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教師檢定考試準備方向 暨經驗分享 分享者:台南市成功國小 李佩姍 老師. 教師檢定考試歷年通過率 年度通過率 94 年 86.7 % 95 年 61.1 % 96 年 67.9 % 97 年 75.6 % 98 年 63.7 % 99 年 63.9 % 100 年 58.9 % 100 年 61.8.
Advertisements

青少年社会工作 2008 年春季学期. 任课教师:潘颖秋 Ph.D 上课时间:星期五 10:00am - 11:40am 上课地点:南强二 109 教室 Office hour :周一下午 1:30pm – 2:20pm 参考书 : 费梅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 2006 ,华东理工大学出 版社.
北朝鮮 一個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的地方. 坐飛機抵達朝鮮,你會發現你的手機無法使用了,沒有漫遊服務。但是筆記本電腦可以用,好像朝鮮人還沒有意識到筆記本裡加一個卡就可以充當手機了。 一個俄羅斯人所拍的神秘的北朝鮮 ( 北韓 )
主題:決策科學 演講人:林良賢. 主題:決策科學 演講人:林良賢 了解消費者的行為 受公眾媒體矚目的廣告首推英國老牌糖果商吉百利(Cadbury) 引發熱烈回響 趁勝追擊 用相同廣告公司策略組織 但是卻明顯失敗.
結婚前 結婚後 成長與改變 任兆璋 著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703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品格月會 11月份主題:關懷 報告人:林敬倫 1 1.
閔肖蔓 執業諮商心理師 中央大學+交通大學+中原大學 杏陵基金會+八方文教
危機介入取向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26.
观赏星空是一种高尚的爱好 假如星星一千年才出现一次,设想一下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景象啊!然而由于天空中每晚都有星星,我们几乎难得看上一眼。
桃園縣教育處品格月會 關 懐 報告人 賴銀奎.
2015成功之道開運講座 陽宅八字學與健康財富 永康居士 饒 瑞 榮 主講.
新佑管理咨询(厦门)有限公司 SinView Management Consulting(XiaMen) Company
第十一章 文獻資料分析法 M99E0202 吳孟樺.
神秘人-荣格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
夢想中的戰表 戰鬥指標 工資 工時 特別保護 地點 職務職權 福利 學習力 工作安全 職災預防
医 学 心 理 学 杨霞 2001年10月 1.
漢人社會 移墾社會 內地化社會 土著化社會.
伴你同行----- 同理心與焦點正向的運用
第十三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 于丽丽 山东中医药高专.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主講人:梁蕙蓉.
心理防衛機轉 任修女講述 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社會學 – 社會化 10/8&10/9/2007.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的干预.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組別 ; 第二組 組員 ; 17 ; 26 ; 28 ; 32 ; 34 ; 38 ; 41 餐一甲.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孤 獨 台灣民謠-莫斯科交響樂團-春天那愷這呢寒.
理想社會簡論 2007/侯東成.
第四章 公司法.
第五章 菜单管理 一、菜单的定义 菜单是饭店餐厅提供商品的 目录。是餐厅餐饮产品销售的品 种、说明和价格的一览表,在餐
全民國防教育 融入 健康與體育領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趙祥和 ~09.29
苏州市教育局组织讲座 后现代心理学 对教育工作的贡献
Sssss.
第六組 組員:496B0914張鈺琦 雷佳琪 梁晴渝 496B0909廖昱棋 496B0076林彥宇
Bandura的 社會認知論.
第四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管教有方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黃光照主任 王文慧姑娘 劉家揚先生.
心理健康教育之   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
主讲人:高亚兵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CH2性格理論 李志鴻.
个案社会工作 张利增 社会工作系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个案工作 赵继颖、肖大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導教授:林君憶老師 報告者:江秀英 日期: (三)
常用的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 洪栩隆.
第九章 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客观上造成一定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高雄中學家長讀書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 高雄中學輔導中心艾韻華老師 99年1月7日上午9:30 作者:張德芬 出版社:方智.
鳳仙花家族 鳳仙花家族 作者:江潤章 非洲鳳仙花 鳳仙花 棣慕華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 黃花鳳仙花.
第參章 領導的任務與條件 3-1.
Horney:心理分析的社會理論 (1885- 出生於德國1952去世)
心理學概論.
医学心理学 王 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室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科 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院科研楼C223
Psychodynamics in Art Therapy
幼兒社會學 幼兒的社會化.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护理心理学基础.
班級經營策略 報告人:郭淑君 輔導師.
Social Aspects of Wearability and Interaction 心得報告
宇宙的边疆.
學生輔導管教「心」方法 劉福鎔 時間:2013/06/04.
諮商輔導 老師:郭思妤.
狀態 愛 擁有 個別差異 平均準則 主觀意欲 非 物質 生活 客觀標準 物質生活. 狀態 愛 擁有 個別差異 平均準則 主觀意欲 非 物質 生活 客觀標準 物質生活.
一、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台北市立 大安高工 ~吾家有兒女初長成~ ~談青春、話情感、觀生涯~ 王智誼 諮商心理師
生物與醫學的心理學 張利中 東海大學宗教所 副教授.
学习了此课程,可以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了解
生活輔導 壹、校園自殺事件之輔導策略 一、自殺成因 (一)生物學觀點 生理變化,內分泌功能不均衡,導致心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這一生,你為何而來?》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興起於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A. Maslow創立,以羅哲斯Carl Rogers為代表.
第貳章 幼兒的社會化 陳薏如 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一、現象學觀點的基本假設: 【個人的行為多半決定於個人對事件之知覺和了解的方式】

