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金融票据协会 2014 年二季度河北省金融票据市场 运行情况分析会. 目录 全国货币信贷及金融票据市场情况 河北省货币信贷及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2014 年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票据市场走势分析及票据业务发展建议.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2 你会唱这首歌吗 ? 这首歌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情怀?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 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
道德讲堂 第一讲 放眼改革开放 上海市泾南中学 杨丽萍 第一章:放眼 -- 《邓小平时代》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一日三市、有行無市 ── 物價 英英美代子閒到抓虱母相咬 ── 失業 第 5 課 總體經濟指標 我該減肥了。 你一點都不胖呀, 正常的體重是身 高減體重加年齡 系數 …… 那是以前的 標準,一點 都不適用 …… 新的標準是物價指數加 房價漲幅乘以年齡除以 家庭狀況最後再用薪水 來開根號。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三节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及纠正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总量核算: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石良平教授 2015年9月5日 1.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思路分析及备考启示
第 五 章 《金融学导论》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主讲教师:唐琳.
城投及园区类企业评级方法.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 “两会”学习解读 2017/2/28.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策略.
申论时政.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2014年高考政治 二轮系统复习.
明确党员先进性要求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商贸管理系党总支 张志华 党课教案.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美联储利率决议解析 ——江老师.
恐攻事件後—經濟放大鏡.
第八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總產出.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Hailan 刘海澜
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一 二 三 年中国经济运行回顾 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
工 资 把工资问题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看一看, 会是怎样? 配乐: 樱桃树下 摘自刘植荣的文章《世界工资研究》   请点击鼠标观看.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魏嘉美老師.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读 一、国民经济核算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体系 三、主要经济指标.
06 總體經濟分析.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通货膨胀——不断侵蚀你的财富 二、通货紧缩——阻碍经济复苏的幽灵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浅谈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hapter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1 何谓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具体界定: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單元 1 生活素質概論.
政治试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日本總體經濟 指導老師 許淑媖 國企三甲 余孟雪.
第十一章 國民所得衡量 與綠色國民所得.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东南亚各国国旗.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12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失業與物價膨脹.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本章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化及其新进展。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 (1)提高经济增长; (2)降低失业率人凯恩斯认为存在着自愿失业; (3)降低通货膨胀率; (4)平衡国际收支。 四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但现阶段经济增长仍是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宏观经济模型。 (3)宏观经济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以上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从以上四个层次的问题出发,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 从以上四个层次的问题出发,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第一,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些经济指标来说明,这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 (CDP)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这个指标衡量整体宏观经济的状况。

第二,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和规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宏观经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宏观经济的变动规律,如何认识这些变量及其关系是宏观经济研究的这样方面。 第三,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能有效配置的情况下,来如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的。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波动往往会造成资源的不能有效利用,因此需要发挥政府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和利用。

第二,表格。用一些表格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图形。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第一,语言描述。运用语言描述方式,来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基本规律以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式。 第二,表格。用一些表格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图形。 第四,数理模型。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宏观经济模型代表经济运行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 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个宏观经济学围绕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即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来建立分析框架,分析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及其实现均衡的政策调整。

4、宏观经济学三个行为主体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三种行为主体在三个市场(即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第四,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五,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共同点也是明显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涉及制度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与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基本假设 1、资源有效配置。在资源能够被有效配置的前提下来研究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在宏观经济总量模型的基础上来研究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问题。 2、市场不完全。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研究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总量研究方法有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他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和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来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查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的是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 实证经济学要通过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深入研究,发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次为依据来分析、预测未来;实证经济学的内容极具客观性,结论通常可接受事实的检验,检验结果具有客观性;与此相反,规范经济学由于主观性过强,不同的人对一个经济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评价。

3、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它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的。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 5、定性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研究步骤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为此,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基本步骤:

1、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他们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典型的或平均的家庭或企业,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研究它们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怎样以及将要怎样行为。 2、宏观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他们将典型家庭或企业的行为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加以“复合”(multiplied),把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如价格、产量、消费量等等加总,然后推导出整体数据间的各种不同关系,以图解释关键经济变量间的联系。 3、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基本变量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即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价值总和。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与其他国家不发生任何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GDP与GNP的值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情况下,这两个值通常是有出入的,因为在大多数国家里,总有部分国内产值为外国公民所有,而外国的部分产值又是本国公民的收入。

我们又得出一个新的概念——净要素支付,简称NFP,它等于本国公民的国外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它所衡量的正是GDP与GNP之间的差异,即:GNP-GDP=NFP 当在国外投入生产的本国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大于在国内投资生产的外国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也就是当NFP为正数时,GNP就会高于GDP;反之,也就是当NFP为负数时,GNP则低于GDP。

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在上面对GDP和GNP的讨论是基于名义价值基础上的,也就是以现时的货币价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量的标准。然而,这种名义价值往往并不具备可比性,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价值通常是不稳定的。当存在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时,就必须将所看到的名义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实际价值区分开来。 名义GDP修正为实际GDP只需剔除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化因素即可。计算实际GDP的公式如下: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流量与存量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常会遇到流量和存量的概念。流量是指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如某一企业的年生产量、中国统计局定期公布的月度工业增加值等。存量是稳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如1990年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末的香港外汇储备等。迄今我们所讨论过的大多数概念都是流量:GDP、GNP、人均收入、进出口等。少数概念,如一国的失业人数,属于存量。

