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膏药制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学院 李 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膏药制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学院 李 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膏药制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学院 李 沛

2 中医外治 法概述 一、中医外治的历史沿革 1.《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 4.《刘涓子鬼遗方》5.《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7.《证类本草》 .《太平圣惠方》9.《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11.《中药大辞典》 12 . 《中华本草》

3 中医外治法概述 二、中医外治的基本作用 1.整体作用 2.局部作用 3.综合作用

4 中医外治法概述 三、中医外治的吸收机制 1.皮肤吸收:四个途径①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表皮深层转运,药物通过一个或多个途径进入血液循环②水和作用③表面活性剂作用④方先行药物的促进作用。

5 2.眼部吸收:主要通过黏膜; 3.鼻腔吸收:主要通过黏膜; 4.口腔吸收:主要通过黏膜; 5.肺部吸收:气雾剂---药物雾化微粒---肺泡囊---吸收; 6.肠道吸收:主要通过直肠的动、静脉和淋巴丛。

6 中医外治法概述 四、中医外治的特点 1.直达病所,效专力宏 2.多途给药,方法多样 3.奏效迅速,操作简便 4.安全稳妥,毒害性小

7 中医外治法概述 五、中医外治作用的现代研究 1.抗病原体作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 3.收敛止血作用 4.保护及润滑皮肤
1.抗病原体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3.收敛止血作用 保护及润滑皮肤 5.局部麻醉作用 腐蚀作用 7.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8.对血液系统的调整作用

8 中医外治法概述 六、中医外治的临床应用要点 1.辨证论治 2. 选择给药途径 3. 选择外治剂型 4.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9 中医外治法概述 七、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简介
1.围法2.掺法3.药捻法4.薄贴法5.贴敷法6.发泡法7.敷脐法8.沐浴法9.浸洗法10.衣着法11.点眼法12.鼻法13.含法14.坐药法15.灌肠法16.中药离子导入法17.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

10 中医外治法概述 八、常用药物 1.矿物药:升药、石灰、石膏、龙骨、白矾、芒硝、朱砂、赤石脂、炉甘石、砒石、轻粉、胆矾、铅粉、铜绿、密陀僧、绿矾、琥珀、硫磺、雄黄、滑石、硼砂。

11 中医外治法概述 八、常用药物 1.矿物药:升药、石灰、石膏、龙骨、白矾、芒硝、朱砂、赤石脂、炉甘石、砒石、轻粉、胆矾、铅粉、铜绿、密陀僧、绿矾、琥珀、硫磺、雄黄、滑石、硼砂。

12 中医外治法概述 2.植物药:丁香、三七、土荆皮、打黄、大蒜、大风子、大蓟、山豆根、山慈姑、川乌、川芎、川贝母、马勃、马齿苋、马钱子、天南星、木鳖子、五味子、五倍子、毛莨、升麻、巴豆、甘草、甘遂、艾叶、石榴皮、生姜、生地黄、白芨、白芷、白莲、白芥子、白附子、仙人掌、仙鹤草、瓜蒂、半夏、地榆、地骨皮、百部、百草霜、(续)

13 中医外治法概述 植物药:肉桂、血竭、刘寄奴、当归、冰片、防风、红花、赤小豆、芫花、花椒、苍术、苍耳子、芦荟、杏仁、吴茱萸、附子、皂荚、没药、青黛、苦参、苦楝皮、松香、虎杖、败酱草、侧柏叶、金果榄、金钱草、金银花、乳香、鱼腥草、泽兰、贯中、细心、荆芥、草乌、(续)

14 中医外治法概述 植物药:胡椒、栀子、鸭胆子、蚤休、孩儿茶、桐油、桃仁、徐长卿、狼毒、浮萍、桑叶、黄芩、黄连、黄柏、野菊花、蛇莓、蛇床子、商陆、葱白、紫草、紫珠、紫花地丁、鹅不食草、蓖麻子、蒲黄、蒲公英、槟榔、樟脑、薄荷、藜芦。

15 中医外治法概述 3.动物药:五灵脂、牛黄、凤凰衣、田螺、地龙、全蝎、牡蛎、珍珠、穿山甲、海螵蛸、蛇蜕、猪胆、斑蝥、蜈蚣、蜂蜜、蝉蜕、蟅虫、蟾酥、露蜂房、麝香。

16 第一章 膏药的作用机理 膏药包括两部分: 膏的部分比较简单,成份比较固定; 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往往因病、因人、因地、因时而所选药。

17 膏的熟制主要用麻油和铅丹两种原料。二者在临床上均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麻油煎膏具有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等功效。同时还具有滋润皮肤,使丹药不干,解毒、杀虫、保持药效持久的良好作用。

18 铅丹:又名黄丹、红丹。系由铅氧化制成。其性能杀虫、解热、拔毒、去瘀、长肉、生肌等功用。
铅丹和麻油合用制成膏,具有防腐、防燥、保持和固定药效,便于贴用,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吸收药物和湿润作用。

19 透皮吸收剂的应用 定义:透皮吸收剂(简称促透剂)系指可以加快药物穿透皮肤的速度而不对皮肤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20 促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来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经过皮肤所受阻力,达到促进药物全身吸收或局部治疗的目的。

21 促透剂类型主要有: 1.天然促透剂 2.合成促透剂。 3.二元或多元促透剂。

22 天然促透剂: 包括萜类、精油及内酯等,如簿荷脑、龙脑、桉油及川芎、小豆蔻提取物等。

23 合成促透剂: 主要有吡咯烷酮类、磷脂及磷酸盐类、有机酸及酯类和酞胺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桂氮酮(氮酮、Azone)。迄今为止,研究应用最多并以此为实验参照物的仍为A-zone。

24 二元或多元促透剂:随着促透剂开发品种的增多及有关研究的延伸,一些天然与合成促透剂复合而成一元或多元的促透剂也进入研究视野,结果发现,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多元促透剂可以达到单一促透剂无法比拟的效果,但前者并非都比后者好,主要还是与药物的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有关。

25 天然促透剂 :薄荷脑(薄荷油、簿荷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常用于皮肤外用制剂中,发挥局部止痒、止病和清凉及轻微局麻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显著促透作用,一般在1%~5%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26 经实验证实,薄荷脑作为促透剂单独使用可对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扑热息痛等,抗炎药如酮洛芬、双氯芬酸等,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激素类药如曲安缩松、氟轻松、氯氟轻松等,抗生素、抗菌药如酮康吡、替硝唑等,心血管类药如普萘洛尔等均有良好的促透作用,可与Azone相媲美。

27 龙脑(冰片):也常用于局部皮肤制剂中,起凉爽、止痛、止痒作用。有实验表明,它可增加水杨酸、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是一种有效的促透剂。

28 桉油:能促进马来酸噻吗洛尔、丙酸氯倍他索等药物经皮吸收,也是一种有研究阶值的促透剂。

29 合成促透剂 : Azone为新型高效促透剂,其特点是对许多亲水、亲油合成药物均有较好促运作用。 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使皮肤角质层中类脂质产主不规则的排列和溶解皮肤类脂质来达到增加药物吸收的目的。

30 最近有研究表明,4-十二醇硫代吗福啉、N-十二烷-α-毗咯啉酮和N-十二烷-2-哌啶酮对5-氟尿嘧啶和氢化可的松均具有促透作用,且作用比 Azone强。N-乙酰脯氨酸戊醇酯对苯甲酸的促透作用与Azone一致。

31 多元促透剂: 二元或多元促透剂有时往往会得到比单一促透剂更好的效果。多元组合包括促透剂之间的组合,如天然或合成促透剂可组成多元组合,助透剂如丙二醇(PG)、乙醇等与促透剂之间也可得到良好组合。

32 多项资料显示,多元促透剂的使用关键在于促透剂的剂量组合,而这又取决于被透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基质环境等因素,因此只有通过休外实验探索筛选出合理有效的组合剂量。

33 目前由促透剂促透的TTS制剂主要涉及激素类、抗生素类、非凿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肿瘤药、镇痛药及中药类等。虽然有些药物经皮吸收还不能达到理想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但随着促透剂研究应用的深入和扩展,相信被称为“第三代制剂”的TTS制剂品种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34 以植物油与铅丹经高温炼制成黑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膏药。如“川楝膏”。
第一节 膏药的性质分类 1.黑膏药 以植物油与铅丹经高温炼制成黑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膏药。如“川楝膏”。

35 2.白膏药 以植物油熬炼后待凉到100°C左右,徐徐加入铅粉,则与植物油化合。铅粉氧化作用不如铅丹剧烈,反应生成药为浅黄色,另有部分过量的铅粉未分解,掺合于膏中,故成品一般为黄白色,与黑膏药相比,称为“白膏药”。如“鲫鱼膏”。

36 以植物油或含油的药料为基质与其它药料混合,称为“油膏药”。如“丹珠软膏”。
3.油膏药 以植物油或含油的药料为基质与其它药料混合,称为“油膏药”。如“丹珠软膏”。 4.绿膏药 用植物油与铜化合物制成的颜色呈绿色,故称“绿膏药”。

37 第二节 膏药的临床分类 1.活血化瘀类 2.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类 3.阳毒內消类 4.接骨续筋类 5.温经散寒类

38 1.活血化瘀类 主治跌打损伤(膏药外掺:血竭、樟脑、冰片、消炎痛)。 药物组成:生栀子60g,黄芩60g,当归40g,川芎50g,赤芍40g,红花40g,柴胡30g,香附50g,三七粉20g(后下),血竭40g,陈皮30g.

