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A、教学课时 3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A、教学课时 3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了解资本输出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本章教学重点 ▲垄断、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等概念; ▲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 D、本章教学难点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E、内容介绍
第一节 生产集中和垄断 列宁概括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一节 生产集中和垄断 列宁概括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一、垄断的形成 生产的高度集中,以致形成垄断,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生产的集中 ①生产的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在同类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②生产的集中产生的原因 从19世纪末起,生产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其原因是: 第一,是适应科技革命的推动所导致的生产日益社会化的要求。19世纪下半叶,主要资本主义的国家发生了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许多社会化程度很高的部门如铁路、石油开采、冶炼和机械制造等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大,社会化程度高,规模化、社会化的生产要求投入巨额资本,这不是分散的中小资本家能够承担的,客观上需要资本和生产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里。
第二,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弱肉强食,大企业打败小企业,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使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第三,信用制度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的集中。信用是加速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使银行把社会上分散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集中起来,贷给那些具有较强偿还能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大企业吞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联合,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制企业。
此外,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对生产集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经济危机使大量企业破产,形成巨大的企业兼并和合并浪潮,大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 程度,就会产生垄断 ①所谓垄断,就是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等,以获取垄断利润而成立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一方面,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被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时,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生产高度集中后,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竞争,为垄断提供了可能。因为,当一个部门的生产集中到被少数大企业控制时,不仅原有的中小企业无力与之匹敌,只得听从他们的指挥,而且使得与之相抗衡的新企业难以产生,从而使该部门原有的大企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第二,生产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又有垄断的必要。一方面,生产集中使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极度膨胀,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利润,大企业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在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的同时,制订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各个大企业的实力都很雄厚,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的竞争有可能造成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3、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 垄断阶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3、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 垄断阶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是19世纪60~70年代,这个阶段垄断组织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是1873年至19世纪末,这个阶段,垄断组织曾广泛发展,但不够稳固; 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完成时期。
二、垄断的组织形式 1、垄断的组织形式 比较稳定的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有: ①卡特尔(Cartel)。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划分销售市场而建立的垄断联盟。 ②辛迪加(Syndicate)。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而建立的垄断联盟。
③托拉斯(Trust)。这是由许多生产同类产品或者在生产上的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大型垄断企业。 ④康采恩(Konzern)。这是由以实力最雄厚的一两个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起来而形成的企业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混合联合公司与康采恩一样,都包括许多企业、横跨许多部门。所不同的是:参加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而混合联合公司所属的各单位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都是它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上要受总公司的指挥和领导。
2、垄断组织的实质 垄断组织的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从性质上来说,不是凭资本大小分得的剩余价值,而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地位而占有的;从数量上来说,它既包括平均利润,还包括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2、垄断价格 ①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②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其商品时规定的超过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向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购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时所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③制约垄断价格的因素:首先,是竞争的制约;其次,是需求的制约;再次,是受产品成本的制约。
④垄断价格的制订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卡特尔是主要的垄断组织形式,垄断价格也一般是由卡特尔垄断企业通过协议方式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联合公司成为主要的垄断组织形式,垄断价格一般是通过“价格领头制”的方式来制定,即由同行业中某一领头垄断企业率先制定一个价格,其他企业尾随其后,以率先制定的价格为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产品价格。领头企业在率先制定价格时,采用加价办法来制定,即定出一个纳税后应达到的目标利润率,并测算出按这一利润率应得的利润,把它加在平均成本上,就形成超过一般利润率,使他们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了。
3、垄断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①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垄断价格既高于生产价格,也高于商品价值。但这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首先,垄断价格的规定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垄断价格不能离商品价值太远;另一方面,当商品的内在价值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垄断价格的变化。 其次,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商品的价值。垄断价格出现后,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一般会互相抵销,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②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任何商品生产条件下都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直接以它的价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在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4、垄断利润的来源 从本质上说,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具体地说,垄断利润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①垄断企业内部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的转移; ③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附属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④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四、垄断与竞争 1、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其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自然规律”。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但垄断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既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竞争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其二,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纯粹的垄断”地步,因此,垄断企业与“局外企业”之间,“局外企业”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其三,垄断组织是以市场份额占有越来越多,乃至全部占有为目的,这必然造成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2、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竞争的主体和目的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目的在于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和产品的价格等经济手段来抢占市场,打败对手;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仅依靠上述经济手段,而且依靠垄断组织的经济实力和统治权力,采取收买、讹诈和玩弄金融上的阴谋诡计,甚至运用政治的或各种暴力手段来扼杀竞争对手。
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激烈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程度要比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更加剧烈,破坏性也大得多。 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主要是限于国内市场,甚至是范围较小的地区市场;但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范围已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等方面。