利率与现值 在宏观经济变量中引入时间以后,就形成了现值与未来值的区分。现值是变量的现在货币值,未来值是现值加上利率以后的货币值。未来值=现值+利率,即现值=未来值-利率。例如,今年的一元钱与明年的一元钱是有区别的。在10%的年利率下,今天存入的一元钱到明年的今天将是1.1元,同样,为使明年的今天得到一元钱,今天就得存入约0.91元,换句话说,明年的一元钱的现在价值为0.91元。这就是经济学中经常遇到的货币现值这一概念的涵义。

第四节 宏观经济问题 经济增长问题 由于产生的增长率,尤其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然而,这样并不容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什么使日本和韩国这样的资源贫乏并饱经战火家的经济近年来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呢?尽管宏观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目前他们仍无法圆满回答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不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确信,储蓄率、投资率、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是取得高增长的重要条件。这些都为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经济周期波动问题 在经济学里,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周期并非如时钟的运转那么规则和固定,其演变的进程往往是随机的和难以预计的。一个经济周期通常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实际GDP并不是在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的惟一指标,经济活动的波动还体现在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方面。

1、失业率与经济周期。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3、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周期。

失业问题 失业就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一个国家的失业总人数被称为失业人口,有工作的人的总数被称为就业人口,两者之和是一国的劳动人口。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宏观经济学的失业问题主要研究: 失业的衡量和失业的类型,包括:(1)摩擦性失业。来自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这一类失业来自于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3)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充分就业,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工作机会的数量和失业工人的数量是相当的。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失业的危害。(1)产出和收入减少。这是失业所造成的危害中最显著的一个。(2)人力资本流失。失业有时候会损害失业者的事业发展并侵蚀人力资本。(3)犯罪率上升。高失业率常常导致高犯罪率。(4)人格尊严丧失。长期失业给个人带来的挫折感和经济窘困是难以承受的,会极大的损伤个人的自尊。

通货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通货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问题。通货膨胀(Inflation)简称通胀,指的是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Deflation),代表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计算价格指数首先要将以前的某个时间设定为基期,再将即期的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较,所得出的比数就是即期的价格指数。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价格的持续下跌,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国际经济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经济,或者说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

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财政政策通过各级政府的支付活动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还不高,因此,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支出政策亦主要体现在对各级政府的支出以及国有企业投资政策的管理上。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情况。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美国行使中央银行职责的是联帮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

第五节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与新进展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化 1、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同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被看作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

从时间顺序上看,早期宏观经济学则经历了一个从威廉·配第到魁奈、再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早期的宏观经济学贡献有:提出了国民财富的基本概念;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研究;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早期研究;萨伊定律的提出;关于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 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20世纪20——30年代库次涅茨、国民经济研究所从概念与统计上为国民收入核算奠定了基础;(2)凯恩斯的《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3)计量经济学为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奠定了基础;(4)数学技巧的运用加速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宏观经济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 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开始的。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涉足了总产量、就业、利息、工资等宏观经济问题,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供给决定需求,因此生产什么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通常是由企业决定的,这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因此,经济运行的关键在于微观领域。

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波动仅仅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当供求关系失衡时,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工资等因素的变动使经济自动地回到由供给决定的自然水平,从而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古典经济理论受到了挑战。按照古典理论,价格、工资等都是有伸缩性的,经济活动有其内在的调节机制,经济大萧条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萧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凯恩斯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凯恩斯从社会总需求入手,寻找经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也就是目前在众多宏观经济教材中所指的总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某种缺陷,供给并不一定就能创造需求,而总需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决定着国民收入的波动。总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产生悲观情绪,或者说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不正常波动,就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在总需求不足又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的波动。他还认为,尽管在长期内,国民经济受价格机制的作用又回到自然水平的趋势,但这个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谈论长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长期,我们都会死去”。这样,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对大萧条的理论解释,也产生了以研究总需求为核心内容的宏观经济理论。

4、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争论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派,在二战后大约保持了20年的极盛时期。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难以做出解释,未能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于是,宏观经济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1、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开始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逐渐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有力挑战者。其次,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他们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混合经济模型”是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动向。另外,长周期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熊彼特以创新为中心的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的55年长周期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20年长周期观点等。

2、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时,不仅从总需求方面作了补充,而且还重视分析了总供给的变化;不仅继续采用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也强调采用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后一方面,琼·罗宾逊、詹姆斯·拓宾、阿瑟·奥肯等人在经济分析中对价值判断、伦理标准的强调,都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规范经济学色彩强化的具体表现。

3、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互相渗透。两派虽然都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不同,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论战非常激烈。不过,经过较长时期的争论,两派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合理部分,互相影响和渗透。目前,在货币因素的重要性、失业问题的顽固性、国家长期规划的作用、浮动汇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接近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派的分歧消失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货币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二者的论战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从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Stagflation),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现象,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即不能在理论上对这个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解释性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的“综合”因而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怀疑,其中以货币主义(Monetarists)和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学派影响最大。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则以卢卡斯(R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则以卢卡斯(R. Lucas)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市场能够自动出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这又回到了古典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吸取了理性预期的某些研究成果后,出现了新凯恩斯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主要在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两大学派之间展开,这实际上就是过去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争的延续,其争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第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1、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主要的新进展表现在: (1)由于理性预期学说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他们以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假说为出发点,对非自愿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同时还致力于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寻求一个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和滞后性; (2)非均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贝纳西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均衡经济学体系。

(3)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视野显著地扩大了,引入了人力资本、非技术因素等,特别是重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诸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宏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使宏观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格局; (4)政府失灵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从金融政策角度或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进行的新的理论解释,这些研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宏观经济学范围。

2、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形成,无疑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宏观经济学至今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这些争论将会进一步继续下去,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新古典综合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之一。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居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尽管其理论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当代宏观经济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宏观经济学更加精密化和科学化。同时宏观经济学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的实践,理论研究朝着实用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