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登 樓 賦 王 粲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昭明文選》,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抒情小賦。獻帝西遷,王粲以長安紛亂,南至荊州(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帶)依附劉表,卻因貌醜體弱,不為所重。落拓失意之餘,登上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城樓遠眺,觸景傷懷,因作此賦以抒發不遇之慨和思鄉之情。 漢賦以敘事記物為主,多長篇鉅製;然而此篇敘事從容,寓情於景,文字清新,盡脫漢代大賦雕琢之習氣。本文以一「憂」字奠定抒情基調,貫串全篇。篇幅雖短,然而情感深刻,是動盪亂世的悲涼慷慨之音。通篇用韻,並夾以工整偶句,實開六朝精巧小賦之先河。
從漢初降及建安,辭賦由鴻篇巨製轉為短小精悍,由排比鋪陳轉為抒情體物,登樓賦可謂建安辭賦的代表,亦是中國文學中最早以登樓為題,書寫懷鄉之情的賦作。 劉勰謂王粲「魏、晉之賦首」,可知此賦地位之高!而王粲登樓,更成為一個「失意登樓」的意象典型,被歷來文人不斷的在創作中引用。 此賦與《楚辭》頗有相似之處,光是《楚辭》相關字句引用轉化就多達二十多句。
抒情小賦:劉勰《文心雕龍》以為漢賦可分為「體物」和「寫志」兩大類,王粲〈登樓賦〉屬於「寫志」類的抒情小賦,可謂建安時期抒情小賦成熟的標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人民痛苦,王粲到荊州依附劉表避亂。但是劉表是一個庸碌無能之輩。王粲空懷壯志,施展不能。 至建安九年,滯留荊州已逾十二年。歲月蹉跎,有志難酬,未免勾起懷才不遇、思鄉懷土之情,所以有登樓賦之作。
作者 生平簡介及思想 王粲二三事 文學成就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年山陽高平(今山東省 鄒縣)人。生於靈帝熹平六年(西元一七七年),卒於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年四十一。 王粲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有才名,為蔡邕賞識,倒屣相迎。後因長安大亂,避難至南方,依附荊州刺史劉表,但不被重用,抑鬱不得志,羈留異鄉十餘年。赤壁戰後,歸附曹操,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征吳,病逝途中。
王粲博聞強記,才思敏捷,善屬文。其詩辭氣慷慨,其賦抒情真摯,風格清麗。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與曹植並稱「曹、王」。 代表作為〈七哀詩〉和〈登樓賦〉,有《王侍中集》傳世。
倒屣相迎 蔡邕以才學著稱,名聲顯赫,極受朝廷器重。蔡邕府前常車騎塞巷,府中賓客滿座。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倒穿著鞋出門迎接。王粲不僅年輕,且身材矮小,滿座人都大為驚異。蔡邕說:「這是三公王暢之孫,有異才,我不如他。我家所有的書籍文章,應當全部送給他。」 這就是「倒屣相迎」的故事。
生榮死哀 和同時代的文士相比,王粲的後半生是得意的。孔融、楊修被殺,徐幹貧病,應氏兄弟遠赴朔方,劉楨因平視甄夫人而被罰做苦工,獨獨王粲一直為曹操所信用,委以重要的職責,經常陪同曹操坐車出入。而且,在曹氏兄弟的奪嫡之爭中,王粲也能以玲瓏圓融的態度周旋其間,而不像楊修、吳質那樣死保一派,因而能同時獲得曹丕和曹植的好感。 曹植作〈王仲宣誄〉,說自己和王粲「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這樣的際遇,也確實稱得上「生榮死哀」了。
