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潘建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检查的目的:通过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检测病人的免疫应答等,以达到对传染性疾病作出病原学诊断,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与防护。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检查程序与原则 一、检查程序 包括病原学检查和对感染机体反应性的检查(图5-1) 二、检查原则 执法守规,确保实验室安全
病原学检查(血、尿、便、脑脊液、脓液、分泌物) 标本 病原学检查(血、尿、便、脑脊液、脓液、分泌物) 机体对感染反应性检查 实验动物、动物模型 组织细胞 血液 标本直接检查(血、尿、便等标本) 分离培养鉴定 病理检测、组化染色、包涵体 培养特性鉴定、抗生素敏感试验 抗原 IF ELISA 协同凝集 WB RIA 抗体 ELISA 补体结合 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 WB EIA 形态、染色检查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 特殊染色 显微镜检查 微生物成分检测 代谢产物检测 抗原 IF ELISA RIA WB 毒性物质 鲎试验 中和试验 ELISA RIA 动物实验 核酸 核酸电泳 核酸杂交 PCR 基因测序 生化试验 代谢酶检测 复制酶检测 (生化鉴定) (形态学鉴定) (血清学鉴定) (核酸鉴定) (致病性鉴定) 图5-1 微生物感染的检查程序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 尽早采集、迅速送检 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 选择病变明显部位采集标本 血清抗体检测采双份血:病初、恢复期 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必须注意标本的保温、保湿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 直接检查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试验(双份血清)
图5-2 细菌感染的检验程序 标本采集 标本直接检查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试验(双份血清) 形态、染色检查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 特殊染色 显微镜检查 细菌成分检测 增菌、分离与纯培养 特异性抗体检测 凝集试验 ELISA 补体结合 琼脂扩散 抗原检测 IF ELISA 凝集试验 细菌毒素检测 鲎试验 免疫学试验 动物实验 核酸检测 核酸杂交 PCR 基因测序 形态学 培养特性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药敏试验 动物试验 图5-2 细菌感染的检验程序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污染标本抗生素处理过夜) 标本采集 分离培养与鉴定(污染标本抗生素处理过夜) 快速诊断 形态学检查 电镜观察病毒颗粒 大小 形态 病毒成分检查 抗体检测 ELISA RIA WB IF 鸡胚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细胞培养 CPE 电镜检测 中和试验 TCID50 pfu测定 MOI测定 动物接种 观察发病情况 中和试验 免疫指标测定 ID50测定 LD50测定 抗原检测 IF ELISA WB RIA 核酸检测 核酸电泳 核酸杂交 PCR 基因芯片 基因测序 图5-3 病毒感染的检验程序
第三节 抗感染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和治疗病人,及时发现带菌者,消灭带菌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第三节 抗感染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和治疗病人,及时发现带菌者,消灭带菌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防治医源性感染; 保护水源、管好粪便、加强食品卫生监督; 净化空气;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一、特异性防治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的人工免疫法 疫苗(Vaccine):死疫苗 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DNA疫苗 类毒素(Toxoid)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注入抗体等免疫效应物质的人工免疫法。包括: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免疫制剂
二、微生物感染的治疗 (一)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 细胞壁 青霉素 细胞膜 多粘菌素(作用于脂类) 细胞壁 青霉素 细胞膜 多粘菌素(作用于脂类) 蛋白质合成 30S亚基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50S亚基 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1. 化学类药物 核苷类药物:如阿昔洛韦、阿糖胞苷等 非核苷类药物:如甲酸磷霉素 蛋白酶抑制剂:如英迪纳瓦、瑞托纳瓦可抑制HIV蛋白酶 2. 新抗生素:真菌产物、放线菌产物 3. 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4. 治疗性疫苗 5. 基因治疗剂:反义核酸、核酶、干扰RNA等 6. 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