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100% 目前我国政府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就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其他就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
二、失业的分类 按失业的原因划分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即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会存在。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的转移而造成的失业。 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如农业、旅游业和建筑业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因此对劳动的需求有季节性,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和经济周期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伊朗新闻报》8月23日报道,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2008年有251人在工作现场自杀身亡,自杀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8%。这是自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开始设立失业自杀报告制度以来自杀人数最多的。报告把失业人员的自杀原因主要归咎于美国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失业率增加等。
如果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结果就是失业增加。最低工资法只是工资可能“太高”的一个原因。 三、失业的原因分析 图6.1 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的失业 Ld Le Ls O 最低工资 工资 劳动量 We 劳动供给 劳动需求 劳动过剩=失业率 如果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结果就是失业增加。最低工资法只是工资可能“太高”的一个原因。
四、失业的成本 (一)产出减少 著名的奥肯定律反映了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即失业减少的关系。 (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失业不仅使实际产出减少,而且会引起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社会动荡不安 失业所引起的产出减少、劳动力资源浪费,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损失。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及公众对政府的种种不满,使整个社会的稳定状况恶化。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1、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要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 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必须是幅度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
2、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 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必须是幅度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
2、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表示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的一定种类和数量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标。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的比率。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一般在10%以内。 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还在加剧,一般在10%~100%以内。 超速的通货膨胀,又称恶性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一般在100%以上。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每次通货膨胀都是货币供给量迅速增长的结果。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费雪交易方程式”。 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通胀率完全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变化率。因此,货币数量论认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行为最终决定经济社会的通胀率。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总需求的变动。总需求的增长超过经济潜在生产能力,使总需求方的货币去追逐供给方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将价格水平拉起。 (二)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AS P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总需求的变动。总需求的增长超过经济潜在生产能力,使总需求方的货币去追逐供给方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将价格水平拉起。 E4 P4 AD4 P3 E3 E2 AD3 P2 AD2 P1 E1 AD1 O Y1 Y2 Yf Y 图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提出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冲击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三)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提出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冲击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Yf Y Y2 Y3 Y1 图 成本推动型通胀 P1 P2 P3 P AS1 AS2 AS3 E1 E2 E3 AS AD
(四)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在现实经济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而往往是两者的混合。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五)结构型通货膨胀 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中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是由于市场结构不完全造成的。市场结构的不完整造成了工资和某些商品价格的刚性,于是提出了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概念。
四、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从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温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各国政府都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控制总需求 改善总供给 收入指数化 4、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对于治疗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处方:中央银行只要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维持一个固定比率即可,这个比率必须能够保证价格水平在长期中是稳定的。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率下降;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率则上升。这就是原始状态的菲利普斯曲线。 U O PC 图6.4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用菲利普斯曲线来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2)决策者可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进行相机抉择