◎ 行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個人對事件的知覺。 ◎ 所有的行為都決定於現象場 (phenomenal field) ○現象場 --- 個人在特定的時刻所經驗到的一切。 ○行為的改變來自知覺的改變,所以,現象場的改變代表行為的改 變。

二、自我的發展

(一)Cooley --- Looking-in-glass 鏡瞄

(二)Sullivan --- 強調個人的自我系統係經由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係的結果,這個系統包括三種成分:

○ 好我 --- 來自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正向情感經驗; ○ ○ 好我 --- 來自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正向情感經驗; ○ 壞我 --- 來自他人的負向評估經驗(與痛苦和威脅到安全感的經驗有關) ---> 形成個人的良心意識; ○ 非我 --- 來自他人強烈的不贊同---> 導致個人的焦慮經驗

*為了避免焦慮,個體會將某些想法,情感或行動加以排斥;(如果經常如此,則將導致心理疾病。

三、自我的功能 --- 具有組織的特色

◎ 個人的自我系統 = 個人的人格系統 (人格基本上是一個統合、一致的經驗基模 ) ◎ 個體的自我會盡力地維護其系統的一致和凝聚。只有不會威脅到此系統的經驗穩定性的經驗才會被同化而進入自我系統。 ◎ 當自我系統不允許新經驗進入--->適應不良的開始

四、自我的成分 --- 凡是屬於自己的一切事物 (I or Me) 都會被納入自我

◎ Ruth Wylie (1984) :自我包括三個層面: 1

Carl Rogers: Person-Centered

◎ 理論的來源 --- 對有問題個人治療與處理的結果 ◎ 理論的用途 --- 用來解釋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 基本信念 --- 【沒有一個人有權利去管理他人生活 】 ---> 表現在治療過程中對病人的無條件接納和非指導的治療理念。

一、基本理論建構

1. 個人的世界 --- 經驗的世界 (以個人為核心的一種不斷改變的過程)

○. 經驗 --- 個人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整個意識範圍(即個人的現象場),可能包含一些潛意識的元素在內 (較接近Freud所謂的前意識)。 ○ ○ 經驗 --- 個人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整個意識範圍(即個人的現象場),可能包含一些潛意識的元素在內 (較接近Freud所謂的前意識)。 ○ 因為現象場決定了個人的行為,所以,Rogers很重視個人主觀的自 我報告。

