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 造影体位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加摄斜位或侧位。 加摄斜位或侧位。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 造影体位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加摄斜位或侧位。 加摄斜位或侧位。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 造影体位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加摄斜位或侧位。 加摄斜位或侧位。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4 上腔静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4 上腔静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3

4 第四节 心脏与冠状动脉 DSA 一 正常心脏与冠状动脉解剖 (一)正常心脏的外型及特点 (一)正常心脏的外型及特点 心脏呈一底朝右后、尖向左下的倒置圆锥 体,长轴约与正中矢状面成 45° 角向左下倾 斜。心底部由左、右心房构成,心尖部为 左室,膈面由左、右心室构成。 心脏呈一底朝右后、尖向左下的倒置圆锥 体,长轴约与正中矢状面成 45° 角向左下倾 斜。心底部由左、右心房构成,心尖部为 左室,膈面由左、右心室构成。

5 (二)正常心腔结构 (二)正常心腔结构 心脏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三 尖瓣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心腔。 心脏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三 尖瓣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心腔。 右心房收集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的血液, 将之通过右房室口送入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 瓣口将之送入肺动脉干,再分为左、右肺动脉 直至细小分支。 右心房收集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的血液, 将之通过右房室口送入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 瓣口将之送入肺动脉干,再分为左、右肺动脉 直至细小分支。 左心房收集肺静脉回血至房室口将血液送入左 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瓣口将血液搏入全身。 左心房收集肺静脉回血至房室口将血液送入左 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瓣口将血液搏入全身。

6

7

8

9

10

11

12 (三)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 (三)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

13 a .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a .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14 b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15 c .冠状静脉 与动脉伴行,由心大、心中、心小静脉 汇入冠状静脉窦,注入右心房 与动脉伴行,由心大、心中、心小静脉 汇入冠状静脉窦,注入右心房

16 二 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 1 、手术操作 2 、造影参数选择 2 、造影参数选择 ( 1 )对比剂的选择, 370 高浓度非 离子型造影剂。 ( 1 )对比剂的选择, 370 高浓度非 离子型造影剂。

17 ( 2 )注射参数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主动脉、右 心室 35-4018-20450 右心房20-2510-12600 右心室、肺 动脉主干 18-2214-16150 左、右冠脉84-5手推

18 3 摄影程序及体位 3 摄影程序及体位 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仰卧平躺于检查床上 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仰卧平躺于检查床上 ( 1 )摄影程序:一般采用注射延迟方式, 25 ~ 50f/s 数字电影减影或数字电影摄影。 ( 1 )摄影程序:一般采用注射延迟方式, 25 ~ 50f/s 数字电影减影或数字电影摄影。 也可应用心电触发脉冲式。 也可应用心电触发脉冲式。 ( 2 )摄影体位: ( 2 )摄影体位:

19 a 心脏:呈不规则园锥体、且腔室较多, 因而体位较复杂,常用体位有:正位、侧 位、长轴斜位 (LRO65+CRA22) 、四腔位 (LRO45+CRA45+ 身体右斜 20 )、半坐位 a 心脏:呈不规则园锥体、且腔室较多, 因而体位较复杂,常用体位有:正位、侧 位、长轴斜位 (LRO65+CRA22) 、四腔位 (LRO45+CRA45+ 身体右斜 20 )、半坐位 ( CRA30) 等 ( CRA30) 等

20

21

22 b 左冠状动脉造影体位: b 左冠状动脉造影体位: 右肩位 RAO40+CRA20 右肩位 RAO40+CRA20 左肩位 LRO45+CAR20 左肩位 LRO45+CAR20 肝位 RAO40+CAU25 肝位 RAO40+CAU25 蜘蛛位 LRO45+CAU25 蜘蛛位 LRO45+CAU25 补充体位 正位 +CRA25 补充体位 正位 +CRA25 正位 +CAU25 正位 +CAU25

23

24

25 c 右冠状动脉造影体位: c 右冠状动脉造影体位: 左前斜位 LRO45 左前斜位 LRO45 右前斜位 RAO45 右前斜位 RAO4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第五节 腹部 DSA 一, 肝脏 DSA (一)血管解剖 (一)血管解剖 1 动脉系统 1 动脉系统 腹腔动脉 → 肝总动脉 → 胃十二指肠动脉 腹腔动脉 → 肝总动脉 → 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 肝 肝固有动脉 → 肝 左、中、右动脉 左、中、右动脉

