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朱光潜 制作:河南省濮阳县一中 张盼姣
咬文嚼字释义: 1.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 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跳读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跳读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改诗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做诗文的人从古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籍中找辞藻、乞 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主旨句)
为什么 (咬文嚼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意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一字不放松 调整思想和情感 怎么样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正) 怎么样 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反)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绿 春风又到( )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 闹 ——着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
C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回 (林冲)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回 C
你能看出问题吗?
火锅待客 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
高考衔接 形似字读音考察 C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编辑 作揖 舟楫 修葺 缉拿归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编辑 作揖 舟楫 修葺 缉拿归案 jí yī jí qì jī B.诽谤 绯红 徘徊 悱恻 妄自菲薄 fěi fēi pái fěi fěi C.寥落 悖谬 屠戮 蓼蓝 未雨绸缪 liáo miù lù liǎo móu D.黯然 歆羡 幽暗 喑哑 不谙水性 àn xīn àn yīn ān 形似字读音考察
近义词辨析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A 近义词辨析
诗歌鉴赏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 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不求甚解》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 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