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病毒感染 三、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2
学习目标 掌握 理解 了解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护理诊断、医护合作性问题、措施及依据。 1.病毒性肝炎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2.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点、各型肝炎的处理要点 3.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 掌握 理解 了解
3
一、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15岁,中学生,因发热、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5周,尿黄、眼黄1日入院。 既往无肝炎史,无用药史,无输血及手术史,近1月内无下水史。最近班级有同学患“肝炎”,详细情况不明。 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2cm,有压痛,脾肋下可及。 化验: SALT 1100IU/L, SAST 620IU/L , TBIL(STB ) 50μmol/L(3.4~17.1μmol/L )。 HBsAg阴性。
4
1.诊断什么病?诊断根据是什么? 2.如何治疗 答案: 1.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以甲型可能性大。可进一步查抗-HAV IgM以确诊。 2. 治疗: ①消化道隔离;②卧床休息;③可静滴葡萄糖液500ml+Vit C,亦可加入甘草甜素、茵栀黄注射液,有改善症状、降黄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
典型病例二 男性,41岁。乏力、纳差1周就诊。 3年前体检发现HBsAg阳性,近1年来血清转氨酶反复升高。曾住院治疗3次,服用多种保肝药物,未用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无手术及输血史。 体检:一般情况可。无明显肝病面容,肝掌可疑,前胸部可见3个小蜘蛛痣。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侧位肋下刚及,稍硬。无腹水及浮肿。
6
化验:SALT 320IU/L,SAST 165IU/L,TBIL 23μmol/L,TP 73g/L,ALB 35g/L;HBsAg(+),HBeAg(+),anti-HBc(+),anti-HBs(-),anti-HBe(-),HBV-DNA 7×105copies/ml。 B超:肝回声较粗,血管走行不清,PVD(门静脉内径) 1.3cm,脾肋间厚4.5cm,肋下厚3.0cm,长2.1cm。
7
诊断为何病? 答案: 根据血清转氨酶反复升高1年多,HBsAg、HBV DNA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8
[概述]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急慢性肝脏炎 目前有5种肝炎病毒: 甲(A)、乙(B)、丙(C)、 丁型(D)、戊型(E) 其它:HGV,TTV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9
高流行性; 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谱广; 严重病例病死率高; 目前暂无特异性治疗; 乙、丙型许多病例可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仅甲、乙型可用疫苗预防。
10
[病原学及其主要特点]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⒈病毒分类 RNA病毒,27 nm ⒉自愈性疾病 4~8周
⒉自愈性疾病 4~8周 ⒊重型肝炎 发生率 <1% 4.血清型和抗体系统 HAV.抗-HAV. IgM:抗体持续短,3M,确诊依据 IgG:有保护性,持续终生 5.甲型肝炎病毒(HAV) 肝内复制,粪便排出。 粪便HAV意义 阳性:现症感染,传染性 阴性:不能排除 不常规应用
11
乙肝病毒(示意图)
12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病毒分类 DNA病毒,42nm 2.85% 肝炎相关的慢性肝病与乙肝有关 3.不同年龄感染后转归不同
宫内或儿童转慢性率:90% 成人期感染后:10% 4.形态和结构 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 ⑴胞膜:HBsAg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中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⑵核心:HBV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E抗原
13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4.常用的抗原抗体系统及标记物
(1)HBV DNA:出现在血液中,称游离型。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2)乙肝两对半: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4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1)HBsAg与抗-HBs: HBsAg:HBV存在的间接指标。并不意味有肝炎;可在血清、唾液、乳汁、精液检出 HBsAg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感染1~6周;慢性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HBs
15
2)HBeAg与抗-HBe: HBeAg:有活动性复制和强传染性。 抗-HBe:在自限性肝炎时,在HBeAg转阴 后,抗-HBe出现,表示HBV复 制减少。 3)HBcAg与抗-HBc: HBcAg为HBV复制的标记。 抗-HBc: IgM型: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 IgG型:低滴度为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 度提示活动性复制。
16
4)HBV DNA与DNAP: 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最灵敏的指标。 阳性提示: HBV存在 正在复制 传染性强
17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⒈归类 RNA病毒 ⒉变异性 多变异病毒 持续感染、抗病毒治疗效果 影响试剂诊断率、疫苗制备
⒉变异性 多变异病毒 持续感染、抗病毒治疗效果 影响试剂诊断率、疫苗制备 3.急性期多无明显症状 4.易转为慢性 5.丙型肝炎标记物 (1)血清免疫学标记: 抗-HCV:感染性的标记 不是保护性抗体 (2)分子生物学标记: HCV RNA,治愈后消失
18
(四)丁型肝炎病毒 ⒈病毒性质 缺陷病毒 ⒉结构 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内含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 ⒊抗原抗体系统及标志物 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HDAg和/或HDV RNA 有确诊意义 抗-HD IgM(持续时间短)和IgG (慢性) ⒋与乙型肝炎 重叠或合并感染