39 2.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类 主治:疮、痈、疡等证。
组成:生大黄60g,板兰根40g,蒲公英90g,紫花地丁90g,金银花50g,连翘40g,野菊花4og,天葵子30g,败酱草40g,七叶一枝花30g,白花蛇舌草90g,生甘草10g。

40 3.阳毒內消类 主治:阳毒,即红、肿、热、痛 药物组成:天花粉150g,天仙子60g,白芷60g,乳香60g,没药60g,大黄60g,黄连60g,黄柏60g,姜黄60g,苏木60g,赤芍30g,木通30g,大黄60g,甘草10 g。

41 4.接骨续筋类 主治:骨伤 ,骨位已正,瘀肿已消,尚有淤血.  药物组成:锻自然铜120g,骨碎补60g,地龙30g,土元20g ,制乳香20g,制没药20g,补骨脂30g,血竭40g,螃蟹一支,老鹰骨40g,牡蛎30g,三七12g。

42 5.温经散寒类(外掺:公丁香、肉桂、消炎痛)
主治:颈、肩、腰、腿疼及损伤日久的疼痛。 组成:制川乌30g,制没药30g,附子20g,干姜20g,桂枝30g,麻黄20g,制马钱子2g,细辛6g,威灵仙30g,独活40g,乌梢蛇40g,白芷30g,生甘草12g。

43 第二章 传统膏药的制作技术

44 1.疗效显著、收效迅速 2.适应症广、给药简便 3.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第一节 传统膏药的特点 与治疗作用
第一节 传统膏药的特点 与治疗作用 一、膏药的特点 1.疗效显著、收效迅速 2.适应症广、给药简便 3.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45 1.疗效显著,收效迅速 膏药制法施于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液浓度,故发挥作用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法,而且药效发挥迅速尤其适用于不便服药的患者。

46 内服药需经胃肠吸收,肝脏灭活,进入心脏,随血液运行全县,当药性达到患处,因其远离脏腑,所保留的不足10%,因此疗效甚微。而膏药直接贴于患处,通过透皮吸收,持续发挥药效,故疗效显著。

47 2.适应症广,给药简便 膏药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只要熟悉膏药的功效、适应症,便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8 3.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膏药外贴是对患部和相邻的部位、穴位施药的一种方法,在局部形成较高药物浓度,而血中浓度甚微,从而避免药物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因此非常安全可靠。

49 膏药使用时.只要微火加温,即可贴于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需住院、易于推广。
4.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膏药使用时.只要微火加温,即可贴于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需住院、易于推广。

50 二、膏药的治疗对内脏作用方式 膏药外贴对皮肤局部病变有治疗作用。 对内脏器管的病变,通过不同的药物气味自经脉进入脏腑发挥作用。
1.“十二经脉”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膏药外贴对皮肤局部病变有治疗作用。 对内脏器管的病变,通过不同的药物气味自经脉进入脏腑发挥作用。

51 2.膏药通过皮肤感觉神经将刺激信息传入大脑底层和脏器中枢;又通过信息反馈,对有病变的脏器起到治疗作用。

52 3.膏药有效成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再进入淋巴器官,毛细血管而进人动静脉,各有关疾病脏器直接起治疗作用。

53 以上是对内、外、妇、儿科系统疾病的作用方式,可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修复病变、消积化痞、消除肿块等作用。

54 (2)铁锅两个,(3)搅拌棍一条,(4)小勺或筷子各一个,(5)膏药被子,(6)大水盆一个,(7)小水盆一个。
第二节 传统膏药制作工艺 一、准备工作 1.器具准备(1)火炉一个, (2)铁锅两个,(3)搅拌棍一条,(4)小勺或筷子各一个,(5)膏药被子,(6)大水盆一个,(7)小水盆一个。

55 2.药品准备: (1)香油, (2)黄丹, (3)中药粉细烘干,过120目筛, (4)中药粗料切片段或适当粉碎后备用。

56 二、传统膏药制作方法 第一步:炸料提取法 把香油倒入锅内文火加热,油温达40℃~80℃左右时,把中药粗料开始下入锅内炸料。根据煎透的难易,先下根、茎、骨、肉、坚果之类,次下枝、梗种子类,后下花、叶、果皮、细小种子类。

57 如同时下锅炸取,结果使脆软薄片、细小种籽,枯焦而变性; 坚硬成份的未透,不能很好的发挥药物应有的效能; 影响膏药的质量,降低疗效。
药物各有不同的耐热力, 如同时下锅炸取,结果使脆软薄片、细小种籽,枯焦而变性; 坚硬成份的未透,不能很好的发挥药物应有的效能; 影响膏药的质量,降低疗效。

58 炸料时,需不断翻搅,使药物受热均匀,能煎透,以达到更好的提取药物的有效成份,当油温达200℃~250℃左右时,药色外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未炭化时,即用漏勺将药渣捞出,将药继续煎制约十分钟,以促使香油和药物产生的氧化物蒸发使药油内的杂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提高膏药的质量。

59 炼油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它是取药油继续煎制320℃左右。把煎好的药油离火后,稍凉倒入细盆内令其沉淀,用纱布过滤,以保证膏药质量的一个关键。
第二步:炼油 炼油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它是取药油继续煎制320℃左右。把煎好的药油离火后,稍凉倒入细盆内令其沉淀,用纱布过滤,以保证膏药质量的一个关键。

60 熬油适中决定膏药的质量,如油熬不到火候则膏药质软,贴于皮肤时容易移动,而且粘力强,又不宜剥离。熬制的过老膏药质硬粘着力小,贴于皮肤时容易脱落,所以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疗效。

61 1.经常观察油烟,炼油时油烟开始为青色,随温度增高逐渐转成黑浓烟,进而为白色浓烟,以观察到白色浓烟为准。
判断炼油是否快要熬成,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进行: 1.经常观察油烟,炼油时油烟开始为青色,随温度增高逐渐转成黑浓烟,进而为白色浓烟,以观察到白色浓烟为准。

62 2.观察油花,一般情况下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后向锅中央集聚,油花在锅中央时为准。

63 3.取少量药油液于水中,待油滴散开又聚集成珠不散,色黑亮为准。如油滴散开膏色成灰色,说明油未然好,即太嫩,需再熬再试。油将熬成时再用武火炼油3~5分钟。

64 因武火能加速油与丹的化学变化过程,缩短下丹的时间,此时油温一般在300~360℃上下,要立即将锅离火。炼油时要精心操作并要不停的搅动,以免油在高温时发生燃烧,如果锅内着火即可用铁锅盖将火扑灭。

65 第三步:下丹成膏 将炼好的药油离火稍凉,在不低于250℃时加入黄丹。下丹前要注意黄丹的质量。如太差,熬膏药时很费时间,不宜熬成,熬成的膏药呈灰白色而无光泽,可用水飞除去杂质。

66 水飞除去杂质的方法: 是先将黄丹浸于水中用力搅动,使杂质漂浮水面,然后倾去,再把丹晒干炒至焦黑。如黄丹太粗或含有水分必须炒后过80~120目筛,然后可使用。

67 下丹时把锅离火,将炒好的黄丹置于细筛内,均匀的撒在油中,同时用木棍顺一个方向不停的搅动,使丹充分与药油化合,以防丹浮油面或结粒沉于锅底。

68 下丹时间:约需5~10分钟 下丹的标准: 春季:210g丹药/每500g油 夏季:240g丹药/每500g油 秋季:210g丹药/每500g油 冬季:180g丹药/每500g油

69 下丹后,丹与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丹沸腾而泡沫上升,同时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浓烟,此时要加速搅动或酌情喷洒少许冷水,使油沫自落,烟与热尽可能飞散,以防燃烧,使膏药变质。

70 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时,表示膏药已成。此时要做老嫩实验。熬成后,以少量冷水撒入膏药中激之,并搅动3~5分钟除去青烟。

71 取少量的膏油滴入冷水中,待稍冷取出用手扯之,如软而粘手拉丝柔软无力则太嫩,应再熬再试;
检查膏药老嫩的方法: 取少量的膏油滴入冷水中,待稍冷取出用手扯之,如软而粘手拉丝柔软无力则太嫩,应再熬再试; 如扯之丝粗细不匀,或脆断象豆腐渣似的表示已过火,需均加入炼油再熬再试; 如用手扯之成细丝并有韧性,扯之不粘手而有力,色黑润有光泽表示已成。

72 第四步:去火毒 火毒是油和黄丹在反应过程中,部分生成具有毒性或强烈刺激作用的铅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能溶于水,利用浸泡将其除去。 如直接应用,往往会对皮肤局部产生刺激,轻者会出观红斑、瘙痒,重者会发泡溃疡。

73 步骤:把练成的药膏稍冷却后,慢慢的以细流倒入预先盛有大量冷水的缸中,同时用木棍搅拌,使膏药在水中成带状,说明火毒已去,等膏药冷却凝结时,制成l~3斤的四块,浸泡3~7天或更长时间,并每天更换新水数次。

74 第五步:摊贴 摊贴前:先将己去火毒的药膏置于锅内,微火加热溶化,并使水汽去尽,当高温降70℃~80℃时,将树脂类及其它细粉药加入搅匀,膏药温度在40℃左右时,再加香窜药及珍贵细料搅匀成膏。

75 摊涂:左手持膏药布,右手用小木棍挑起一定量的膏药,置于膏药布的中央进行摊涂,摊涂时左手持膏药布,至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膏药则是逆时针方向摊涂,这样可以摊成圆形的膏药。

