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寄生 適應宿主 疫病隨影 無遠弗屆 病媒助虐 防病上身 蟲蟲世界 知彼知己 聰明寄生 適應宿主 疫病隨影 無遠弗屆 病媒助虐 防病上身
當代醫學寄生蟲學的重要性 全球化–疾病無疆界 氣候暖化–流行病學改變 人口老化–免疫力降低的族群增多 人畜共同感染–寵物(動物伴侶)飼養增加 忽視罕見疾病–誤以為衛生條件已改善 三大感染症 WHO trinity – AIDS/TB/Malaria 新興感染症 Emerging infections 生物恐怖主義 Bioterrorisms
醫學寄生蟲學的角色 熱帶醫學 Tropical medicine 地理醫學 Geographic medicine 旅遊醫學 Travel medicine 國際衛生 International health 全球健康 Global health
寄生蟲感染流行病學相關因素 氣候 Weather 環境 Environment 營養 Nutrition 基因 Genetics 免疫 Immune 職業 Occupation 地方 Endemic
熱帶醫學(感染症/傳染病學) 寄生蟲學 微生物學 寄生蟲 黴菌/細菌/披衣菌/病毒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被忽視的熱帶病 一類盛行千年,危害嚴重,多见於極端貧困地區的慢性染染性疾病 -- Forgotten People, Forgotten Diseases
全球重要熱帶傳染病 (麻风 leprosy) Year 2000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WHO規劃防治的熱帶病) Year 1975 瘧疾 malaria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 絲蟲病 filariasis 淋巴絲蟲病 lymphatic filariasis 潘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 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 錐蟲病 trypanosomiasis 非洲錐蟲病 African sleeping sickness 美洲錐蟲病 Chagas’ disease 麻風 leprosy 結核病 tuberculosis 登革热 dengue fever Year 1975 Malaria 瘧疾 Schistosomiasis 血吸蟲病 Filariasis 絲蟲病 L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 Trypanosomiasis 錐蟲病 (麻风 leprosy)
動物寄生蟲 寄生蟲 人體寄生蟲 研究範圍 醫學原蟲學 (medical protozoology) - 阿米巴、鞭毛蟲、纖毛蟲、孢子蟲 醫學蠕蟲學 (medical helminthology) - 線蟲、吸蟲、絛蟲、棘頭蟲 醫學節肢動物學 (medical arthropodology) - 昆蟲、蜱、蟎
寄生蟲的分布 水 空氣 土壤 植物 動物 人體
大小的概念 1 nm = 10-9 m 奈米
致病原之生物大小
醫學寄生蟲學之範疇 分類 定義 生活史 生物學與生態的意義 醫學及獸醫的重要性 社會經濟的影響 控制與預防
醫學寄生蟲學的重要性 認識寄生蟲及寄生蟲病 預防寄生蟲病 診治寄生蟲病
醫學寄生蟲學總論 (一)醫學寄生蟲學的概念 (二)寄生現象與寄生蟲和宿主 (三)寄生蟲與宿主的關係 (四)寄生蟲病的診斷 (五)寄生蟲感染與免疫 (六)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醫學寄生蟲的分類 按動物分類系統分類,人體寄生蟲隸屬於動物界的五個門: 原生動物門(Phylum Protozoa) - 原蟲 扁形動物門(Phylum Platyhelminthes) - 吸蟲、絛蟲 線形動物門(Phylum Nemathelminthes) - 線蟲 棘頭動物門(Phylum Acanthocephala) - 棘頭蟲 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 - 醫學昆蟲 習慣上分為:原蟲、蠕蟲(吸蟲、絛蟲、線蟲)、醫學昆蟲三大類。
寄生蟲分類與命名 Kingdom 界 Phylum 門 Class 綱 Order 目 Family 科 Genus 屬 Species 種
寄生蟲命名法/二命名法 屬名 + 種名 Binominal system is applied for parasites Genus name + species name With a capital with a small initial letter initial letter All in latinied language with italic or underlined Schistosoma japonicum Abbreviation: S. japonicum (Schistosoma japonicum Abbreviation: S. japonicum)
瘧疾 = 瘴氣 = 不好的空氣 Malaria Mal=bad Aria=air 瘧疾 = 瘴氣=不好的空氣
