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報告者:傳播2B_蕭輔萱
相關資料 作者:湯錦台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果實製作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初版 2004年01月 初版十刷
感想 用國際的視野,陳述台灣早期的情形 。 在講述十七世紀台灣脫離原始狀態被動接受外界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藉由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到十七世紀台灣的種種歷史。
感想 寫作的方式則是分別以中國、日本、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等國家作為敘述上的主體來勾勒出台灣在當時歷史發展上的獨特地位。 用較淺顯易懂的敘述方式讓讀者明白其意思,還會搭配圖片作解釋,且一個章節結束以後還會有註釋 ,註釋的字級、字型都有區分出來,讓人一目了然。
感想 在比較不一樣的事件中,用顏色不一樣的區塊框起來作另外的說明,。 如果沒有歐洲人的東來,台灣可能在十七世紀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中國海盜或是日本倭寇逃避中國官兵追捕的避難後方,而漢人大批移民台灣的歷史至少要晚了許多時候,作者那淺顯易懂的字句,以及與人不同的編排方式,讓人不得不陷入他的歷史世界中。
心得 作者是從全球歷史發展架構下,討論海權時代的台灣歷史,如何在東西方國家之經濟貿易動機驅使下,成為貿易據點,最後由明鄭政權統治,從此塑造台灣日後以漢人社會為主體的過程。
心得 先討論明代海禁政策下,從宋、元以來即位居全國海外貿易重鎮的閩南地區,為保護經濟利益,開始發展海上武裝勢力,聯繫日本九州、南洋華人。但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進佔馬尼拉,葡萄牙佔有澳門,欲打開對中、日的貿易障礙,又因荷蘭人東來加入競逐而越加複雜,「福爾摩沙」之名就是葡萄牙水手對於台灣稱呼美麗之島而來,日本的豐臣秀吉亦曾想要染指台灣而招撫並不存在的「高山國王」,台灣從當時起,就註定其成為東西方軍事角力及經濟轉運基地的命運。
心得 荷蘭攻打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失敗後,轉佔澎湖,因明朝政府圍剿,荷蘭接受明朝官員建議東到台灣,企圖以此作為聯絡中、日貿易的殖民地,並開始招募漢人移墾,而作為閩南海上武裝力量領導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亦因貿易利益而與荷蘭之關係時好時壞,後因鄭成功在大陸之發展受到滿清政權之壓迫,轉攻台灣,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台灣歷史從此進入另一個局面。
心得 四百年前,台灣因為靠近中國的地緣位置而受到世人的注意,從此開始了東西海權圍繞著台灣而展開的互動,台灣的歸屬就在每一次的互動最後上升到戰爭的階段之後被決定。
心得 從十七世紀開始的在東西海權的交戰互動中塑造台灣歸屬的歷史宿命,到現在都還沒完結,台灣在中國旁邊的戰略地理位置一直沒有改變,東西方海權的互動較量,雖然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而西方介入的角色,從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到英國人、法國人,在到現在的美國人,一直不斷更換,但是最後勝負結局卻還沒有出現,因此,似乎也默默注定了台灣還要繼續承受這種透過戰爭決定歸屬的歷史宿命。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