从长期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已经完全没有替代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 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已经完全没有替代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 B 失业率 D 通货膨胀率 A LPC O C PC PC1 PC2 2 1 E 图6.6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三、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否定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O A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LPC B 图6.7 理性预期学派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研究经济周期的一些基本问题。阐述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类型,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介绍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及乘数与加速数原理。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宏观经济活动的扩张与紧缩的交替过程和周期性波动。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宏观经济活动的扩张与紧缩的交替过程和周期性波动。 通常表现为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绝对量的周期性变动,此外,工业生产指数、就业率、物价水平、销售量、存货变动、投资变动、利率、利润率以及股票价格指数等等,也都是反映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 经济周期中的“business”含义很广,包括整个工业与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经济的周期波动一般是有规律的,只不过每个周期的表现不尽相同,如时 间长短、波动幅度等有差异。 经济周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两个主要阶段构成:繁荣(Prosperity)与萧条(Depression)。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两个过渡阶段:由繁荣转为萧条称为衰退或危机(Crisis)阶段,由萧条转为繁荣称为复苏(Recovery)阶段。 顶峰 衰退 复苏 繁荣 萧条 低谷 潜在GDP水平趋势线 图7.1 经济周期曲线 时间 GDP 实际GDP
(一)繁荣阶段 在这一时期,社会总需求较大,消费活动日益活跃,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存货不断减少。工商企业扩大生产,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就业率不断增加,失业现象减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衰退阶段 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产出下降,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给下降,导致一般商品物价下跌。 (三)萧条阶段 整个社会的投资继续下降,甚至处于停顿状态。社会生产活动继续萎缩,物价继续下跌。萧条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大量失业以及社会消费需求与其生产能力相差极大。 (四)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由于投资的增加,促进生产和销售的增加,使企业利润有所提高;就业率、收入以及消费开始上升,使人们开始对前景寄予希望,由悲观转为乐观。
西方经济学家作了种种不同的说明和解释,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因素论和内部因素论。 第二节 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作了种种不同的说明和解释,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因素论和内部因素论。 一、消费不足论 19世纪初,法国的西斯蒙第。消费不足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增长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投资过度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过度生产,而不是由消费不足所引起的消费品供大于求。投资过度论认为,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和投资品价格的上涨,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从而形成繁荣。生产消费品的产业则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生产结构失调,最终将引起萧条而使经济发生波动。
三、创新理论 熊彼特用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创新和模仿活动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熊彼特将经济运动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即繁荣和衰退。那些富于冒险精神、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从而在“创新”中获得了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吸引其他企业家导致经济高涨,形成繁荣。当经济的扩张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创新”普及,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也逐渐减少,经济的扩张趋向终结,最终走向衰退。繁荣和衰退构成经济周期。 四、心理预期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庇古和凯恩斯,他们强调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预期。当经济高涨时,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会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预期程度,因而会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经济繁荣。而当企业家察觉到自己的预期失误时,又变成不合理的悲观预期,由此减少投资,导致萧条。
五、太阳黑子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Jevons)在1875年提出来的。按照杰文斯的观点,太阳黑子的变化势必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变化,而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必将影响农业产量的变化,农业产量的变化又势必影响工业产量的变化,于是引起经济的波动。由于太阳黑子的变化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三节 乘数—加速数理论 乘数—加速数模型经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汉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逐步发展而得以完善。 一、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就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是如何引起投资大幅度地加速变动的原理。投资是诱致投资。所谓诱致投资是指由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它决定于收入水平,是由收入增加所诱发出来的。与诱致投资相对应的是自发投资 。 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内,按照生产技术的要求,资本存量与产出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大致的比例,叫资本—产出比率。
资本产出比率就是加速数,也称加速系数,就是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 资本—产量比率说明的是资本量与它所生产的产量之间的静态比例关系,而加速数说明的是动态关系。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或者说不存在技术进步时,资本—产量比率与加速系数的值是相同的,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三)加速原理举例 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的相对率,而不是产量变动的绝对量。 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 要想使投资增长率不致于下降,产量就必须按一定比率持续增长。产量增长率的减缓,会使投资增长率停止或下降。所以,产量相对放慢增长速度也会引起经济衰退。 加速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但当产量停止增长或下降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四)加速原理的局限性 资本设备即投资的增加一般不能在一年半载内完成,从国民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到增加投资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企业的净投资还取决于长期预计利润率的变化,而并非仅依每年国民收入(或总产量)水平的变动而定。 加速原理必须在没有生产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加速原理分析中假设技术水平不变,这样的分析只考虑了资本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技术进步会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产量的作用,因此增加产量并不一定需要增加投资。
