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关汉卿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14.6ljq
感天动地窦娥冤 千 古 奇 冤
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三者交相配合,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曲词和宾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
元曲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散曲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元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
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二、元 代 杂 剧 唱 唱+演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元曲 杂剧 (散曲+“科”+“白”)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三、明 清 传 奇 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四、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 清·李 玉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 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 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 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 清·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墙头马上》元·白 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中山狼》明·康 海 《绿牡丹》明·吴 濂 《幽闺记》元·施君美 《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 渔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 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简称”白马关郑”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 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四大爱情剧 四大悲剧 四大 喜剧 《西厢记》--王实甫 《李逵负荆》--康进之 《救风尘》--关汉卿 《看钱奴》--郑廷玉 《西厢记》--王实甫 《李逵负荆》--康进之 《救风尘》--关汉卿 《看钱奴》--郑廷玉 四大爱情剧 四大悲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元杂剧】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 】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关汉卿: 字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识记语音 当垆( ) 临邛( ) 变徵( ) 知契( ) 情怀冗冗( ) 鼓三通( ) 忤逆( ) 燕侣莺俦( ) 苌弘( ) 当垆( ) 临邛( ) 变徵( ) 知契( ) 情怀冗冗( ) 鼓三通( ) 忤逆( ) 燕侣莺俦( ) 苌弘( ) 孛老( ) 绣闼( ) 刬的( ) 罪愆( ) 撚断脊筋( ) 恓惶( ) 祗候( ) 桃杌( ) 喝撺厢( ) 提防( ) 盗跖( ) 尸骸( ) 错勘( ) 杳无( ) 瀽( ) 前合后偃( ) 石陌荒阡( )( ) 哥哥行( ) 鳏寡孤独( )( ) 亢旱( ) lú qióng zhǐ qì rǒng tòng chóu cháng wǔ bó tà chǎn niǎn qiān xī zhī wù cuān dī zhí háí kān yǎo jiǎn yǎn mò qiān guǎ kàng háng guān 缥缃( ) piǎo xiāng 看觑( ) 阑( )珊 lán qù 恁( )的 nèn
了解词义 缥缃(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缥缃(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浑家:指妻子。 争奈:怎奈,无奈。 处分:责备。 知契:知己。 燕侣莺俦:比喻夫妻。 忤逆:不孝顺。 看觑:照看,照顾。 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 执料:照料,料理。 糊突:混淆。 则是:只当是。 葫芦提:糊涂。 暄:炎热。 干家缘:操劳家务。 亢旱:大旱。 搬掉:哄骗,挑唆。 典刑:按法行刑。 寿延:寿命。长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阑珊:将近,衰落。阑:将尽。 错勘:错误的判断。 惫赖:泼赖,凶狠泼辣。 短筹:这里的意思是短命。筹是古时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文中比喻寿数。 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罪愆:过错,罪过。 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撚断脊筋:伤筋断骨,这里形容讨债催逼得紧迫。撚,揉搓。 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偃:倒。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 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 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受冤屈。 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一陌(bǎi)儿:一叠。陌,量词,“叠”。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细读课文并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赏读课文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细读课文并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请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整体把握】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第一折:蔡婆讨账,卢医害命;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第一折:蔡婆讨账,卢医害命; 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蔡婆患病,窦娥进汤; 驴儿下毒,昏官逼招。 第三折:窦娥蒙冤,哭别蔡婆; 罚下三誓,昭示清白。
课文情节: 楔子: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 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 后进京赶考去了。
课文情节: 第一折: 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 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 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 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课文情节: 第二折: 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课文情节: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第三折: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第四折 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终为窦娥洗涮冤屈,报仇雪恨。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32
【第三折结构】 赴法场 叫屈 指天斥地 窦娥 见蔡婆 遗言 负屈含冤 血溅白练 遭典刑 发愿 感天动地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窦娥形象】 场面 情感 性格 点睛处 押赴法场 指天斥地 且悲且怨高亢激越 倔强 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 路遇蔡婆 负屈含冤 如泣如诉哀切凄惨 善良 不要啼哭 不要烦恼 临刑发愿 感天动地 愈恸愈愤汹涌澎湃 抗争 官吏无心 皇天从愿
【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蔡婆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人物形象分析 蔡婆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张驴儿 :无赖、狠毒(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 桃杌:贪财凶暴、草菅人命(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
1、细读《滚绣球》思考: 1.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2.《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问题探究】 《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问题探究】 2、剧作家为什么要在 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 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 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 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 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誓愿希望】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誓愿手法】 三誓愿昭示着天地应验窦娥奇冤,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其一,是当时社会人民怨情投诉无门而又需诉告的唯一途径;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 其二见证窦娥冤情深重,强化悲剧气氛; 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其三,吻合民众善恶有报心理, 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其四 表现作者鲜明爱憎和思想的人民性
【三桩誓愿】 3、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能实现吗? 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
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显然是矛盾的。关汉卿这样安排情节,也是他社会政治观点和人生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 “怨天”和祈“天”的情感始终交 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 史和阶级的局限。是作家世界观 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 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 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 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戏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语言欣赏】 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节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 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
[快活三] 连用四个“念窦娥”,一诉无辜获罪,二伤身首异处,三告身世孤苦,四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写尽窦娥婆媳死别的悲痛。 [滚绣球] 多处杂糅古白话口语,“只合把”“怎生糊了”“葫芦提”等,使说唱接近生活,韵味浓厚。
【熟语把握】 动地惊天 怕硬欺软 顺水推船 前合后偃 吞声忍气 杳无音讯 怨气冲天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古陌荒阡 六出冰花 葫芦提
【典故作用】 盗跖颜渊: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黑白颠倒,善恶混淆;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伍员(yún),伍子胥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谮[zèn]诬陷、重伤
【典故出处】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
【拓展思考】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拓展思考】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下课 谢谢!
【课堂巩固】 D 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嗟怨jiē 盗跖zhí 提dī防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 苌chánɡ弘 变徵zhǐ 湛湛zhàn青天 C.亢旱kànɡ 错勘kān 桃杌wù 哥哥行hánɡ D.埋mái怨 阡陌mò 甘霖lín 官吏每měi D (mán)
2、 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3、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解答] C[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4.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解答:A
答:A 5、对下列句中红色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 ⑥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⑦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答:A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A
7.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7.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C
8.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8.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B
填空题 戏曲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_____________(时代)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金末元初 旦 末 杂剧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其中________为男主角,________为女主角。 净 正末 正旦
填空题 白 科 唱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_________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_________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__________”,正旦主唱的称“_________”。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此 “ ”。古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叫作“科”。 唱 主角 末本 旦本 唱为主,白为宾 旁白 对白 独白 带白 动作 表情 舞台效果
复述题 【故事梗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故事梗概】 复述题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