76 第三节 基质的制法及应用 把香油倒入锅中,文火加温炼油,当油温增高时,锅内开始出现青烟,逐渐转变为黑色浓烟,进而出现白色浓烟。这时锅内出现许多油花,并向锅中央集中,需立即做滴水成珠试验,到位后,再用武火炼油3~5分钟停火,稍冷后下丹,

77 油丹化合反应结束后,做老嫩试验,成功后将膏油倾入冷水中,制成条状,浸泡3~7日,去火毒,取基质放火锅内微火加温去冷气,去尽后,停火降温,膏温降至70℃度时,将药粉加入搅匀成膏。

78 第四节 膏药使用方法 与常贴部位 1.使用方法 贴药前先将患部用温水洗净,然后根据患处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膏药。揭去膏药薄膜,剪去四角,用微火加温软化,贴于患部。

79 夏季7天换药一次,冬季10天换药一次,贴后3天把药取下加热搅匀再贴,特殊病根据需要决定贴药部位及时间。

80 2.常贴部位 1.头痛—太阳穴, 2.面神经麻痹—阳白、太阳、下关、颊车、颧髎、地仓、乳突孔, 3.腮腺炎—面颊部,
4. 颈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患部, 5.扁桃体炎—颈前两侧扁桃体位置,

81 6.乳腺炎、乳腺增生—患部 7.疤痕—患部 8.烧、烫伤—患部 9.附件炎—压痛点 10.阑尾炎—麦氏点 11.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 12.痔疮—肚脐 13.溃疡久不收口—患部

82 14.支气管炎—膻中、肺俞、大椎, 15.肺炎、肺结核—肺体表投影部, 16.胃病—中脘、胃俞、脾俞, 17.肝病—肝区相应部, 18.肾病—双侧肾区, 19.小肠病—气海、关元, 20.糖尿病—双侧肾区,

83 21.高血压—双侧涌泉穴 22.阳痿—肚脐 23.习惯性流产—肚脐 24.各种癌症—相应胸、腹、背部 25.小儿腹泻—肚脐 26.小儿遗尿—肚脐 27.小儿流涎—肚脐

84 28.颈椎病—大椎穴上部位 29.肩周炎—喙突、肱骨大/小结节、肩胛提肌、压痛部位 30.肘关节病—肱骨内外上髁压痛点 31.腕关节病—压痛点 32.强直性脊柱炎—患部 3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部(以CT为准)

85 34.腰三根突综合症—压痛部位 35.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压痛明显处 36.股骨头坏死—体表投影部位 37.退行性膝关节炎----内外侧副韧带、髌上压痛点、双侧膝眼 38.小腿三头肌损伤—压痛明显处 39.足跟痛—患处 40.扭伤、挫伤、骨折、骨质增生、风湿—患处

86 第五节 膏药应用及注意事项 1.对膏药有过敏者,(如出现皮疹、瘙痒等)应停止使用,严重过敏者,可用抗过敏药物; 2.孕妇慎用膏药外贴于腹部和腰骶部,禁用芳香走窜类药物外贴; 3.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敷贴时间也不宜过长。

87 4.膏药贴前需加温烘软,但要注意药物温度,防止烫伤。
5.按规定的时间更换膏药,外用药物勿内服。 6.贴用膏药时不应影响其它药物治疗。 7.膏药保存阴凉干燥处,防止潮湿霉变和过热溶化。

88 第三章 膏药的临床应用

89 第一节 腰复康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益精填髓,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
第一节 腰复康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益精填髓,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 兼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腿痛。

90 处方A: (1)生川乌50g,生草乌50g,生半夏50g,木香30g,细辛45g,丁香30g,肉桂30g, 白芥子30g,元胡45g,三七30g,蜈蚣30g,全虫30g,炮山甲45g。

91 (2)乳香45g,没药45g,血竭30g,儿茶30g。 (3)冰片30g,樟脑45g,月桂氮酮70ml。

92 B:(1)川芎50g,赤芍50g,白芍50g, 灵仙60g,当归45g,怀牛膝50g,葛根45g,苍术30g,防风30g,防已30g,羌活40g,独活40g,秦艽45g,骨碎补50g,鸡血藤90g,狗脊骨50g,萆薢30g,干姜45g,黄芪60g,生首乌60g,川断50g。

93 (2)龟板30g,乌梢蛇60g,地龙30g。 (3)马钱子60g,桃仁45g,木瓜45g,米壳40g。 (4)伸筋草50g,透骨草60g,红花45g,麻黄60g,杜仲45g,五加皮30g,桂枝90g苏叶30g。

94 C:香油7斤,桐油3斤;黄丹2300g。制法: (1)油炸B药 (2)炼油 (3)下丹成膏 (4) 去火毒 (5)摊贴

95 第二节 颈复康膏 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涤痰化瘀。 主治:颈椎病

96 处方A:生草乌60g,生川乌60g,细辛45g,花椒30g,三七30g,全虫30g,蜈蚣30g,土 元50g,白芥子30g,自然铜30g, 生乳香45g ,生没药45g, 血竭30g,樟脑45g,儿茶30g,冰片30g,月桂氮酮60ml。

97 B 骨碎补50g,狗脊骨50g,灵仙90g,川牛夕50g,葛根90g,白芍50g,赤芍50g, 川芎50g,当归45g,黄芪60g,鸡血藤90g,秦艽45g,羌活40g,防已30g,穿山龙50g,姜黄50g,丹参50g,红花45g,伸筋草50g,透骨草50g,桂枝90g,马钱子60g,桃仁45g,木瓜45g,地龙45g,鳖甲30g。

98 C:香油4斤,黄丹1000g。

99 第三节 风湿膏 功效: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100 处方A;生川乌60g,乳香45g,生没药45g,白芥子30g,三七30g,土元30g,全虫30g,血竭30g,儿茶30g,蜈蚣30g,樟脑30g,冰片30g,月桂氮酮70ml。

101 B:马钱子500g,雷公藤100g,当归100g,豨莶草100g,生地100g,萆薢100g,桂枝100g,秦艽100g 乌梢蛇60g。
C:香油3斤,黄丹1250g。

102 功效:补肾强骨,软坚散结,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
第四节 骨刺膏 功效:补肾强骨,软坚散结,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

103 处方A:生南星45g,三七50g,全虫30g,蜈蚣30g,土元20g,元胡58g,生乳香30g,生没药30g,血竭30g,儿茶30g,鹿角胶30g,樟脑30g,冰片30g。月桂氮酮60ml。

104 B:大黄45g,蚤休45g,川芎60g,灵仙90g,鸡血藤90g,川断60g,生地45g,骨碎补90g,白芍60g,木瓜60g,牛膝60,枸杞60g,大云60g,防己30g,马钱子60g,桃仁45g,透骨草60g,桑寄生60g。 C:香油8斤、黄丹2000g。

105 第五节 骨伤膏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 主治:扭伤、挫伤、骨折

106 处方A:生川乌50g,生草乌50g,生半夏50g,土元50g,三七30g,丁香30s,白胡椒30g,细辛45g,生乳香45g,生没药45g,血竭30g,儿茶30g,冰片30g,樟脑45g。

107 B: 山楂500g,川断60g,骨碎补g0g,山栀子300g,白及100g,红花45g,当归45g,五加皮60g,枸杞60g,杜仲60g。
C:香油5斤,黄丹750g。

108 第六节 乳癖膏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乳房纤维瘤,乳腺增生。
第六节 乳癖膏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乳房纤维瘤,乳腺增生。 处方A:生乳香50g;生白芥子60g,浙贝母50g,炮山甲50g,元胡50g,守宫30g,鹿胶30g,冰片30g,樟脑50g,月桂氮酮20ml。

109 B:柴胡30g,香附子50g,郁金50g,青皮30g,当归30g,赤芍50g,桃仁30g,丹参90g,三棱30g,莪术50g,王不留90g,海藻90g,昆布90g,夏枯草60g,瓜蒌90g,蒲公英60g,山慈菇30g,路路通30g,淫羊藿30g。 C:香油1500毫升,黄丹750g。

110 第七节 降压膏 功效:引火归元,平衡阴阳。 主治:各型高血压。 处方A:蜈蚣30g,肉桂50g,细辛50g,冰片30g,月桂氮酮15ml。 B:附片50g,干姜100g, 川芎60g,怀牛膝100g,蓖麻子60g 桃仁50g 山栀50g。

111 C:香油600毫升,黄丹300g,三棱50g,莪术50g,王不留行90g,海藻90g,昆布90g,夏枯草60g, 瓜蒌g0g 公英60g,山慈菇30g,路路通50g,淫阳藿30g。
D:香油1500毫升,黄丹750g。

112 处方A :肉桂100g,细辛100g,花椒100g,阳起石60g,丁香30g,蜈蚣30g,月桂氮酮15ml。
第八节 壮阳膏 功效:壮阳,强肾、固精。 主治: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 处方A :肉桂100g,细辛100g,花椒100g,阳起石60g,丁香30g,蜈蚣30g,月桂氮酮15ml。

113 B:附片20g,干姜100g,淫阳藿100g,大云30g 菟丝子30g 枸杞50g 熟地30g,枣仁30g,川芎20 蛇床子40g,巴戟天50g,金樱子100g,白芍30g,当归45g,桂枝100g,骨碎补30g,枸杞30g,川断30g,杜仲30g,牛膝30g。 C:香油2斤,黄丹500g。

