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情系俄罗斯(上) 还是在孩提时代,我就把苏联当做天堂一样敬仰,在 学校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学习俄语,还和苏联的中学生相互通信。 当时,能把去苏联留学或访问看做是天大的荣誉。可以说, 真是情系苏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分裂;九十年代苏联解体, 一个新的俄罗斯联邦出现在人们面前,因而又重新勾起过.
Advertisement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关键抉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关于汇率计算.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第3版 冯特君 主编.
第一篇 共产主义运动史(二) (二战以来若干历史事件和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介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考试说明】 1.俄国十月革命:①二月革命;②《四月提纲》;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影响.
20年前:1991年12月 最后一个殖民主义邪恶帝国崩溃了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四、赫鲁晓夫的工业和政治改革 1、工业: 2、政治: 3、评价:.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缓和与动荡并存 ■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资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九年级下册讲义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联冷笑话.
改革成就“中国梦” 改革铺就“强国路” 专题设置背景之热点篇
有这样一个国家…… 她就是——苏联 她曾经是我们的师长和朋友,给过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亲切的称之为:老大哥!
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左)俄罗斯国旗升起(右)。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苏联的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0.2 立方根.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卢慧飞.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川小学 魏红
《科学社会主义》 (第四讲) 授课人:张生泉 2007年3月—6月.
专 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0讲 第21讲 单元整合. 第20讲 第21讲 单元整合 第20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第20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民族解放运动 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单元 第23讲 第23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五章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0、30年代的苏联.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我们能给贫穷者什么希望.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006/04.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张真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重要国别史 三、中俄(苏)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第3课 美苏争霸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貌合神离.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鮮為人知的克里姆林宮內部 1/37.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复习 提高 1、二战开始的标志? 2、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的战役? 3、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 4、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第七組.
十八大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改革如此艰难? 我们中国的改革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 (1894—1971)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军备上赶上美国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常规武装力量 战略核武器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常规武装力量 战略核武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6.4 4.2 3.3 5.7 3.8 3.2 7.4 4.4 3.7 2.5 1.7 1.1 4.5 3.3 3.1 5.7 3.7 3.2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同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 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 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 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小结: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列宁 斯大林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 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 折的过程。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