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也稱骨痛熱症 ◎是由登革熱症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它是由屬於斑蚊的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與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先叮咬患者後,成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這隻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鬱症狀,偶然病者會惡化至登革出血熱,並進一步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來說登革熱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登革熱的傳播方式 ◎登革熱的流程圖 登革熱病毒,只能存在於人類、猴子及病媒蚊體內 ↓ 登革熱病媒蚊為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 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傳給他人 病媒蚊叮咬登革熱病患 (從開始發燒的前一天直到退燒都具有傳染力) ( 8至15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 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健康人,病毒在病媒蚊體內經過8至12天的成長後,便可以傳給他人,期間可能長達數個月,依此循環,直到這隻蚊子死掉
症狀 ●發燒(39°C至40°C)或惡寒 ●皮膚出疹併有四肢痠痛 ●肌肉痛 ●前額頭痛 ●後眼窩痛 ●腹部痛 ●背痛 ●骨頭痛(斷骨熱和登革熱名稱的來源) ●可能有嘔吐和昏暈現象 ●其他 ◎如果持續發高燒請立即到醫院就醫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病患並不會出現上述的症狀【一切因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
症狀 ●出血型登革熱的臨床症狀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腸胃道出血 、子宮出血 、血尿和恢復期疹等 兩者最大不同點乃在於後者有血漿滲出的現象,臨床上會出現腹水和助膜腔積水,這是典型登革熱較為少見之症狀。當出血性登革熱之血漿滲出量很多時,病人會呈現休克現象,即為登革熱休克症候群。此時病人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脈博微弱、脈博壓變小(<20 mmHg)這種低血容性的休克若沒及早診斷出來並予以適當輸液療法的話,則有生命危險。出血性登革熱發生血漿滲出的時間,大約是發燒將要退的時候,或是燒退之後24至48小時,這段間若病人皮膚濕冷、四肢冰涼或坐立不安時,即要帶病人就醫。 ◎登革熱的初期症狀與伊波拉病毒的初期症狀相近,若兩種病同時流行,會讓防疫更困難
世界衛生組織對登革熱症的診斷標準 ※嚴重度分級 登 革 出 血 熱 登革休克症候群 臨床方面 ●發燒 急性發作,連續高燒二到七天 ●出血 一定要血壓帶試驗(tourniquet test)陽性,或至少下列一種出血:點狀出血、紫斑、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吐血或血便 ●肝腫大 在泰國90%到96%的小孩子,在疾病的某一時期,會發現有肝腫大 ●休克 頻脈、脈搏弱、脈搏壓變窄(小於20毫米水銀柱)或者血壓變低,伴隨有皮膚濕冷,坐立不安 檢驗方面 ●血小板下降(10萬以下) ●血液濃縮(血球比容增加≧ 20% 以上) ※嚴重度分級 登 革 出 血 熱 第一級 發燒伴隨有非特異性體質症狀:血壓帶 試驗陽性是唯一出血現象 第二級 第一級加上有自發性出血 登革休克症候群 第三級 已呈現循環衰竭現象,如:脈搏弱、脈搏 壓變窄,血壓變低,伴隨有皮膚濕冷,坐立不安 第四級 嚴重休克,血壓脈搏量不到 ※出血性登革熱第一級和第二級,和典型登革熱的分野,在於前者有血小板下降和血液濃縮,而後者沒有
治療方法 ●主要療法:輔助性治法,視病情而定。 ●其他輔助: ●支援血壓,要有足夠的水 ●血小板偏低,輸入血小板 ●病人開始大量出血,必須立刻輸入血漿
防範方法 近年來登革熱的流行似乎有擴大的趨勢,這都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原因: ●至今預防登革熱病毒感染的疫苗仍未研發成功 ●由於實驗室中檢驗登革熱病毒感染的方法及分離病毒技術仍然不盡理想,最近幾年雖有反轉錄聚合酶鏈結反應(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術的應用,但由於登革熱病毒屬於RNA病毒,其染色體RNA序列(RNA sequence)容易產生突變,加上各型之登革熱病毒RNA序列分析不全,適當之引子(primer)不易設計,使得反轉錄聚合梅鏈結反應的技術於檢驗登革熱病毒感染仍不能有效應用之原因。 ●以人類目前醫學知識,尚未能完全暸解登革熱症的機制。 ●貧窮國家的人民生活環境未能改善,將使人類無法有效控制瘟疫。 ●隨著全球化的時代來臨,人類的流動更加快和多,使得病毒擴散得更快。 ●全球暖化造成蚊蚋分布區的擴大。 ●以上這些因素都使防範登革熱症無法完善。 ●因為沒有疫苗,清除病媒蚊孳生源與及早偵測疫情為防治登革熱的首要工作,以防病毒擴散。如果曾前往登革熱疫區,而懷疑自己得到登革熱症,則應趕快前往就醫,並主動告知曾前往登革熱疫區,以及早偵測疫情,並於發病後五天內,不要被登革熱病媒蚊叮咬,以防病毒擴散。 ●此外,透過基因改造使攜帶登革熱病毒的病媒蚊後代一生下來就死掉,目前正在研究的方法之一。由於只有雌蚊叮咬人類,透過大量釋放這種基因改造的雄蚊,他們具有與野生雄蚊相同的交配能力,與雌蚊交配後使下一代在成為成蟲之前死亡。預計這項技術通過持續釋放大量雄蚊將可能殺死幾乎全部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
防範方法 病媒蚊需要在有水的孳生源中才可繁殖。病媒蚊的孳生源包括人工容器及天然容器兩大類以下是常見的積水容器: 孳生源:人工容器 ●花瓶及花盆底盤 ●水桶、陶甕及水泥槽 ●料罐、便當盒、塑膠杯、鐵罐、鍋、碗等 ●大型廢棄物:輪胎、傢具、冰箱、洗衣機等電器 ●室外暫不使用之器具:鳥籠內飲水皿、塑膠椅、水族箱及手推車等器具 ●使用中之器具:老式電冰箱、飲水機及烘碗機下之水盤,會積水,建議經常倒水一次 ●塑膠布或不透水帆布遮雨時所形成的孳生源 ●各樓之地下室和能容水的空間若積水,則可孳生大量病媒蚊,所以需特別注意,尤其 未完工的建築物 孳生源:天然容器 ●樹洞、竹筒、大型樹葉等 ●停滯不流的水
平時防治策略 衛教宣導 ●加強一般民眾對於登革熱的認知,並使醫師提高警覺,及時通報可疑案例。 社區動員 ●以村裡為單位,定期巡視,清除孳生源。 病媒蚊孳生源清除 ●各級單位與民眾平時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防止病媒蚊孳生,為登革熱防治之根本。 病媒蚊密度調查 ●定期監測病媒蚊密度,若密度異常增加,通知相關單位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 緊急防治策略 ●加強衛教宣導、社區動員、孳生源清除及病媒蚊密度調查 疫情調查 ●應儘速調查疑似個案之感染地、發病時間、活動地點、接觸者等相關資訊,掌握病毒可能的分布位置。 地毯式孳生源清除 成蟲化學防治 ●殺死帶病毒之成蚊,快速切斷傳染環,但須謹慎評估是否需要噴藥、噴藥時機、噴藥次數、噴藥範圍等相關條件,不可貿然施行,減少病媒蚊產生抗藥性。
台灣登革熱病例數 台灣登革熱病例數 年 境外 境內 2000 27 113 2001 55 215 2002 52 5336 2003 59 86 2004 91 336 2005 104 202 2006 109 965 2007 179 2008 226 488 2009 204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