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2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概述 第二节 涡虫纲 第三节 吸虫纲 第四节 绦虫纲 第五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3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概述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 2.中胚层的形成和意义 3.皮肌囊 4.无呼吸器官和骨胳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概述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 2.中胚层的形成和意义 3.皮肌囊 4.无呼吸器官和骨胳 5.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6.排泄系统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8.生殖:
4
1.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份,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
意义: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集中在头部,运动器官集中在腹部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5
2.中胚层的形成和意义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A、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B、促进运动机能的发展。 新陈代谢功能加强。 C、在扁形动物部分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和肌肉组织。 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6
3.皮肌囊:由表皮(单层)和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组成,背腹肌连接身体的背腹面
上皮细胞内散布有一些垂直于体表的杆状体(rhabdoid),它是由实质中的成杆状体细胞所形成,而后贮存于表皮细胞之内的。当涡虫类遇到敌害或强烈刺激时,大量的杆状体由细胞内排出,杆状体到外界遇水后形成粘液。涡虫用粘液包围起身体或用粘液攻击敌人,所以杆状体有防卫及攻击能力。有人认为杆状体与腔肠动物的刺细胞有某种进化联系。
7
4.无呼吸器官和骨胳 5.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8
6.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
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
10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由“脑”和脑向后发出的两条纵行神经索及两条纵行神经索之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组成。 感觉器官:眼点,平衡囊
12
8、生殖特点: 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
13
二、分 类 1、涡虫纲 2、吸虫纲 3、绦虫纲 体表被纤毛,具杆状体。肠发达,自由生活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肠道简单,有口,腹吸盘,寄生
二、分 类 1、涡虫纲 体表被纤毛,具杆状体。肠发达,自由生活 2、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肠道简单,有口,腹吸盘,寄生 3、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无肠道,头节具吸盘,寄生
14
第二节 涡虫纲 一、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1.生态 2.皮肌囊 3.消化和营养 4. 呼吸和循环 5.原肾管排泄 6.神经和感官
第二节 涡虫纲 一、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1.生态 2.皮肌囊 3.消化和营养 4. 呼吸和循环 5.原肾管排泄 6.神经和感官 7.生殖和发育
15
1、生态和体型 1.生态:生活在淡水溪流的石块下,以小型水生动物如甲壳类或环虫为食
2.体型:柳叶状,头呈三角形,背面有两个黑色眼点,两侧具耳突,口在腹中线中部
16
2、皮肌囊 杆状体:表皮细胞具有杆状体,是由实质细胞内的一种特殊的成杆细胞分泌而成,当虫体遇到刺激时,杆状体被排出体外,弥散为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或御敌
18
3.消化和营养 消化系统由口,咽囊,咽鞘,肠等组成,肠三枝, 无肛门,进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21
4.呼吸和循环 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和循环器官,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通过体表从水中获得氧,并将二氧化碳排至水中。
22
5.原肾管排泄
24
6.神经和感官 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无晶体,只能感光不能成像.耳突具感觉细胞,味觉和嗅觉.
25
7.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横分裂,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但异体(体内)授精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阴道,受精囊,卵黄腺,卵黄管,卵壳腺,成壳腺,子宫 再生能力强, (经人工切割证实),且具有极性。 牟勒氏幼虫———海洋生活中的多肠类,个体发育经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幼虫体呈卵形,全身被纤毛,边缘有八个游泳用的纤毛叶,有脑,眼点等,营浮游生活
29
七.分类 1.无肠目:体小,无消化管,如旋涡虫 2.单肠目:肠呈管状,不分枝,如直口涡 虫,微口涡虫 3.三肠目:肠分三枝,如真涡虫
4.多肠目:肠多分枝,肠干不明显,如平角 涡虫
31
第三节 吸虫纲 一、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三、几种常见种类
32
一、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原肾管,无专门的呼 吸和循环器官 2.营体内外寄生
1.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原肾管,无专门的呼 吸和循环器官 2.营体内外寄生 3.体壁由皮层和肌肉层所组成,皮层细胞形成合胞层,其胞核内陷到肌肉层之下,表皮具有皮棘,适应寄生生活
33
4.具有口和腹吸盘。 5.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肠(两支)。 6.神经和感官:梯形神经,感官退化,无眼点 7.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授精,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腺集中子宫盘曲,产卵量大,生活史复杂,具中间寄主。
35
二、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寄生在人、猫、狗等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1.形态:扁平,前尖后钝,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2.消化管有口,咽,短食道,肠两支
3.原肾管排泄
36
3.生殖和生活史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两个) 输出管 输精管 储精囊 雄性生殖孔(腹吸盘) 体外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两个) 输出管 输精管 储精囊 雄性生殖孔(腹吸盘) 体外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 输卵管 (受精囊)(劳氏管)(卵黄管) 成卵腔 子宫 雌性生殖孔 (梅氏腺) (腹吸盘) 精子 雌性生殖孔 子宫 成卵腔 受精囊
38
生活史: 成虫(人肝,胆管) 卵 毛蚴(螺内) 胞蚴(螺内) 囊蚴(鱼肌肉) 尾蚴(鱼肌肉) 雷蚴(螺内) (感染期)