文學成就 1.辭賦獨步漢南 王粲是建安七子的領袖。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曹氏父子所推重的。 曹丕在〈與吳質書〉中對王粲的辭賦批評是「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本質,指文章的思想氣概)弱,不足起其文(文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所謂「古人無以遠過」乃是指駢詞俳句的熟練和巧妙的形式,已超過了漢初以來的辭賦家,但曹丕仍認為王粲作品的內容仍嫌貧弱。
文學成就 2.抒情小賦影響魏、晉五言詩歌 在文學史上,從兩漢「鋪釆摛文、體物寫志」的大賦,到漢末魏、晉抒情小賦的確立,王粲此賦是其間的代表作品。從此賦可看到抒情小賦的特點是:作者的視點已從對外在事物的刻劃鋪陳,轉到了對自己內心情感的審視抒發,外在景物從作者客觀描摹的客體,轉化為作者抒情的烘托、陪襯和映照。 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特點,對於魏、晉時代五言詩歌的發展,是很有影響的。
文學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作家與辭賦作品,保存至今的作家二百八十四人,作品一千零九十五篇,總數為今存漢賦的六倍。 這個時期,又是寫景抒情的記遊辭賦發展的時期。這類記遊辭賦以作者遊蹤為線索,寫景抒情,一般都寫得情景交融,是很優美的山水文學。另外還有一項重要題材,就是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廣泛聯繫作者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反映時代風雲的變幻。反映這一題材的賦,對唐代詩歌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
重點整理 字:仲宣 籍貫:山陽(今山東鄒縣)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倒屣相迎(蔡邕迎王粲) 著作:《王侍中集》(〈初征賦〉、〈登樓賦〉、〈七哀詩〉、〈槐賦〉、〈征思賦〉)
時人評論:長於辭賦…雖張蔡不過也。七子中成就最高。 優: 「仲宣獨自善於辭賦,……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曹丕在〈與吳質書〉) 「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這是讚賞王粲的〈登樓賦〉思路精密,起筆更是勁健有力。(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篇》) 缺: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典論論文》
課文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聊:賴,利用。 宇:房屋,此處指城樓。 顯敞:明亮寬敞。 仇:音 ㄑㄧㄡˊ,匹敵。 挾清漳之通浦:挾帶著漳水清澈廣大的水流。漳,水名,東南流經當陽縣境入長江。浦,音 ㄆㄨˇ,水流。 倚曲沮之長洲:倚靠著曲折沮水的狹長沙洲。沮,音 ㄐㄩ,水名,流經當陽縣合漳水入長江。
背墳衍之廣陸:背倚著高大寬廣的土地。墳,隆 起的土地。衍,平坦的土地。 臨皋隰之沃流:面向著低溼而肥沃的流域。皋隰,音 ㄍㄠ ㄒㄧˊ,水邊低溼之地。 北彌陶牧:北面直到陶朱公(范蠡)的墓地一帶。彌,終止、至。陶牧,指陶朱公之墓,相傳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牧,郊外。 昭丘:楚昭王墓地。相傳在當陽縣東南七十里。 信:確實、實在。
曾何足以少留:怎值得我做片刻的停留呢?曾,音 ㄗㄥ,語助詞,用於問句。 遭紛濁而遷逝:遭逢紛亂而遷徙流離。逝,往。 漫踰紀以迄今:指避難荊州已超過漫長的十二年。踰,音 ㄩˊ,超過。紀,十二年為一紀。 眷眷:懷戀的樣子。 孰憂思之可任:誰承受得起這種深深的憂愁。任,音ㄖㄣˊ,承受。 軒檻:欄杆。檻,音 ㄐㄧㄢˋ,欄杆。
