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壁下泛舟 “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泛舟崖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 神。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3.背诵全文。
作者简介 实景展示 重点词句 文章分析 拓展比较
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
正音: 蠡(lǐ) 郦(Lì )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
重点文言词语与句式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通假字. 名词做状语的判定
微风鼓浪 名词用如动词,吹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使……鸣响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乘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今以钟磬置 水中 于 省略句 余固笑 而不信也 之 省略句,代李渤的作法。
磔磔 云霄间 省略句 于 有大石当 中流 于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所在皆是也 或曰此鹳鹤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通假字 南声函胡 通“含糊”,重浊模糊 至莫夜月明 通“暮” 汝识之乎? 通“志”,记住。
如何判定名词做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为“象鸟儿张开翅膀 那样”。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 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意为“用对待兄长那样的礼 节来对待”。 3 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意为“用笼 子”。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面”,意为“当面”。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如“操军败,必北还”中的“北”,意为“向北” 。 6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如“岁赋其二”中的“岁”,意为“每年”。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 中者,或曰此鸛鹤也。 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 好像凶猛地野兽和奇异的鬼怪, 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 山上宿巢的老鹰, 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 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 有人说这是鸛鹤。 。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叹) 郦 元 ——言之不详 所以不传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 (李渤) ——考击以求 (笑)
研习、思考 得 名 由 来 作 者 态 度 作 者 依 据 郦 道 元 李 渤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虽大风浪不能鸣 得 名 由 来 作 者 态 度 作 者 依 据 郦 道 元 李 渤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 常 疑 之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余 尤 疑 之
课文分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课文结构 小结;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抒发感想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看法 ——因声命名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游感——结论: 抒发感想
议论 重考察反臆断 核心 议论声源 引入 生发 记叙 辅助 描写潭上夜景
《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 2、议论事理的不同; 3、记游的不同; 4、文章风格不同;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是两文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石钟山记》第一段是质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属议论部分,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 《游褒禅山记》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 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 《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动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游》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石钟山记》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游》借游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