19
(五)戊型肝炎病毒 1.结构 RNA病毒,27~34nm. 2.暴发型 水源流行 3.发病人群 成人较多 4.孕妇感染 死亡率高, 20% 5.戊型肝炎标记物 临床应用不理想 抗-HEV IgM、IgG(近期感染指标) HEV RNA,存在时间短,临床少用
20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急性、亚临床感染:各型均可 慢性患者及感染者:乙、丙、丁肝的重要传染源。
21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1. 粪口传播:甲肝、戊肝 2. 血液(体液)传播:乙、丙、 丁肝; 3. 母婴传播:乙、丙、丁 (三)易感者
1. 粪口传播:甲肝、戊肝 2. 血液(体液)传播:乙、丙、 丁肝; 3. 母婴传播:乙、丙、丁 (三)易感者 未感染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有免疫力 1. 甲肝以儿童为主; 2. 乙、丙、丁、戊肝各年龄组均有。
22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流行方式 (1)散发性发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暴发流行:水和食物的污染 2.季节分布
甲型: 秋、冬季明显; 戊型: 雨季或洪水后明显; 乙、丙和丁型:季节分布不明显。
23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3.地理分布 甲型:地理分布不明显。 乙型: 高流行区:HBsAg携带率为8%~20%,
见于非洲、东南亚和中国等。 丙型:世界各地无明显差别 丁型: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 戊型:亚洲和非洲。
24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
25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在生殖生育过程中通过男方或女方传给他(她)的子女。 目前我国乙肝患者80%-85%来自于垂直传播。
26
垂直传播发生的过程(产前)
27
垂直传播发生的过程(产后)
28
[发病机制] (一)甲型肝炎: HAV—经口进入肠道—病毒血症— 免疫反应—肝细胞损伤。 尚不完全明了 病毒直接损害:丙型、丁型
诱发免疫反应:甲型、乙型、丙型、戊型 (一)甲型肝炎: HAV—经口进入肠道—病毒血症— 免疫反应—肝细胞损伤。
29
[发病机制] HBV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系统攻击感染肝细胞而间接引起肝损害! (二)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来辨认,从而对已感染发生攻击和清除反应。 HBV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系统攻击感染肝细胞而间接引起肝损害!
30
急性乙肝的发病原因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 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急性乙肝
31
慢性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肝病毒入侵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或者耐受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 慢性乙肝
32
慢性乙肝(CHB)的病程进展 肝癌 三级 肝硬化 二级 CHB 一级 HBV携带 阻断乙肝三步曲
33
[发病机制] 主要病理改变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 炎性细胞浸出 胆汁淤积 汇管区改变及纤维化
为弥漫性,但严重程度可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组合;不同的病原可有相同病理改变
34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 症状体征多样,以肝损害为主 病毒血症 2. 肝脏肿大、叩痛 3. 消化道症状 4. 黄疸
病毒血症 肝脏肿大、叩痛 3. 消化道症状 黄疸 5.皮肤表现 肝外表现 7. 其他表现
35
[临床表现] 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乙、丙、丁型 其他各型:各类型肝炎病毒可引起
36
临床类型: 1. 急性肝炎 黄疸型;无黄疸型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37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黄疸型: 黄疸前期(5~7天) 疲乏,消化道症状,可有发热。 黄疸期 (2~6周)
(一)急性肝炎 黄疸型: 黄疸前期(5~7天) 疲乏,消化道症状,可有发热。 黄疸期 (2~6周) 黄疸出现后,黄疸前期症状减轻。 恢复期 (1~3月) 症状逐渐消失。 无黄疸型:消化道症状为主
38
巩膜皮肤黄染
39
临床表现: (二)慢性肝炎 ★ 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 ★浮肿、 腹水; ★急性发作时肝脏肿大,重型肝炎 及肝硬化者肝脏缩小;
1.病程 超过半年 2.症状 常无明显症状 急性发作时:急性肝炎样症状 3.慢性肝病体征 ★ 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 ★浮肿、 腹水; ★急性发作时肝脏肿大,重型肝炎 及肝硬化者肝脏缩小; ★脾脏肿大; ★腹壁静脉曲张;等。
40
腹水和腹壁静脉曲张
41
临床表现: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综合征的表现 1.黄疸急剧加深,深度黄疸。 2. 肝缩小。 3. 肝臭味。 4.腹胀 鼓肠和腹水。
4.腹胀 鼓肠和腹水。 5.肝性脑病 6.出血倾向 PTA<40%、瘀斑、消化道等出血。 7.肾衰竭(肝-肾综合征) 尿少、无尿,Cr升高,尿毒症症状。
42
临床表现: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 急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出现肝衰竭 综 合征,较早出现肝性脑病。 2.亚急性重型
急性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肝 竭综合征。 3.慢性重型 最常见,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亚急性肝坏死,出现肝衰竭综合征。
43
临床表现: (四)淤胆型肝炎 病程持续时间长:2~4月 黄疸有三分离特点 消化道症状轻,ALT不高,PT不长 黄疸有“梗阻性”特点
黄疸加深伴皮肤瘙痒,大便颜色浅,ALP、γ-GT、胆固醇↑↑,尿胆红素↑,尿胆原↓
44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生化检测 ⒈ 酶类 ALT、AST、 γ-GT(GGT) 、ALP ⒉ 胆红素 TB、DB、IB
⒊ 蛋白质 TP、ALB、GLB ⒋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45
实验室检查: (二)各类肝炎病毒血清标志 甲型肝炎:抗-HAV IgM、 IgG 乙型肝炎:HBsAg、抗-HBs;
HBeAg、抗-Hbe; HBcAg、抗-HBc; HBV-DNA(定性、定量) 丙型:HCV-RNA 抗-HCV IgM、 IgG 丁型:HDAg 抗-HDV IgM、 IgG 戊型:HEV-RNA 抗-HEV IgM、 IgG