極目:縱目遠眺。 荊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縣。 岑:音 ㄘㄣˊ,小而高的山。 修迥:又長又遠。修,長。迥,音 ㄐㄩㄥˇ,遠。 川既漾而濟深:河水又長又深。漾,水流悠長。濟,渡河,在此指河水。 壅隔:阻塞隔絕。
「昔尼父」二句:孔子困於陳國時,因政治主張長期不被諸侯所用,而有「歸歟」之嘆。尼父,即孔子。事見《論語‧公冶長》。 鍾儀幽而楚奏:春秋時楚國樂師鍾儀,囚禁在晉國時還彈奏楚國的音樂,表示危難中仍不忘故國。幽,囚禁。事見《左傳‧成公九年》 。 莊舄顯而越吟:戰國 越人莊舄(ㄒㄧˋ)在楚國任高官,病中呻吟還用越語,表示在富貴中仍思念故國。事見《史記‧張儀列傳》 。
惟日月之逾邁:想到時光不斷地流逝。惟,思考、思念。逾邁,消逝。 俟河清其未極:指等待太平盛世不知何時才會到來。河清,黃河水清,借指太平盛世。極,至。 冀王道之一平:指期望天下能歸於太平。 假高衢而騁力:指憑藉高位顯職以施展才力。高衢,大道,喻高位顯職。衢,音 ㄑㄩˊ。 懼匏瓜之徒懸:深恐自己如匏瓜徒然高懸,不為世用。匏,音 ㄆㄠˊ。典出《論語‧陽貨》。
畏井渫之莫食:指深恐自己如水井已清除乾淨後,仍無人飲用。比喻雖潔其志卻不為世用。渫,音 ㄒㄧㄝˋ,除去汙穢。 步棲遲以徙倚:指在城樓上,遊息徘徊,消磨光陰。棲遲,遊息。徙倚,徘徊。 白日忽其將匿:太陽很快地將要隱沒。忽其,忽然、倏忽貌。其,助詞,相當於「然」;與下文「原野闃其無人兮」中的「其」字義同。 慘慘:暗淡無光。
狂顧:急切地四處張望。 闃:音 ㄑㄩˋ,寂靜。 征夫:行路之人。征,遠行。 忉怛:憂傷、悲痛。忉,音 ㄉㄠ。 憯惻:悲痛。憯,音 ㄘㄢˇ。 階除:臺階,此指樓梯。 夜參半:半夜。參半,半。 悵盤桓以反側:惆悵徘徊,反覆不能成眠。
深度鑑賞 篇章主旨 寫作特色 寫作技巧
這是一篇抒情小賦,以作者個人的情緒感受為表現主體。一個「憂」字奠定抒情基調,並通貫全篇,一筆到底,始終不懈。 寫景雖然不是此賦的主體,但作者仍精心結撰,使之變化靈動,對抒情起到陪襯、輔佐的作用;如果離開那些恰到好處,與上述情感抒發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寫文字,這篇抒情小賦將大為遜色。 在寫景之中,作者首先是注意了虛實相間。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題,然後從四方寫登樓所見。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概括而又生動。這是實寫。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則由實轉虛,字面上寫地理位置,實質表示了對兩位歷史人物的懷念。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雪覆國之恥,功成身退,漫遊五湖。楚昭王據史載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見《左傳‧哀公六年》)。這裡點明兩位古人遺蹟,與寫景渾然一體,而用意則極深雋,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業、不遇明君的現實處境。 寫景的一實一虛,使下文抒發的思鄉之情,既有具體的環境條件,又顯得深沉悠遠,耐人尋味。
其次是注意明暗相映。第一段用色調明朗的秋景反襯思鄉之情。荊州城樓顯敞,川原可賞,地方富庶,歷史悠久,誠可以「信美」一詞括之。但想到在此長期寄人籬下,難展抱負,則荊州之富美,於我何用!於是遠遊之客,必生故土之思。 文章第三段卻景觀迥異,夕陽西沉,秋風蕭瑟,天色慘淡,曠野無人。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與作者因徘徊沉吟而變得愈益難遣的惆悵憂思,顯得相得益彰,十分諧和;甚至在此死氣沉沉背景上活動著的鳥,也無不對作者離群索居、了無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動興發的作用。
