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 段伟宏.  小儿肝母细胞瘤发病特征  影像学特征  病理特点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手术切除要点及体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 段伟宏.  小儿肝母细胞瘤发病特征  影像学特征  病理特点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手术切除要点及体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 段伟宏

2  小儿肝母细胞瘤发病特征  影像学特征  病理特点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手术切除要点及体会

3 小儿肝母细胞瘤发病特征 1. 发病率: 儿科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儿童肝脏肿瘤的 79% , 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 0.8%-2.0% ,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 2. 发病年龄:绝大多数病例为 3 岁以下儿童 3. 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因 “ 无症状腹部包块 ” 就诊,其他症状包括腹痛,性 早熟,发热等 4. 实验室检查:70-90%患儿可见AFP增高 5. 分期:美国儿童肿瘤研究组( POG/CCG )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I 期:肿瘤可完全切除 II 期:肿瘤大体切除,但伴显微镜残留或切除肿瘤伴手术前 / 中破裂者 III 期:肿瘤无法切除或部分切除伴肉眼残留或有淋巴结转移者 IV 期:肿瘤完全或未完全切除,有肺或其他器官的远程转移

4 影像学特征 1. 超声检查: 单发实质性包块,少数病理可为 多发病灶,病灶边缘清晰,回声轻度增强 2. CT 平扫:约半数病例可见钙化,静脉注射对 比剂后,肿瘤呈不均匀强化,但整体密度仍 低于 周边正常肝组织 3. 磁共振成像:依肿瘤组织学类型而有所不同 上皮型:均匀长 T1/T2 信号包块 上皮 - 间质混合型:信号混杂

5 病理特征 1. 绝大多数肝母细胞瘤发生于肝脏右叶,平均直径为 10-12cm 2. 组织学类型分为上皮型和上皮 - 间质混合型,上皮型占绝大多数 3. 肿瘤切面: 上皮型:均质结构 混合型:结构紊乱 4. 镜下表现:可见胚胎性和幼稚细胞混杂 上皮型:细胞核 / 浆比明显增高 混合型:可见间充质成分

6 鉴别诊断 - 恶性疾病 疾病名称发病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 肝细胞癌占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 35% ,高发年龄段: 2-4 岁, 12-14 岁,临床表现 为明显腹部包块,半数确 诊时已转移, 80% 可见 AFP 增高 “ 快进快出 ” :动脉期强化明显, 延迟期迅速排出并见薄膜强化, 常见血管受累征象 孤立,黄白色包 块,可见出血灶 或坏死灶,肿瘤 内见小梁结构 未分化胚 胎性肉瘤 占儿童肝脏肿瘤的 6% , 常见于 6-10 岁儿童,表 现为 “ 迅速增长的腹部包 块 ” ,可合并腹痛,常转 移至肺和骨骼, AFP 正常 超声和 CT , MRI 表现不一致。 超声:实性包块,等或高回声, CT :边缘清晰的多分隔病变, 病变成液体密度,增强时又可 见实性肿瘤表现; MRI :多房 囊性病变 巨大、边界清晰 的包块,绝大多 数可见坏死和囊 变,肿瘤为假包 膜所包裹 肝脏转移 性病变 原发于其他腹部脏器的恶 性肿瘤,特别是 Wilm’s 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 肌肉瘤,胃肠道癌 超声:多发低回声病灶 CT :表现多样,通常为低密度, 强化形式不一 MRI :长 T1/T2 信号,伴有环 形强化 肝脏增大并伴有 多发结节样病灶, 病灶中央凹陷类 似于 “ 脐征 ”

7 鉴别诊断 - 良性疾病 疾病名称发病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 婴儿型血 管内皮瘤 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 瘤,多数患儿 <6 个月; 表现:巨大腹部肿物,肝 脏增大,腹部弥漫性膨隆 或高输出性心衰,可合并 Kasabach-Meritt 综合症 超声:多房性、低回声病灶,大小不一 CT :可见肿瘤内点状钙化,增强后肿瘤 早期边缘强化,随后出现中央强化,延 迟期见肿瘤中央部强化程度增强 单发、多发或弥 漫性病变,巨大 者可达 15cm , 肿瘤由扩张和受 压的血管所构成。 间叶性 错构瘤 第二常见的儿童肝脏良性 肿瘤,多见于 <2 岁儿童, 病变为发育异常的肝组织。 表现:腹部进行性增大伴 或不伴孤立性包块 超声:多发间隔的囊性包块, “ 瑞典奶酪 样 ” 改变 CT :多房性囊性包块,增强后可见囊内 强化的厚间隔 MRI :长 T1/T2 信号 包膜完整,大小 3-21cm, 分为 囊性基质为主型, 后者可见 “ 瑞典 奶酪样 ” 征象 血管瘤偶然可发现,多无症状, 大血管瘤可表现为肝脏增 大,腹部不适和疼痛,可 单发或多发 超声:边缘清晰的强回声肿块 CT :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分叶状包块,小 血管瘤在动静脉期显示均匀强化,多数 表现为早期周边结节状强化,且出现强 化 “ 中断 ” 现象; MRI :长 T1/T2 信号, T2 成分更强的序列中有 “ 灯泡征 ” 肿瘤由各种管道 构成,肿瘤内可 见血栓,硬化及 钙化区 限局性结 节样增生 囊肿

8 治疗原则 1.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根本的治疗手段及治疗关键。 2. 如原发肿瘤能 I 期完整切除:手术 + 术后化疗 3. 不能 I 期手术切除者:确诊后先予术前化疗,延期手术切除肿瘤 + 术后化疗 4. 合并远处转移者:若对化疗敏感则化疗,否则可尝试手术切除转移灶 5. 复发 HB :首先考虑手术切除复发灶,而非继续化疗(耐受) 目前公认的 HB 两大化疗方案: PLADO 方案(顺铂 + 阿霉素) -- (欧洲国际儿童肝肿瘤协作组 SIOPEL ) CFV 方案(顺铂 + 长春新碱 +5-FU ) -- (英国小儿肿瘤研究组 POG ) 6. 预后:相对其它恶性实体瘤, HB 预后相对较好, 3 年总体生存率 70% 左右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分期, I , II 期明显优于 III , IV 期 原发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无论分期如何) 肿瘤对术前化疗是否敏感

9 手术切除要点(文献) 1. 术前肝脏评估:肿瘤,手术可行性,肝脏功能,残余肝脏体积,病人一般状况等, 术前影像学评估可全面了解肝脏血管结构,有效增加手术的准确性,避免血管损 伤,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制定以及术中具体处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术中第二、三肝门的处理: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对肝后下腔静脉、肝静 脉、肝短静脉等血管的损伤以及一旦损伤如何有效控制出血。 主要技术要点: 1 )充分游离肝脏,显露肿瘤范围及第二、三肝门处的重要血管 2 )预置第一、第二肝门的阻断带,必要时予以间断阻断 3 ) 术中保护肝脏回流血管,保证足够的剩余肝脏体积 注意事项: 1 )充分结扎各支血管,防止肿瘤切除后创面出血和渗血 2 )阻断肝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保持在 20min 以内 3 )术毕仔细检查剩余肝脏的进出血管,保证肝脏血供及回流


Download ppt "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 段伟宏.  小儿肝母细胞瘤发病特征  影像学特征  病理特点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手术切除要点及体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