46
实验室检查: (三)血常规 有助于并发症诊断 有无脾亢、贫血、溶血、感染等。 (四)尿常规和尿黄疸常规
有助于并发症诊断 有无脾亢、贫血、溶血、感染等。 (四)尿常规和尿黄疸常规 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可鉴别黄疸性质和妊娠急性脂肪肝。
47
实验室检查: (五)病理检查(肝穿刺活检) 方法:1秒钟肝穿刺:简单、安全 意义:常规病理:确定损害程度、分级
分期、观察有无纤维化及程度,不能确定病因 免疫组化:可确定病因
48
实验室检查: (六)影像学检查 1. B型超声波 2. CT 3. MRI
49
[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体征 3.实验室生化与病原学检测
50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 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但在不同的肝炎阶段,治疗措施有不同的侧重
51
[治疗] (一)急性肝炎 护肝 休息及清淡食物 进食少可输液 清热、利湿、退黄中草药 急性丙型肝炎主张早期抗病毒治疗
52
[治疗] (二)慢性肝炎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对症治疗 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转氨酶升高及病毒性活动性指标阳性者
53
[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 乙肝 3~5MU im qod 6~12个月 丙肝 3 MU im qod 12个月
拉米夫定 ( Lamivudine ,贺普丁) 抑制HBV DNA复制 100mg qd ,疗程1年 或更长
54
[治疗] (三)重型肝炎治疗 1.支持疗法 休息 饮食 内环境平衡 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等 2.并发症防治 肝性脑病防治 出血防治
肾功能不全防治 感染的防治 3.促进肝细胞再生 HGF、GI疗法。 4.中药治疗 5.肝移植 终未期肝病
55
[治疗] 肝性脑病防治 (1)氨中毒的治疗: 1)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饮食; 抑制肠道细菌; 乳果糖; 食醋灌肠 2)祛氨药物的应用
饮食; 抑制肠道细菌; 乳果糖; 食醋灌肠 2)祛氨药物的应用 乙酰谷酰胺 门冬氨酸钾镁 阿波莫斯 (2)复正常神经递质: 左旋多巴:不作预防性使用 (3)纠正氨基酸失调: 高浓度支链AA/低浓度芳香AA (4) 防治脑水肿
56
[治疗] 出血的防治 原因:多方面 (1)积极补充凝血物质 (2)减少胃酸分泌 (3)局部处理 (4)针对门脉高压的处理
(5)肝衰竭并发DIC的诊断及治疗
57
[治疗] 肾功能不全防治 (1)关键是要针对其病因如出血、低血钾、 感染、黄疸等治疗。 (2)避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3)病情监测:
肝硬化伴腹水者和重型肝炎病人应严格记录24h尿量;监测尿比重,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清钾、钠 (4)严格限制液体量:前一天尿量加500ml。 (5)利尿合剂
58
[治疗] 感染的防治 (1)加强基础护理;增强免疫力。 (2)抗菌药物: 广谱,无肝肾损害 兼顾抗厌氧菌感染 重视真菌感染的防治
59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处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食欲减退、进食减少,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主要表现】
1.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食欲减退、进食减少,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主要表现】 病人进行日常活动时感到疲乏;精神萎靡或无精打采。 (1)休息与活动 肝炎活动期应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60
(2)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3)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 (4)遵医嘱给予肝泰乐、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护肝药物
61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及处理措施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主要表现】体重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合理饮食的意义,鼓励病人少食多餐 (2)胃肠道症状的观察 观察消化道症状:胃纳情况,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恶心、呕吐严重者,遵医嘱给病人在饭前使用止吐药。 如胃肠道症状加重,伴黄疸的加深,或中毒性肠麻痹所致的腹胀,提示肝衰竭
62
(3)饮食原则 1)急性肝炎: 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 进食量太少,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 2)慢性肝炎: 能量摄入: 卧床或休息者:84~105kJ/(kg.d) 中度活动者(上班):126~147kJ/(kg.d); 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1.5~2.0g/(kg.d); 碳水化合物300~400 g/d; 脂肪以耐受为限,多选用植物油,约50~60 g/d; 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63
3)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按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饮食原则处理。
4)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 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 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 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64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 每周测量体重,最好维持体重在病前水平或略有增加; 评估每天进食量; 监测有关指标,如血清白蛋白水平、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水平等。
