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章節內容 總體經濟政策的目標gold standard 1918~1939年的國際貨幣制度 1944~1973年布列頓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崩潰 美國總體經濟政策對國際的影響效果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1/6 開放經濟體系下,政策制定者有下列兩個目標: 內部均衡 (internal balance) 定義:追求一國資源的充分就業與國內物價的穩定 外部均衡 (external balance) 定義:尋求一國的經常帳既不會有過度的赤字,亦不會有大量的盈餘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3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2/6 內部均衡: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 失業與過度就業皆會導致物價水準變動,而降低該經濟體系的經濟效率 為了避免物價的不穩定,政府必須: 避免總需求相對於充分就業下的水準出現明顯變動 確保國內貨幣供給不會成長過快或太慢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4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3/6 外部均衡:經常帳的最適水準 外部均衡並沒有如「充分就業」或「物價穩定」等目標可以套用在一國對外交易上 一個經濟體系的貿易能造成總體經濟問題,是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該經濟體系的特殊環境 外在經濟條件 負責協調各國之間經濟關係的機構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5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4/6 鉅額經常帳赤字問題 有時是反應出因錯誤的政府政策所導致的暫時性高消費現象 有時則是因國外投資人過度樂觀而造成的債務危機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6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5/6 鉅額經常帳順差問題 其隱含對國內廠房及設備的低度投資 其對債權人而言,會造成貸款回收可能性的潛在問題 可能不利於政治上的考量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7
開放經濟體系下總體政策的目標 6/6 有好幾項因素可能造成決策者比較偏好本國儲蓄應以較高比例用於國內投資,而以較低比例用於國外投資,因為: 可能較容易課稅 可能可以降低國內的失業 有利於技術的外溢效果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8
1870~1914 年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總體經濟政策 1/5 金本位制之源起 金本位制度起源於使用金幣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與價值的儲存 1819年「回復法案 」 (Resumption Act) 明白指出金本位制度的正式採行 此法同時廢除了長期以來金幣與金條從英國出口的限制 1900年美國的「金本位法案」條列出美元與黃金的連結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9
1870~1914 年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總體經濟政策 2/5 金本位制度下的外部均衡 中央銀行 首要任務是維持通貨與黃金之間的官方平價 採取的政策是促使非準備性金融帳的盈餘 (赤字)等於經常帳與資本帳的總赤字(總盈餘) 當一國的經常帳、資本帳與非準備性金融帳之和為零時,即處於國際收支平衡 許多國家對於經常帳是採自由放任的態度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0
1870~1914 年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總體經濟政策 3/5 價格-硬幣-流量自動調整機制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最重要而有力的自動調整機制是能促使所有國家同時達到國際收支平衡-休謨 (David Hume) 伴隨著國際收支盈餘或赤字的黃金流進與流出,將造成價格的改變而能減少經常帳的失衡,使得所有國家回復到外部均衡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1
1870~1914 年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總體經濟政策 4/5 金本位制度之「運作法則」:神話與現實 在面對國際收支逆差(順差)時,須出售(購買) 國內資產 自動調整機制的效率性表彰了在這些法則運作下金本位制度的本質 實務上,擁有較高黃金準備的國家根本沒有意願遵循此運作法則 各國通常是違反法則運作,並沖銷黃金的流量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2
1870~1914 年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總體經濟政策 5/5 金本位制度下之內部均衡 在維持內部均衡上的金本位制度效果是好壞參半 例如:採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其物價水準在1890~1913年間上升幅度低於二次戰後的期間 例如:美國在1890~1913年間的失業率平均為6.8%,但在1946~2007年間平均在 5.6%以下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3
1918~1939年兩次大戰之間 1/4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度 戰爭期間經濟非常不穩定 戰爭賠償問題導致歐洲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在1919年1月時德國的物價指數由262上升到1923年12月126,160,000,000,000的水準(是原來的4815億倍)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4
1918~1939年兩次大戰之間 2/4 金本位制度的短暫恢復 1919年 美國恢復金本位 1922年 英國、法國、義大利與日本等同盟國同意一起實施恢復金本位制度,並尋求中央銀行之間進行合作,以達成內外部均衡目標的計畫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5
1918~1939年兩次大戰之間 3/4 1925年 英國恢復金本位 1929年 全球銀行倒閉引發經濟大蕭條 1931年 當英鎊的國外持有者對於英國是否能維持英鎊價值的承諾失去信心,使得英國被迫取消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6
1918~1939年兩次大戰之間 4/4 國際經濟解體 許多國家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蒙受損失 主要的經濟傷害是國際貿易與支付方式所造成 這些「以鄰為壑」的政策引發了外國的報復,並導致全球經濟的解體 透過國際合作可以使所有國家變得更好 布列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因而產生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7