114 第九节 痔疮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炎症水肿出血。
第九节 痔疮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炎症水肿出血。 处方A:炮山甲40g,元胡40g,生乳香30g,生没药30g,五倍子30g,细辛30g,三七30g,血竭30g,白芥子30g,冰片30g,樟脑60g。

115 B:郁金40g,秦艽40g,黄连40g,黄芩40g,黄柏40g,山楂40g,大黄30g,防风30g,泽泻30g,侧柏叶30g,地榆30g,玄参30g,生地30g,当归40g,枳壳30g,茜草30g,花粉30g,桃仁30g,赤芍30g,槐米60g,二花60g C:香油2斤,黄丹500g

116 第十节 降糖贴膏 功效:补肝益肾,健脾祛湿。 主治:糖尿病。
第十节 降糖贴膏 功效:补肝益肾,健脾祛湿。 主治:糖尿病。 处方A:熟地240g,山芋40g,山药40g,茯苓30g,泽泻30g,丹皮30g,怀牛膝40g,苡米30g,白术50g,花粉60g,知母60g,苍术40g,木瓜40g,乌梅40g,山楂60g,元参60g,南瓜干100g,月桂氮酮10ml。 B:香油500毫升,黄丹250g

117 主治:老年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处方A :白芥子75g,生半夏50g,生南星50g,细辛30g,
第十一节 平喘膏 功效:宣肺止咳,益肾平喘。 主治:老年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处方A :白芥子75g,生半夏50g,生南星50g,细辛30g, 肉桂15g,冰片10g,月桂氮酮15ml。

118 B:麻黄30g,杏仁50g,前胡50g,苏子50g,地龙75g,巴戟天50g,五味子30g,莱菔子30g,丹参30g,桔梗50g,百部75g,款冬花75g。
C:香油1000ml,黄丹500g

119 第十二节 胃复康 功效:温补脾胃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道应激综合征。
第十二节 胃复康 功效:温补脾胃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道应激综合征。 处方A:吴芋30g,大茴香30g,小茴香30g,元胡30g,砂仁30g,三七30g,木香15g,乌贼骨30g,九香虫30g,鸡内金30g,冰片20g,樟脑20g,月桂氮酮15ml。

120 B:杜仲30g,玄参30g, 当归30g,白芍30g,生地30g,牛膝30g,川断30g,乌药50g,枳实15g,白及30g,大云30g,白芷30g。 C:香油2斤,黄丹500g。

121 第十三节 牵正膏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 A:肉桂100g,细辛150g,马钱子300g,月桂氮酮20ml。
第十三节 牵正膏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 A:肉桂100g,细辛150g,马钱子300g,月桂氮酮20ml。 B:川芎150g,荆芥200g,防风200g,蓖麻子300g。 C:香油1500g,黄丹750g。

122 处方A:乳香30g, 寒水石45g,儿茶20g,珍珠10g,冰片30g。
第十四节 烧烫伤膏 功效:清热凉血,收敛生肌。 主治:Ⅰ °Ⅱ °Ⅲ°烧伤。 处方A:乳香30g, 寒水石45g,儿茶20g,珍珠10g,冰片30g。

123 B:当归60g,黄连30g,紫草25g,生地90g,蒲公英30g,生大黄45g。
C:香油5公斤。

124 处方B;上方加蜂腊60g。 使用方法:烧伤后4~8天(先用方A)纱布蘸药油湿敷患处,结痂后使用方B。如果有炎症或痂没结好,禁用脱痂药。

125 第十五节 瘢痕膏 功效:祛瘀通络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
第十五节 瘢痕膏 功效:祛瘀通络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 处方A:青黛17g,藤黄17g,硼砂11g, 蜈蚣17条,全虫17g,马钱子33g,生草乌17g,生川乌g ,洋金花33g,炮山甲17g,三七33g,月桂氮酮20ml。

126 B:白果33g, 透骨草33g,蜂房33g,百部66g,皂刺66g,斑螫17g,大枫子66g,杏仁33g,白及33g, 凤仙花33g,大黄66g。
C:香油2斤,桐油1斤,松香60g, 黄丹750g。

127 第十六节 化核膏 功效:化痰祛瘀,软坚散结。 主治:颈部淋巴结核,乳房结核,子宫肌瘤,附件囊肿。
第十六节 化核膏 功效:化痰祛瘀,软坚散结。 主治:颈部淋巴结核,乳房结核,子宫肌瘤,附件囊肿。 处方A:甘遂、南星、生半夏、猫爪草各30g,僵蚕12g,白芥子15g,藤黄18g,朴硝21g,月桂氮酮5ml。

128 B:麻黄12g,大戟12g ,桃仁30g,桂枝30g。 C:香油500ml,黄蜡30g。

129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消瘦,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腹泻,遗尿,流涎等。
第十七节 宝宝灵膏 功效:温阳健脾,益气强身。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消瘦,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腹泻,遗尿,流涎等。

130 处方A:丁香20g,吴茱萸30g,白胡椒30g,小茴香30g,木香20g,九香虫30g,益智仁30g,砂仁20g,鸡内金30g,月桂氮酮15ml。

131 B:黄芪60g,当归30g,防风30g,党参40g,白术30g,茯苓30g,甘草20g,陈皮20g,附片30g,干姜30g,山药30g,白扁豆40g。
C:香油1公斤,黄丹500 g

132 第十八节固经膏 功效:疏肝养血,益气补肾,凉血止血。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等。 处方A:三七30g,元胡30g,阿胶30g,樟脑20g,冰片20g,月桂氮酮5ml。

133 香附20g,甘草10g,当归30g,黄芪45g,川芎20g,白及30g,
B:柴胡20g,赤白芍40g, 香附20g,甘草10g,当归30g,黄芪45g,川芎20g,白及30g, 生地40g,熟地40g,党参45g,白术30g,茯苓30g,枳壳20g 川断30g,杜仲30g,菟丝子40g。

134 桑寄生90g,巴戟天30g,丹皮30g,山桅20g,知母30g,黄柏30g,麦冬30g,地骨皮30g,地榆45g。
C:香油2斤,黄丹500g

135 第四章 传统膏药配方精选

136 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腿疼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
第一节 蠲痹风湿膏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腿疼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

137 处方A:樟脑、轻粉、儿茶、丁香、乳香、没药、血竭、樟脑各5g,木香、肉桂、生川乌、生草乌、小香、细辛、洋金花各10g,月桂氮酮10ml。

138 B:青皮、大风子、芍药、乌药、牛夕、羌活。骨碎补、灵仙、川断、桃仁。附片、川芎、僵蚕、蛇床子、当归、青风藤、辣椒各10g
C:香油2400ml,黄丹1200g。

139 第二节 止痛膏 功效:驱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寒湿痿痹,筋骨拘挛,关节疼痛。
处方:生川乌150g,生草乌150g, 生南星150g,洋金花(或果实)150g,细辛50g, 松节油150g,麻油2000g,黄丹1000g。

140 主治:男女虚弱百损,男性阳痿早泄,精子减少,死精,性功能低下。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性冷淡。
第三节 回春益寿膏 功效:益气养血,温肾生精。 主治:男女虚弱百损,男性阳痿早泄,精子减少,死精,性功能低下。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性冷淡。

141 处方:制附片30g,小茴香30g,马钱子30g,菟丝子30g, 蛇床子30g;川芎30g,川椒30g,广木香30g,火麻仁30g,吴茱萸15g,生川乌15g,生草乌5g 白及30g,公丁香30g,干姜30g,基质1300g。

142 主治: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
第四节 健牌和胃膏 功效:温阳健脾 主治: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

143 处方:当归125g,乳香31g,白芷125g,没药31g,乌药125g,肉桂31g,小茴香125g,母丁香31g,木香125g,大茴香125g,香附子125g,基质3000g。

144 第五节 益肝膏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肝区痛。

145 处方:桃仁100g, 红花60g,三棱100g,莪术100g,枳实100g,夏枯草100g,阿魏60g,姜黄100g,丁香60g,细辛50g,青黛100g,甲珠60g,当归100g,蜈蚣10g,冰片20g,基质3000g。

146 第六节肝硬化膏药 功效:软坚散结,活血利尿。 主治:肝硬化腹水。 处方:川芎50g,莪术50g,元胡50g,郁金50g,枳壳50g,玉片50g,当归50g,赤芍50g,大黄50g, 红药子50g,丹参100g,商陆30g,茯苓50g,姜黄50g,

147 芙蓉叶50g,生南星50g, 生乳香50g,生没药50g,雄黄20g,花粉50g,黄柏50g,生甘遂50g,冰片20g,基质3200g。

148 第七节 乳腺增生膏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乳腺增生

149 处方:当归120g,三棱50g,莪术50g,生乳香50g,生没药50g,肉桂30g,白芷50g,生川乌50g,细辛50g,生马钱子60g,生白芥子60g,贝母50g,炮山甲50g,冰片30g,樟脑50g,基质3200g。

150 第八节 头痛膏 功效:散寒祛风,温阳止痛。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偏头痛。

151 处方:细辛、白芷、川芎、生南星、蒿本、牙皂、生乳香、生没药、防风、羌活、蔓荆子、当归、甘草、冰片各30g,基质1600g。

152 第九节 速效黑膏药 功效:散寒祛湿,活血通络。 主治:骨折、扭挫伤后遗症及劳损。风寒湿邪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

153 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全虫、蜈蚣、乳香、没药、红花、血竭、山甲各10g,生马钱子50g,透骨草30g,香油2斤,黄丹500g。

