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行動研究 理論與實務 引導者:曾智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基礎英文書信及論文閱讀課程.
Advertisements

102年度 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教資中心.
Unit 8 如何確定研究對象及如何選用或編製研究工具?
二岸工作經驗分享座談 蔡翔宇.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行銷研究 單元二 行銷研究的程序.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主辦單位:管院-應英系 計畫名稱:103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 -產業實務案例 影片類別:實務案例 主題:兒童美語教師的教學行政工作(上):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大學通識教育實務─中山大學的經驗與啟示( )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幼兒教育研究法 陳若榛 胡芳綾.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教學優良教師分享 資訊管理系 陳昌助.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亞洲大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應用 鍾仁宗老師 101年12月4日.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2014年5月份全院性學術研討會 地點:第二講堂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零章 統計學概論 0.1 統計學的定義 0.2 敘述統計學與推論統計學 0.3 測量尺度 0.4 資料、資訊與因果關係 ©2009 陳欣得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
OpenID與WordPress使用說明
文學院、管理學院、海科院 暨各系所 及通識教育中心
促進學習的評估 如何運用「網上學與教支援」 促進學與教 柯志明 教育基建分部 基本能力評估/數學.
提升教學技巧 How to Teach Better
新教師的啟導工作 高慕蓮博士 袁國明老師.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第三章 危害與操作性研究.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張原禎 新北市德音國小教師 教研科資教股輔導員 ~512
2011清大電資院學士班 「頂尖企業暑期實習」 經驗分享心得報告 實習企業:工研院 實習學生:電資院學士班 楊博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經濟學 學經濟.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暨碩士班 副教授 衛 萬 里 博士 最高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學博士 教學研究
專題研究動手做.
行動研究的教學實踐.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8公分 中文論文名稱 (大小80~136) English Thesis Title (size80~136) 中文名字 English Name (大小50~60) 學校學系/任職單位職稱 (大小50~60) 8公分 8公分 內容 (大小40~50) 內容 (大小40~50) 文字或圖示 文字或圖示.
FUN 繩索 彰化縣綜合活動教學輔導團 柯慧儀.
把你的換帖的CO進來 一個設計者的心路歷程:聯合報企畫林懷駿.
○○幼稚園(機構) 簡介 參觀日期 作者群.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國科會縱貫性研究計畫: 「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師角色認定 對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數位學習 孫春在、曾憲雄、陳登吉、袁賢銘.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人事室 白宏堯 主任 編輯╱主持 本校圖文大樓七樓 國際會議廳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主題研究架構.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計畫名稱 計畫摘要 研究方法 教學暨研究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 參考文獻 聯絡方式: 計畫成果資源: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報告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校長林進山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教學行動研究 理論與實務 引導者:曾智豐

智豐的學經歷 ◎姓名:曾智豐 ◎現職:雲林縣古坑鄉草嶺生態地質國民小學校長 ◎經歷: 1.國小教師8年:舊庄、琉球(屏東)、梅林 2.公務人員2年:台北市政府、雲林縣政府 3.國小主任11年:草嶺、鎮東、梅林、斗六 4.國小校長3年:草嶺 ◎學歷: 1.屏東師專(體育組)78級 2.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3.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40學分班 4.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 5.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 ◎考試:88年公務人員文教(體育)行政高等考試

壹、前言

誰是行動研究專家 每一個人都是活動的行動者,每一個行動者都在各社會位置的角色與情境下行動,而行動研究是行動者自主的研究,所以誰是行動研究專家? 例如: 生活起居 烹飪料理 興趣專長 休閒娛樂 職場工作

教學行動研究的迷失 做研究是教授、研究生的事。 不知由何處開始著手。 做研究需有專業知能。 對本身無用處。

為何要進行教學行動研究 教學者需要判斷學習者特質和教材內容的關係,才能規劃適當的教學進度與方式。 學習者並非一成不變,因此教學者也要依據實際需要調整上課步調。 教師參與行動研究會比較注意自己的教學行動、信念與行動間的差距,和學生的思考、感受和學習等問題。

為何要進行教學行動研究 教學的本身即為一種實驗性的探究行為。 藉由行動研究的過程,使教師教學提昇為有意識及知覺的教學行為。 行動研究可提昇教師的教學、研究、反省與教學策略發展,進而改進教學與解決教學實務問題等能力。 是教師重新獲得尊嚴與快樂的憑藉,更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徑。