最後,是主客相兼。第一、三兩段中,是通過自然景象構成的生動畫面,來引發出主觀感情,因荊州「信美」想到「非吾士」,因暮色的寂寥慘淡而更心意悽愴,這是情隨景遷。 第二段中寫作者憑欄遙望,展現了山高水長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種虛撰,只是把鄉國之思借具體的視覺形象傳出,以關山重重來表示家鄉睽隔而已。作者因情設景,蹙千里於徑寸之間,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這顯然是偏於主觀了。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排比 對偶 時局動盪流落異鄉到如今已有十二年
意謂思鄉之情,不因個人之窮困或顯達而有不同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王粲以孔子為喻,不願長久客居他鄉 意謂思鄉之情,不因個人之窮困或顯達而有不同 排比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借喻 排比
循階除而下降兮, 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 悵盤桓以反側。
此賦共分三段,通篇用韻,以尤韻、侵韻、職韻三易其韻。 第一段從「登茲樓以四望兮」到「曾何足以少留」止,共十四句,隔句押韻,韻腳是「憂、仇、洲、流、丘、疇、留」七個字,都是廣韻下平聲尤韻。 第二段從「遭紛濁而遷逝兮」到「豈窮達而異心」止,共十八句,韻腳是「今、任、襟、岑、深、禁、音、吟、心」九個字,都是廣韻下平聲侵韻。
第三段從「 惟曰月之逾邁兮」到「 悵盤桓以反側」止,共二十句,韻腳是「極、力、食、匿、色、翼、息、惻、臆、側」十個字,都是廣韻入聲職韻。 作者選韻的藝術效果頗具匠心,第一、二段選平聲韻,將憂憤之情抒發得委曲盡致,而第三段選擇急促的入聲韻,則充分表達了力圖擺脫現狀的迫切及遭時不遇的憤懣。
語文天地 賦體初探 賦體特色 賦體押韻 賦體流變 代表作家 修辭
賦體初探 賦,《文體明辯》中指出:「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文體之一種,係介於詩、文之間之韻文,又稱「辭賦」 源於先秦,起於詩、騷,歷兩漢、六朝、唐宋,而下至明、清 其體脫離音樂,不被管絃,為一種不歌而僅供諷誦的的韻語 屈原為辭賦之祖;而以賦名篇則始於《荀子》之賦篇
賦體特色 性質:為中國文學獨具的文體, 介於詩 、文之間,長短句兼行 發展: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古賦 演變:六朝俳賦,唐律賦,宋變為散文賦,清股賦 體裁:問答行文,為辭賦通例,且極近散文
賦體特色 5.寫作特色: 著重於鋪敘和描寫 行文時往往於韻散間,表現並具有半詩半文的性質 在篇章結構上則多採取主客問答的形式 在文字上運用詞彙的堆砌手法 賦因淵源於《楚辭》,而楚辭又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比興的創作的運用及多層次及豐富的手法寫作,因此賦便繼承了楚辭的特點及性質,辭藻華美、筆調誇張
賦體押韻 由於賦的篇幅較長,往往需要換韻,一韻到底的賦極少 賦的換韻,往往與內容段落是一致的 賦的押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相押 所謂韻腳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押韻 韻腳以不重複為原則
賦體流變 異名 短賦─賦篇之祖 漢賦又稱「古賦」、「大賦」 俳賦又稱「駢賦」、「小賦」 唐代有「律賦」 散賦又稱「文賦」 明清代有「股賦」 類別 戰國─短賦 兩漢─漢賦 魏晉─俳賦 唐宋─律賦 唐宋─散賦 明清─股賦
漢 賦 漢賦:又稱古賦,賦的正體,(不同於《詩經》賦體) 淵源:博大宏肆, 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產生 漢 賦 漢賦:又稱古賦,賦的正體,(不同於《詩經》賦體) 淵源:博大宏肆, 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產生 特色:詞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文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形式較長,雖氣勢開闊,但較為呆板,缺少文學韻味