154 第十节 拔毒生肌膏 功效:温阳收敛 主治:各种疮疡。 处方:肉桂、当归、川芎、黄芪、白芷、白蔹、杏仁、乳香、没药各10g,露蜂房12g,香油500ml,黄丹250 g。

155 第十一节 骨刺膏 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

156 处方:当归、红花、川芎、防风、天麻、川断、川牛膝、秦艽、乳香、没药、五加皮、灵仙、羌活各5g,生南星、生大黄各10g香油500 ml,黄丹250 g。

157 第十二节 活血膏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扭伤,挫伤。

158 处方A :生半夏30g,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细辛30g,土元30g,乳香30g,没药30g,血竭30g,儿茶30g,冰片20g,樟脑30g。

159 B:山栀子100g,白芷100 g ,红花30g,当归30g。 C:香油3斤,黄丹250g。

160 第十三节 腰痛膏 功效:活血化瘀,强腰补肾。 主治:肝肾亏损,跌打损伤引起的腰痛。 处方A:南星200g,没药150 g 乳香150g,血竭150g,儿茶150 g ,丁香100g,胡椒100g,元胡100g,冰片30g,樟脑45g,月桂氮酮60ml。

161 B:川断200g,大戟100g,狗脊300 g,透骨草300g,桃仁200 g,麻黄150g, 山楂300g, 桑寄生200g,山栀100s,香油8斤,黄丹2000g。

162 第十四节 复骨膏 功效:活血通络,补肾壮骨。 主治:股骨头坏死

163 处方A:生草乌、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各10g,生白附、土元、马钱子各50g,肉桂、炮姜、细辛、生乳香、 生没药、 阿魏、守宫、血竭、儿茶、樟脑、冰片、各30g,炮山甲、元胡各45g。

164 B:当归、丹参、鸡血藤、独活各100g, 甘草、香附、地龙各30g,威灵仙、川续断、骨碎补、生地、千年健、川牛膝各60g,桂枝90g,香油4斤,黄丹1000g。

165 主治:妊娠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习惯性流产。
第十五节 保胎膏 功效:益气补血,保育胎元。 主治:妊娠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习惯性流产。

166 处方:当归30g,益母草30g,黄芩30g,生地240g,白术20g,川断20g,甘草10g,白芍15g,黄芪15 g,大云18g,龙骨30g,香油1000ml,黄丹500 g。

167 第十六节 骨伤特效膏药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扭伤,挫伤等。
第十六节 骨伤特效膏药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扭伤,挫伤等。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山栀、生黄柏、生半夏、五倍子、土元各100g,三七、生乳香、生没药、生马钱子、血竭、儿茶各60g。 使用方法:上药研细面,醋煮贴患处。

168 第十七节 骨癌膏 功效:排脓消肿,敛疮生肌。 主治: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脓肿,化脓性关节炎,溃疡性脉管炎及各种伤口化脓性炎症。 处方:海浮石150 g,铜绿200 g,铅粉150g,香油2000ml,黄蜡100 g。

169 第十八节 接骨散 功效:活血消肿,接骨续筋。 主治:骨折,四肢闭合性骨折。
第十八节 接骨散 功效:活血消肿,接骨续筋。 主治:骨折,四肢闭合性骨折。 处方:山楂500 g,续断、丁香、白胡椒、乳香、没药、山栀各30 g。 使用方法。取本品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手法复位后,视肿胀面积大小,均匀敷于患处,再以小夹板固定。干后仍不止痛,可再用白酒湿润。

170 第十九节 生肌玉红膏 功效:活血养血,敛疮生肌。 主治:疮疡溃烂,久不敛口
处方:紫草90g,血竭180g,当归90g,甘草54g,麻子油40ml,轻粉180g,白蜡90g。

171 第二十节 小儿止泻膏 功效:温阳止泻 主治:小儿虚寒性腹泻
处方:吴茱萸90g,苍术90g,桂枝50g,枯矾50g,白胡椒30 g ,茯苓50 g,基质1000 g。

172 处方:益智仁100g,车前子60 g,甘草50 g,枸杞90 g,基质1000 g
第二十一节 小儿流涎膏 功效:补肺摄津 主治:小儿单纯流涎 处方:益智仁100g,车前子60 g,甘草50 g,枸杞90 g,基质1000 g

173 第二十二节 小儿遗尿膏 功效:温肾阳、止遗尿。 主治:小儿遗尿 处方:吴茱萸240 g,肉桂120 g,基质1000 g

174 第五章 一般疮、疡外用配方 第一节 一般疮、疡外用配方 第二节 拔毒生肌散 第三节 生肌散 第四节 外用止痛药水的配制
第五章 一般疮、疡外用配方 第一节 一般疮、疡外用配方 第二节 拔毒生肌散 第三节 生肌散 第四节 外用止痛药水的配制 第五节 三乌药酒的配制 第六节 外科常用膏药

175 第一节 一般疮、疡外用配方 功效:腐蚀。用于溃疡脓腐难去或脓不能自溃者。 组成:生黄芪15 g,穿山甲(妙)12 g,川芎15 g,当归30 g,皂角刺12 g。 用法:将上药研粉,取黄豆大小以清水调涂疮头上,外盖膏药。

176 第二节 拔毒生肌散 功效:提脓,拨毒生肌。用于溃疡腐向已尽,疮口不敛者。 组成:冰片3g,红升丹3 g 轻粉2 g 龙骨10 g;炉甘石15 g,黄丹10 g煅石膏15 g。 用法:将上药研细粉掺撒膏药上贴患处。

177 第三节 生肌散 功效:生肌收口。用于痈疽溃后,脓水将尽者。
组成:制炉甘石10 g,钟乳石10 g,滑石6 g,琥珀6 g,朱砂6 g ,冰片3 g。 用法:将上药研细粉掺撒膏药上贴患处。

178 制作方法:上药备齐在酒醋中浸泡7天,密封瓶口各用。
第四节 外用止痛药水的配制 功效: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筋络挛缩、骨肉酸痛、风湿麻木。 制作方法:上药备齐在酒醋中浸泡7天,密封瓶口各用。

179 组成:生川乌120g,生草乌120 g,羌活120g,独活120 g ,生半夏120 g,生栀子120 g ,生大黄120 g ,路路通120 g,生蒲黄90 g,樟脑90 g,苏木90 g,赤芍60 g,红花60 g,生南星60 g,白酒10000 g ,米醋2500 g。 用法:患处热敷或熏洗后用棉花蘸本品在患处轻擦(1日3~5次)

180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乌蛇各80 g,田七、马钱子、血竭各50 g,海风藤、青风藤、鸡血藤各60 g,羌活、 独活、川木瓜、葛根各60 g。
第五节 三乌药酒的配制 功效:活血、通络、镇痛。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乌蛇各80 g,田七、马钱子、血竭各50 g,海风藤、青风藤、鸡血藤各60 g,羌活、 独活、川木瓜、葛根各60 g。

181 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及肌肉酸痛等疾病。
制作方法:先将川、草乌切片晒干,再用400 g蜂蜜煎熬。马钱子用童便浸泡一周,然后取出用植物油炼成黄色,然后和其它剩余药物一起捣碎混合加水2000ml煎熬,浓缩到

182 500ml左右,滤出药渣再加水2000ml,再浓缩成500ml。把浓缩的两次药液1000。1加白酒1000~1500ml(最好用高梁酒)入瓶密封备用。

183 第六节 外科常用膏药 1.如意金黄散 组成:南星、陈皮、苍术各600g,黄柏1500g,甘草60s,白芷1500g,天花粉3000g,厚朴600g,大黄1500g,研细末,加水调敷。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热毒疮病及跌扑损伤等。

184 2.五龙膏 组成;五龙草、金银花、豨莶草、车前草、陈小粉,前4味用鲜草,另加盐0.6g~0.9g,共捣成稠糊状外敷。如用干草研末,则用陈醋凋敷。 功用:清热拔脓。 主治;痈疽阳证,疮疡肿毒,肿病未溃破时。

185 3.四虎散 组成:草乌、狼毒、半夏、南星合等份,共研细末,同猪脑一同捣匀,外敷。 功用;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瘟疫阴证。

186 4.二青散 组成:青黛、黄柏、白蔹、白薇、白芷、白及、白鲜皮、朴硝各30 g,青霉、天花粉各90g,大黄120g、共研细末,用食醋和白蜜调匀外敷。 功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主治;一切疮病初起;红肿热痛未成脓时。

187 5.离宫锭子 组成;血竭9g,朱砂6g,胆矾9g,京墨30g,蟾酥9g,麝香4.5g, 研末,凉水调成锭,凉水磨浓涂敷。 功用;活血散瘀,拔毒消肿。 主治: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的深部脓疡。

188 6.二味拔毒散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所致的疮疡、红肿痛相兼的皮肤病,如疥疮、痱子、痤疮等。
组成;明雄黄、白矾各等份.共研细末,茶水调敷。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所致的疮疡、红肿痛相兼的皮肤病,如疥疮、痱子、痤疮等。

189 7.回阳玉龙散 组成:军姜(姜用大黄制成)90g,肉桂15g、赤芍90 g,南星30g,草乌90 g,白芷30g,共研细末,热酒调敷。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阴证、寒证之痈疽、流注、冷痛痹症、手足麻木、筋骨疼痛。

190 8.冲和膏 组成:紫荆皮150 g,独活90g,白芷90 g,赤芍60 g,石菖蒲45g,共研细末,用葱汤或热黄酒或凡士林调敷。
功用;行气疏风,活血定痛,化瘀消肿,散寒软坚。 主治;热毒红肿赤晕不消者。

