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第 4 章 数值微积分. 4.1 内插求积 Newton-Cotes 公式 第 4 章 数值微积分 4.1 内插求积 Newton-Cotes 公式.
地址:长沙市建湘南路36号芙蓉国际黄金之城6楼 电话:
回顾: 第二章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到底完成了一件什么事? 已知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物理关系,求传递函数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本章主要内容 一、典型输入信号 二、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 四、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讲座
第 三 节 电磁铁的应用.
国家级精品课程 《计算机控制技术》 主讲教师:于海生 教授 青岛大学.
国医门诊部 白癜风诊治规范及工作流程.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吴斌.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0 引言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 2-2 传递函数 2-3 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第 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基础导学 地球的公转.
第二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Linear 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s
说明1 自动控制原理的电子版内容以胡寿松教授主编的第五版“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以PowerPoint 2000和MATLAB6.5为工具,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讲好自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自控为目的而制作的。 本课件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点击鼠标的方式分步出现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定位”,然后再点击“幻灯片漫游”,可进入各章节学习。使用者在使用前应先看看各章说明,即可理解其含意。
第十章 波动和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20 通过方框图变换,求如图题2-20所示 系统的传递函数。 退出.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内容重点: 典型响应的性能指标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稳态分析.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定积分习题课.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2.4 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烟台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4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工 程 控 制 原 理 2. 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2.2 拉普拉斯变换 主讲:周晓君 办 公 室:机械副楼209-2室
95年度... 油品行銷事業部五股供油中心桃園煉油廠~汐止市內溝溪管線詳細路徑示意圖 紅藍綠三色線條為管線路徑 TS 2017/9/13
Signals and Systems Lecture 28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引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输入输出描述法 数学模型的分类,传递函数,典型环节, 系统的相似性,线性化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内 容 提 要 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的品质及稳态性能直接表征了系统的优劣。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系统的稳定性完全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参数决定,而与系统的输入无关;系统的稳态误差是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它标志着系统的控制精度;系统的时域响应可定性或定量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介绍了如何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四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 系统稳定性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五节 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一、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二、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3章 时域分析法 基本要求 3-1 时域分析基础 3-2 一、二阶系统分析与计算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稳态误差分析计算.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五节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系统稳定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二、劳斯稳定判据 三、结构不稳定系统的改进措施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7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1.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经典控制理论的两大代表性方法之一 W. R. Evans 1948年提出
第八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Linear 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s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 一、建立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方法 二、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第二节 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一、拉氏变换的定义 二、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三、 拉氏变换的定理 四、拉氏反变换
第二节 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性能分析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以拉普拉斯变换作为数学工具,直接解出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然后,依据响应的表达式及其描述曲线来分析系统的控制性能,如稳定性、快速性、稳态精度等,并找出系统结构、参数与这些性能之间的关系。 表达式 曲线.
第六节 无穷小的比较.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第三节 稳态性能分析.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1 总结与复 习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主要由闭环系统的极点在复平面的位置决定,因此,分析或设计系统时确定出系统闭环极点的位置是十分有意义的。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4月电商补充活动 执行手册 2016年4月 别克事业部.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集中保管有價證券 提存帳簿劃撥作業介紹 (發行人版)
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及误差系数 对应于υ为0、1、2的系统,分别称为0型、I型和II型系统。 essr=lim er(t)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及误差系数 _ H(s) G1(s) G2(s) R(s) C(s) + D(s) E(s) B(s) 对应于υ为0、1、2的系统,分别称为0型、I型和II型系统。 essr=lim er(t) t→∞ s→0 =lim s·Er(s) 根据终值定理得: 控制系统的 典型结构 输入信号表示为: R(s) 1+G(s)H(s) s→0 =lim s· 下面分别讨论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R(s)= A s N 系统误差: 输入信号阶次 开环传递函数表示为: 稳态误差可表示为: e(t)=r(t)-b(t) 稳态误差: ess=lim e(t) t→∞ essr=lim s A s K 1+ s→0 υ N m G(s)H(s)= s j=1 υ Π(Tjs+1) n- KΠ( i=1 τ is+1) 开环增益 R(s)作用时 设D(s)=0 n≥m Er(s)= R(s) 1+G1(s)G2(s)H(s) = R(s) 1+G(s)H(s) 积分环节个数 时间常数 系统的稳态误差与N、A、K、υ有关。

