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變速度運動中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迷思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Advertisements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中垂線之尺規作圖與性質 公館國中 蘇柏奇老師 興華高中 馬鳳琴老師 興華高中 游淑媛老師. 2 中垂線的尺規作圖 作法: 已知: 求作: 的中垂線 Q : 直線 CD 真的是中垂線嗎 ? A B C D 1. 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劃弧 2. 以 B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劃弧 兩弧相交於 C,D.
2-1 極限的概念 2-2 無窮等比級數 2-3 多項式函數的導數導函數 2-4 微分公式 2-5 微分的應用 2-6 積分的概念與反導函數 信樺文化.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二 音名、唱名.
課程名稱:等加速度運動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第二章 一維運動.
清仓处理 跳楼价 满200返160 5折酬宾.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二元一次不等式 課堂練習一:圖解 x
课标教材下教研工作的 实践与思考 山东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郭允远.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十 曲式──二段體、三段體.
在NS-2上模擬多個FTP連線,觀察頻寬的變化
實驗7: 簡諧運動 (課本實驗9) 目的: 滑車受彈簧恢復力作用的簡諧運動(Simple Harmonic Motion- SHM )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課程名稱:等加速度運動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6.1 利用正弦公式及餘弦公式解三角形 正弦公式.
《新一代數學》(第三版) 六下D冊 20 行程圖.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物理實驗水火箭活動 水火箭製作.
物理實驗水火箭活動 水火箭製作.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7.1 圓周運動的簡介 圓周軌道上的汽車 描述圓周運動 向心加速度 進度評估 第 2 冊 單元 7.1 圓周運動的簡介.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點與圓.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直線運動 應用力學by志伯 ----直線運動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單擺實驗和氣墊軌道實驗 邱韻如(2002):以認知衝突的教學策略營造問答互動的討論情境:大一普物『單擺實驗』的教學實務探討,發表於第18屆科學教育研討會(2002/12/13) 邱韻如(2005):在大一普物實驗課程中激發學生溝通討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單擺實驗及氣墊軌道實驗為例,發表於2005物理教學示範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主辦.
學習內容 概說 損失函數 雜音:造成品質變異的原因 訊號雜音比 直交表 回應表與回應圖 田口方法.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數學科 六年級下學期.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1-2 速度與速率:主題 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與速率 二、函數圖:x-t圖、v-t圖 範例 1 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 範例 2 速度與速率
中二 (綜合科學) 中三 (物理 PHYSICS Yau CY 化學 CHEMISTRY Wai CP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等距的所有點所形成的圖形稱為圓。定點稱為圓心,圓心至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稱為半徑,「圓」指的是曲線部分的圖形,故圓心並不在圓上.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位移與向量(Displacement and Vector)
物理化學輔助學習工具 2018/12/04.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討論.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課程名稱:等加速度運動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例題 1. 多項式的排列 1-2 多項式及其加減法 將多項式 按下列方式排列: (1) 降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升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列 降冪:次數由高至低 升冪;次數由低至高.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5432-認知-P-期末-0501 檔案命名規則 課號: 5432 課程名稱:認知與數位教學 作業名稱:認知-P-期末-0501 分組名單
2-1波的傳播 安南國中 李蕙珍 製作.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速度與加速度(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單擺實驗 氣墊軌道實驗 轉動實驗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5.2 弧度法 附加例題 1 附加例題 2.
轉動實驗(I):轉動慣量 誰是誰?m, r, I 角加速度α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計算~平行軸定理.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2 距離公式、分點坐標.
16.4 不定積分的應用 附加例題 4 附加例題 5.
物理化學輔助學習工具 2018/12/04.
實驗的目的 單擺實驗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迷思 氣墊軌道實驗 2005年10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一維變速度運動中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迷思 c a b d e 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師大主辦,2005年12月18日

一維 二維 對象:大一理工科系新生103位。 方式:示範群測。 主要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等速度運動 變速度運動 等加速度運動 非等加速度運動 直線單向運動 斜面運動 自由落體 垂直上拋運動 一 維 往 返 運 動 彈簧簡諧運動 走走停停、忽快忽慢 溜溜球 上山下山 拋體運動(平拋、斜拋) 等速率圓周運動 垂直圓周運動(非等速率) 其他平面運動 對象:大一理工科系新生103位。 方式:示範群測。 主要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概念前測第一題:斜面實驗 球從軌道頂端(i點)滾下來,a d c e b五點之間等距離。 測量a點到b點的距離△xab及球從a點到b點所花的時間△tab ,用△xab除以△tab,得到平均速度Vab ; 同理,用△xde除以△tde,可以得到平均速度Vde。 問題: 球從a→d→c→e→b,速度的變化情形? Vab是不是球經過 c 點時的速度?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要怎麼量? Vde是不是球經過 c 點時的速度?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要怎麼量? 你認為Vab和Vde應不應該相等?

