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质任务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dvertisements

第六届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 浅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属支部:第八党支部 汇 报 人:隋跃宇 2010年12月22日.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马克思主义 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主讲人:李宏.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十章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和巨大成就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七章 共产主义 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006/04.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开放教育必修课程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主讲:胡支农.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四 本质任务论

本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任何社会制度的本质的的都有一个逐步形成、展开、成熟的过程,故对其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为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

从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中,有成功与挫折、正确与失误,但都为以后的继续探索和前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长征中迈出的可贵第一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毛泽东同志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所产生的骄傲情绪,和1957年在“反右”斗争扩大化中滋生的“左”倾思想,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和脱离实际的估计,开始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1957年4月,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写道:“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他在送出此文时给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信中还写道:“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到七年的余地,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条化(消灭私有制、取消商品货币);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和观念。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 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公社,仅用3个月时间,基本消灭了水灾、旱灾, 农作物达到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棉花亩产5000斤,山药亩产120万斤。达到高产的措施是:深翻七尺地,每亩下种1000斤。他们宣称: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的最高仙境,这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浮夸风”(1958年) 河南,亩产:2105斤; .湖北,亩产:2357斤(第2天); .河南,亩产:3530斤(2天后); .湖北,亩产:4353斤(4天后); .河南,亩产:7320斤(20天后) .湖北,亩产:2万斤; .江西波阳县,亩产:23万; .河北省徐水县(1958.9.1)。

大跃进宣传画

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说: 必须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 现在的严重问题是,不仅下面作假,而且人们相信。从中央、省、地、县都相信,这很危险。因此,要泼冷水,要降温,要压缩空气,保持清醒的头脑,再不能把科学当作迷信破除掉。 毛泽东看到各地报上来的产量后,认为水分不少,应该去掉1/3。去掉1/3后,还有8千亿斤;当时实际产量只有4千亿斤。足见浮夸严重。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村的风波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小岗村社员大会 严俊昌:“干脆承包到户,秋后打下粮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记工分了。”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能‘肉吃千口,罪落一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字据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 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超英赶美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 超英赶美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系统化并被提高到指导思想的地位。 ⑵直接原因: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⑶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并难以制止的重要原因。 ⑷苏联领导人挑起的中苏论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另一重要原因。 ⑸林彪、江青一伙利用了党的错误,使“文化大革命”难以控制,并无法结束的重要原因。

产生曲折的原因 一是受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是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 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事件,党内整风中,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这使党中央误以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放弃了已经找到的“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正确方针,转而把“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三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特殊国情,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二)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的思考: 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 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1980年,:“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984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的思考 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1985年8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雷尼尔,针对国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会不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两种评论发表谈话,“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经验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的本质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邓小平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意义

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从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新范畴、新概念。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一些糊涂认识、认识不完全清醒。只是从特征上、实现形式上讲:公有制-----国有制,按劳分配----平均主义,计划经济-----苏联模式;只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讲。 邓小平对此做了检验、修正与发展,清除了种种错误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它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第二,在实践上,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意义

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打破了旧的思想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 1、发展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2、发展是一个政治性命题——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3、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命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据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由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是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革命胜利后要集中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作精辟分析的结果。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提纲了理论依据。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中国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 “共和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1840~1911年第一个阶段 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 1912~1949年是第二个阶段 “共和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1949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 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发 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

党的十六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 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2)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是党实现对所其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民富国强的体现; 4)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何谓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 在当代条件下,先进生产力突出表现为它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结果产生了质的飞跃,突出表现为现代生产力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的论述。 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答案:C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优越性   C.根本目的 D.发展动力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ABCD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答案:ABD

3.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答案:ACD

三、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