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優化實地學習: 如何建立隨身數碼學習指引及資料庫 楊友源 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科學與環境學 電郵: yyyeung@ied.edu.hk
1. 目的 以隨身的數碼器材以促進學生的校外考察學習或參觀活動。
2. 器材 有錄音功能的數碼相機、多媒體播放(mp3/mp4 player)或手帳機(PDA/Pocket PC);顯示屏應大於6 cm(約2.5吋)。
3. 基本原理 利用數碼器材來播放多媒體的學習指引及參考資料,並以其錄音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學會學習。
4. 方法及步驟 (i) 先把學習指引和說明製作成簡報課件(PowerPoint)形式,(其中較長的文字說明可轉作聲音檔案)。然後儲存作圖像格式(*.jpg)。 (ii) 加入多媒體(包括聲音、圖片及短片)的參考資料。 (iii) 把以上(i)及(ii)部份的檔案重新命名,以符合數碼器材的本身規格及學習指引和參考資料出現的先後次序。
5. 結構範例 “標題” 開始 聲音指引 參考資料-:(圖片/聲音/短片) 參考資料二 學習指引一:請聆聽下一聲音檔案的指引 學習指引二: 拍攝廟堂外貌 學習指引三: 訪問一名村民(可作錄音) 學習指引四: 把握時間,所有活動須在(四時)前完成 學習指引五: 尋找海星,拍攝其影像及攝錄其反身的過程 學習指引六: 口頭報告(或描述)圍村的特點(錄音) 最後的學習指引: 請對此次學習活動作即時反思(錄音),然後前往「指定地點」集合
6. 備註 若要運用數碼相機來同時作拍照、攝錄及錄音,應把以上檔案放在最前的檔案匣內。在閱灠(Review)已有檔案時,按向前(右面方向)的鍵便可看到。 若某數碼器材本身有內置的鬧鐘功能,可指示學生在活動前設置響鬧的時間和提示的信息(例如:以上「學習指引四」:把握時間,所有活動須在(四時)前完成)。
7. 數碼參考資料的類型及教學意義 例子或 參考資料的類型 時間對比 (相片/短片) 人物 特首的青年、童年 物件 原貌相片 環境 廟街的早、午、晚或米埔四季的境況照片 教學意義或目的 突顯歷史的改變,讓學生以古鑑今 啟發和促進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評論
例子或 參考資料的類型 境物對比 (相片/短片) 人物 不同特首、其他地區領導人 物件 多種同類物件 環境 市區/鄉村/貧民區/豪宅區/濕地/沙漠 教學意義或目的 擴闊學生思考和觀察的空間 啟發和促進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評論
多媒體補充資料(相片/短片/文字/錄音) 例子或 參考資料的類型 多媒體補充資料(相片/短片/文字/錄音) 人物 特首的生平、事蹟或故事 物件 文物及動植物的資料說明 環境 地理或生態環境的背景說明 教學意義或目的 初步了解或更深入認識該人物、物件或環境或作資料庫以便學生翻看及核對
隨身數碼器材的應用 實地考察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 HKIEd F/T PGDE(S), P/T PGDE(S), MMBEd(S) 等三課程的在職或職前教師 在大埔鹽田仔濕地進行實地生態考察活動後一星期 共有32人回答
5、你認為使用隨身數碼器材來輔助考察活動是否有困難?
是否困難的原因: 要擕帶用具,可能有些不便。 方便參考資料,但由於器材昂貴,不會經常在考察時使用,恐怕會把器材破壞。 學生未必適應使用;電子工作紙在記錄上(如要打字,寫在"手掌"上),操用較用筆寫在紙上困難。 在沒有熟習電子儀器的情況下,學生會有操作的困難,所以事前應作準備。 使用上基本沒有困難,惟需有足夠硬件配合方能成事,另也要花少許時間教導學生使用。 對學生來說要掌握一部PDA需要一些時間;考慮到價值和安全性是否容許使用呢? 帶領學生到校外的機會不多。很少會想到用"錄音"進行察資料收集。
6、你有多大機會在未來的校外考察活動中使用隨身數碼器材來輔助教學活動呢?
其他意見: This activity could let integrated IT technology to that broaden the knowledge in IT education. 雖然覺得用數碼器材以作資料庫/拍攝用途不錯,但成本很昂貴,不太划算。 整體對教學有很大幫助。 這種活動形式很好,很值得內地借鑒,特別是“反思”錄音。反思對學生學習影響很大。 學校很難有這麼多資源購置這貴重的儀器。 分組時,使用隨身數碼才會方便,否則個人難以分身使用。 Digital camera would be the most likely equipment to be u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