191 9.神效千槌膏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主治:疮病丹毒初起,瘰疬,臁疮等证。

192 组成:土木鳖(去壳)5个,白嫩松香(拣净)120g,铜绿(研细)3 g,乳香6g,蓖麻子(去壳)21g,巴豆肉5粒,杏仁(去皮)3g,共置石臼内捣3000余下。即成膏,取起浸凉水中,用时用手捏成薄片,贴疮上用敷料包扎。

193 10.马齿苋膏 组成:马齿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对口发背丹毒。顽疮,臁疮,疼痛不收口(用马齿觅捣烂外敷,每日1换),湿癣白秃疮,梅毒。

194 本类方在制法上,凡是散剂均制成细粉备用,膏剂则研成细粉
后以茶水、米醋、葱汤、温酒等调成糊状贴敷。如意金黄散、冲和膏等许多散剂,常用蜂蜜、液体石蜡、凡士林之类制成软膏用较为方便。

195 11.风癣方 组成;苦参片30g,蛇床子30g,川椒目12g,明矾12g。 功用:开腠理,散风热,去红斑。
主治:风热疮,即斑疹、脱屑如糠秕之状,四周淡红色的急性皮肤病。

196 组成:独活9g,白芷9g,葱头7个,当归9g,甘草9g,加水煎汤,乘热洗或湿敷患处。再前再敷,连续 10多次。
12.葱归溻肿汤 组成:独活9g,白芷9g,葱头7个,当归9g,甘草9g,加水煎汤,乘热洗或湿敷患处。再前再敷,连续 10多次。 功用:温通气血,解毒消肿。 主治:紫暗塌陷而不痛的阴证疮疡。

197 13.万应膏 组成及制法: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大黄各15 g,将以上19味药浸于2.5㎏净香油内浸泡,时间是春季5天,夏季3天,秋季7天,冬季10天,

198 浸到期后,将药与香油置锅内,用微火炸到药枯浮起为止,离火片刻,用布袋滤去药渣。每500 g油内加入淀粉250 g,用桃枝或柳枝充分搅拌。达到黑亮如注,滴入水中回成为珠状为标准,将膏摊在薄的绵纸上即成。

199 组成:祛风化痰燥湿,活血止痛消肿。 主治:一切痈疽发病,对口,痰核流注等.

200 14.绀珠膏 组成及制法:乳香、没药各15 g,明雄黄12 g,血竭15 g,麝香3g,轻粉6g,共研细末。

201 制麻油:麻油500 g,加当归、本鳖子肉、知母、细辛、白芷、巴豆肉、山慈菇(打碎)、红芽大戟、续断各30 g,槐枝、柳枝各93cm,放在锅内浸21天后,煎至药枯,滤去药渣备用。

202 制松香:净嫩松香5000 g,捣为细末。另取柳、桃、桑、槐、芙蓉等五种树枝各2500g,切碎,放在大锅内加水煎成浓汁,过滤为头汁,再将药渣重加一次过滤为二汁。头汁和二汁各分为5份,每次用头汁1份煎沸。

203 加入松香末1000g,用槐柳枝搅拌,前至松香流回下水底为止。然后倒入二汁1份,乘热拉拔数10次,等待稍温时作成饼子备用。其余的4份药汁与松香制法相同。

204 将制麻油120 g煎沸。加入制松香500g,中等火力熔化,用柳枝搅拌,待松香化尽离火,再加入细药末69 g,搅拌均匀,倒于水中拉拔数10次,再换水浸泡备用。此即为绀珠膏。

205 功用;活血散寒,消肿定痛。 主治:一切据疽肿毒,流注顽臁,风寒湿痹,瘰疬乳痈,痰核,血风等疮,及头痛牙痛,腰腿痛等。 对未溃破的瘀血肿毒瘰疬,用绀珠膏时.视患处的大小加入魏香散1.5g~9g(乳香、没药、血竭各等分,阿魏、麝香各减半共研细末)。

206 15.陀僧膏 组成及制法;南陀僧(研末)600g,赤芍60g,全当归60g,乳香(去油研)15s,没药(去油研)15g,赤石脂(研)60g,苦参120g,百草霜(筛研)60g,桐油1000g,香油500g,

207 血竭(研)15g,儿茶(研)15g,川大黄250g。先将当归、赤芍、苦参、大黄4味加入油内煎枯,直到油滴入水中不散时,再加入陀僧末,用槐、柳枝搅拌.熬到滴水成珠时,将百草霜细细筛人,搅拌均匀,

208 再将其他药未筛入搅极匀,然后倒入水盆内,拉扯千余下即成,收贮在瓷盆内常用水浸泡备用。
功用:活血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收口。 主治:诸般恶疮,流注,跌扑损伤,金刃损伤等。

209 16.巴膏方 组成及制法;象皮18g,穿山甲18 g,山栀子80个,儿茶(研极细末)6g,人头发36g,血竭(研极细末)3g,朱砂(研极细末)9g,黄丹(飞)180g,香油2000g,桑、槐、桃、柳、杏枝各167cm。

210 先将以上5种树枝放在香油内前至药枯,将药渣捞出,次将象皮、穿山甲、人头发五味加入油内熬化,再加山栀煎枯,用细纱布滤去药渣。将油再倒入锅内煎

211 沸,然后离火片刻,每500g油中加黄丹180g,搅拌均匀,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时,将锅取起,加入血竭、儿茶、朱砂等末,搅拌使其融化,然后将药膏倒入冷水内,用手拉扯千余次,换水数次,拔去火气,用瓷罐收贮备用。

212 功用:化腐拔脓,活血生肌。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恶疮等。

213 17.绛珠膏 组成及制法:天麻子肉80粒,鸡子黄10个,麻油300g,血余15 g,黄丹(水飞)6 g,白蜡90g,血竭9g,朱砂6 g,轻粉、乳香、没药 各9g,儿茶9g,冰片3g,麝香15 g,珍珠9g。

214 先将麻油炸血余至焦枯,加入麻子肉、鸡子黄再炸枯去渣,加入白蜡熔化后离火片刻,加黄丹搅匀,最后将其余细药末调匀备用。
功用:去腐定痛,生肌收口。

215 18.加味太乙膏 组成及制法:白花、当归、赤芍、元参、肉桂、大黄、木鳖、生地各160g,没药、阿魏各9g,轻粉12g,黄丹1200g,乳香15 g,血余30g槐枝、柳枝各33cm。

216 将前8味药与槐枝、柳枝放入2500g麻油中浸泡3天~10天后,置入锅内用文火熬至药枯浮起,滤去药渣,加入血余,仍以微火熬至血余浮起,熔化呈膏状,然后每500g药油内缓缓加入黄丹200g,用较强的火力边搅边熬,至锅内冒白烟、发出香味时,

217 将火熄灭.膏的软硬要适度(硬加麻油,软加黄丹),待白烟冒尽,将锅离火,加入阿魏薄片,待其熔化再加入乳没、轻粉拌搅均匀。把膏倒入水中,搅拌成块,再换冷水浸少许,趁膏未冷,每250g膏拉拔100转,成为块状,又换冷水浸。用时取膏一块,烊化后摊贴患处。

218 功用:消肿止痛,清火解毒,生肌。 主治:阳证痈疽疮,风湿作痛。湿痰流注,水火烫伤,外伤,贴在患处。也可治疗男子遗精,女人白带,贴在脐下。

219 19.化紫腐霞膏 组成及制法:金顶砒1.5 g,潮脑3 g,螺蛳肉(用肉晒干为末)60g,轻粉9g,血竭9g,巴豆仁(研,用白仁)15g,共研细末,用时油调药贴患处。

220 功用:化腐拔毒溃脓。 主治:凡发背对口已成,但迟迟不腐脓不破溃的各种疮毒。

221 20.莹珠膏 组成及制法:白腊g0g,猪油脂300g,轻粉末、樟冰末各45g。将白腊、脂油放入锅内熔化.等稍温时加入轻粉、樟冰搅匀,待即将凝固时入冰片末30g,搅匀成膏,瓷罐贮藏备用。同时,先将甘草,

222 苦参各30g煎水,洗净患处,再贴此膏药;棍杖伤疮,将膏薄薄地摊于纸上贴敷.有灼热感后再换新药。杨梅疮加红粉6g;顽疮、乳岩加银燉30g。臁疮加龙骨12g。
功用:去腐,生肌,止痛。 主治:外伤感染,溃疡,杨梅疮。

223 21.外敷消肿止痛散 组成:生桂枝6g,赤芍10g,姜黄10g,自然铜10g,陈皮6g,生大黄6g,红花10g,川黄柏10g,薄荷6g,枳壳6g,白芷10g,桃仁10g。

224 功用主治:消肿止痛,主治伤后肢体肿痛。 用法:共研末,鸡蛋清调敷患处。

225 22.栀龙消肿膏 组成:黄栀子2份、泽兰2份、白芷2份,地龙1份、姜黄1份,冰片少许。

226 用法:以上诸药及冰片分别研细粉,分装封存。用时先将熟猪油或凡士林或蜂蜜加热,放入诸药粉调成糊状,掺少许冰片粉调匀。摊于纱布上,敷患处,绷带包扎。若有骨折,外加夹板或石膏固定。2~3日换药1次。

227 功用主治:活血消瘀,消肿止痛。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引起的软组织肿胀疼病,功能受限者;骨折早期,局部瘀肿,甚则出现张力性水泡者(有张力性水泡或皮肤擦伤者必须用蜂蜜调〕

228 23.消肿止痛膏 组成:五灵脂500g,甲珠150g,大黄150g,栀子150g,乳香100g,没药100g,桃仁100g,红花100g,合欢皮100g。 功用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散结。治疗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等症。

229 用法:共为极细面,炼蜂蜜调膏,临用涂布贴患处。
特点与体会:用本方药治疗跌打损伤,肿胀疼痛,瘀血凝聚,青紫瘀斑难消者,疗效迅速,每于敷药后45分钟左右,疼痛渐减,肿胀渐消。

230 24.消肿膏 组成:大黄10g,白芥子10g,生地10g,黄柏10g,乌药10g,熟石灰10g,血竭10g,儿茶10g,川黄柏15g,木鳖子15g,半夏15g,

231 骨碎补15g,丹参15g,红花15g,自然铜15g,南星15g,降香15g,黄芩15g,香附15g,赤勺15g,木香25g,乳香25g,桃仁25g,刘寄奴25g,当归25g。

232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用于一切跌仆损伤,肢体肿胀疼痛。特别是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后,外敷消肿膏,再以夹板局部外固定。次日调整夹板时,更换消肿膏3~5次.