概念前測第二題:彈簧實驗 砝碼上下振盪 ,a點是最高點,b點是最低點,c點是中間點, a d c e b五點之間等距離。 測量a點到b點的距離△xab及砝碼從a點到b點所花的時間△tab ,用△xab除以△tab,得到平均速度Vab ; 同理,用△xde除以△tde,可以得到平均速度Vde。 問題: 砝碼從a→d→c→e→b,速度的變化情形? Vab是不是砝碼經過 c 點時的速度?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要怎麼量? Vde是不是砝碼經過 c 點時的速度?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要怎麼量? 你認為Vab 和Vde 應不應該相等? c a b d e

設計說明 二個問題中,平均速度都不是位置中點的速度。而且Vab 和Vde 都不相等。 問完Vab,將距離縮短再問Vde,其目的有二: (1)重覆檢測學生是否認為只要取的是等距離,位置中點的平均速度就是平均速度。 (2)給暗示,藉由距離的縮短讓學生想到瞬時速度的極限概念。 c a b d e 彈簧的問題,主要的目的是作為和等加速度運動的對比,而不是診斷學生對簡諧運動的瞭解,但得到的結果仍有許多參考價值。

研究結果

表一、學生在斜面運動問題中呈現的概念 概 念 55(53.4%) 48(46.6%) 二點間的平均速度等於其位置中點的速度。 概 念 人數(百分比) 二點間的平均速度等於其位置中點的速度。 因為是等加速度運動。(38人) 因為各點之間是等距離 / 因為c是中間點,所以Vab=Vde= Vc。(14人) 理由空白。(3人) 55(53.4%) 二點間的平均速度不等於其位置中點的速度。 瞬時速度的極限概念。(1人) 要量c點的瞬時速度,但沒有具體說要怎麼量。(1人) 利用公式,來計算c點的瞬時速度。(30人) 量i點(或a點)到c點的距離和時間,相除後即為c點的速度。(8人) 若把摩擦力扣除之後,則Vab=Vde= Vc。(2人) 求出二段距離的平均速度後再平均。(4人) 將c點的速度分為x、y方向來算。(1人) 理由空白。(1人) 48(46.6%)

表三、學生在彈簧問題中呈現的概念 題B12:方法及理由 總計 量c點的瞬時速度。 1 利用圓周運動(等效圓)的公式來計算。 9 NN YY 總計 量c點的瞬時速度。 1 利用圓周運動(等效圓)的公式來計算。 9 利用能量守恆的公式來計算。 8 認為只要推算出加速度,就可以得知c點的速度。 12 利用等加速度的公式如v=gt, v2=v02+2aS等來計算。 11 認為量ac的距離除以ac的時間即為c點的速度。 7 因速度的變化是對稱的,或以圖來說明。 5 4 c點的速度為零。 2 3 分別求出ac和cb的平均速度,再平均得c點的速度 測量ab的距離除以ab的時間即為c點的速度。 因為c點是中點。 不知所云、說明不清或無法分類 13 空白 10 合計: 81(79%) 22(21%) 103

主要迷思概念: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斜面實驗中,53.4%的同學認為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彈簧實驗中,從a到b不是等加速度運動,所以兩點中間c點的速度不等於Vab。(但也有學生認為彈簧是做等加速度運動,所以 c點的速度等於Vab ) 彈簧實驗中,21%的同學認為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斜面實驗中,由a到b是等加速度運動,所以兩點中間c點的速度會與Vab相同。

主要迷思概念: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斜面實驗中,約53.4%的同學認為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彈簧實驗中,約21%的同學認為平均速度等於中點的速度。 斜面實驗中,由a到b是等加速度運動,所以兩點中間c點的速度會與Vab相同。 彈簧實驗中,從a到b不是等加速度運動,所以兩點中間c點的速度不等於Vab。(但也有學生認為彈簧是做等加速度運動,所以 c點的速度等於Vab ) 斜面實驗中, Vab是平均速度,就是中間c點的瞬時速度。 因為每點間等距。(有學生認為球經每個點所增加的速度變化相同) c a b d e 彈簧實驗中,c為ab的中點,因此c點的速度等於Vab。 彈簧實驗中,c為ab的中點,又a點b點的速度均為0,故Vab=0。 d點e點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Vde=0。 c a b d e

