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2008年8月 大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2008年8月 大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2008年8月 大连

2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考试特点 排队通过 通过率15%—20%

3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试题依据 考试大纲 考试不超越大纲范围 试题抽样覆盖大纲内容

4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能力结构 知识判断 理解分析 综合运用

5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知识层次 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熟悉(理解并简单应用) 了解(具有相关广泛知识)

6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题型运用 客观题 主观题 供答型试题 答案确定、阅卷者的主观意愿影响不到对作答结果的判断 自由反应型试题
答案的评定要由阅卷者自己掌握、酌情给分 种类:作文(论文)题、论述题、问答题、演算证明题等

7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客观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多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 判断题
判断题目陈述的正误,相当于有两个备选项的单项选择题

8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多项选择题 通常有四个或五个备选项,每项得相应分数,选择正确项目分数累加 通常有四个或五个选项,错选和少选均不得分

9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客观化案例分析题 通常有若干个背景材料 每个背景材料后面有多个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
选择题的作答必须依据背景材料

10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客观题型单选题举例 判断题 所有强震均发生在地壳厚度变异带。上述论述()。 a)正确 b)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11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客观题型单选题举例 知识判断 a)震级、频谱和持时 描述地震动特性的三要素为()。 b) 振幅、频谱和持时
c) 振幅、频谱和震中距 d) 振幅、场地类别和持时 正确答案 b

12 对资格考试的理解 客观题型多选题举例 知识判断 a)振幅 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 ): b)频谱 c)持时 d)场地类别
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 ): a)振幅 b)频谱 c)持时 d)场地类别 正确答案 a、b、c

13 考试三科目 地震安全性评价法律法规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与实务 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分析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构造评价专业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专业 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分析

14 基本概念 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抗震设计规范: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技术性规定。

15 安评报告基本框架 前言:工作分级、 关键问题、 技术思路、 工作安排 区域构造和地震 活动性评价 近场区构造和地 震活动性评价
地震危险性评价 工程场地 地震影响评价 结论: 各环节主要结论 设计、设防主要 参数和工程使用 建议

16 工作流程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框图

17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第一部分:地震活动性分析 第二部分: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第三部分: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18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在地震活动性分析中应用技术方法的能力,以及对地震资料、地震区带、地震活动性时空特征、构造应力场、场地影响烈度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

1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震资料 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构造应力场分析 地震影响烈度分析

2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掌握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定义:区域台网记录之前的地震
搜集:主要使用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辅以必要的调查 整理:编制目录,编制综合等震线图 分析: 可靠性分析(参数校核) 完整性分析(起止时间、最早时间)

2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熟悉破坏性地震的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确认震中与震级 资料核查
查阅地方志、中央政府救灾记录等 查阅出版物等 查阅碑文等文物 现场调查 地形、地貌条件考察 文物资料调查、塔庙等古建筑破坏遗迹考察 地表破坏形迹考察 灾情回顾性调查

2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熟悉破坏性地震的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震级与震中位置的确定方法
空间分布点(一般为县以上行政中心)地震烈度评定 确定等震线 确定震中位置(极震区几何中心)和震中烈度I0 确定地震有感范围A 确定地震震级

2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熟悉地震资料可靠性与完整性的分析方法。 特点 影响因素 分析方法 时段-时间久,可靠性与完整性低
震级-震级低,可靠性与完整性低 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 人口密度,县以上行政中心分布 战乱 台网密度与分布 分析方法 M-T图 G-R关系 台网监测能力

2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熟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1970以来
全国区域台网地震目录-分析预报中心(台网中心) 省级、区域性地震台网目录 协调-不同省的目录不一样 甄别人工事件

2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掌握微震重新定位的方法。 主要针对I级工作 收集震中附近台网(站)的资料
重新辨认震相(若需要增加震相) 采用或改进定位速度模型 使用新的定位程序

2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熟悉不同震级标度之间的关系。 Ms、ML、Mb、MW、……