貶逐嶺南 瘴癘之鄉 古代認為瘧疾是主要的瘴病,早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就提出這個觀點:「夫瘴與瘧,分作兩名,其實一致,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嶺南率稱爲瘴,江北統號爲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 古之瘴區,即是封建王朝貶遣罪臣的去處,杜甫有「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之歎。王陽明(1472-1528)「瘞旅」文:「道旁之塚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 據統計,中國在20世紀40年代患瘧者達3000萬人,尤以北緯25度以南地區多惡性瘧,這與歷史上重瘴區的分佈是一致的。
病後遇王倚飲贈歌 唐 - 杜甫 AD 712-770 唐代詩聖杜甫 罹患瘧疾有感(西元七五一年 困頓長安) 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 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綫。
亞歷山大 死於瘧疾 – He can swallow a camel but chokes on a mosquito. (Lebanese) – 亞歷山大橫掃歐亞卻死於蚊子。(千里之堤毁于蟻穴) 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王國),前336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是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帝國。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其實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畢生真正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波斯。亞歷山大建立龐大帝國的前提就是擊敗波斯。戰勝了波斯,就等於戰勝了當時他所能觸及的世界裏的所有敵人。但天意讓他英年早逝(356-323 BC)。公元前323年6月2日亞歷山大突患重病,可能是瘧疾,過幾天就死亡了(6月10日)。 。
Patrick Manson and Ronald Ross
對瘧疾研究有貢獻而獲諾貝爾獎之學者 姓名 獲獎時間 學術貢獻 Ronald Ross 1902 發現蚊胃壁卵囊體(1897/8/20印度)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907 首度在瘧疾病患血液中發現瘧原蟲 (1880/11/6阿爾及利亞) Julius Wagner Jauregg 1927 於奧地利應用瘧疾發燒療法治療神經性梅毒,此方法盛行於抗生素出現之前的1920-1940年代 Paul Hermann Muller 1948 發現DDT,對蚊蟲具高毒殺性
感染階段和感染方式 預防 在宿主體内的移行 致病 寄生部位 生活史 排出方式 診斷 終宿主 中間宿主 流行病學 傳播媒介
感染(infection)與疾病(disease) 寄生蟲感染 (parasitic infections) – 寄生蟲進入宿主內並建立寄生關係但宿主未出現臨床病變 寄生蟲病(parasitic diseases/parasitosis) – 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生長繁殖活耀並造成宿主病變引發臨床症狀
寄生蟲感染方式 口 – 水及食物 皮膚或黏膜(眼) 吸入 直接接觸 – 性病 胎盤 – 先天感染 器官移植 輸血 自體感染 蚊蟲叮咬
病媒 ( vector) 病媒 - 作為寄生蟲的宿主或攜帶者,如傳播寄生蟲病的節肢動物或某些無脊椎動物。 瘧蚊Anopheles 斑蚊Aedes 家蚊Culex
醫學寄生蟲學範疇 食源性寄生蟲病 人獸共通寄生蟲病 伺機性寄生蟲病 土源性寄生蟲病 性傳染寄生蟲病 病媒性寄生蟲病
聰明的寄生蟲 高等微生物 大與多就是美 生理學適應強 代謝改變 侵入機制特化 繁殖能力增强
寄生蟲生物學 寄生之演化 自由營生 (free living) 共生(symbiosis) parasitism 寄生 commensalisms 共棲 mutualism 互利共生 parasitism 寄生
寄生現象-寄生蟲與宿主 共生 (symbiosis): 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現象。 共棲 (commensalism): 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 人 – 結腸內阿米巴。 互利共生 (mutualism): 兩種生物在營養上互相依 賴,長期共生, 雙方有利 。例如: 白蟻 – 鞭毛原蟲。 寄生 (parasitism):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前者稱寄生物, 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和居住場所稱 宿主 。例如: 蛔蟲 – 人。
寄生的類別 寄生部位 體內寄生蟲(endoparasite) 體外寄生蟲(ectoparasite) 寄生時間 長期寄生蟲(permanent parasite) 暫時寄生蟲(temporary parasite) 寄生特性 專性寄生蟲(obligatory parasite) 兼性寄生蟲(facultative parasite ) 偶然寄生蟲(accidental parasite) 機會寄生蟲(opportunistic parasite)