俳 賦 俳賦:篇幅縮小,抒情多於鋪陳,重駢儷,又稱駢賦 俳賦的發展具有下述特點: 抒情化的復歸,並明顯的有詩賦合流的趨勢 俳 賦 俳賦:篇幅縮小,抒情多於鋪陳,重駢儷,又稱駢賦 俳賦的發展具有下述特點: 抒情化的復歸,並明顯的有詩賦合流的趨勢 語音趨向駢偶化,出現辭賦的一種新形式─駢賦 藝術風格由漢代散體大賦的堆垛板滯轉變為清深綺麗 辭賦題材有較大的開擴
律 賦 律賦:科舉作對偶的律賦,已毫無內容 別稱:又稱試賦 特色:對偶工整, 音律和諧,押韻嚴格 律 賦 律賦:科舉作對偶的律賦,已毫無內容 別稱:又稱試賦 特色:對偶工整, 音律和諧,押韻嚴格 缺點:唐代的賦格律對仗更為工整,聲律用韻更為嚴密,漸失文學性質,形同明清八股文
散 文 賦 散文賦: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 發展:宋代以後散文賦開始發展,賦便以散文的形式呈現,偶爾穿插四、六言,可讀性最強 散 文 賦 散文賦: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 發展:宋代以後散文賦開始發展,賦便以散文的形式呈現,偶爾穿插四、六言,可讀性最強 特色:以散文方法作賦,力去駢律惡習,駢散相間,主於說理
股 賦 股賦:清科舉八股賦,格律比律賦更嚴,已無文學價值 股 賦 股賦:清科舉八股賦,格律比律賦更嚴,已無文學價值 特色:由律賦與散賦雜揉而成,於對偶中加入八股文句法,寓駢於散,以俳為偶的一種賦體。又名「明清賦」
代表作家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戰國 短賦─以賦名篇之祖,篇章短小 荀子:〈禮賦〉、 〈智賦〉、〈雲賦〉、〈蠶賦〉、 〈箴賦〉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兩漢 漢賦─重鋪張,多長篇巨幅。詞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文字,表面富麗,艱深難讀。 賈誼:〈弔屈原賦〉、〈鵩鳥賦〉、 〈惜誓〉 賈誼之賦─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馬(司馬相如,開漢賦之先驅 枚乘:〈七發〉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兩漢 漢賦─重鋪張,多長篇巨幅。詞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文字,表面富麗,艱深難讀。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人稱「賦聖」 揚雄:〈甘泉賦〉、 〈長楊賦〉、〈羽獵賦原君〉、〈河東賦〉 班固:〈兩都賦〉、 〈幽通賦〉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魏晉六朝 駢賦─篇幅短小,抒情多於舖陳。 魏:曹植〈幽思賦〉、王粲〈登樓賦〉 西晉:陸機〈文賦〉、左思〈三都賦〉 六朝:鮑照〈蕪城〉、江淹〈恨賦〉及 〈別賦〉、庾信〈哀江南賦〉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唐、宋 律賦─以賦取士,製題新巧,立韻險難,要求音韻諧調、對偶工整。 唐:宋言、吳融 宋:范仲淹〈金在鎔賦〉、王安石〈首善自京師賦〉、蘇軾〈濁醪有妙理賦〉 晚唐、宋 散賦─以散文方法作賦,力去駢律惡習,駢散相間,主於說理。 唐:杜牧〈阿房宮賦〉 宋: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
時代 特色 代表作家 明清 股賦─律賦、散賦雜糅而成,寓駢於散,偶中有八股文句法。 無大家
問題討論 王粲如何「聊暇日以銷憂」? 本文運用了哪些古人事例? 本賦如何將思鄉之情寄託於寫景之中?
一、王粲登樓是為了「聊暇日以銷憂」,你認為他達到這個目的了嗎?為什麼?