65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及处理措施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1)观察感染的征象: 有无肝胆系,肺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表现;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及处理措施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1)观察感染的征象: 有无肝胆系,肺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表现; 观察体温、血象; 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症状体征。 (2)预防感染发生: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减少探视,病房消毒; 防止口腔与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肠道感染:饮食卫生及餐具的清洁消毒; 防止医源性感染:无菌操作; 避免菌群失调:合理使用抗生素。 (3)及时控制感染: 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时及时作相应处理。
66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出血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1)用药前宣教:治疗的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给药护理: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出血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1)用药前宣教:治疗的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给药护理: 流感样症状:常在治疗开始1-2周出现,随后自然消失或减轻。休息,多饮水,在注射干扰素后1小时服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胃肠道反应:观察,对症,重者停药; 脱发:停药后可恢复; 肝功能损害:观察,酌情继续治疗或停药; 神经精神症状:观察,重者减量或停药; 周围血象改变:升WBC 、PLT药物。 (3)定期复查: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67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肝性脑病 【主要表现】 性格、行为改变;定向力、计算力下降;嗜睡、烦躁、昏迷等 (1)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肝性脑病 【主要表现】 性格、行为改变;定向力、计算力下降;嗜睡、烦躁、昏迷等 (1)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2)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性格、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昏迷前兆症状。 (3)饮食:低蛋白,如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流质。 (4)消除诱因:配合医师尽快控制胃肠道出血,控制感染,停用利尿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5)遵医嘱予以食醋保留灌肠,口服乳果糖等。 (6)口腔、皮肤护理,每天2次。
68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 【主要表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增高。
[护理] 4.潜在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 【主要表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增高。 (1)消除诱因,如出血,感染,电解质失衡,遵医嘱停止使用肾毒性药物。 (2)严密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3)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停止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及药物。 (4)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5)及时采血监测电解质及血尿素氮的变化。 (6)做好血液透析或血浆交换的术前、术后护理。
69
[护理] 5.其他常用护理诊断 知识缺乏 焦虑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体温过高
70
[健康指导] 1. 普及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识 (1)管理传染源:急性肝炎病人均应实施早期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应重点预防消化道传播,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加强饮用水,食品卫生和食具消毒。 乙、丙、丁肝预防重点: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者: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乙肝疫苗 高滴度抗-HBV- IgG
71
2. 康复指导 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 (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戒烟酒 (4)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 (5)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 (6)定期复查:慢性肝炎病人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的血清学指标、肝脏B超和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指标,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72
[预防] 1. 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观察接触者、 献血员管理。 2. 切断传播途径:科学普及、托幼机构和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
1. 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观察接触者、 献血员管理。 2. 切断传播途径:科学普及、托幼机构和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 3. 保护易感人群:主、被动免疫、垂直传播阻断。
73
[预防] 未接种过疫苗 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未完成全程免疫的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如条件允许,接触后应尽早注射单剂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第1针乙肝疫苗可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或接触后7天内在不同部位肌注,以后两针可在接触后1个月和6个月接种。 如果接触者已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74
