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 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 称流感病毒,是一种 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 行性感冒的 RNA 病 毒,在分类学上,流 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 毒科,它会造成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并借 由空气迅速的传播, 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 期性的大流行。
[ 基础过关 ] 4 .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 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___, 它由一些 __或__自然合成。人们最早发现的 抗生素是___, 它能使细菌的____, 并使细菌破裂 。 5. 下列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 是 ( ) A 、细菌性痢疾 B 、青春期肺结核 C 、破伤风 D .霍乱.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三十五讲 授课老师:安宝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甲型 H1N1 流感 定义 甲型 H1N1 流感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 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 病毒的基因片段,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 传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H7N9 禽流感病毒 醫務室製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第二章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呼吸道感染病毒.
呼吸道病毒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①参与病毒释放 NA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呼吸道病毒.
预防猪流感.
第22章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7/2/26 1.
微生物及检验学 肠 道 病 毒.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肝炎病毒.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全身症状的一群病毒。
麻 疹 感染性疾病科 马伏英.
第二十九章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趕流行的流行性感冒.
禽 流 感 製作人:江采珊.陳姿君.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学概述.
传染病.
第三节 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園區擴建 用地(原大肚山彈藥分庫)開發計畫
病例 1.10月28日,20岁男青年来院就诊。3 d前突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今起有鼻塞、流涕、咽痛伴有干咳。体格检查:精神欠佳,体温39.5℃,扁桃体充血,稍肿大,心率每分钟90次,两肺呼吸音较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9。 (1)如何确诊流感的诊断?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第27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1脊髓灰质炎病毒1、2、3三型、
腺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第27章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肠道病毒 鼻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第28章 肠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山东大学医学院 赵蔚明 教授.
肠道病毒 粪-口途径传播 种类繁多,包括小RNA病毒科中的人类肠道病毒,呼肠病毒科中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山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陈幼明.
呼吸道病毒.
病毒性肺炎 制作人:何露露 黄琳.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肠道病毒与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第27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29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冬青
第七章 常 见 病 毒 第3节 肝 炎 病 毒 Hepatitis Viruses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病毒感染与免疫.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measles.
呼吸道病毒.
第22章 呼吸道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
教学目的 1.熟悉:流感病毒的分型;抗原性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原理与用途。
流 行 性 感 冒 Influenza 长征医院感染科 徐文胜. 流 行 性 感 冒 Influenza 长征医院感染科 徐文胜.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十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共同特点 (1)直径20~60nm。单股RNA。20面体立 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科技、不確定性與生死—從SARS看現代社會的生老病死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周平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周 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流性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包膜上有刺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型和变异,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掌握流行性感染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禽流感病毒的型别及对人的致病性;熟悉流行性感冒的防治原则; 了解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麻疹的防治原则; 了解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熟悉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包括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和疫苗应用;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了解轮状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熟悉轮状病毒的抵抗力;熟悉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正粘病毒科 ---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小RNA病毒科 --- 鼻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正粘病毒科 ---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小RNA病毒科 --- 鼻病毒 冠状病毒科 --- 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 其他 --- 腺病毒、风疹病毒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对人和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粘蛋白有亲和性 分节段 不分节段 仅一个种:流感病毒 多个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体 三型 甲(A)型 人、动物(禽、猪) 抗原性易变异 世界性大流行 乙(B)型 人 抗原性较稳定 可引起局部流行 丙(C)型 人 抗原性稳定 不引起流行

形态:球形、丝状、杆状

结构 单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有胞膜,表面有刺突 核心 8个节段(甲、乙型)或7个节段(丙型) 分节段复制装配 基因重组变异 核蛋白(NP)病毒主要结构蛋白衣壳 +RNA+RNA多聚酶复合体核衣壳 抗原结构稳定型特异性 包膜 基质蛋白M1 型特异性

刺突 血凝素(HA) 糖蛋白 三棱柱型 抗原结构易变区分亚型依据 功能: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抗原性 神经氨酸酶(NA) 末端扁球型 功能: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抗原性

型 NP、M1蛋白 亚型 HA、NA蛋白

流感病毒的分型 分型 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A/HongKong/1/68(H3N2))

变异 结构基础 HA, NA 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 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 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 造成小规模流行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 基因重组 大规模流行

培养 鸡胚、组织培养 无明显的CPE、红细胞吸附 抵抗力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快速诊断 防治

致病性与免疫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同型有1-2年免疫力 免疫性: 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麻疹病毒 单负链RNA病毒,无节段,有包膜 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有百万分之一患者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至今尚无特异的治疗药物和有效预防疫苗

肠道感染病毒 肠道病毒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3型 柯萨奇病毒 A组(1-22,24型);B组(1-6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3型 柯萨奇病毒 A组(1-22,24型);B组(1-6型) 人肠道致病变孤儿病毒/埃可病毒 Echo病毒 1-9,11-27,29-33型 新肠道病毒 68,69,70,71型… 轮状病毒 呼肠病毒科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主要病原体

共性 球形、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感染性 培养:在易感细胞中增殖,产生典型的CPE(除柯萨奇A组的某些型别外) 抵抗力:在pH3-9的环境中稳定,不易被胃酸、胆汁灭活

100 nm 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 单股正链RNA 结构蛋白VP1~VP4 分三型

致病机制 先在局部粘膜和淋巴结中增殖 以上呼吸道,咽喉,肠道为侵入门户 粪-口途径传播 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增殖后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及临床症状 带有受体的靶组织 (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等)

临床特征 90%的感染为隐性感染 约5%出现流产感染 1%~2%为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 仅约0.1%出现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极少数发展为延髓麻痹

优点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死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 类似自然感染途径 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 产生间接免疫 IPV,Salk OPV,Sabin (口服减毒活疫苗) 类似自然感染途径 优点 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 产生间接免疫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 致病特点是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不同的型别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症,同型病毒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生物学特性: 28nm球形颗粒,分A组和B组 A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弥漫性骨胳肌炎, 导致驰缓性麻痹 B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局灶性骨胳肌炎, 导致痉挛性麻痹 预防尚无疫苗可用

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无菌性脑膜炎 粪-口感染 诱 发 病毒性心肌炎 胸痛 糖尿病 标本-----咽喉漱液、粪便等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 诱 发 病毒性心肌炎 胸痛 糖尿病 标本-----咽喉漱液、粪便等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