233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或消肿膏合剂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敷于患处。

234 组成:熟石膏1500g,炉甘石2500g,生石膏1000g,甘草250g,冰片100g,各研成细末,凡士林10000g。
25.生肌散软膏 组成:熟石膏1500g,炉甘石2500g,生石膏1000g,甘草250g,冰片100g,各研成细末,凡士林10000g。

235 功用:主治新旧创伤感染,腐肉已尽的溃疡创面,或皮肤张力性水泡,新鲜刀剑伤或手术后创口裂开。急性炎症或腐肉末尽忌用。

236 用法:配制时先将甘草加水1000毫升,煎煮浓缩成300毫升,加入生石膏混合后晒干研末,再以热石膏、炉甘石及冰片一起加入凡士林(火上溶
解)均匀搅拌,调成软膏备用。

237 组成:生黄柏、生大黄、斑漆、蒲公英、风尾草、青骨藤、合欢皮、薄荷、利桐皮、冬青叶、川断,共为细末,蜂蜜水调成糊状外敷。
26.祛瘀消肿止痛膏 组成:生黄柏、生大黄、斑漆、蒲公英、风尾草、青骨藤、合欢皮、薄荷、利桐皮、冬青叶、川断,共为细末,蜂蜜水调成糊状外敷。

238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一切闭合性损伤,骨折、脱位整复固定后,早期外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239 活血散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贝母,羌活,南木香,厚朴,川乌,白芷,紫荆皮,生香附,炒小茴,甲珠,煅自然铜,独活,续断,川芎,木瓜,上安桂,当归。

240 功用主治:止血舒筋,活血散瘀,理气镇痛。用于久伤不愈,经血不和,创伤出血,伤后肿胀,疼痛瘀血。
用法:共研成末,开水冲调成糊状外敷。

241 白药膏 组成:煅石膏粉 500g,凡士林 60g,麻油(生) 60g。 功用主治:凉血祛瘀,止痛生肌,用于新伤积瘀,或积瘀化热红肿痛者。

242 用法:用麻油(生)将凡士林并入溶化,放入煅石膏粉,调匀成膏,备用。将白药膏涂在油纸或纱布上,敷患处,每天换药一次。

243 三杰膏 组成:炉甘石4.5g,乳香3g,没药3g,麻油100毫升。 功用:促进慢性溃疡的上皮快速生长。

244 将麻油加热至沸,入炉甘石煎熬搅拌半小时后起锅,将乳没粉末加入油内搅半小时,以四层细纱布滤过后,加黄腊(冬季10g,夏季15g)。将此膏摊于纱布上敷于创面,每3天更换一次。

245 三色敷药 组成:紫荆皮(炒黑)240g,黄金子(去衣、炒黑)240g,全当归60g,赤芍60g,丹参60g,牛膝60g,片姜黄60g,五加皮60g,木瓜60g,羌活60g,独活60g.白芷60g,威灵仙60g,防风60g,防已60g,天花粉60g,川芎30g,秦艽30g,连翘21g,甘草18g,番木鳖60g。

246 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或蜂蜜调和如厚糊状,置缸内备用。使用时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 3~0
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或蜂蜜调和如厚糊状,置缸内备用。使用时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3~0.4公分厚,上盖桑皮纸一层,敷于患处。隔3-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如凉血清热的金黄膏,护肤生肌的红玉膏等或桂麝丹、接骨丹等掺药。

247 药名以三色为原由药铺加工时,黄金子捣去衣膜,炒成黑色,研末为一包,紫荆皮微炒为紫色,研末后作另一包,其他药物研末后合为三包、即药铺加工后的原料是三包不同颜色的药末,因此原名三色末药,自行混合均匀并用饴糖调制后成药膏,仍称三色敷药。

248 驳骨散 组成:田七粉 30g,制自然铜 30 g,白术 30g,黄栀子15g,红花15g,白芨15g,大黄15g.龙骨18g,乳香21g,没药21g。

249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用于骨折中后期。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用蜜糖,开水调敷患处,三天换药一次。

250 生肌肉红膏 方组:当归60g,甘草60g,白芷15g,红条紫草6g. 血竭12g,轻粉12g,麻油500g,白蜡120g。

251 功用主治:止痛生肌。用于创伤或感染者。 用法:用麻油将上药浓煎取付,入白蜡成膏。将药膏涂在纱布上敷伤口,每天换药一次。

252 跌打膏药 组成:田七240g,闹洋花180g,蓖麻子300g,羌活105g,升麻105g,北芪90g,红花90g,高良姜90g,生南星90g,皂角90g,细辛90g,麻黄90g,

253 川芎90g,北紫草90g,毛射香90g,石菖蒲90g,防风90g,当归90g,藁本90g,丹皮90g,生半夏 90g,桃仁 90g,荜拨 90g,没药90g,麻油(生油)20公斤,黄丹 7.5公斤,樟脑 1公斤,冰片 120g。

254 功用主治:祛风活血,舒筋活络,坚骨强筋,用于跌打肿痛,后期痹痛诸症。

255 用法:先将上述中药研成细粉末,用文武火将麻(生)油加温至270 °C左右,离火投黄丹,搅匀,搅拌30分钟左右,在药膏呈滴水成球状后,仍须继续搅拌,使药膏的温度下降,在降到80°C时投入药粉,继续搅拌,待药膏温度下降至50左右加入樟脑,冰片调匀成膏.备用。

256 紫连膏 组成:生黄连60g,生黄柏50g,生地100g,当归100g,紫草50g,冰片10g,凡士林1000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用于一切溃疡,烫伤。烧伤外涂创面。

257 用法:先将黄连、黄柏、生地、当归放入凡士林中,文火煎热至黄柏成枯黄色再缓慢放入紫草,约15分钟至凡士林成紫红色将药渣过滤,待凡士林冷却冻结之前,将冰片研成细末放人搅匀即成,也可制成油纱布。

258 组成:蜜通花根500g,泡酒2公斤,早晚服10毫升。 主治:慢性骨髓炎,骨结核。
骨髓炎、骨结核方 组成:蜜通花根500g,泡酒2公斤,早晚服10毫升。 主治:慢性骨髓炎,骨结核。

259 当有溃疡,窦道时配合紫连膏外敷,有死骨时手术取除后用此药,本药服药时间不限,直至骨髓炎症状消失后3~6月。

260 蟹墨膏 组成:螃蟹4只,古墨粉60g,麝香10g,炒地龙30g,蜈蚣210g,全蝎15g。 功用主治:功能 清热祛风,解散结滞.消肿止痛,主治膝关节损伤,感染,结核等。

261 用法:螃蟹捣成泥状,除麝香外的其他药均研成细末,再用研钵磨细麝香,然后加香油适量,最好把上药调匀成软膏。使用时,取适量药膏,平摊于二层麻纸上,敷于患处,用绷带包扎、胶布粘好。4日换药1次,一般5~6次即可。若皮肤过敏者,可在伤部先放纱布一块,然后再敷药。

262 骨疽膏 组成:归尾、赤芍、生地、红花、桃仁、木香、樟脑、松香、煅象皮、五加皮、梅片、青黛、炒黄丹、防风、白芷、荆芥、懒蛤蟆、茶油、麻油。

263 用法:根据伤口大小,摊在棉纸上贴患部。每日2次.将药放入茶油中煎炸,药物中心焦枯后,过滤药渣制成膏药,摊于棉纸上,待炽热后敷贴患处。

264 祛痹散 组成:榕树须、铁树根、两面针等份。
用法:共研成细末,另加入适量鳝鱼血,症状比较严重的加麝香少许,调拌均匀用纱布包裹涂擦患处,每周2~3次,每次保持药性12小时。

265 软骨膏 组成:牛角炭,血余炭,火麻炭,生半夏,生南星,穿山甲,巴豆霜。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加醋放锅内熬煮。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熬成糊状后,将锅提高炉火,倒入瓷坛内盖好备用。用时将药膏摊于油纸或纱布上,贴患处。如果皮肤不发痒,可贴两天,用红外线照射15~25分钟后取下药膏.还可将药膏溶于水中进行熏洗,一日2次,每次20~30分钟。

266 消瘀散 组成:当归尾、姜黄、紫荆皮各2份,细辛、大黄、制川乌、皂角、肉桂、透骨草、丁香、白芷、红花各1份,薄荷脑0.2份。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皮下青紫或瘀血,疼痛难忍。