1.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设 设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R(s)= R0 s Kp=lim G(s)H(s) essr=lim 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1.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设 r(t)=R0 1(t) 设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R(s)= R0 s Kp=lim G(s)H(s) s→0 essr=lim s· 1+G(s)H(s) s→0 R0 s K s =lim υ s→0 1+limG(s)H(s) s→0 R0 = = R0 1+Kp υ=0 essr= R0 1+K Kp=K G(s)H(s)= s j=1 υ Π(Tjs+1) n- m KΠ( i=1 τ is+1) υ≥1 Kp=∞ essr=0

阶跃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 0 (b)υ≥ 1 r(t) t c(t) r(t) t c(t) ess=0 r(t) es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阶跃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 0 (b)υ≥ 1 r(t) t c(t) r(t) t c(t) ess=0 r(t) ess r(t) c(t) c(t) essr= R0 1+K essr=0

2.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υ υ υ υ υ υ 设 r(t)= 0 t 设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R(s)= s2 υ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2.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υ 设 r(t)= υ 0 t 设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R(s)= s2 υ υ K =lim sG(s)H(s) s→0 essr=lim s· 1+G(s)H(s) s→0 2 s υ -1 K s =lim υ s→0 lim sG(s)H(s) s→0 = υ υ = K 可得: essr=∞ υ=0 K υ=0 G(s)H(s)= s j=1 υ Π(Tjs+1) n- m KΠ( i=1 τ is+1) essr= K υ υ=1 K υ=K υ≥ 2 K υ=∞ essr=0

υ 斜坡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 0 (b)υ= 1 t ess t ess essr= K essr=∞ ess t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斜坡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 0 (b)υ= 1 r(t) t c(t) ess r(t) t c(t) ess r(t) r(t) c(t) c(t) essr= K υ essr=∞ ess r(t) t c(t) c(t) r(t) (c)υ≥ 2 essr=0

3.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r(t)= 1 2 a0t2 设 设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R(s)= s3 a0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3.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r(t)= 1 2 a0t2 设 设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R(s)= s3 a0 Ka=lim s2G(s)H(s) s→0 a0 essr=lim s· 1+G(s)H(s) s→0 3 s -2 K s =lim υ s→0 可得: a0 lim s2G(s)H(s) s→0 = a0 Ka = υ≤1 Ka=0 essr=∞ essr= K a0 G(s)H(s)= s j=1 υ Π(Tjs+1) n- m KΠ( i=1 τ is+1) υ=2 Ka=K υ≥ 3 Ka=∞ essr=0

抛物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1 (b)υ= 2 r(t) ess r(t) ess c(t) c(t) r(t) r(t)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抛物输入时不同型别系统响应曲线 (a)υ≤1 (b)υ= 2 r(t) t c(t) ess r(t) t c(t) ess r(t) r(t) c(t) c(t) essr= K a0 essr=∞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出典型结构的系统,稳态误差与系统输入和型号的关系为: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出典型结构的系统,稳态误差与系统输入和型号的关系为: R(s) υ s2 υ s3 a0 R0 s R0 1+K 0型 ∞ ∞ K υ ∞ I型 K a0 II型 输入的阶次越高,稳态误差越大。系统的型号越高,稳态误差越小。

积分环节消除误差的原理: I型系统: II型系统: e(t) t e(t) t r(t) t r(t) t r(t) t c(t) t e(t) t I型系统: r(t) t r(t) t r(t) t c(t) t c(t) t c(t) t 1 s - R(s) E(s) C(s) e(t) t e(t) t e(t) t II型系统: r(t) t r(t) t r(t) t c(t) t c(t) t c(t) t - R(s) E(s) 1 s C(s)

