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 走出哀傷… 社區生死教育資料 (二)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21/05/2008
地震過後, 無數孩子, 失去至親至愛的父母、 失去完整無缺的家庭、 失去土生土長的社區、 失去把臂玩笑的同學、 失去諄諄善誘的老師… 他們, 失去平安的心靈、 失去健全的身軀、 ……
一則則令人心酸的新聞, 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照片, 耳聞目睹, 你家中的孩子有何反應? 面對災區的孩子, 若你參與救援工作, 也可用各樣的方式, 為孩子重獲原來的生活…
重建生活的秩序 讀書有時、嬉戲有時 用膳有時、運動有時、作息有時 盡快為孩子恢復原有的生活規律 盡量建立孩子原有的生活模式 為孩子提供安全及穩定的生活環境 讀書有時、嬉戲有時 用膳有時、運動有時、作息有時
重尋心靈的平安 在合宜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講 耐心地聆聽孩子的需要 以不批判的態度,鼓勵孩子透過繪畫或遊戲等,表達和抒發情緒 幫助孩子接納哀傷的情緒 幫助孩子建立處理情緒的能力和方法 (如容許自己哭泣、把感受畫出來、與人傾訴、遊戲等) 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
重新向孩子解釋死亡 需視乎兒童的年齡及認知能力 直接說出「死亡」或「死去」,抽象含糊的說法只會令兒童對死亡更感不安和混淆 孩子可能會不斷問有關死亡的問題,要給予連貫統一的答案 解釋死亡時,要幫助孩子明白: 每人都不能避免死亡的 (Inevitability) 死亡是不可逆轉的 (Irreversibility) 死亡會令身體失去功能 (Non-functionality) 死亡的客觀原因 (Causality)
重拾面對逆境的信心 教導孩子應對災害的方法 定期與孩子們作災難預演
重整生命的方向 鼓勵孩子定下大小目標 幫助孩子適應身體殘缺後的生活 讓孩子一同參與建立家園及社區的工作 建立互助守望的災後社群,讓痛失家庭的孩子們一同自然成長
重踏成長的軌跡 鼓勵孩子從哀傷中走出來 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對死亡認知的增長,繼續支援他們正面面對哀傷和死亡 放下以憐憫的心態看待孩子;相反,信任孩子面對困境的能力,幫助他們從苦難中成長
孩子們, 只要你還有生命, 你仍有無垠的宇宙, 你仍有廣闊的土地, 你仍有穩固的家園, 你仍有無限的可能, 你仍有無窮的希望, 你仍有豐盛的生命, 你…仍有快樂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