42

43

44 2 静脉系统 ( 1 )肝静脉系统:肝左、肝中、肝右静 脉,汇合成干注入下腔静脉。 ( 1 )肝静脉系统:肝左、肝中、肝右静 脉,汇合成干注入下腔静脉。 ( 2 )门静脉系统: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 静脉汇合而成。门脉主干在肝内分为左、 右门脉分支,最终分支终于肝窦。 ( 2 )门静脉系统: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 静脉汇合而成。门脉主干在肝内分为左、 右门脉分支,最终分支终于肝窦。

45

46

47 (二)造影技术 (二)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 1 手术操作

48 2 造影参数:选用 300 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腹腔动脉205300 肝总动脉154300 肝固有动脉103300 肝左、右动脉52150 欲观察门脉时,造影时间必须延长 15-20 秒

49 3 造影体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二, 胃肠道 DSA 二, 胃肠道 DSA (一)血管解剖 (一)血管解剖 1 腹主动脉 起于横膈的主动脉裂孔,止于 左、右髂总动脉。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动脉、肠 系膜上、下动脉及腰动脉等。 1 腹主动脉 起于横膈的主动脉裂孔,止于 左、右髂总动脉。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动脉、肠 系膜上、下动脉及腰动脉等。 2 腹腔动脉 起于胸 12 椎体~腰 1 椎体之间, 分为胃左、脾和肝总动脉。 2 腹腔动脉 起于胸 12 椎体~腰 1 椎体之间, 分为胃左、脾和肝总动脉。

58

59

60 3 肠系膜上动脉 位于腹腔动脉开口下方 约 0.5 ~ 2.0cm 处,分支丰富,主要供血上部空 肠动脉,下部回肠动脉,右半结肠。 3 肠系膜上动脉 位于腹腔动脉开口下方 约 0.5 ~ 2.0cm 处,分支丰富,主要供血上部空 肠动脉,下部回肠动脉,右半结肠。 4 肠系膜下动脉 起于腰椎 3 水平,供养左半 结肠 及直肠。 4 肠系膜下动脉 起于腰椎 3 水平,供养左半 结肠 及直肠。

61

62

63

64

65

66 (二)造影技术 (二)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 1 手术操作

67 2 造影参数: 300 非离子造影剂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腹主动脉30-4015-18600 腹腔动脉205300 肠系膜上 动脉 10-125-6300 肠系膜下 动脉 8-104-5300 欲观察门脉时,造影时间必须延长 15-20 秒

68 3 造影体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69 三 胰、胆、脾 DSA 三 胰、胆、脾 DSA (一)血管解剖 (一)血管解剖 1 胰腺供养血管 1 胰腺供养血管 胰腺的供养动脉来源于多个动脉的分支。胰 腺供血来自: 胰腺的供养动脉来源于多个动脉的分支。胰 腺供血来自: ( 1 )腹腔动脉 → 胃十二指肠动脉 →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 1 )腹腔动脉 → 胃十二指肠动脉 →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 2 )肠系膜上动脉 → 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 ( 2 )肠系膜上动脉 → 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 ( 3 )脾动脉 → 胰腺分支,数目多而小,最大的 为胰大动脉,恒定的为胰尾动脉。 ( 3 )脾动脉 → 胰腺分支,数目多而小,最大的 为胰大动脉,恒定的为胰尾动脉。 ( 4 )睥动脉或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或肠系膜 上动脉 → 胰背动脉 → 胰横动脉。 ( 4 )睥动脉或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或肠系膜 上动脉 → 胰背动脉 → 胰横动脉。

70 2 胆系供养血管 胆道血供来自肝动脉的分 支;胆囊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 2 胆系供养血管 胆道血供来自肝动脉的分 支;胆囊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 3 脾脏供养血管 脾动脉来自腹腔动脉的左 支,沿胰腺上缘在近睥门处分为数支,动脉 极为扭曲。 3 脾脏供养血管 脾动脉来自腹腔动脉的左 支,沿胰腺上缘在近睥门处分为数支,动脉 极为扭曲。 每一分支沿小梁进入脾内称小梁动脉,继而 逐渐为中央动脉 → 笔毛动脉。 每一分支沿小梁进入脾内称小梁动脉,继而 逐渐为中央动脉 → 笔毛动脉。 脾静脉起自脾门处,系门脉的一分支。系由 脾窦汇合成小静脉 → 小梁静脉 → 脾静脉。 脾静脉起自脾门处,系门脉的一分支。系由 脾窦汇合成小静脉 → 小梁静脉 → 脾静脉。

71

72

73

74 (二)造影技术 (二)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 1 手术操作

75 2 造影参数: 300 非离子造影剂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脾动脉18-205-6300 胃十二指 肠动脉 6-83-4300 胰十二指 肠大动脉 3-42-3150 胰背动脉胆囊动脉3-43-42-32-3150150

