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我的學校 5A(36)譚伊芹 目錄 1. 引言 2. 歷史 3. 位置 4. 交通 5. 設施 6. 教學設備 7. 課程 8. 教師 9. 學生 10. 活動 11. 特色 12. 總結.
Advertisements

會計學 Chapter 1 基本概念 1-2 基本概念 第一節 單式簿記 第二節 會計學的定義與功用 第三節 會計學術與會計人員 第四節 企業組織 第五節 會計學基本第五節 會計學基本慣例 第六節 會計方程式 第七節 財務報表.
Chapter 5 教育發展與職業選擇. 1. 認識高職學生的生涯進路。 2. 了解個人特質與職業屬性之 間的關係。 3. 認識打工安全與勞動權益。
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网下发行电子化方案 初步询价及累计投标询价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市公司部.
急性腹痛 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 — 孙树杰、沈洪、 刘保池 (1)(1)(1)(1) 概 述 (2)(2)(2)(2) 重症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 (3)(3)(3)(3) 急性腹痛的分类及诊治 主要教学内容.
Chapter 7 心意-記憶與失憶 第一節 記憶力 第二節 注意力 第三節 失憶.
小 王 子 組別:第五組 班級:財金二甲 組員:A 林安潔 A 陳思羽 A 許雅涵
精彩人生由安利开始 Amway, It is my way..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主講人: 幼兒保育系一年B班 黃仁賓.
11-1 保險業之定義 11-2 保險業之設立 11-3 保險業之組織 11-4 保險業之營業範圍
五年级家长会 23-JAN-2016.
9-1 火災保險 9-2 海上保險 9-3 陸空保險 9-4 責任保險 9-5 保證保險 9-6 其他財產保險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槍砲病菌與鋼鐵 第三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主讲:西南大学 李强 2011年12月28日.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消防安全教育 巫山县金银小学 马泮军.
More『2』莊園 1+1 MORE 2 的秘密.
正向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劉司長仲成
道路交通管理 授课教师:于远亮.
焦點1 神經元與神經衝動.
欢迎南京市政治学科的教研同仁 光临指导.
課程:諮商概論 指導老師:李秀玉老師 閱讀書籍:傷癒—低估自我的醫治(一) (P.60~69)
導覽解說與環境教育 CHAPTER 3 解說員.
美国留学.
財務報表的內容 四種報表格式 財務報表的補充說明 會計師簽證的重要性 合併報表 財務報表分析 Chapter 2 財務報表的內容.
安徽地税金三电子税务局 系统培训 2015年12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老師 製作 法律與生活.
第十七章休閒農業之經營策略與成功之道 17 Chapter.
Chapter 2 勞工安全衛生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西气东输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周琳.
102學年度預算編製說明會 主辦單位:會計室 102/02/22.
更多好时光 (SO MUCH MORE™) 强生全球宝宝沐浴调研报告 中国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我的過動人生 圖.文: 吳沁婕.
第22章 汽车制动系 学习目标 1.掌握制动系的工作原理 2.掌握液压传动装置的结构 3.掌握气压传动装置的结构.
EAST主机总装质量管理汇报 2005年12月29日.
風險分析與財務結構 瞭解風險的定義與種類 衡量企業風險與財務風險 影響企業風險的因素 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 以現金流量衡量企業長期的財務狀況
國際行銷管理 林 建 煌 著.
Shanghai No.52 Middle School
九年级下学期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理想与人生.
第一節 知覺 第二節 認知 第三節 學習 第四節 創造力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CHAPTER 2 綜合所得稅之架構.
精緻 卓越 創新意 校長辦學理念簡報 龍安國小林秀穗 公平 正義 教育心.
复习 据《素问·五藏别论》内容,奇恒之府的特点是: 《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藏”之“四藏”是指: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如 鹿 切 慕 溪 水 As the Deer.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老師 製作 休閒農場.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心理學—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人際溝通.
Chapter 6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如何制订幼儿园园本培训工作计划 大连亿达世纪城幼儿园 姜承华 2011年3月10日.
財務預測 財務預測的用途 法令相關規定 預測的基本認知 預測的方法 製作預測性報表 財務報表分析 Chapter 16 財務預測.
As The Deer (Verse 1) 如鹿切慕溪水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所得稅法第14條、第126條修正條文 薪資所得計算方式二擇一 定額減除 特定費用減除 維持現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萬元減除方式
自慢 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 何飛鵬.
大家吉祥.
團體工作的倫理議題 CHAPTER 12. 團體工作的倫理議題 CHAPTER 12 團體工作的倫理議題 1.如果我有資格執行個別治療,那麼我也可以執行團體治療。 2.仔細而審慎地篩選團體成員,較符合專業倫理要求。 3.在團體治療開始前,讓成員能先有準備以便從團體中獲得最大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房價指數 台灣房屋 中央大學 2011年7月29日.
Chapter1 大師的視界,見證歷史的腳步
親像鹿在渴慕溪水 (1)親像鹿在渴慕溪水, 我的心切切欣慕你; 獨獨你是我心所愛 我渴慕向你敬拜.
中觀哲學對於軍校哲學課程所能提供的改進與助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新學院(New College)& 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兼任教授 University of Toronto, New College 邵頌雄 教授 主講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24:18) 《中論觀四諦品》第18頌