[预防] 接种疫苗 对种过疫苗,并已知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状况的接触者,应根据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而定。 ⊙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
⊙水平不够应加强1针疫苗; ⊙如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75
接触乙肝患者血液后如何接种疫苗 [预防] 对经皮肤或黏膜(针刺、咬伤、裂伤)接触乙肝患者血液的意外事故,首先要搞清血液的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其他标记状况,同时了解接触者的乙肝疫苗接种及免疫应答情况.
76
[预防] 垂直传播阻断 1. 在孕7-9个月时,每月注射2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此法有争议。
1. 在孕7-9个月时,每月注射2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此法有争议。 2.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2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1周.1月.6月时,各注射30微克乙肝疫苗
77
能力拓展训练 1.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A.抗HBE B.抗HBs C.DNA聚合酶 D.抗核抗体 E.抗HBc
2.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丁型肝炎病毒
78
能力拓展训练 3.重型病毒性肝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D.肝素样物质增多
E.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4.血清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哪项最为敏感和有意义 A.AST B.ALT C.AKP D.γˉ谷氨酰转肽酶 E.乳酸脱氢酶
79
能力拓展训练 5急性重型肝炎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黄疸加深 B.肾功能障碍 C.出血倾向明显 D.腹水出现
E.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 6下列哪项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 A.HBsAg B.抗HBE C.抗HBs D.HBeAg E.抗HBcIgG
80
能力拓展训练 7.指出下列哪种是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 A.注射、输血 B.蚊虫叮咬传播 C.唾液传播 D.垂直传播 E.粪、口传播
8.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局部碘酒、酒精消毒 B.注射干扰素 C.注射干扰素诱生剂 D.注射胎盘球蛋白 E.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
81
能力拓展训练 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10.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 A.慢性重型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肝炎 D.隐性感染 E.慢性肝炎
82
能力拓展训练 11.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的项目是: A .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凝血酶原活动度
D.血清胆碱酯酶 E.γ谷酰转肽酶 12.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索>17u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83
能力拓展训练 13.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发生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 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
C.极少并发脑水肿 D.应积极利尿放腹水治疗,以减轻内毒血症 E.与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支链氨基酸增高有关
84
能力拓展训练 14.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急性肝炎不需抗病毒治疗 B.甲、乙、丙型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C.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病理改变不同 D.血清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高特异性 E.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
85
能力拓展训练 15.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聚集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16.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最重要的途径 B.肝外损害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C.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 D.秋冬季节多见 E.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越高
86
能力拓展训练 17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 18.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 A.流感样症状 B.尿黄及黄疸 c.持续发热 D.恶心、呕吐 E.肝大
87
能力拓展训练 19.下面哪一项不是诊断慢性肝炎的依据: A.病程超过半年 B.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 C.脾大 D. 乏力、纳差、恶心
E. A/G比值异常 20.下面哪一项不是肝病引起出血的机制: 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B.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减少 C.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 D. 门脉高压导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血小板功能下降
88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