答: 這篇抒情小賦,從登樓寫到下樓,從白天寫到傍晚,欲「銷憂」而登樓,卻「憂更憂」而下樓,全賦在「氣交憤」中結束,悽愴憤慨,餘愁縷縷。賦中三段都是以情寫起,又都是以情收結,其中著意描繪景物,藉以渲染氣氛,烘托感情。開始寫登樓「四望」,欲以美不勝收的異鄉風光「銷憂」,接著寫憑欄「遙望」,歸路逶迤修迥,不僅憂思未銷,反而「憂更憂」。末段寫天已見晚,日暮風緊、獸走鳥飛、原野沉寂,一派蕭瑟景象!怎能不使他的思鄉之情和失意之感更加沉重?也正是這種悲傷苦悶的情感,使他「夜參半而不寐」、「悵盤桓以反側」。
二、本文運用了哪些古人事例以渲染思鄉情懷?
答: 孔子─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鍾儀─鍾儀幽而楚奏 莊舄─莊舄顯而越吟
三、本賦如何將思鄉之情寄託於寫景之中,試加以分析說明。
答:本賦中的寫景與作者感情的抒發之間,有巧妙的契合。此賦的三個段落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三個層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寫,也隨著作者思路的轉進和感情的發展,表現了不同的色調和風貌。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寫,是承「四望」 而來的,它們重在襯托作者心目中的「顯敞」和「信美」兩點,所以就寫「通浦」、「長洲」、「廣陸」、「沃流」、「華實蔽野」、 「黍稷盈疇」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是配合著「懷歸」、「懷土」之思的,所以就寫「平原遠」、 「路逶迤」、「高岑」、「修迥」等。
答:至於第三段,作者的情緒已發展到「心悽愴」、「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寫也一變而為「風蕭瑟」、「天慘慘」,白日西匿,鳥獸狂顧等。它們不僅具有陪襯意味,而且起著「感發」情緒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情與景的融合。王粲的這種緊密配合感情發展的、有層次的景物描寫,表現了很高超的技巧。
補充教材 相關名句 〈七哀詩〉
相關名句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王粲〈登樓賦〉)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歸家。(李白〈蜀道難〉)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李頻〈渡漢江〉)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名朝又一年。(高適〈除夜〉)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蘇軾 〈永遇樂〉) 青山歷歷鄉國夢,黃葉瀟瀟風雨秋。( 元好問 〈夢歸〉) 十年蹤跡渾無定,莫更逢人問故鄉。 (金誠〈江行〉)
〈七哀詩〉王 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注釋】 西京:指長安。董卓作亂,將漢獻帝由洛陽遷至長安。 無象:無道、無法。 豺虎:指董卓及其部將。 遘患:製造災難禍害。遘,通「構」,造。 復棄:王粲原居洛陽,因董卓之亂而遷居長安,此時又不得已離開長安逃難。 中國:指中原地區。
委身:託身。 適:往。 荊蠻:指荊州。 追攀:追扯牽攀,形容戀戀不捨。 顧:回頭看。 完:保全。 霸陵:漢文帝陵墓所在地,在今陝西長安。 岸:高地。
下泉人:隱指漢文帝。《詩經‧國風‧曹風有下泉篇》。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 思明王賢伯也。」
【語譯】 西京混亂得不像樣子,如豺狼虎豹的亂軍正肆虐猖狂。我只得又一次流離遷徙,離開了中原,遠赴荊州託身避難。分手時,親友們攀拉我車,牽扯我衣, 相對而泣,說不出話來。一路上荒蕪淒涼,只有纍纍白骨遮蔽了原野。路邊有個飢餓的女人,她把懷中的嬰兒拋棄於草叢裡。聽到嬰兒淒慘哭聲,她回過頭望著,終於仍是流著涕淚離去,再不回頭:「連自己都不知將餓死在什麼地方,又怎能母子兩相保全?」我驅馬離她而去,不忍心聽這番傷痛的話語。向南登上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追思當年文景之治,頓時理解詩經下泉的作者迫切盼望賢明君王的心情,於是不由得傷心而深深哀嘆。
好站連結 仲宣樓www.xfjgdj.gov.cn/dispnews.asp?news_id=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