76 3 造影体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77

78

79

80

81

82

83 四,肾脏及肾上腺血管 DSA 四,肾脏及肾上腺血管 DSA (一)血管解剖 (一)血管解剖 1 动脉系统 1 动脉系统 ( 1 )肾动脉左、右各一支,入肾之前发出肾 上腺下动脉,入肾后分出 4 支节段动脉。 ( 1 )肾动脉左、右各一支,入肾之前发出肾 上腺下动脉,入肾后分出 4 支节段动脉。 ( 2 )肾上腺动脉:每侧有 3 支动脉供血,肾上 腺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 ( 2 )肾上腺动脉:每侧有 3 支动脉供血,肾上 腺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

84

85

86

87 2 静脉系统 2 静脉系统 ( 1 )肾静脉:与肾动脉袢行。 ( 1 )肾静脉:与肾动脉袢行。 ( 2 )肾上腺静脉:左右各一支,为中央 ( 2 )肾上腺静脉:左右各一支,为中央 静脉。分别注入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静脉。分别注入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88 (二)造影技术 (二)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 1 手术操作

89 2 造影参数: 300 非离子造影剂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肾动脉8-105-6300 肾上腺动脉3-41-2150

90 3 造影体位 一般情况下正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 一般情况下正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

91

92

93

94

95

96 五 下腔静脉 五 下腔静脉 (一)血管解剖 (一)血管解剖 收集膈肌以下的腹盆部和下肢静脉。 收集膈肌以下的腹盆部和下肢静脉。

97

98 (二)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穿刺股静脉。 1 手术操作:穿刺股静脉。 2 造影参数选择: 300 非离子型造影剂, 每次 18-20ml ,流率为 4-5ml/s 。 2 造影参数选择: 300 非离子型造影剂, 每次 18-20ml ,流率为 4-5ml/s 。 3 造影体位:正位,必要时摄左、右斜 位。 3 造影体位:正位,必要时摄左、右斜 位。

99

100

101

102 第六节 盆腔 DSA 一 血管解剖 一 血管解剖 (一)骼动脉系统 (一)骼动脉系统 腹主动脉于腰四椎体平面分成左、右髂总 腹主动脉于腰四椎体平面分成左、右髂总 动脉,在骶髂关节平面处分成髂内和髂外 动脉,在骶髂关节平面处分成髂内和髂外 动脉。 动脉。 在盆腔内可有膀胱上、下动脉,子宫动脉、 在盆腔内可有膀胱上、下动脉,子宫动脉、 阴部内动脉等。 阴部内动脉等。 (二)髂静脉系统 (二)髂静脉系统 多与动脉系统伴行,最后注入下腔静脉。 多与动脉系统伴行,最后注入下腔静脉。

103

104 二 造影技术 二 造影技术 1 手术操作:分别穿刺股动脉,股静脉 行造影。 1 手术操作:分别穿刺股动脉,股静脉 行造影。 2 造影体位:正位及左、右斜位。 2 造影体位:正位及左、右斜位。

105 3 造影参数选择: 300 浓度非离子造影剂 注射部位每次注射 总量( ml ) 注射流率 ( ml/s ) 压力 ( psI ) 骼总动脉18-2010-12450 髂内、外动脉10-126-8300 子宫动脉6-82-3150 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12-158-103-42-3300300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第七节 四肢 DSA 一 血管解剖 一 血管解剖 (一)上肢血管 (一)上肢血管 1 上肢动脉 双侧血管都由锁骨下动脉延续 1 上肢动脉 双侧血管都由锁骨下动脉延续 而成腑动脉,出腑窝后成为肱动脉,再分为尺、 而成腑动脉,出腑窝后成为肱动脉,再分为尺、 桡动脉至掌深弓和掌浅弓。 桡动脉至掌深弓和掌浅弓。 2 上肢静脉 2 上肢静脉 上肢浅静脉变异较大,深静脉的分支,走行 上肢浅静脉变异较大,深静脉的分支,走行 与同名动脉伴行,深浅静脉均有静脉瓣。 与同名动脉伴行,深浅静脉均有静脉瓣。