伺機性寄生蟲感染 伺機感染性寄生蟲 (opportunistic parasite) – 如弓蟲、隱孢子蟲、環孢子蟲、微孢子蟲、肺孢子蟲、糞小桿線蟲等,在宿主体内通常處於隱性感染狀態,在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時如免疫妥協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出現異常增殖或致病力增强。
宿主(host) - 寄生關係中受利用(傷害)的生物 生活史(life cycle) - 寄生蟲生長、發育、繁殖的全過程。 直接 – 不須中間宿主,如 蟯蟲 間接 – 需中間宿主,如豬肉絛蟲 蠕蟲 – (1) 卵 - 幼蟲 - 成蟲 (2) 卵 - 幼蟲 - 幼蟲 - 成蟲 原蟲 – 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宿主類型 中間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蟲幼蟲或無性生殖階段寄生的宿主。 可分為第一、第二中間宿主。 終末宿主(definitive host) 寄生蟲成蟲或有性生殖階段寄生的宿主。 保蟲宿主/儲備宿主(reservoir host) 寄生蟲的某一階段既可寄生於人,也可寄生於某些脊椎動物, 並完成與人體內相同的生活階段,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寄生蟲可從動物傳播給人,在流行病學上,稱這些動物為保蟲宿主。
轉續宿主(transport host/paratenic host) 某些寄生蟲的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發育為成蟲,長期保持幼蟲生存力和感染力狀況,若此幼蟲進入正常宿主則發育為成蟲,這種非正常宿主稱為轉續宿主。 正常生活史: 卵 – 幼蟲 – 成蟲 – 感染人或 動物 非正常生活史: 卵 – 幼蟲(停滯發育) – 感染人或 動物
寄生蟲感染的特點 帶蟲者 - 感染寄生蟲,但無明顯臨床症狀,能檢出病原, 且能傳播病原。 帶蟲者 - 感染寄生蟲,但無明顯臨床症狀,能檢出病原, 且能傳播病原。 慢性感染 - 寄生蟲數量少,長期以輕微的臨床症狀表現。是寄生蟲感染的主要形式,可能檢出病原。 隱性感染 - 體內有寄生蟲,無臨床表現,用常規方法不能檢出病原體。當免疫力低下時,大量增殖而致病。如機會致病寄生蟲。 多蟲寄生(多寄生現象) - 同時兩種或兩種以上蟲寄生。
寄生蟲病的特點 異位寄生 (ectopic parasitism) – 常見寄生部位以外器官或組織寄生。 。 幼蟲移行症 (larva migran)– 蠕蟲的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人,不能發育為成蟲,長期以幼蟲狀態在組織或器官等竄擾,引起病變(內臟幼蟲移行症和皮膚幼蟲移行症)。 動物源性寄生蟲病(人畜共患寄生蟲病/zoonosis) – 來源於動物體,在人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寄生蟲病。
寄生蟲與宿主的關係 寄生蟲對宿主的損害 - 損害程度取決於寄生蟲的數量和寄生部位 (1) 奪取營養 如蛔蟲、絛蟲、絛蟲 (2) 機械性 如鉤蟲、包蟲、肺吸蟲 (3) 毒性和免疫損傷 如阿米巴的分泌物,廣節絛蟲的排泄物,包蟲的囊液,瘧原蟲的抗原
宿主對寄生蟲的反應(寄生蟲感染的免疫) 目的 - 限制蟲體數量或消滅蟲體 蟲體抗原(somatic antigens) 代謝抗原(metabolic antigens)
寄生蟲 宿主 寄生蟲與宿主相互作用的結局 B>A 蟲體清除 B=A 部分清除,帶蟲者(寄生蟲感染) B<A,寄生蟲病
參與人體免疫反應之重要成員 分類 體液性 (humoral) 細胞性 (cellular) 先天/固有/ 非專一性 補體 細胞素 吞噬細胞 自然殺手細胞 後天/獲得/ 專一性 抗體 T細胞
免疫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 先天免疫(非特異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後天(適應性/ 帶蟲免疫 特異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伴隨免疫 蟲體抗原(somatic antigens) 代謝抗原(metabolic antigens)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 非特異免疫(先天性免疫) – 皮膚、粘膜、胎盤構成的天然屏障、 吞噬細胞、補體系統的作用。 特異性免疫(後天性免疫) – 寄生蟲感染後刺激機體產生的後天免疫力,可表現為細胞媒介免疫、 體液免疫、抗體依賴性細胞媒介的細胞毒作用(ADCC) 、 超敏反應等共四型。
特異性免疫反應 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 宿主能消除體內的寄生蟲,並對再感染有完全的抵抗力。如東方瘡患者痊癒後對熱帶利甚曼原蟲有長期、特異的抵抗力。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 多數寄生蟲感染可引起宿主對再感染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寄生蟲。若宿主體內的寄生蟲被清除,則宿主的免疫力則逐漸消失。表現為帶蟲免疫和伴隨免疫 。 帶蟲免疫(premunition) - 某些寄生蟲感染誘導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可使宿主體內寄生蟲處於低密度、低繁殖的細胞內感染,導致無明顯症狀的臨床痊癒,並產生抗特異性攻擊的能力,這種免疫現象稱帶蟲免疫,例如瘧疾。 伴隨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 有些寄生蟲感染誘導宿主產生的免疫反應對體內已有的寄生蟲無殺傷或清除效應,但具有抵抗同種寄生蟲的幼蟲再感染的能力,這種免疫現象稱伴隨免疫, 例如日本血吸蟲。