第二节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1、银行业的集中 ①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的集中为基础 第二节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1、银行业的集中 ①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的集中为基础 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的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些企业往往需要周期长、数额大的贷款,只有大银行才能满足这种贷款需要,这就要求银行业资本扩大,要求出现大银行;另一方面,大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本,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也只愿意存入信用可靠的大银行,从而使大银行的资本数额大量增加起来。
②银行业的集中,是通过银行业内部的竞争来实现的 一方面,大银行由于信用程度高、资本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费用省等原因,经常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大银行还通过参股等方式控制和征服中小银行,使它们从属于自己,从而使大批社会资本和信贷业务日益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里。
2、银行业的集中达到一定 程度,必然走向垄断 2、银行业的集中达到一定 程度,必然走向垄断 这是因为,银行的集中形成了少数大银行,它们都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彼此势均力敌,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并保证自己的垄断地位,就联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
二、银行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1、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新的作用,即:银行就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①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与工商企业是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只起着普通的中介人的作用。
②当银行业集中并形成垄断后,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 第一,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日益固定; 第二,银行直接干预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工商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 由于银行作用出现了以上变化,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已经从一般的信贷关系发展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银行具有了万能的性质。
2、金融资本 ①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溶合或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②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通过资本的互相渗透,即双方通过相互占有对方股票而融合。一方面,银行垄断组织或购买工商企业的股票,或创办新的工商企业;另一方面,工商业垄断资本购买银行的股票或投资创办新银行,以打破银行垄断资本对信用业务的垄断。 第二,通过人事渗透而相互结合。在资本相互渗透的同时,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相互之间还互派人员到对方担任各种要职而融合起来。
三、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额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着比自己资本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资本量。
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人事结合”,即金融资本把自己的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把离任的政府官员聘到自己的企业担任经理或董事等,实现对国家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 同时,金融寡头还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报刊、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插手文化、教育、科学、艺术、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创办各种咨询机构等,把他们的统治深入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
第三节 资本输出 一、资本输出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家、垄断组织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提供贷款,输出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活动。
资本输出的必要在于: 其一,是“过剩”的国内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需要。由于国内垄断资本出现大量过剩,从而使得垄断资本把目标转向国外市场,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 其二,是带动商品输出,扩大销售市场的需要。垄断统治造成大规模生产,使市场问题尖锐起来,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竞争十分激烈。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是扩大商品销售市场的有效手段。
其三,是提高资本利润率和垄断原料来源的需要。落后国家资源丰富,生产商品的成本低、利润率高,因而成为资本输出的最佳场所。同时,垄断资本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勘探、开采外国资源,进而对它们进行垄断,这对本国资源不足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四,是适应各国经济联系普遍加强的需要。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之间的生产分工大为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这就推动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在于: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已经形成,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②在许多国家,商品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铁路、港口、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保证,具备了投资的基本条件。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说明,资本输出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二、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后果 1、资本输出的形式。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是指向资本输入国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包括资本输出国的政府、银行、企业和他们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向资本输入国的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贷款,也包括输入国的政府、银行、企业通过向海外发行债券、股票筹集的资本。生产资本输出是指输出国直接在输入国投资兴办企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其形式可以是独资的,也可以是合资的。
2、资本输出的双重作用 ①对资本输出国而言,能给它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带来许多好处。表现在:a、金融资本可借输出资本获得大量的利润;b、资本输出对扩大商品输出,对金融资本在世界各地建立银行网,实现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对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输入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有不利的影响,表现在: ①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会促使资本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并出现了大量的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经济发展的停滞; ③资本输出必然引起激烈的海外竞争,争夺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影响 对落后的输入国来说,一方面冲垮了这些国家原有的经济格局,加速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由外来势力带来的发展,不仅限制了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经济畸形,并使它们在经济、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资本输出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抢占对方的国内市场和投资场所,打击竞争对手。
1、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最大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联盟。它们按协定规定的比例,直接分割世界市场。 第四节 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一、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 1、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最大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联盟。它们按协定规定的比例,直接分割世界市场。
2、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 国际垄断同盟是在国内垄断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其产生的必然性在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是同国外市场相联系的,随着资本输出的增长,随着垄断组织向国外扩张势力范围,各国最大垄断组织之间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也就空前激烈起来。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两败俱伤,为了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在一定时期,它们之间有可能取得暂时的妥协,签订协议,建立国际性的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二、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 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 二、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 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 国际垄断同盟对世界市场的分割,并不是分割一次就完了,而是要不断地重新分割。这是因为: 第一,国际垄断同盟分割世界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当已达成的协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时,它们就必然要破坏这个协议,重新分割世界市场; 第二,国际垄断同盟分割世界的惟一原则是“按资本”、“按实力”来进行。当各国垄断组织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时,势必要求按照变化了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市场。
第五节 帝国主义列强从领土上分割世界 一、殖民地对帝国主义的重要作用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殖民地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产地;第二,殖民地是垄断资主义国家最可靠的产品销售市场;第三,殖民地是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第四,占有殖民地是维持军事霸权的重要条件;第五,殖民地是维护垄断资本国内统治的重要手段。
二、列强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 1、列强重新分割世界领土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割势力范围、分享利益和分割殖民地等等,除了以各列强国家的实力,即以他们的经济、军事实力为根据外,不可能以其它任何东西为依据。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发展得慢,而有的国家却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因而各个列强国家的实力对比是会不断变化的。当新的力量对比状况同原来的领土分割状况不相适应时,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
2、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重新分割世界领土和第一次分割世界领土不同,它不是去分割“无主”的土地,而是去分割“有主”的土地,就是要把殖民地从一个“主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主人”手中,但是,原“主人”是决不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殖民地的。既然第一次分割是按实力大小为原则进行的,那么重新分割就必需经过实力的重新较量,通过战争把别人的殖民地抢到自己手中。因此,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新分割世界领土,都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