2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掌握编制地震目录的内容。 两个目录 目录内容 特别标注 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 近场区小震目录
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定位精度 震中参考地点 特别标注 起止时间

28 注意每个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不同版本地震目录的精度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一般情况是:
1类:≤10公里 2类:≤25公里 3类:≤50公里 4类:≤100公里 5类:≥100公里

2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资料 掌握编制地震震中分布图的内容。 2幅图 内容要求 其它 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 内容要求 地理要素 震中(不同大小的空心圆或实心圆) 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区分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颜色区别) 场址位置 其它 图例 资料起止年代 经纬度 比例尺

3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带划分 熟悉地震带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地震区的次级地震统计区域) 作用 统计单元,确定地震年平均发生率,b值等 划分潜在震源区约束 地震空间分布函数约束

3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带划分 掌握地震带划分的原则。 相对一致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对一致的地震构造背景

3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带划分 了解地震带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关系 地壳厚度差异 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边界通常与重力梯度带、地壳厚度梯度带

3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带划分 了解我国地震活动的区域性特征。 频度(强震重复周期) 强度 震源类型 西高东低 华北高于华南东北
西部、华北 东南沿海外带 东北、华南 震源类型 正、逆、走滑

3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带划分 掌握地震带划分的方法。 地震活动特征 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性一致或一致性较好的地带
破坏性地震相对密集带的外包带 地震类型一致性较好的地带 构造特征 活动块体的边界带、区域性深大断裂活动的影响带等 新构造运动性质、强度一致性较好或类似的地带 构造应力场一致性较好的地带 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一致性较好的地带

3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了解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地震常发生于: 正负异常交界带 地壳厚度变异带
上地壳高速层与中地壳低速层顶部的过渡层

3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了解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不同震级、不同地震带的地震有不同的地质构造标志

3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掌握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
目的:寻找强震发生的可能地点和强度的信息,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函数等提供依据 不同强度地震发生的空间特征-丛集、空区、条带、网格(注意结合构造特征) 震源深度统计-平均深度、优势分布范围

38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掌握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
目的:寻找地震活动的趋势性特点,为评价未来地震活动水平、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包括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各活动期的起止年限

3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掌握未来地震活动水平的分析方法。 目的: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评价未来100年地震活动水平 M-T图 应变释放曲线 极值分析

4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分析 掌握地震活动环境综合评价的内容。
目的: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特点,为合理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地震资料完整性、可靠性评价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 区域现代应力场特征评价-特征、最大最小主应力方向 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场地遭受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4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构造应力场分析 熟悉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目的:研究地震发生条件、分析断层性质和错动类型
震源机制解主应力轴产状的统计特征可以代表区域构造应力场 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断层面解 P波初动解、CMT等 研究论文、阶段性汇编等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

4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构造应力场分析 熟悉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的方法。 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最大(P)、最小(T)主压应力方位分布图)

4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构造应力场分析 掌握利用震源机制、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资料进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方法。
统计(直方图、玫瑰图) 分析区域水平向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

4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场地影响烈度分析 熟悉影响场地地震烈度分布的因素。 震级 距离
场地条件(覆盖层厚度、土质条件、地形、地下水位、液化、古河道、破碎带等)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4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场地影响烈度分析 熟悉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方法。 收集地震烈度资料 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 统计分析
有仪器测定震级 区分烈度点与等震线资料 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 椭圆模型 近场烈度饱和、远场有感范围 统计分析 与实际烈度资料对比,论述适用性

4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场地影响烈度分析 掌握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区域范围内破坏性地震的烈度资料
区域外对场址产生VI度以上影响的大地震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元、明、清卷)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中国近代强震目录》 地震年鉴 地震考察报告

4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场地影响烈度分析 掌握场地影响烈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有等震线资料-直接查
无等震线但有宏观或实际调查资料-复核、判定 无资料-用烈度衰减关系估算 给出综合等震线图 建立场地影响烈度目录 分析遭受的最大历史影响烈度及各烈度的频次特征

48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对地震构造法、历史地震法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