例 已知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求系统 的稳态误差。 1 R(s)= + s s2 解: 开环传递函数为 - 5 100×0.5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例 已知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求系统 的稳态误差。 + R(s)= s 1 s2 解: 开环传递函数为 0.5 100 s(s+10) - R(s) C(s) G(s)H(s)= 100×0.5 s(s+10) s(0.1s+1) 5 = R(s)= s 1 s2 1 R(s)= ess1=0 ess2=0.2 Kp=lim G(s)H(s) s→0 υ K =lim sG(s)H(s) s→0 =lim s→0 s(0.1s+1) 5 =lim s→0 s(0.1s+1) 5 s =∞ =5 essr=ess1+ess2 =0.2

例 位置随动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解: (1) 典型随动系统 开环传递函数为 K s(Tms+1) G(s)= θ r(s)= s 1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例 位置随动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解: (1) 典型随动系统 K s(Tms+1) - θ r(s) c(s) 开环传递函数为 K s(Tms+1) G(s)= θ r(s)= s 1 essr=0 当输入信号 Kp=∞ s2 θ r(s)= 1 essr= K 1 当输入信号 K υ=K

τ ess=limsE(s) τ τ τ= (2) 随动系统前加入比例微分环节 系统为非典型结构,闭环传递函数 Ф(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2) 随动系统前加入比例微分环节 K s(Tms+1) - θ r(s) c(s) τ s+1 系统为非典型结构,闭环传递函数 Ф(s)= Tms2 +s+K K( τ s+1) E(s)= θ r(s)- c(s) = θ r(s)[1- ] Tms2 +s+K K( τ s+1) s2 θ r(s)= 1 当输入信号 ess=limsE(s) s→0 = Tms2 +s+K Tms2 +s+K-K-K τ s θ r(s) Tms2 +s+K Tms2+s-K τ s 1 =lims s→0 × s2 = K 1-K τ τ= K 1 essr=0

τ (3) 前向通道中加入比例微分环节 s) K(1+ s(Tms+1) G(s)= 开环传递函数为 θ r(s)= s 1 当输入信号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3) 前向通道中加入比例微分环节 K s(Tms+1) - θ r(s) c(s) τ s+1 s) τ K(1+ s(Tms+1) G(s)= 开环传递函数为 θ r(s)= s 1 当输入信号 Kp=∞ essr=0 essr= K 1 s2 θ r(s)= 1 当输入信号 K υ=K 开环零点对稳态误差没有影响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R(s)=0 D(s)作用下的系统结构图 Ed(s)= -G2(s)H(s) 1+G1(s)G2(s)H(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R(s)=0 D(s)作用下的系统结构图 + D(s) G1(s) G2(s) -H(s) E(s) Ed(s)= -G2(s)H(s) 1+G1(s)G2(s)H(s) ·D(s) essd= lim s -G2(s)H(s)D(s) 1+G1(s)G2(s)H(s) s→0

例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求系统的稳态 误差。 r(t)=2t d(t)=0.51(t) G1(s)= s+5 10 s(3s+1) 5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例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求系统的稳态 误差。 r(t)=2t d(t)=0.51(t) G1(s)= s+5 10 s(3s+1) 5 G2(s)= s(0.2s+1)(3s+1) s(3s+1) 1+ 20 5×2 s 0.5 s→0 =lim s - · H(s)=2/s =-0.25 解: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1(s)G2(s)H(s)= 50×2 s(s+5)(3s+1) s(0.2s+1)(3s+1) 20 = ess=essr+essd =0.1-0.25=-0.15 R(s)= s2 2 2 essr= K υ 2 K = 2 20 = =0.1 essd= lim s -G2(s)H(s)D(s) 1+G1(s)G2(s)H(s) s→0 D(s)= 0.5 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增加积分环节可提高系统精度等级,增加放大系数可减小有限误差。采用补偿的方法,则可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减小稳态误差。