二、乘数与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由于投资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才使经济呈现出周期性的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数值大小。如果这两个数值较小,经济波动幅度也较小,并逐渐趋向于一个稳定水平,这种情况称为“削弱波”。反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数值较大,经济的波动也较大,且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称为“爆炸波”。
三、经济波动的上限和下限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了经济周期有其上限与下限的概念。经济周期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一条限界,它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 经济周期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如何收缩都不会由此再往下降的一条限界。它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数作用的局限性。如果经济处于收缩过程,经济活动不会无止境地收缩下去。当衰退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稳定下来。这是因为收入不能下降到维持起码的消费水准也不够的地步,资本量不会减少到使总投资小于零的地步
四、政府政策措施 (一)调节投资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在自发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政府及时变更政府支出或者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 (二)影响加速数 假定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加速数与资本产量比率的数值是相等的。所以政府采取措施影响加速数就是影响资本—产量比率;这就是说,政府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 (三)影响边际消费倾向 即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 阐述经济增长的涵义、衡量的标准,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全面解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分析政府如何根据需要推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述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增长就是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之上的。”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 一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二是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三是经济中的结构转变率高。 四是密切联系着的和至关重要的社会结构的迅速改变 五是技术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六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二、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4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较快,反映在经济增长理论上,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高速增长的模式,因为高速增长不仅是一国实现充分就业的保证,也是保持其国际地位的先决条件。 60年代初~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映在经济增长理论上,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能否迅速增长的问题,着重从数量上分析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故称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首次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学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引起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技术进步。 1、资本积累(投资)的增加。资本积累率的高低是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 2、劳动力质量提高 3、资源重新配置 随着资源由低生产率的部门移出而进入高生产率的部门,经济社会的平均生产率提高了。 4、技术变革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哈罗德在建立其经济增长模型时作了以下几点假定: 社会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用于满足消费之后的剩余,作为追加生产的投资来源。 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投入要素,且投入的比例固定。 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加速数等于资本产量比率,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所耗劳动和资本不变,这表示不存在技术进步。
S=s × Y I=V×△Y I=S G=△Y/Y 例如,当V=4时(即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需增加4个单位资本),s=0.2(即储蓄占收入的20%)求经济增长率G? G=0.2/4=0.05,经济可按5%的年增长率增长。
(二)经济稳态增长的条件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为合意的增长率,用表示,是指使企业(或投资者)感到满意并愿意维持下去的增长率。 合意增长率由合意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一产量比率Vt所决定,即: 实际增长率,又称事后的增长率,以来表示,是指一国经济实际所取得的增长率,表现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出比率V所决定,即:
(二)经济稳态增长的条件 自然增长率,又称为社会最适宜的增长率,用来表示,是指现有人口、资源、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如果Gt>Gw,说明投资已超过储蓄,必将增加投资。但这又会在乘数的作用下促使实际增长率更高,与的差距扩大,从而更显得资本不足。 Gw 如果Gt < Gw 。,则说明投资不能全部吸收储蓄,出现资本的过制,扩大了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Gn 在Gt = Gw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均衡增长。
如果Gw>Gn,表明厂商预期的投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由于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将会出现储蓄或投资过多,引起经济长期停滞的趋势。
二、多马模型 多马模型的内容实质与哈罗德模型相同,只是表达方法有所不同。基本公式是: 在多马模型中,△I/I为投资增长率,而投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Y/Y。多马模型可写成:△Y/Y=s。 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往往并不能和经济均衡增长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两者一致的可能性极小。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多马模型的内容实质与哈罗德模型相同,只是表达方法有所不同。基本公式是: 在多马模型中,△I/I为投资增长率,而投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Y/Y。多马模型可写成:△Y/Y=s。 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往往并不能和经济均衡增长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两者一致的可能性极小。