中點的速度是不是二端點速度的平均? 斜面實驗中(等加速度運動),中點的速度等於二端點速度的平均。 c a b d e 彈簧實驗中(非等加速度運動),中點的速度不等於二端點速度的平均。 c為ab的中點,又a點b點的速度均為0,故Vab=0。 d點e點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Vde=0。 迷思概念→

問題與討論 一個『不適當』的例題 平均速度的定義及概念 瞬時速度的極限概念 瞬時速度概念的發展 如何教會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 a c b d e

問題與討論:一個『不適當』的例題 王同學投擲溜溜球(Yo-Yo球)。溜溜球以每秒1公尺的速率擲出,在2秒後以相同速率、相反方向回到他的手中(王同學手的位置未變)。溜溜球自離開王同學手中到回到他手中的平均速度及平均加速度大小為何?(九十三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自然考科第11題;考生153773人,答對率27%) 這題的答對率和當年其它題相比是相當低的。 題目設計的原意是可能在診斷學生是否清楚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的定義。 (本文只討論平均速度) 這一題平均速度的答案是零,它的解是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位移除以時間),因為位移等於零,所以平均速度也等於零。 研究者認為,用這個情境來問『平均速度』是不恰當的,這樣算出來的平均速度在概念上沒有實質的物理意義。 甚至可能會有學生誤用平均速度等於初速加末速除以2來算,答案正巧也是零。 研究者認為,這樣的題目不僅達不到評量的目的,恐怕還會加深學生對平均速度的迷思。

問題與討論:平均速度的定義及概念 知道位移除以時間,並不代表就能瞭解平均速度。 本文所提到的許多學生的迷思概念,其根源都是在於對平均速度意義的不瞭解。 變速度運動中的平均速度概念,一維、二維是不同的,和等速度運動中的平均速度概念也不同。 在變速度運動中教平均速度,應該要從為何定義為位移除以時間來切入,由極限的觀念幫助學生理解瞬時速度的意義。 (一維、二維問題分開討論) 平均速度的教學應作為學習瞬時速度(短時間短距離)的基礎,因此強調長時間、長距離(或往返運動算位移)的平均速度容易產生學習上的誤導。

問題與討論:瞬時速度的極限概念 瞬時速度是學習各種變速度運動,如自由落體、拋體運動、圓周運動、簡諧運動等等的基礎。 雖然從國三到高中的教材中,瞬時速度的概念重複出現,但從本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一新生還是無法自然的想到用這個定義來測c點的速度,可見這並不是個容易深入腦海的概念。 國三理化課本 在計算平均速度時,如果所取的時間間隔愈小,則平均速度就愈能描述某一時刻物體真正的運動情形,此時的平均速度可當作該時刻的瞬時速度。瞬時速度常簡稱為速度。(國立編譯館,91年度版)

問題與討論:瞬時速度概念的發展 伽利略時代,並沒有取時間無窮小量的觀念,他在斜面運動中是算一段長距離所花費的時間來推出距離和時間的關係。 提出從時間的無窮小量觀念發展出瞬時速度概念的是牛頓,這個觀點的突破,讓當時的物理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瞬時速度就是時間取很短哪!也是一種平均速度啊! 時間怎麼取很短? 設計對話 教了微積分就能解決問題嗎? 我研究斜面時就沒用微積分! 那是不是要先教微積分? Issac Newton ,1642~1727 Galileo Galilei,1564~1642

問題與討論:如何教會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 從長期的教學經驗、本研究的統計資料及科學史的發展來看,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瞭解速度為什麼要定義為『位移除以時間』。 瞭解速度與速率的概念。(一維、二維) 教師要對學生的迷思概念有所體認。 要有適當的例題及教學策略。 瞬時速度概念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平均速度概念的瞭解及具有能想像『無窮小量』的能力。 氣墊軌道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思考與釐清觀念。

小結(一維變速度運動中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迷思) 粗略估計約有一半的大一理工科新生認為平均速度就是其位置中點的速度。 學生對於平均速度有許多迷思概念。 學生對彈簧運動的特性有許多迷思概念。 很少大一新生具有瞬時速度的極限概念。 瞬時速度概念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平均速度概念的瞭解及具有能想像『無窮小量』的能力。 經過前測後,對於氣墊軌道實驗的進行有明顯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