○ 對個人而言,現象場即是現實(reality)。個人的所有反映都是基於他(她)所經驗到和知覺到的現象場。所以,要瞭解一個人必須要設法瞭解到這個人 在此時此刻的經驗。

○ 每一個人所經驗到的「現實」是不同的。 ○ Rogers似乎對史實採漠視的態度。他認為只要能瞭解個人對現實的知覺,就可以解釋他們的行為。他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過去以瞭解現在。

2.基本的人類奮鬥 ○ 每個生物體都有一個基本的傾向和追求 --- 實現,維持和提昇能做經驗的生物體。亦即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 ○ 這種個人的自我實現的基本傾向是個人能自我治療的有效力量。

3. 自我 --- 個人與外在的接觸,逐漸形成自我的知覺。也就是「我」。雖 3. 自我 --- 個人與外在的接觸,逐漸形成自我的知覺。也就是「我」。雖 然每個人並非隨時能意識到自我的所有層面, 但自我確是存在於意識中的。 ○ 一個值得深思得問題 --- 【重視自我和自我實現,是否會導致個人變得自私呢?】

二、人格的發展

◎ 很少提及發展階段 ◎ 影響人格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 ◎ 很少提及發展階段 ◎ 影響人格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

1. 正向的關懷 (Positive Regards) ○ 正向關懷的需求: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愛、接納、溫暖、肯定和尊重的強烈需要。 ○ 基本上, 能得到正向的他人關懷---> 才能發展出正向的自我 關懷 (positive self-regard) ---> 獨立和成熟的人格。

2. 價值的條件 (conditions of value) ○ 自小時候起,父母經常設定一些條件,如果兒童的行為表現符合這些條件, 父母才認定這些行為是有價值的

○ 父母如果經常或過度強調以這些價值條件作為給予兒童正向關懷的依據,那麼,兒童會變成只以這些條件的滿足作為生活的重心,而忽略其他與這些價值條件無關但與身心健康成長有關連的重要生活體驗。結果可能導致個人經驗的窄化 ---> 適應不良。換句話說, 價值的條件,常會導致個體形成狹隘的自我概念。

○ 只有無條件的正向關懷 ,才能有助健康人格的成長。

3. 一致性和威脅 ○ 人的奮鬥傾向 --- 維持現象我和經驗的一致性。與自我結構有一致性的經驗會被知覺到並統整入該結構中。

○ 和自我不能一致的或是具有價值的條件之經驗 ---> 自我會感受到威脅性。此時, 個人常會藉由排斥或扭曲這些經驗的意義, 以解除威脅。

○ 扭曲和否認經驗的態度 ---> 使得個體無法充分經驗到事件 ---> 經驗的窄化。 ○ 扭曲和否認經驗的態度 ---> 使得個體無法充分經驗到事件 ---> 經驗的窄化。

三、適應的本質

◎ 自我和經驗間的不調和 ---> 不完全的適應狀況; 愈不調和 ---> 威脅感愈大 ---> 愈可能否認和歪曲事實。 ◎ 自我和經驗間的不調和 ---> 不完全的適應狀況; 愈不調和 ---> 威脅感愈大 ---> 愈可能否認和歪曲事實。 ○ 中等程度的不調和 ---> 精神官能症狀 ○ 極端的不調和 ---> 精神病症

◎ 適應不良是對自我結構的一種否認性的經驗。 ◎ 一個適應良好的人 --- 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 (具有開放的自我經驗系統) ◎ 適應不良是對自我結構的一種否認性的經驗。 ◎ 一個適應良好的人 --- 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 (具有開放的自我經驗系統)

四、行為改變的涵意

◎ 非指導性的, 以個人為中心 ◎ 心理治療是「釋放一個有潛在能力個人其內在一種已存在的能力,而非專家在操弄一種多少具被動性的人格」

◎ 強調治療關係的性質 ◎ 強調治療師的三個特性: 1.正確的同理心瞭解 2.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尊重 3.真誠一致 ◎ 強調治療關係的性質 ◎ 強調治療師的三個特性: 1.正確的同理心瞭解 2.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尊重 3.真誠一致