ΔY ΔN ΔK = = = n y Y N K y = f(k) B y’ (n+d) k A D Sy C k k0 k’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稳态条件是: Sy = (n+d) k , ( Δk =0) 稳态意味着: ΔY ΔN ΔK = = = n y Y N K y = f(k) B y’ (n+d) k A D Sy C k k0 k’
k’ k” 储蓄率的增长 储蓄率的增加将提高稳态的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本的长期水平,但不能影响产出的长期增长率。 s’y y e f(k) y” (n+d)k c s’y y’ a sy b k k’ k”
y y’ y” k k” k’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率的提高,降低了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 而增加了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 B A f(k) A (n+d)k (n’+d)k y” sy k k” k’
′ nk c’ f (k’) = n m’ c a’ m a k k2 k1 k” k’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若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y nk ′ c’ f (k’) = n y=f(k) m’ c a’ (d=0) m a k k1 k2 k’ k”
第四节 新经济增长模型 罗默、卢卡斯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的源泉由外生转化为内生,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知识积累所推动的,因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又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一、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把知识积累看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因而在其生产函数公式中加入了知识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更趋合理,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古典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只是偶然的、外生的,而罗默将技术看成是经济系统的一个中心部分,是内生的。 二是罗默承认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说明了一定时期内投资收益率的现象和各国间经济增长率的非收敛性。 三是罗默的理论承认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又刺激投资,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长能永久性地提高一国增长率的结论 。 四是罗默认为垄断力量提供了使公司参与技术研究的动力,其生产函数表现出收益递增。
二、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人力资本的积累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 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即不脱离生产岗位,不通过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
第九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阐述经济增长的涵义、衡量的标准,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全面解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分析政府如何根据需要推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汇率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综合反映了一国一定时期内国际收入与国际支出的情况,它影响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收入决定。 一国的国际收支具体状况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一国居民和外国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一切经济交易的综合收支记录。
在各种交易中,凡是导致本国对外国支付的项目都记入借方(—),如一切支出项目都记入借方;凡是导致外国对本国支付的项目都记入贷方(+),如一切收入项目都记入贷方。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记账法编制的,每笔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等的借方和贷方两笔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全部项目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相等,其净差额为零。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三部分。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账户,包括:1)商品(货物和劳务)的进出口。出口意味着收入或货币值的流入,出口值记入贷方;进口值记入借方。2)投资收益,是指利息、红利等。3)国际转移支付,如捐赠、援助等。
资本和金融项目 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期间内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资本输入表示本国有外汇收入的项目,包括外国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向外国借款和出售有价证券以及外国偿还本国到期的借款。资本输出表示本国需要支付的外汇,即本国对外汇的需求,包括对国外的直接投资、本国对国外的贷款或购买外国有价证券以及本国偿还到期的外债。 平衡项目 原则上国际收支平衡全部项目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等,其净差额为零。借方与贷方却经常是不平衡的。 ①官方储备,是指一国的金融当局持有的储备资产(货币黄金、外汇储备等),可以用于调整国际差额。②分配的特别提款权。③错误和遗漏,主要反映一国在统计国际收支各项数据时由于资料来源不一致或统计国际收支不准而发生的误差。
二、外汇与汇率的概念 (一)外汇 外汇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以在本国银行有外汇牌价的外币表示的各种债权凭证,如汇票、本票等。 (二)汇率及其标价法 汇率又称汇价,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 直接标价法 用1个单位或一定单位(如百、万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叫直接标价法。我国人民币对外汇率也采用直接标价法。 2008年4月22日中国银行外汇牌价100美元=699.12人民币,而2009年4月22日为100美元=683.06人民币
间接标价法 用1个单位或一定单位(如百、万等)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叫间接标价法。目前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原先采用直接标价法,后改用间接标价法,但对英镑、爱尔兰镑、欧元等仍用直接标价法。 伦敦外汇市场1英镑=1.600美元,之后变为1英镑=1.620美元 。 本章的分析均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汇率下降则意味着本币升值。
三、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指两国的货币以货币法定含金量为汇率基准,比价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所谓基本固定,即允许货币比价的变动限定在一定幅度内。一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波动维持在幅度内保持相对固定。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本国货币同其他国货币的兑换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及外国货币的供求关系自由决定。 自由浮动汇率又称清洁浮动汇率,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是外汇市场的供求量自发地决定,这意味着,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余额为零。 肮脏浮动汇率,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为了使外汇市场汇率朝着对本国有利的方向浮动,对市场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各种干预,使汇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由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之比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化就会导致汇率的变动。 四、汇率的决定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实际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由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之比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化就会导致汇率的变动。 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即货币购买能力下降)会引起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等比例贬值;而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引起相应的货币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一个基准单位商品(如1000克小麦)在美国的价格是1美元,在德国的价格是0.8欧元,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应是1美元/0.8欧元=1.25美元/欧元。如果美国的物价提高到原来的3倍,那么欧元的美元价格也会同样的变化,即每欧元等于3.75美元。