4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5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了解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的适用对象。 熟悉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主要用于I级工作 熟悉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有一定关系,但非一一对应,离散性很大 熟悉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方法。 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似 掌握综合确定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结果的原则和方法。 取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震法中的较大者

5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一、地震构造法 地震构造法的方法步骤:划分区域范围内的地震构造区和发震构造;确定每个地震构造区的最大弥散地震和与每个发震构造相关的最大地震;对场址所在的地震构造区,将最大弥散地震放到距场址最近的持定距离处,对于其它地震构造区,最大弥散地震放到最靠近场址的边界上;对每个发震构造,将最大地震置于该构造到场址最近距离处;用衰减关系,计算上述地震在场地的加速度值和反应谱,取最大值加速度值作为场址的设计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取反应谱的外包线作为场址的设计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 发震构造的含义: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 地震构造区的含义:具有相同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性的地理区域。

5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划分地震构造区的原则: 1、地震构造区内的地质特征应具有一致性,包括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发育史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等。 2、地震构造区内的地震活动特征应具有一致性,包括地震活动的强度与频度等。 3、地震构造区内的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场应具有一致性。

5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划分地震构造区的方法: 1、大地构造、新构造和第四纪构造分区资料分析; 2、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3、地震活动性分析; 4、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资料的分析。

5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弥散地震的含义: 与特定发震构造不相关的地震或与巳确认的发震构造不相关的地震。 确定弥散地震的原则: 1、弥散地震应以地震构造区为单元进行评价; 2、以地震构造区内详细的地震和地质资料的调查与分析为依据; 3、最大弥散地震不低于所在地震构造区内历史上巳经发生的弥地震; 4、综合评价确定。

5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确定弥散地震的方法: 1、依据区域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地划分地震构造区。 2、分析地震构造区内历史上巳经发生过的与巳确认的发震构造不相关的最大地震,并研究该弥散地震的类型和特性。 3、根据地震构造区内的相关资料,论证该地震震级在未来工程关心期内是否为地震构造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弥散地震。

5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构造法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方法: 1、对工程场址所在的地震构造区,在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构造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将本地震构造区内的最大弥散地震置于距厂址的其一特定距离处,并保证在此距离内没有发震构造; 2、对其它的地震构造区,应将地震构造区内的最大弥散地震置于距工程场址最近的构造边界上; 对每个发震构造,将最大地震置于该构造到场址最近距离处;用衰减关系,计算上述地震在场地的加速度值和反应谱,取最大值加速度值作为场址的设计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 4、采用适当的地地震动衰减关系来确定这些地震在工程场址产生的地震动,选取最大的参数作为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5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二、历史地震法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和调查资料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原则和方法: 1、收集区域范围内全部等震线资料和地震烈度记载资料,分析有无地震烈度异常和衰减特殊性问题,对场地影响大而资料和参数等有疑问的地震应进一步考证。 2、确定场址和附近地区的地震烈度,考察场址及附近地区的烈度分布有无异常情况。 3、如有异常情况,应考虑震中位置和震级的不确定性,取其可能范围内的最大值,分析得到场址及附近地区的地震烈度。 4、由烈度和加速度的换算关系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58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根据历史地震计算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方法: 1、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列出对工程场地影响较大的地震,采用适当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这些地震引起的场地烈度值,由烈度和加速度换算关系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2、如场址附近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或巨大地震,还应该考虑单个大地震的特殊衰减特征。先根据该地震的等震线和烈度资料,用拟合的方法求得表征该地震特定衰减特征的烈度衰减关系,再利用参考地区的烈度和加速度衰减关系经转换得到该地震特定的加速度衰减关系,然后再由这加速度衰减关系计算该地震在场址处的地震加速度值。

5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综合确定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结果的原则: 由记载到的最大烈度值转换成场地地震动加速度; 由历史地震计算确定的场地地震动加速度; 取上述两者的最大值作为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

6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考试目的:
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应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技术方法的能力,以及对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

6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6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潜在震源区划分 了解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在地震带内划分潜源 地震构造类比原则 地震活动重复原则