1.引入输入补偿 输入补偿复 合控制系统 系统的稳态误差: E(s)=R(s)-C(s) =R(s)-R(s) 1+G1(s)G2(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1.引入输入补偿 Gc(s) R(s)Gc(s) 输入补偿复 合控制系统 R(s) - + C(s) E(s) G2(s) G1(s) 系统的稳态误差: E(s)=R(s)-C(s) =R(s)-R(s) 1+G1(s)G2(s) G1(s)G2(s) -R(s)Gc(s) 1+G1(s)G2(s) G2(s) =R(s)[1- 1+G1(s)G2(s) ] G1(s)G2(s)+G2(s)Gc(s) G2(s) Gc(s)= 1 = 1+G1(s)G2(s) 1-Gc(s)G2(s) ·R(s) 1-Gc(s)G2(s)=0 E(s)=0

2.引入扰动补偿 扰动补偿复合控制系统 R(s)=0 E(s)=-C(s) 1+G1(s)G2(s) =-[ G2(s) D(s)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2.引入扰动补偿 D(s)Gc(s) D(s) Gc(s) 扰动补偿复合控制系统 R(s) - C(s) + E(s) G1(s) G2(s) R(s)=0 E(s)=-C(s) 1+G1(s)G2(s) =-[ G2(s) D(s) Gc(s)D(s)] 1+G1(s)G2(s) G1(s)G2(s) + 1+G1(s)G2(s) G2(s)[1+Gc(s)G1(s)]D(s) =- 1+Gc(s)G1(s)=0 G1(s) Gc(s)=- 1 即 E(s)=0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第三章 总 结 时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主要是通过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系统的性能指标。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观的、高精度的分析方法。系统性能的分析过程: 系统数学 模型 代数判据 判断系统 稳定性 根据 n ω ζ 、 求系统的单 位阶跃响应 稳 快 ts tp tr σ% 动态指标 求系统的 性能指标 ess 准 稳态指标

t) e 主要内容 一、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一阶系统 c(t)=1-e-t/T c(t)=A1+A2es1t+A3es2t 2.二阶系统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主要内容 一、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一阶系统 c(t)=1-e-t/T c(t)=A1+A2es1t+A3es2t 2.二阶系统 ζ>1 n ω c(t)=1- e - t (1+ t) ζ=1 c(t)=1- t+ ) e ζ ωnt - 2 1- d ω sin( β ζ<1 ζ=0 n ω c(t)=1-cos t

e 二、系统的性能指标 ts=3T 1.一阶系统 ts=4T 2.二阶系统 T1= s1 -1 ζ≥1 |s1|<|s2|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二、系统的性能指标 ts=3T (±5%) 1.一阶系统 ts=4T (±2%) 2.二阶系统 T1= s1 -1 ζ≥1 |s1|<|s2| ts=3T1 (±5%) ts=4T1 (±2%) tr= d ω π β - tp= d ω π σ%= e - ζ π 1- 2 100% ζ<1 ts ζ 3 ω n = ts ζ 4 ω n = (±5%) (±2%)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 Φ(s)= ω n ζ s2+(2 + 2 ) ( τ s+1 )s+ 1.比例微分控制 ζ↑ ts↓ σ%↓ Φ(s)= ω n ζ s2+(2 + 2 τ )s+ 2.微分反馈控制 σ%↓ ess↓ ζ↑ Φ(s)= ω n ζ s2+2 2 ) ( τ s+1 s+ 3.闭环零点控制 ess↓ tr↓ σ%↑

根据闭环传递函数特征方程式的各项系数判断稳定性.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四、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系统稳定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系统所有特征根的实部小于零。 2.劳斯稳定判据 根据闭环传递函数特征方程式的各项系数判断稳定性. a0sn +a1sn-1 + …+an-1s+an=0 3.结构不稳定系统的改进 积分环节加反馈 加比例微分控制

五、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1.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essr R(s) 1+G(s)H(s) =lim s· 2.静态误差系数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五、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1.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essr R(s) 1+G(s)H(s) s→0 =lim s· 2.静态误差系数 Kp=lim G(s)H(s) s→0 υ K =lim sG(s)H(s) s→0 Ka=lim s2G(s)H(s) s→0 3.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essd= lim s -G2(s)H(s)D(s) 1+G1(s)G2(s)H(s) s→0 引入输入补偿 4.提高稳态精度的方法 引入扰动补偿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3-16 (1) (2) (3) 作业习题: 3-19 3-17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