五、 Carl Rogers自我理論的應用與評論

1.應用範圍:個別與團體諮商,尤其是在學校中最為流行。

2.適用對象:正常人、適應不良者、精神官能症者及精神病患。尤以中上白領階級者為主要對象。

3.學說盛行的原因:有四 (1)對人的看法積極樂觀,強調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自由。 (2)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點,強調行為的選擇自由 3.學說盛行的原因:有四 (1)對人的看法積極樂觀,強調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自由。 (2)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點,強調行為的選擇自由

(3)理論建立在大量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理論是有效的,且得到越來越多的驗證。 (4)無論是治療者或父母或教師都可以自己有意識的實踐達到基本的要求, 毋需像精神分析那樣的長期而乏味的訓練。

4.理論的缺失

(1)很少提及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不對心理疾病作診斷的分類,也不太承認病人在症狀上的差異及不同的成因。

(2)理論中幾乎找不到性、攻擊和壓抑、罪惡感,而我們的生活中顯然和這些有關連。 (3)強調自由選擇, 將走向神秘主義,過分的自由選擇也是個人主義的溫床。

(4)太依賴受試者的自我報告,往往忽略客觀存在的事實。 (5)對人性本質的理解過於簡單,無法解釋為何有人缺乏無條件的積極關懷的經驗,卻能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6)個體的現象場、自我,只是個體自身的經驗所在,都是脫離人的實際活動。

5.理論的貢獻

(1)打開研究心理治療的領域,將談話經過記錄下來,建立與臨床有關的測量方法。 (2)超越在心理學方面的訓練,發展出朝向輔導方面的觀點和研究,對教師和工商界均有相當大的貢獻。

(3)注重對心理治療過程的科學化,使用Q分類,把原本主觀描述變為數量考查,使許多術語成為可操作的。 (4)比其他人格理論更進一步注重自我的理論觀點與實證研究兩方面。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

◎ Maslow不是治療師。研究的對象是正常、健康的人。 ◎

一、理論的基本建構

(一)需求的階層

Maslow 認為人類是被一系列可以帶給生命意義和滿足的內在需求 所促動;而且這些需求持續地將個人置一種有所不足的缺乏狀態,亦即: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長久滿足的, 一個需求滿足之後,另一個需求就接著要求被滿足。

這些需求被安排成一個階層表 (包括六層或七層共七種需求,前四個是基本需求,又稱匱乏性需求, 後三個為成長需求)。

(二)自我實現和生命 ◎ 一般而言, 只有在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才會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二)自我實現和生命 ◎ 一般而言, 只有在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才會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 自我實現者和非自我實現者的不同: ○ 非自我實現者係被不足所促動; ○自我實現者係被生命價值(亦即:成長動機)或共同動機所統治。 ◎ 自我實現者和非自我實現者的不同: ○ 非自我實現者係被不足所促動; ○自我實現者係被生命價值(亦即:成長動機)或共同動機所統治。

◎ Maslow 所謂自我實現者的特徵

◎ 自我實現者並不等於完美的人,但他們是強壯的人。

◎ 自我實現的追求是一種含糊的過程,需要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大部份的人發現這種認識具有威脅性,因而產生阻抗。另外,大多數的人也無法反抗社會,最後,變成社會要求下的俘虜。因此, 只有最勇敢的人才會超越安全來選擇自我實現。

◎ 自我實現是可能的 --- 但只有在能滿足我們所有較低層求的清況下。同時,個體所處環境必須要符合下列的條件:. ○ 言論與行動的自由 ◎ 自我實現是可能的 --- 但只有在能滿足我們所有較低層求的清況下。同時,個體所處環境必須要符合下列的條件: ○ 言論與行動的自由 ○ 詢問和防衛自己的自由 ○ 具公平、正義和誠實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