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它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 e为实际汇率,P和Pf分别是国内和国外的价格水平,为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1.25美元/欧元,Pf=1美元,P=0.8欧元,则美元对欧元的实际汇率为=1.25美元/欧元×0.8欧元÷1美元=1基准单位美国商品/1基准单位德国商品。
(二)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决定 外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当外币的价格越低,会有更多的本币持有者愿意将本币兑换成外币。 外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说明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时,将有更多的外币持有者愿意将外币兑换成本币,它来源于一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劳务输出和外国资本的流入等,表示在外汇市场上的每一时期内,外币供给者在各种可能的汇率上用外币购买本币的数量。
(二)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决定 当外汇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汇率上升;当外汇需求不变而外汇供给增加时,汇率下降。可见,汇率的决定是供求双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结果,因此,均衡汇率应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处。 E Q D S E0 Q0 H O 图9.1 短期汇率的决定
五、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一)国际收支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造成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汇率上升;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造成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汇率下降 (二)相对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升高,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货币对内贬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会引起对外贬值。 当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存在差异,通货膨胀因素才会对两国货币的汇率产生重大影响。当一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就趋于下跌,而通货膨胀率较低国家的货币汇率则趋于上升。
(三)相对利率差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于筹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筹资成本的高低;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投资收益的高低。 (四)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币值上升。但一国的经济增长有时也会导致该国货币币值有下降的趋势。 (五)心理预期 汇率的变动还与人们对某种货币的信心及偏好,即基于各人对政治、军事、国际收支、金融等心理预期有着一定的关系。
六、汇率变动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量 非贸易收支 资本流动 国内相关行业发展 1.国际贸易 2.国际储备的结构 本国 世界
第二节 国际收支均衡 一、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均衡(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BP)是指国际收支的差额等于零,即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有贷方项目总值等于借方项目总值。 即国民收入越高,净出口越小;反之,国民收入越低,净出口越大。即
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的差额即资本净流出或资本项目的净差NK是国内利率r的递减函数。 NX 图 净出口曲线 Y O 国际收支均衡意味着: 则国际收支均衡函数是: 如果BP>0,则国际收支顺差,如果BP<0,则国际收支逆差。
BP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国际收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BP线以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国际收支顺差,以下的每一点都表示国际收支逆差。 r BP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逆差 O Y 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讨论BP曲线时,是以汇率、国内外价格比不变等为前提的,如果国内外价格、汇率发生变动,则将使BP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O r Y BP1 BP2 BP 图9.4 BP曲线的移动 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本国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这就使得净出口额下降,进而BP曲线向左移动。
四、BP曲线的斜率 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说明当国民收入(图中的Y1增到Y2)增加导致进口增加时,只有利率水平也上升(从r1升至r2)使得资本流入增长,才能使国际收支均衡。 图BP曲线的斜率 r1 r2 r O Y1 Y Y2 BP1 BP
向右上方倾斜的BP曲线是在资本有限流动条件下。在两种特殊条件下,BP曲线呈现特殊形态。 O Y0 r Y BP 图 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BP曲线 r BP r0=rw O Y 图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
六、国际收支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1.浮动汇率制度下对顺差的调节 在外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势必导致外币升值即本国货币相对价格(汇率)的下降。 图 浮动汇率制度下对顺差的调节 Y Y0 Y1 E0 E1 r r0 r1 LM BP1 BP0 IS0 IS1 在外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势必导致外币升值即本国货币相对价格(汇率)的下降。
六、国际收支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逆差的调节 Y0 Y1 E1 r0 r1 r Y E0 LM BP0 BP1 IS0 浮动汇率制度下对逆差的调节机制