40
三、几种常见种类 1.肝片吸虫:寄生在人、牛、羊动物的肝脏,中间寄 主是椎实螺 2.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的血液,中间寄主是钉螺
3.布氏姜片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间寄主是淡水隔 扁螺 4.魏氏并殖吸虫:寄生在人、狗等肺中,中间寄主是 瘤拟黑螺和锯齿华溪蟹 5.三代虫:寄生在鱼类,两栖类皮肤,鳃
41
肝片吸虫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42
姜片虫的生活史
43
日本血吸虫 一、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线型,口腹吸盘均居虫体前端。
雄虫平均长10~20 mm,虫体扁平,自腹吸盘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平均长20~25 mm,前细后粗,常栖息于雄虫抱雌沟内而呈合抱状态,虫体后部因肠管内含血液而呈黑褐色。
44
雄虫 雌虫
45
血吸虫卵 成熟虫卵近圆形,淡黄色,平均大小约89 um×67 um。
卵壳薄,卵前端一侧有一小棘,因虫卵随坏死脱落肠黏膜进入粪便,故壳外常附有脏物。 卵内含一成熟毛蚴。
46
二、血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畜等宿主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雌虫产卵于肠系膜静脉末梢内,多数虫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少数沉积在结肠壁。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卵内孵出毛蚴,毛蚴遇中间宿主钉螺即钻入其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子胞蚴无性增殖产生许多尾蚴。尾蚴离开钉螺,活动于水体表面,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童虫钻入附近的血管和淋巴,随血液循环部分到达肠系膜静脉,于肝内门脉系统初步发育后雌雄合抱回到肠系膜静脉定居。 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成虫交配产卵最短需23~25 d,一般约30 d左右,产出的虫卵在组织内约需11 d左右发育成熟。
49
三、致 病 尾蚴致病作用:尾蚴性皮炎。 童虫致病作用:造成肺组织的炎症反应,产生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三、致 病 尾蚴致病作用:尾蚴性皮炎。 童虫致病作用:造成肺组织的炎症反应,产生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成虫致病作用:可造成轻微的静脉内膜炎症。 虫卵致病作用:以虫卵的危害最为严重。沉积于虫卵结肠肠壁及肝脏等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内,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虫卵肉芽肿。在肝脏造成干线型纤维化、门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侧支循环形成,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等症状。
50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于夏秋季,以7月~9月为常见,常为初次重度感染。
约半数患者出现蚤咬样皮损,大约经1个月潜伏期后开始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为常见。可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出现腹痛、腹泻,有的可有脓血便。多数病人有肝肿大,伴有压痛,尤以左叶为甚,约半数病人伴脾肿大。
51
慢性血吸虫病 多数慢性血吸虫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粪检时发现。
有些病人伴随有腹痛、腹泻,偶尔带血,重者有持续性脓血便。慢性病人常有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随病程进展,脾脏逐渐肿大,故有肝脾型血吸虫病之称。
52
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绝大多数,常伴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
腹水型:腹水程度轻重不等,病程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常伴下肢浮肿。 侏儒型:现已少见,儿童因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少,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
54
45岁的王曾坤是湖南沅江县双丰乡新民4组的村民,血吸虫病已成晚期。医生说这病能治好,但需治疗费约3万元。以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300余元的王家无力担负。
55
医院拍的CT片显示,血吸虫已钻入患者的脑部。
医院拍的CT片显示,血吸虫已钻入患者的脑部。
56
四、诊 断 症状和体征 凡有流行区疫水接触史,近期内有发热、腹泻、便血等症状,触诊有肝脾肿大等体症者。 病原学诊断
四、诊 断 症状和体征 凡有流行区疫水接触史,近期内有发热、腹泻、便血等症状,触诊有肝脾肿大等体症者。 病原学诊断 直接涂片法: 取被检病人粪便做粪便直接涂片。 粪便的水洗沉淀及毛蚴孵化:取约30 g粪便,加清净的去氯水,在20~30℃温度下,放置4~6 h,肉眼或放大镜在瓶口的液面下水平观察,如见白色点状物作直线运动,即为毛蚴。 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适用于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用直肠镜检获病人肠黏膜内沉积虫卵。
57
免疫学诊断 皮内试验: 与粪检虫卵符合率约90%左右,常有假阳性及假阴性出现。 抗体检测:
①环卵沉淀试验 ②间接血凝试验 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抗原检测:抗原成份释放入宿主体液之中,这类抗原常被称为循环抗原。利用已知的抗血吸虫抗体,目前常用抗血吸虫成虫的肠相关抗原、膜相关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体液中血吸虫循环抗原存在与否。
58
五、流行 地理分布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该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区。 流行环节
地理分布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该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区。 流行环节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我国已证实共有31种野生动物和9种家畜(牛、羊、猪、马、驴、骡、犬、猫及家兔)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经皮肤感染。本病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包括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有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和人群接触疫水3个重要环节。 易感人群: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患者多为农民、渔民。与经常接触疫水有关。男多于女。10~20岁为高感染年龄组。感染季节在夏秋季。
59
流行区类型及流行概况 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钉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6%。该地区人口稠密,粪便易污染水源,人群接触疫水频繁,感染率较高,患病人数占全国总血吸虫病人数的33.6%,晚期病人较多。 山区丘陵型:主要在我国的四川、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钉螺面积占总钉螺面积的9.6%。病人数占总血吸虫病人数的22.7%。该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控制疾病较为困难。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该区域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钉螺呈片状分布,占全国钉螺面积的82.8%。疫情最为严重,病人占血吸虫总人数的43.7%。