“It is generally, and in my view correctly, acknowledged that Chapter XXIV, the examination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is the central chapter of the text and the climax of the argument, with Chapter XXV on nirvana and samara sharing that spotlight. One verse of Chapter XXIV, verse 18, has received so much attention that interpretations of it alone represent the foundations of major Buddhist schools in East Asia” (p.93) --- Jay L. Garfield, The Fundamental Wisdom of the Middle Way

“There seems to be no other statement of Nagarjuna more controversial than this one. An entire school of Buddhism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r misinterpretation) of this verse.” (p.340) --- David J. Kalupahana, Nagarjuna: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

「三是偈」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沿用的錯解: 以「眾因緣生法」為主語(subject)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沿用的錯解: 以「眾因緣生法」為主語(subject)  眾因緣生法是空,是假名,是中道義

近代流行對空性的解讀: 「一切事物因緣而起,故無實自性,是以說之為空」 緣起 無自性 空/空性 中道 近代流行對空性的解讀: 「一切事物因緣而起,故無實自性,是以說之為空」

1 2 「後遺症」: 衍生出對「緣起」與「性空」所作的統一觀: 「緣起即性空」、「因為性空,是故能緣起」 衍生出對「緣起」與「性空」所作的統一觀: 「緣起即性空」、「因為性空,是故能緣起」 1 由是安立「二諦」: 以「無自性的緣起」為世俗、以「緣起的無自性」為勝義。 2

重譯: 眾因緣生法 我說則是空 空唯是假名 如是趣於中 梵文: yaḥ pratityasamutpādaḥ s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新譯: 一切緣生法都是空性。所謂「空性」,只是假名建立而已。即此是爲「中」的觀行。 重譯: 眾因緣生法 我說則是空  空唯是假名 如是趣於中

Resolution 原頌所說,為雙重的遮破:先遮諸法具實自性,而說之爲「空」;繼而再遮「空」爲真實,所謂「空亦復空」,而說之爲假名而已。 若如是,當如何理解偈頌中所許的「中道」? 對此問題,我們不能只就此偈頌來找出題解,實在需要就廣義來作審視,放眼於整個〈觀四諦品〉來看頌義的前文後理。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觀四諦品」先由列出其他人對大乘 空觀的責難: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24:1)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24:2) 以是事無故 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24:3)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24:4)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24:5)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24:6)

龍樹菩薩的回答: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生苦惱 (24:7) atra brūmaḥ śūnyatāyāṃ na tvaṃ vetsi prayojanam/ śūnyatāyāṃ śūnyatārthāṃ ca tata evaṃ vihanyase// 新譯:於此,我等回答說,汝實不解「空性之功用」 ( śūnyatāyāṃ prayojanam )、「空性」( śūnyatā )及「空性義/ 空性境」( śūnyatā -artha ),故受困惑。

1)空性之 功用/目的/理趣: 清辯(Bhāvaviveka)於《般若燈論》 (Prajñāpradipa)亦謂「空用」者爲 「除滅一切戲論之性相」 月稱(Candrakīrti)於《淨名句論》 (Prasannapadā)言,「空用」可依 《中論.觀我法品》「業煩惱滅故, 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 滅」(18.5) 一句來理解,並謂教授 「空性」的目的,就是令種種戲論無 餘寂息(upaśama)

2)空性 順着上文把「空用」闡釋爲寂息戲論,月稱乃接着說「空性」 本身即是對諸法實相的「自知」,於實相中一切戲論寂滅, 以「空性」爲現證離戲論、離分別實相的證智。 這與清辯於《般若燈論》的解說同一意趣,他說「空性者, 乃離一切取着性相而緣空性之智慧」 。