267 用法:先将以上选药研细末、以75%酒精或凡士林调成软膏备用。使用时,先将软膏摊在纱布上,厚约2~3mm,敷贴于伤处,每2~4天换药一次。

268 消肿膏 组成:当归60g,川红花24g,川黄柏30g,赤芍30g,公丁香30g,生半夏30g,山奈30g,升麻30g,生草乌15g,防风75g,白芷30g,官桂24g,干姜24g,紫金皮60g。共研细末后,秤匀分量。

269 用法:取消肿粉80~100g用水拌成半稠状,放入10滴酒精,10g凡士林拌匀,涂于纱布上即可。用上述的纱布敷于患部,2~3天调换1次。

270 清凉膏 组成:当归30g,紫草6g,大黄粉120g,麻油500g,黄腊150g。
功用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局部瘀肿,红热者。 用法:将当归、紫草浸麻油内(春秋浸4天,夏浸2天,冬浸7天),后取药油煎熬至药呈黄褐色(不可焦黑),去药渣,加入黄腊成膏,待膏冷凝固后才将大黄粉拌入即成清凉膏。

271 活络愈伤膏 组成:①膏药肉方:当归120g,牙皂60g,生姜120g,川芎60g,防风60g,赤芍120g,苏木120g,生地120g,羌活60g,独活60g,红花60g.桂枝60g,桑枝60g,三棱120g,莪术120g,麻油80公斤,广丹10公斤。 制法:上药浸油内,冬季10天.夏季4天,春秋季7天后在锅内煎熬至药全部焦黑时去药渣,再将油煎至滴水成珠,然后下丹制成膏药内。

272 ②药末方:制阿魏500g,升麻500g,白芷200g.生南星200g,生白附子200g,羌活200g,独活200g,防风200g,制乳香200g,制没药200g,肉桂200g,川芎200g,冰片50g。上药共研细末,每30g重伤膏药肉加本药末6g. 功用主治:外敷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臼、瘀肿疼痛、风寒湿痹痛等症。临床应用,消肿止痛,活血舒筋疗效较佳。

273 透海散 组成:海桐皮90g,制乳香60g,没药60g,透骨草150g,红花90g,川椒60g,川芎 60g,白芷90g,防风60g,桂枝60g,桑枝120g,细辛60g,伸筋草90g,莪术90g,荆芥60g,麻黄60g,三棱90g,冰片60g。 功用主治: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主治伤后肢体冷痛,关节僵硬,风寒湿邪浸注者。 用法:上药研末,装袋备用。用时取100g装袋水煎熏洗患处。

274 如意万应膏 组成: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生半夏30g,肿节风15g,山慈菇10g,制乳香15g,制没药15g。
用法:以上药物共为细末过筛,加饴糖100g、黄酒50ml、白开水适量,共调成糊状、装入软膏罐内备用。使用时应根据病灶范围大小,一般药膏应超出病灶范围敷贴,每隔l~2日换1次。急性红热肿痛及皮肤破损者慎用。

275 痹证膏 组成:马钱子1000g,川乌150g,草乌150g,乳香150g,没药150g,青风藤200g,当归200g,香油2000g、广丹1000g(冬季用750g)。 制法:先将马钱子入油内炸,至棕黑色,捞出。除广丹外,再将余药入油煎,然至药物发枯,滤除渣滓,留其油。

276 取药油置铁锅内,再微火熬炼,同时用勺撩油(缓慢),散发浓烟至烟微现白色时.蘸取少许药油,滴水成珠(即将药油滴入水中,成珠状),并吹之不散,立即停止加热。随即将晾干并过细筛的广丹徐徐如入药油内,湿槐树条搅拌,使药油与广丹充分合成黑色青状。

277 一般每公斤药油加优质广丹390~440g.之后,向膏药里喷洒冷水,使浓烟出尽,置冷水内浸泡8~10天,每日换水1~2次。将膏药从水中取出,加温溶化后.分摊于羊皮纸褶上.微凉,然后向内对折,存放备用。用时,微加温,贴患处,每张膏药可贴3—5天。

278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除湿散寒,舒筋定痛。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慢性软组织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279 蟾酥膏贴穴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组成:蟾酥、丁香、细辛、雪上一位蒿等辛温芳香之品为主,粉碎为末,密封存用。
用法:选用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肾俞、委中、承山、殷门,足阳明胃经之梁丘,足少阳胆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督脉之腰阳关.贴药5~10分钟即有凉爽舒适的感觉,轻症患者一个疗程即可,病程长者需 2~4个疗程。

280 接骨丹 组成:参三七9g,土元9g,龙骨15g,自然铜15g,乳香 5g,没药 5g,元寸 0.3g。共研成末,装胶囊,每日2次,每次1.5g。 功用主治:促进骨折愈合。用于各种外伤骨折者.

281 外敷三圣散 组成:芙蓉叶 5000g,红赤豆1800g,麦硝粉 530g(即洗面筋所沉淀小粉)
功用主治:活血消肿.清热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伤在筋肉,肿胀疼痛,或红肿灼热疼痛。 用法:共研细末,用冷开水加饴糖(或蜂蜜)调成厚糊状,摊在纸(或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282 接骨消瘀散 组成:红花、白芷、五加皮。 功用主治:软组织损伤和骨折、骨关节慢性炎症、各种痛症。
用法:将以上药物共研成极细粉末,加饴糖或蜂蜜、醋、酒调成软膏,外敷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急性软组织损伤3次为一疗程,骨折、陈旧性软伤、骨关节及慢性炎症7次为1疗程。一般使用1个疗程后,间歇2—3天再用。

283 乌鸡接骨丹 组成:五加皮90g,骨碎补60g,松香30g,桂枝15g,生大黄15g,回香0.3g(研细后入)。
功用主治:接骨续筋,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公鸡一只(毛色不限),扭死干拨去毛,捣为泥状,再将药末分3~4次兑入捣匀成膏,干湿适度(药末多余的弃之不用),摊布上约一指厚使平,然后掺麝香,包敷骨折处.外用夹板布带固定,24小时拆除。

284 外敷接骨散 组成:红花5g,乳香12g,没药12g,马钱子9g,自然铜10g,血竭4g,龙骨9g,苏木10g,接骨木12g,川乌10g,三七6g。 功用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各种骨折,脱位。 用法:共研末调和,醋调敷,每日1次。

285 消散膏(附:黑虎丹) 组成:生麻黄80g,生大戟240g,生甘遂180g,生半夏120g,生南星120g,白僵蚕240g,白芥子240g,新鲜泽漆2500g,藤黄90g,火硝30g,炒黄铅粉适量.菜油5000g。

286 用法:前七味浸菜油中六到七日后捞起,油中入泽漆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七味煎熬,至枯后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入藤黄、火硝,溶化滤清,再入铅粉,搅和收膏,贮存备用。应用时将膏药肉烊化,摊于韧性纸张或土布上,加掺药,一般多用黑虎丹贴患处。

287 黑虎丹 羊脑炉甘石 30g,用三黄汤制煅九次再用童便煅七次,水飞;五倍子15g,炙山甲15g,乳香15g,没药15g,轻粉15g,儿茶15g,梅片8g,腰黄39g,全蝎20只,当门子8g.蜘蛛10个,金头蜈蚣20条。共研细末,收贮备用。

288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1.百草霜 来源:为杂草或庄稼禾秆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烟灰。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积,用于吐血、便血、鼻出血。

289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2.铜绿:来源:为铜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绣衣,主要含碱式碳酸铜。
性味归经:酸、涩、平,有小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腐、敛疮、祛痰,用于风痰卒中、痈肿毒。

290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3.黄蜡 来源:又称蜂蜡,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分泌的蜡。 性味归经:甘,微温。
功能主治:收敛、敛疮、生肌、止痛。外用于溃疡不敛,臁疮糜烂,创伤、烧烫伤,也做赋形剂。

291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4.白蜡 来源:又称虫白蜡,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群栖于木樨科植物白蜡树、女贞或女贞树他种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蜡。
性味归经:甘温。 功能主治:生肌止血,续筋接骨。用于创伤出血,疮口久溃不敛,也做赋形剂及制丸、片的润滑剂。

292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5.丁香(公丁香) 来源:为姚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

293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6.母丁香 来源:为姚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用于暴心气痛,胃寒呕逆,小儿冷疳,外用风冷齿痛,妇人阴冷。

294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7.天麻子 来源:又称还筒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果实。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益气固精,熄风定惊。治脱发、滑精、眩晕头痛,入丸散剂。

295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8.白矾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要含硫酸铝钾。
性味归经:微甘而极涩(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296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9.枯矾 来源:为白矾照明煅法煅至松脆。 性味归经:味淡,有颗粒感。 功能主治:收湿敛疮,止血化腐。

297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10.胆矾 来源:为三斜晶系胆矾的矿石或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 性味归经: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涌吐风痰,收敛,用于风痰壅塞、急性咽喉炎。

298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11.绿矾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绿矾或化学制品,主含硫酸亚铁。 性味归经:酸、凉,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解毒燥湿、杀虫补血。用于黄肿胀满,疳积久痢。

299 膏药处方中有关药物说明 12.轻粉 来源:采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 性味归经:辛寒有毒,归大肠及小肠经。
功能主治:外用杀虫、攻痔、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外用治疥疮、顽癣、臁疮。(外用适量,内服0.1g~0.2g,每日一次,内服慎用,孕妇禁服。)


Download ppt "膏药制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学院 李 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