123

124

125

126 (二)下肢血管 (二)下肢血管 1 下肢动脉 1 下肢动脉 髂外动脉往下连续为股动脉,出腘 髂外动脉往下连续为股动脉,出腘 窝为腘动脉,再分为膝上、中、下动脉, 窝为腘动脉,再分为膝上、中、下动脉, 胫前、胫后动脉,至足形成足底动脉弓。 胫前、胫后动脉,至足形成足底动脉弓。 2 下肢静脉 2 下肢静脉 主要有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 主要有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 下肢静脉均有瓣膜。 下肢静脉均有瓣膜。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二 造影技术 二 造影技术 (一)手术操作: (一)手术操作: 1 动脉造影 采取分段摄影,如有步进式 追踪摄影系统可一次注射完成。 1 动脉造影 采取分段摄影,如有步进式 追踪摄影系统可一次注射完成。 2 静脉造影 逆行性静脉造影:穿刺股 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时嘱患者作 “ 华氏呼 吸 ” ,以观察静脉瓣的功能。 2 静脉造影 逆行性静脉造影:穿刺股 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时嘱患者作 “ 华氏呼 吸 ” ,以观察静脉瓣的功能。

135 (二)造影参数选择: 150 低浓度非离子造影剂 (二)造影参数选择: 150 低浓度非离子造影剂 1 动脉造影 1 动脉造影 ( 1 )上肢动脉 ( 1 )上肢动脉 锁骨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 12 ~ 15ml , 流率 4 ~ 5ml/s ,压限 150 ~ 300PSI ; 锁骨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 12 ~ 15ml , 流率 4 ~ 5ml/s ,压限 150 ~ 300PSI ; 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 10 ~ 12ml ,流 率 3 ~ 4ml/s ,压限 150 ~ 300PSI 。 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 10 ~ 12ml ,流 率 3 ~ 4ml/s ,压限 150 ~ 300PSI 。

136 ( 2 )下肢动脉 ( 2 )下肢动脉 腹主动脉远端~下肢动脉,总量 20 ~ 25ml/ 次,流率 15 ~ 18ml/s ,压限 300 ~ 400PSI 。 腹主动脉远端~下肢动脉,总量 20 ~ 25ml/ 次,流率 15 ~ 18ml/s ,压限 300 ~ 400PSI 。 髂总动脉~下肢动脉,总量 15 ~ 20ml/ 次, 流率 12 ~ 15ml/s ,压限 300PSI 。 髂总动脉~下肢动脉,总量 15 ~ 20ml/ 次, 流率 12 ~ 15ml/s ,压限 300PSI 。 髂外动脉~下肢动脉,总量 10 ~ 12ml/ 次, 流率 6 ~ 8ml/s ,压限为 300PSI 。 髂外动脉~下肢动脉,总量 10 ~ 12ml/ 次, 流率 6 ~ 8ml/s ,压限为 300PSI 。

137 2 静脉造影 2 静脉造影 顺行造影 对比剂 60 ~ 80ml/ 次 顺行造影 对比剂 60 ~ 80ml/ 次 流 率 1 ~ 1.5ml/s 流 率 1 ~ 1.5ml/s 逆行造影 对比剂 8 ~ 10ml/ 次 逆行造影 对比剂 8 ~ 10ml/ 次 流 率 2 ~ 3ml/s 流 率 2 ~ 3ml/s

138 (三)造影体位: 正位,必要时侧位,斜位 正位,必要时侧位,斜位

139

140 第二十六章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

141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从 1928 年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 造影至今,随着许多先进仪器、器材、造 影剂的不断发展,完善,血管介入与非血 管介入已走向非常成熟的阶段。 从 1928 年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 造影至今,随着许多先进仪器、器材、造 影剂的不断发展,完善,血管介入与非血 管介入已走向非常成熟的阶段。

142

143 我国在 1984 年开展肺癌支气管灌注化 疗至今也将介入放射学推向一个高潮。 我国在 1984 年开展肺癌支气管灌注化 疗至今也将介入放射学推向一个高潮。 1990 年卫生部发文,确定介入放射科 为临床科室,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三大治 疗学科,开创了新纪元。 1990 年卫生部发文,确定介入放射科 为临床科室,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三大治 疗学科,开创了新纪元。

144

145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相关器械 一、影像导向设备 X 线机、血管造影机、 DSA 、 CT 、超声、 MRI X 线机、血管造影机、 DSA 、 CT 、超声、 MRI 1 、 X 线透视与 DSA 设备 — 普遍应用 1 、 X 线透视与 DSA 设备 — 普遍应用 2 、介入性超声 — 穿刺定向 2 、介入性超声 — 穿刺定向 3 、 CT 与 MRI 导向设备 — 穿刺定向、三维成像 3 、 CT 与 MRI 导向设备 — 穿刺定向、三维成像 4 、胃肠内窥镜 — 导向、定位 4 、胃肠内窥镜 — 导向、定位

146

147

148 二、介入放射学常用器材 1 、穿刺针 1 、穿刺针

149

150


Download ppt "(三) 造影体位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加摄斜位或侧位。 加摄斜位或侧位。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