3)空性義 (空性境) 於清辯的註疏,對「空義」的解釋更 為直接,「空義者,即真如之性相」, 是即無分別智所緣的真如境界。 月稱說:「諸聖者觀見緣起如實而住, 即寂息能言說與所言說、能相與所相 等戲論。於此種種戲論寂息之際,就 是所謂緣起即戲論寂息之義」 ,把 「空性」連繫到「緣起」,謂「空義」 即「緣起義」

是故,龍樹於此實分三周而說「空」:其體性爲無分別智;其境 相爲真如實相;其功用爲寂滅一切戲論。 換言之,寂息戲論而證無分別智,由是現見緣生諸法實相(無 生),是為建立「空」的旨趣。 將「空性」定義爲一輪邏輯推理而得的結論,肯定與《中論》原 來的論旨背道而馳。

諸佛依二諦 爲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24:8)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24:9) 若不以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湼槃 (24:10)

解讀 24:8 – 24:10 諸佛依「勝義」、「世俗」二諦而為眾生說法,若不了知二者的建立,則不能悟入佛法的甚深真實義 此中,「空」爲世俗諦的建立,依其功用(「空用」)能令學人離諸戲論、證入無分別智(「空性」)的實相境界(「空義」),是即爲勝義諦。若不證得勝義,則不得湼槃。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24:11)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24:12)  汝謂我着空 而爲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24:13)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24:14) 流行的解讀,一般都是說:因為有「空」的義理,所以一切法才 得成就;若無「空」的義理,一切法就不可成就;故一切法由因 緣和合而成,而緣起即「空」,是故無有自性的一切法才可以依 緣成就。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梵本此句作:  sarvaṃ ca yujyate tasya śūnyatā yasya yujyate/ sarvaṃ na yujyate tasya śūnyaṃ yasya na yujyate// 此中「yujyate」一字,不是成就或成 立的意思,而是指「應理」、「合 理」。是故此句的原意是:  若「空性」應理,則一切皆應理;若 「空性」不應理,則一切皆不應理。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24:15)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爲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24:16) 即爲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24:17)

眾因緣生法 我說則是空 空爲是假名 如是趣於中 (24:18,新譯) 眾因緣生法 我說則是空  空爲是假名 如是趣於中 (24:18,新譯) 依緣而起的一切法,從佛陀的圓滿證智境中看來,都是「空」 的;但此所謂「空」,不過是假名而已,亦即是一個代號。 此代號所代表的,是由離諸戲論(「空用」)的無分別智 (「空性」)觀照的真如實相(「空義」)。於真如境界中, 對緣起諸法,不作增減、不起生滅等諸戲論想,且離能所、 名言,如實而見,這才是對大乘「中」義的實踐和現證。此 如幻師見幻人、如智者見陽燄,非於緣起層面堆砌戲論邊見 以建立「空」,而是不落於緣起以見其實相。

歸納佛家宗派對「空性」的抉擇,大可分為兩種: 歸納佛家宗派對「空性」的抉擇,大可分為兩種:  一者,認為「空性」就是「無自性」,而且見諸法以無自性的狀態 剎那剎那變化,也就是見諸法緣起。是故,「空性」=「無自性」 =「緣起」。由於決定一切法皆無自性,是故心亦無自性。這個 「空性」的心,無有所謂本具的覺性,而是遇戲論即成雜染、離戲 論則成清淨。因此,修道的過程,就是改造現有的凡夫心,通過積 集智慧資糧、福德資糧,令行者心能積得足夠智慧以離諸戲論、證 達諸法空性,並有圓滿福德資糧以具十力、四無畏等功德以作大悲 事業、普渡有情。

二者,以「空性」為無分別智與真如相融無二 的境界,此境界無為,一切事物皆依此無為體 性隨緣建立。凡夫由戲論分別所覆障,而住於 虛妄的戲論境界中,許事物有「自性」、或為 「常」為「斷」等,由是不見諸法及自心的本 然(如如)狀態。因此,修道的過程,就是捨 離這種概念化(戲論)的思維,令本然的心性 顯露。行者心性本來就是無為的「空性」境界, 即本已具足真如法身。如來法身恆時周遍,無 待修行人修證完滿始有。是故所謂積集資糧, 只是予行者離諸客塵分別垢障所需的方便:般 若智非由積集而得,而是法爾本具,能幫助行 者令此本智離障顯露的種種方便,即為「智慧 資糧」;同理,由於法身法爾具足一切功德, 是故能幫助行者令本具的法身功德離障顯露的 種種方便,即為「福德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