J曲线表示货币贬值后,国际收支逆差一开始还逐渐加大,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转为顺差。 汇率调节的局限性 汇率的跨国性 汇率的时滞性 J曲线表示货币贬值后,国际收支逆差一开始还逐渐加大,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转为顺差。 时间 A 国际收支 B 图9.10 J曲线效应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扩张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基本无效。 Y Y1 r1 r0 r E1 E0 LM BP IS0 IS1 图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基本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货币扩张政策 E2 E0 Y2 Y0 r0 r Y LM0 LM1 BP IS0 IS1 E1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扩张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二)货币扩张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基本无效的。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衰退与顺逆差 扩张性 紧缩性 衰退与顺差 膨胀与顺逆差 膨胀与顺差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活动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每一项政策措施都将涉及到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活动两部分,而政策措施的效果根据汇率制度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了解宏观经济学学派的演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供给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 凯恩斯经济理论 一、传统经济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经济仅仅会在短期内暂时地偏离充分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而不可能存在长期而持久的衰退或萧条,合格的劳工在现行的市场工资条件下能够迅速地找到工作。并认为总需求政策不能影响失业和实际产出水平。 “供给会创造出对它自身的需求”。
二、凯恩斯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供了一种迥然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首先,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概念。其次,凯恩斯主义坚决主张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接近于水平或向上倾斜。 B A Q0 O P Q 图10.1 凯恩斯的观点 潜在产出 AD AD1 AS Qf Q1 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第二节 货币主义 货币学派,也称货币主义或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 一、货币主义基本观点 货币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货币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货币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量则是由一系列实际因素(如产业结构、节俭程度等等)决定的。 货币量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收入,它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M/P=f(Y,w;rm,rb,re,1/P·dP/dt,u) 二、货币需求理论 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m,rb,re,1/P·dP/dt,u)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时,将消费有的收入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 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货币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受持久收入变动的支配,由于持久收入具有相当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持久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高度稳定的。
三、货币的传导机制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对于货币影响经济的传导机制的说明是简单的,即货币供给量增加,将使人们用所持有的增加的货币去购买数量既定的产品,最后导致物价水平和名义收入同比例上升。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只是通过对一组约定的收益(即对一组金融资产如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的市场利率)的影响而影响产量或价格。
四、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比率存在着稳定的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的失业水平伴随着下降的工资、低的失业水平伴随着上升的工资。 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有在短期内一定条件下才存在,在长期中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自然失业率的存在,使得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能暂时收效,即工人在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
五、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收入指数化”方案 实行“浮动汇率制” 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E.lucas)、约翰。穆斯(J.Muth)、约翰。泰勒(J.Taylor)等人。 一、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 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
适应性预期理论则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理性预期假设 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 自然率假说 政府行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抵消产量、就业或其经济总量的波动方面是不会取得任何成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是不确定的。 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了它将会产生的结果,我们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
第四节 供给学派 一、供给学派基本观点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 供给学派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
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 一、新凯恩斯主义基本假设 1、非市场出清假设 。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市场为“非出清”或“不出清”的。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粘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 2、货币非中性假设 供给学派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 3、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4、理性限制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使用的是理性限制性预期。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观点的同时,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原有的工资和价格粘性。 (一)工资粘性 (二)价格粘性 1、工资合同的长期性。 2、工会工资安排。 3、隐性合同论。 4、效率工资论 1、不完全竞争。 2、工资粘性。 3、菜单成本。 4、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 5、厂商信誉论。
新凯恩期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是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因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必然导致宏观经济中的失业和经济波动,自由市场是低效率的。 三、新凯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期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是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因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必然导致宏观经济中的失业和经济波动,自由市场是低效率的。 P0 P1 Y1 E0 E1 LAS Y Yf O P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调节 AD0 AD1 E2 价格政策 货币政策 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感谢在位的每一位同学,愿您们成为我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