寄生病之診斷 臨床診斷 詢問病史及物理診斷 實驗室檢查 病原學方法 – 檢出標本中的寄生蟲並鑑定種別 免疫學方法 – 血清學測定抗體效價或抗原捕捉 分子生物學方法 – 核酸鑑定及分析
寄生蟲病的流行 感染期(infectious stage ) – 寄生蟲侵入宿主並能繼續發育和繁殖的階段。 感染方式( infectious mode ) – 感染期的寄生蟲侵入宿主的方式,如食入、接觸、媒介叮咬。 感染途徑(infectious path) – 寄生蟲侵入宿主的路徑,如經口、皮膚、胎盤、呼吸道、生殖道、輸血,或自身(體)感染、逆行感染等。
寄生蟲病流行的關鍵 傳染源 – 寄生蟲感染的人或動物,包括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 易感人群 – 對寄生蟲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傳播途徑 – 從傳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徑,如經土壤、水、食物、節肢動物、 人體接觸、空氣。
寄生蟲感染流行特點 地方性 – 與氣候的溫濕度、中間宿主或媒介昆蟲的分佈、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型態相關。 季節性 – 與中間宿主或媒介昆蟲的分佈與季節消長、人們的生產方式季節性相關。 自然疫源性 – 因自然環境有保蟲宿主存在,如荒漠地區的利什曼病。
影響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理) 生物因素(生態) 社會因素(人為)
寄生蟲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學習能力下降、知識及技能缺乏 勞動力喪失、工作效率降低 農畜牧業的損失(人畜共患病)
治療病人、帶蟲者,監控疫區人口流動,控制或捕殺部分保蟲宿主。 切斷傳播途徑 - 衛生處理排泄物、消滅媒介昆蟲或中間宿主。 保護易感人群 - 寄生蟲病防治原則 消除傳染源 - 治療病人、帶蟲者,監控疫區人口流動,控制或捕殺部分保蟲宿主。 切斷傳播途徑 - 衛生處理排泄物、消滅媒介昆蟲或中間宿主。 保護易感人群 - 加強個人防護,改變生活習慣,預防服藥,塗抹驅避劑。
世界寄生蟲流行現況 蛔蟲病 - 1.5 billion 鉤蟲病 - 1.3 billion 鞭蟲病 - 1 billion 絲蟲病 - 657 million 瘧疾 - 500 million 血吸蟲病 - 270 million 阿米巴病 - 50 million 絛蟲病 - 50 million 支睾吸蟲病 - 20 million 南美洲錐蟲病 - 15 million 因血吸蟲的感染,埃及人的預期壽命只有40多歲。 全球每年大約有15 million的兒童死於由寄生蟲感染導致的營養不良。 每年大約1 million 的非洲兒童死於瘧疾的感染。
中國寄生蟲病流行情况 1.約5億人感染土源性寄生蟲 2.食源性寄生蟲病上升、並向城鎮擴散 3.囊蟲病在中、西、北部地區流行 4.弓蟲病呈擴大傳播趨勢 5.包蟲病造成畜牧業巨大經濟損失
台灣寄生蟲病防治的現狀 1. 土源性線蟲病的發病率逐年降低 2. 食源性/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寄生蟲病 控制難度較大,發病有增多趨勢 3. 境外移入寄生蟲病的增多 4. 環境變化 如溫室效應、自然災害不可預測 5. 忽視寄生蟲病的存在/冷門/不重視 6. 防治經費不足
寄生蟲學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 改善診斷的敏感性和專一性 如何鞏固防治工作的成果 研發寄生蟲病疫苗 開發寄生蟲新藥 作為探討生命現象的模型 寄生蟲基因組學 之應用 寄生蟲生態與流行病學 的關係
參考文獻 Cox FEG (2002). History of human parasitology. Clin Microbiol Rev 15(4): 595-612. Cox FEG (2004). History of human parasitic diseases. Infect Dis Clin N Am 18: 171–88. Haberkorn A, Harder A, Greif G (2001). Milestones of protozoan research at Bayer. Parasitol Res 87: 1060-2. Harder A (2002). Milestones of helmintic research at Bayer. Parasitol Res 88:477-80. LaBeaud AD, McKeating H (2013) The largest drought in American history: funding for science Is drying Up. PLoS Negl Trop Dis 7(8): e2351. Parija SC, Srinivasa H (1999). Viewpoint: The neglect of stool microscopy for intestinal parasit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rop Med Int Health 4(7): 522-4. Saklatvala T (1993). Milestones in parasitology. Parasitol Today 9(10): 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