布列頓森林制度與國際貨幣基金 1/3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1944年7月, 44 國的代表齊聚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列頓森林,建立一個固定匯率制度 所有通貨對美元匯率皆維持固定,而一盎司黃金的美元價格亦固定為35美元的官方平價 對經常帳赤字國家提供貸款 其要求通貨的可兌換性(currency convertibility)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8
布列頓森林制度與國際貨幣基金 2/3 IMF 的目標與架構 國際貨幣基金條款有兩個主要的特徵有助於外部調整的彈性: IMF 融通制度 IMF條件限制是對國際貨幣基金主要借款成員國政策的監督,例如IMF對於在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受創嚴重的成員國貸款即引用此一限制 可調整的貨幣平價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19
布列頓森林制度與國際貨幣基金 3/3 可兌換性 可兌換通貨 定義:可與外幣自由交易的通貨 例如:1945年美國與加拿大美元可以自由兌換,持有美元的加拿大居民可於美國境內購買商品,或是在外匯市場中出售,或是賣給加拿大中央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條款中,只要求經常帳交易項目具可兌換性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0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內部與外部均衡 1/2 外部均衡意義的改變 美元短缺時期 (布列頓森林制度實施的前10年) 主要外部問題為維持足夠的美元,以融通從美國採購所需財貨 1948年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 為美國對歐洲國家捐贈美元的計畫 有助於改善美元嚴重短缺的問題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1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內部與外部均衡 2/2 投機性資本流動與危機 在私人資本跨國移動增加的新環境下,各國經常帳赤字或盈餘有明顯增加 有大量經常帳赤字的國家可能被懷疑正處於國際貨幣基金條款中的基本失衡現象 擁有大量經常帳盈餘的國家可能被市場認定為貨幣需升值的可能名單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2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政策選擇分析 1/6 分析說明 為說明特定國家(除美國以外)在固定匯率的布列頓森林制度下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均衡問題,我們假設: R = R* 此為短期分析下的外部限制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3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政策選擇分析 2/6 內部均衡的維持 若國外物價水準P*與匯率E長期固定,則內部均衡目標只要求充分就業 (Y=Yf ) 假設投資為固定 內部均衡條件: Yf = C(Yf –T) +I +G +CA(EP*/P, Yf – T) (18-1) 在短期下政策工具將影響總合需求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4
圖18-1:內部均衡(II)、外部均衡(XX)與經濟失衡的四個區域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政策選擇分析 4/6 外部均衡的維持 政策工具如何影響一個經濟體系的外部均衡? 假設政府對於經常帳盈餘有一目標值:X 外部均衡要求政府須管理財政政策與匯率,以達成其目標: CA(EP*/P, Y – T) = X (18-2) 當一國通貨貶值時,為能將經常帳水準維持在X,政府必須採取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財政擴張政策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6
布列頓森林制度下的政策選擇分析 5/6 支出改變與支出轉換政策 圖18-2中的點1代表制定政策的決策者所偏好的經濟狀態 支出改變政策 使得經濟體系移向點1 的財政政策 改變了經濟體系對財貨與勞務的總需求水準 支出轉換政策 匯率政策的調整 改變了對國內產出與進口財的需求方向 為達到內部與外部均衡,支出改變與支出轉換政策須搭配實施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7
圖18-2:達到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政策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美國的外部均衡問題 1/6 美國主要任務是維持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價格,並保證外國中央銀行可以此平價將其所持有的美元與美國兌換黃金 因為美元為附息資產,且為代表一種比面額還高的國際貨幣,因此外國中央銀行會想要持有他們所累積的美元 信心問題 各國所持有的美元持續增加而超過了美國的黃金準備存量,致使美國沒有能力贖回這些美元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29
美國的外部均衡問題 2/6 特別提款權 (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 是一種人為的準備資產 特別提款權是用於各中央銀行間的交易,但對國際貨幣制度的功能並不產生衝擊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30
圖18-3:1964~1972年美國總體資料 1/4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圖18-3:1964~1972年美國總體資料 2/4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圖18-3:1964~1972年美國總體資料 3/4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圖18-3:1964~1972年美國總體資料 4/4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全球性通貨膨脹與轉向浮動匯率 1/4 在1960年代後期,美國通貨膨脹加速惡化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 在歐洲的經濟體系亦是加速惡化 當準備通貨國家加速其貨幣供給時,其中一個影響便是貨幣供給成長率與外國物價水準的自動攀升 在1960年代後期,美國所採行的總體經濟政策造成了1973年初布列頓森林制度的崩潰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表18-1:1966~1972年歐洲國家之 通貨膨脹率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圖18-4:外國物價水準P*上升對內部均衡之影響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
表18-2:1968~1972年德國貨幣供給與國際準備之變化 國際金融 Chapter 18 國際貨幣制度:1870~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