貳、理論篇

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是螺旋式的探究過程,包含計畫行動、採取行動及反省的行動研究結果(Lewin, 1947) 。 行動研究乃針對社會情況進行行動並改善,整個過程包括四個階段:預診、計畫、執行和反思,在自我評鑑與專業發展間提供了必要的連結(Elliott, 1991)。 行動研究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黃政傑,1999) 行動研究是一種「實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行動研究」(蔡清田, 2000)。

教學行動研究的定義分析 研究主題:教師是研究者,也是教學者。 研究歷程:教師透過教學問題的發現與診斷、行動策略的擬定與實施、研究方法的選定與資料分析、批判反省與思考等歷程,將教學的疑難雜症,運用行動策略加以因應與改善。 研究目的:在教學實務現場對問題加以探究,並尋求立即改進,達到解決問題、改善教師教學,進而增進教師專業及效能為目的。

教學行動研究的定義 教師以教學為範疇所進行的研究,同時扮演「教學者」與「研究者」兩種角色,在教學情境中,覺察、瞭解教學實務問題,且針對問題進行探究,進一步研擬相關策略,落實於教學實務中,並透過省思、回饋與修正等方式,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用以改善教師教學,進而增進教師專業及效能,以實踐其教學理想。

教學行動研究的內涵 (1)研究者即教學實務工作者; (2)研究情境即真實教學情境; (3)研究型態強調教師間的協同合作; (4)研究資料重視質或量多元資料; (5)研究歷程的持續循環; (6)強調研究結果的立即應用性; (7)研究目的在促進教師成長、增進教師能力、提升教育品質、推動教育革新及聯結教育理論與實務。

教學行動研究的功能 (1)提升教師反省思考能力,有助本身教學理念的澄清; (2)協助教師解決教學問題與困境,提升教學成效; (3)教師建構教學現場知識,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4)透過協同行動研究,可促進教學者與同儕的專業對話,有利於彼此良性互動與專業成長。

行動研究的歷史 源頭受到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的影響(陳惠邦,1998)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源起於美國,經由學者Collier、Lewin及Corey 的介紹盛極一時。 60 年代,英國學者Stenhouse、Elliott、Carr 等人及澳洲Grundy、Kemmis 的推廣,使得當時教育改革運動結合行動研究,成為主要的課程發展與教師進修模式。 80 年代以後,教育行動研究運動又融入省思取向的教學風潮,強調教師的專業自我成長及反省的精神。

行動研究的三大取向 一、科學行動研究取向(50至60年代):以科學的觀點研究社會問題,以改善人類關係品質做為行動研究的成果。 二、實務行動研究取向(60至70年代):建立實務工作者對實務的認識論,必須是有用的或是具有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功能。 三、批判行動研究取向(現代):實務工作者在社會情境中,所採取的一種自我反省的探究形式。

行動研究的特徵(1) (一)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者的人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 (四)行動研究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行動研究的特徵(2) (九)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放,其目的不在於作理論上一般的推論。 (十)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可改進工作情境之外,同時也可以使實際工作人員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促進專業成長。 (十一)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十二)是由研究人員不斷進行反省和辯證的歷程。

教學行動研究之困境(1) (一)行動研究結果流於「微觀」 (二)「效度」與其他方法論的問題 (三)教師缺乏實施動力 1.教師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與公共期望 2.教師的工作條件與工作負擔 3.教師的內在衝突 4.教師缺乏表達自我、探究與改善教學問題的信心 5.教師很難調適教學者與研究者兩種角色

教學行動研究之困境(2) 6.教師與同仁間相互觀摩及交互反省思考的實際困難 7.過度依賴外來的專家學者 8.學校文化與學校結構 9.時間不足 10. 無人支援 11.設備經費支持不夠 (四) 教學與研究進度難以掌握 (五)資料公開困難

教學行動研究與學術研究的差異(1) (一)研究人員 學術研究:由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及研究生所進行的實證性質之研究。 行動研究:由教學實際場所人員為教育問題所進行的研究。 (二)研究對象 學術研究:隨機抽樣,結果可推論到母群體。 行動研究:以研究者實際教學情境的人為對象。包括教師本身及學生。 (三)研究場所 學術研究:在可控制因素的環境進行。 行動研究:在學校、教室場所進行。