60
我国血吸虫病的相关记载数据 1949年,患者达1200万人,疫区遍布长江以南各省 1958年,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1975年,患病人数降为250万,钉螺30多亿平方米 1988年,患病人数降为40多万。 1995年,流行县市区391个。 2001年,流行县市区418个。 2002年,病人81万,钉螺面积35.2亿平方米。 2003年,中国血吸虫病人有84万,其中晚期病人2.4 万余人。
61
防治 治疗药物 吡喹酮40 mg/kg--120 mg/kg,副作用小,疗效好;
晚期血吸虫病人由于肝代谢能力降低,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用吡喹酮治疗时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疗程,否则有引起严重心率失常的可能。 药后可使血吸虫活动兴奋和肌肉挛缩,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致乳酸生成减少,体内糖元消耗,排卵受到抑制,虫体肝移显著,部分在门静脉内就死亡
62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钉螺:粪便管理,防止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污染水体。
控制传染源:查治病人、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钉螺:粪便管理,防止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污染水体。 保护易感人群:安全用水。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如严禁儿童在河塘游泳等。湖沼地区收割、捕捞、打草等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可外涂邻苯二甲酸丁二酯油膏、氯硝硫胺脂剂等防止尾蚴钻入皮肤。
63
小小钉螺危害大
64
七律二首·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 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65
第四节 绦虫纲 一. 绦虫纲的主要特点 二.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三. 常见种类
67
一.绦虫纲的主要特点 1.寄生,世界性分布 2.体形:扁长形,如腰带,分节片,白色,体长从数毫米到十数米 头节:球形,有附着器,如吸盘,小钩
节片:未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未成熟 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趋向成熟,位于体中部 妊娠节片___子宫发育,充满虫卵
68
3.体壁:皮层由合胞体组成,有许多微毛和线粒体
4.排泄:原肾管系统,排泄管有重吸收作用 5.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同节自体受精,同体异节,异体交配受精,生殖器官发达,繁殖力强,每节片有3-8万粒卵,终宿主为人或脊椎动物,中间寄主是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69
二.代表动物___猪带绦虫 1.形态:带状,全长2-4米,700-1000个节片
头节:圆球形,顶端有两圈小钩(25-50),颈有四个圆形吸盘 节片:未成熟节片___宽大于长 成熟节片___方形 妊娠节片___长大于宽
70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1、代表动物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头节
71
绦虫头节示意图
73
4. 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两个)---输出管---输精管---雄性生殖孔---生殖腔---体外 雌性:卵巢---输卵管 卵腔---受精囊---子宫(卵黄总管) ---雌性生殖孔---生殖腔---体外
74
5.生活史 成虫(人体小肠)---- 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 │ │ 囊尾蚴---六钩蚴---卵(被人或猪吞食) 终末宿主:人
成虫(人体小肠)---- 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 │ │ 囊尾蚴---六钩蚴---卵(被人或猪吞食) 终末宿主:人 中间宿主:猪,人,猫等
79
三、常见种类 1.牛带绦虫:寄生在牛,羊, 中间宿主:牛 2.阔节裂头绦虫:寄生在人,猫,狗等 中间宿主.(1)剑水蚤,(2)鱼
3.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狼,狗肠中 中间寄主:牛,羊内脏 4.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类的肠.
81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1、关于扁形动物的起源,主要有2种学说: Lang提出:认为扁形动物是由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因为栉水母在水底爬行,丧失游泳机能,体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征与涡虫纲的多肠目极相似。 Graff提出:认为扁形动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虫样的,这象浮浪幼虫的祖先适应爬行生活后,体形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变为涡虫纲中的无肠目。
82
2、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是最原始的类群。吸虫纲是涡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来的。
3、关于绦虫的起源有2种看法: 认为是吸虫对寄生生活进一步适应的结果; 认为绦虫源于涡虫纲中的单肠目,因为单肠目中有借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这和绦虫产生节片的能力可能有关。因此,这一种看法比较可信。
83
总结: 涡虫纲 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肌肉发达,神经感官发达。 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寄生 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84
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 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 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寄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人。 中间寄主和终寄主:幼虫和成虫分别寄生的寄 主。
85
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相统一的,而这种统一又必然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椐这一原理,寄生性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86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左右对称、实质组织、皮肌囊、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寄生、中间寄主、原肾管、不完全消化系统、牟勒氏幼体
2、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比较其特点。 4、为什么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 5、扁形动物的特征(特别是体形、对称体制、胚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与腔肠动物相比有何不同?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6、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