6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潜在震源区划分 掌握应用地震活动性特征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破坏性地震震中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古地震遗迹地段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历史上发生过5.5或6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均应划入大于或等于该震级的潜在震源区

6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潜在震源区划分 熟悉应用地质构造特征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了解应用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6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潜在震源区划分 掌握综合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和地震构造资料 破坏性地震震中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古地震遗迹地段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断层活动段 晚第四纪断陷盆地 活动断层的端部、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

6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熟悉地震带震级上限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Muz,地震带内震级频度关系中累积频度趋于零的上限震级值 历史地震:相对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经历了一个以上的完整活动期 构造类比:根据地震构造特征进行构造类比外推 综合 最大历史地震

6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了解根据地质构造特征确定地震带震级上限的方法。
具有相似地震构造条件,可发生相似强度的地震

68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掌握根据地震活动性特征确定地震带震级上限的方法。
历史资料足够长,已经历了几个活动期,该带的最大地震已经显露,则可以按该带的已发生过的最大的地震强度确定

6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掌握地震带的震级-频度关系的分析方法。 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时间特征分析
判断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地震统计时段的确定 地震统计样本状况分析 确定样本处理方法 最小二乘估计 空间范围是否恰当 时间段是否合适 资料的完整程度如何

70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掌握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确定方法。 4 通过震级—累积频度关系计算
通过震级—累积年平均发生率关系计算 对理论计算值的修正 根据对未来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对计算值进行修正

71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熟悉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Mu 最大历史地震 构造类比 综合
足够长、相对完整、可代表 构造类比 综合

72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掌握本底地震震级和震级下限的确定原则和方法。M0 地震带内潜源的最低震级上限减0.5
华北5.5、华南5.0、西部6.0 工程安全需要考虑的最小地震M0 一般是4.0级,特定地区可降低

73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掌握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方法( )。 将地震带地震分震级档
掌握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方法( )。 将地震带地震分震级档 发生一次给定震级档地震落在给定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74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空间分布函数确定原则 考虑因素 相应各震级档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空间分布函数 历史地震 构造活动性 中长期预测结果
潜源可信程度等

7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掌握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计算程序的操作 输入输出文件

76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方法步骤: (1)划分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
(2)确定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3)确定衰减关系; (4)计算给定场地的地震动概率分布。

77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原理: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是:通过区域、近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对工程场地周围未来地震的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及概率分布作出合理假定,确定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依据适合研究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出场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幅值及反应谱等地震动参数。

78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概率方法 概率计算公式: 超越概率

79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方法的假定: (1)地震发生符合泊松分布,即地震事件是独立的、随机的; (2)大小地震的比例关系可由震级频度关系古登堡-里克特公式表示; (3)潜在震源区内任何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4)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是常数; (5)场地的地震动参数是震级和震源距的函数。

80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概率方法 基本假定(1) 地震带内地震发生次数符合泊松分布

81

82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概率方法 基本假定(2) 地震带内大小地震的比例符合对数线性分布

83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概率方法 基本假定(2) 震级概率密度函数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

84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掌握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不确定性的校正方法。
在目前的概率危险性计算程序中,已考虑了衰减关系的不确定性校正 以方差表示不确定性 其他方面的不确定性影响,可根据结果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来考虑对计算结果作适当调整

85 管理与实务—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和结果表述 掌握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结果的表述方法。
以图和表格形式给出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参数(峰值、反应谱等) 以表格形式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

86 对管理与实务部分应试建议 学习安评技术教程、安评国家标准宣贯教材,结合授课内容,整理出每个考点的材料。 注意了解、熟悉和掌握的不同要求

87 资格考试特点 知识层次 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熟悉(理解并简单应用) 了解(具有相关广泛知识)

88 复习建议 买书、读书、背书:态度决定成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考虑,学科基础、综合技术应用,实力是后盾(知识、技能、技术标准与经验)
抓住主线、关键问题、关键技术环节:工作经验、全局把握能力

89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2008年8月 大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