教學行動研究與學術研究的差異(2) (四)進行方式 學術研究:使用量化統計的方法,預測和控制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或以質性研究進行演繹分析。 行動研究:描述教育實務現場發生之事,理解其原因並運用規劃解決或改善問題之行動方案。 (五)研究目的 學術研究:結論可用於推論到廣大的群體。 行動研究:採取行動方案以改善教育實務場所的問題。 (六)文獻及相關研究之探究 學術研究:提供研究者較完整的理論基礎。並用以形成研究架構,及研究後解釋結果的基礎。 行動研究:研究者藉以參考規劃理想的行動方案。

教學行動研究與學術研究的差異(3) (七)研究結果的運用 學術研究:研究結果可以類推於相同的母群體,但卻不見得可以被實務運用。 行動研究:不能隨意推論和運用,但其方案可以為相同情境的人員參考運用。 (八)研究過程的選擇 傳統的科學研究:具有嚴謹過程設計實施。 行動研究:具有覺、知、行、思的循環圈。

行動研究與實證主義的關係 實證主義:將人類社會視為不斷演進的客觀現象,使客觀性研究原則得以確認,進而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量化取向。 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挑戰實證主義,但未能脫離其範疇。以批判反省思考為研究方法,卻又受到嚴格實驗設計的批評。

行動研究與詮釋主義的關係 詮釋主義:真實建構社會事實,忠實呈現被研究者特有文化、歷史、社會脈絡下的經驗與詮釋,但並無直接解放與增全行動。 行動研究:以工具理性的形式合理性及實質非合理性的矛盾為批判焦點,企圖經由反省、實踐的途徑,澄清教育的知識與價值,實現教育目的。

行動研究與批判主義的關係 批判主義:對於社會結構矛盾與不合理之處的分析,鼓吹個人本性的解放,恢復個人價值與獨立性。 行動研究:辯證、對話只有在自由、平等、開放與動態的情境才可實現,因此建立「自我批判的專業社群」實為重要。

行動研究模式介紹 Lewin之「螺旋循環模式」 以「規劃」、「行動」、「觀察」、「反省」、「重新規劃」等步驟組成行動研究的動態循環歷程,至實務問題解決為止。

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找出起始點:研究日誌、尋找一個起點 (二)釐清情境:澄清研究起點、蒐集資料、資料分析 (三)發展行動策略: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 (四)分析與理論類化:分析尋找相關理論基礎 (五)公開知識

行動研究報告撰寫 外在形式:文獻資料、研究的方法、資料分析技術、行動策略的設計與執行、研究的發現、結論與建議。 實質內容:對教育概念的理解與領悟、價值信念的改變以及重構付諸教學實踐。透過實踐行動之評鑑、自我反省、批判及辯證等整個研究過程中,自我改變與成長。此種後設思考更是行動研究中最重要的精神,也藉此增進教師自我啟蒙、自我解放與自我專業成長。

叁、實務篇

ㄧ、發現問題 1.選定一個想要開始研究的起始想法 2.對想法進行詳實描述 3.思考行動方向與預期結果 4.分析過程中的優勢與限制 5.提出發展遠景 6.擬定初步研究問題

二、診斷問題 1.深入探究研究問題(蒐集研究對象與情境相關資料、尋求專業指導) 2.了解研究現況(文獻探討) 3.分析相關資料 4.擬定研究計畫(研究題目、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代答問題、界定名詞)

三、擬定與實施計畫 1.擬定行動計畫(人、事、時、地、物) 2.選擇行動策略(可行性、價值性、省思性) 3.執行與修正

四、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 1.選擇研究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省思札記、內容分析法、俗民誌調查) 2.編擬研究工具(軼事紀錄、問卷編製、訪談大綱、札記紀錄) 3.蒐集研究資料 4.分析整理資料(量化分析、質性分析)

五、結論與省思 1.檢核待答問題 2.省思專業成長 3.檢視行動策略 4.省思研究歷程 5.擬定後續研究

結語 願意搭起行動研究的橋樑, 才能實踐教學相長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