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國際海權時代的來臨 第二節 鄭氏王朝的興亡
第二章 國際海權時代的來臨 第二節 鄭氏王朝的興亡
2
學習目標 了解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 知曉鄭氏王朝的政經、社會、文化制度 明白鄭氏王朝的外交及對外貿易關係
3
明末局勢 時間 西元 事 件 明神宗 (1563~1620) 多年不理朝政,政局混亂,民不聊生。 明思宗 (1610~1644)
事 件 明神宗 (1563~1620) 多年不理朝政,政局混亂,民不聊生。 明思宗 (1610~1644) 崇禎初年起,陝西民變,流寇乘機橫行。 明崇禎17年(1644),吳三桂引清入關,清朝乃正式入主中國。
4
南明 明亡後,部分明朝宗室分別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南明」(1644-1662)。 南明四王: 福王朱由崧(弘光帝)(1644-1645)
唐王朱聿鑑(隆武帝)( ) 桂王朱由榔(永曆帝)( ) 魯王朱以海(監國)( )
5
鄭成功(1624-1662) 原名鄭森,幼名福松。 父:鄭芝龍;母:田川氏
隆武帝(唐王)賜封:明隆武元年賜鄭芝龍之子 鄭森國姓「朱」,取名「成功」,此後鄭森 即以鄭成功或國姓爺為世人熟知。 永曆帝(桂王)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 或鄭王爺。 臺灣人將鄭成功當成共同開拓臺灣的始祖, 於是稱他為「開臺聖王」
9
鄭成功(1624-1662) 效忠明朝:聽聞隆武帝在福建汀洲遭難,令軍民掛孝哀悼。
宣示抗清:後聞鄭芝龍被清軍押至北京,母親殉節而死,遂至孔廟祭拜、焚燒儒服,並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之名號召天下,宣示抗清決心。
10
鄭成功以臺為抗清據點之因 (一)原以東南沿海為抗清基地:但歷經十餘年,深知推翻滿清需從長計議。 (二)鄭氏貿易受阻:清頒布「海禁令」、「遷界令」用以對付鄭氏。 *明朝實施「海禁令」是為對付海盜。
11
鄭成功以臺為抗清據點之因 (三)南京一役挫敗:明永曆13年(1659) ,鄭成功決定尋找進可攻退可守的據點。
(四)以臺灣為據點:臺灣通事何斌告知臺灣之利與荷蘭在臺之虛實,鄭成功遂決定攻取臺灣為抗清據點。
12
【鄭成功攻臺的背景】 鄭成功在出兵臺灣之前,曾有以下的言論: 原文
前年(西元1659年)何斌進臺灣一圖,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唾手得者。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選錄自:從征實錄)
13
鄭成功收復臺灣過程 (一)登陸臺灣: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率軍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從鹿耳門港登陸。 (二)攻下普羅民遮城:荷人退守熱蘭遮城,雙方遂於明永曆16年(1662)2月達成和議。 (三)荷人撤離:在鄭氏保證荷人的安全下,荷人悉數撤離臺灣,結束荷人在臺38年(1624~1662年)的統治。 (四)鄭成功不僅建立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而且將漢人的典章制度移植於臺灣。
14
鄭成功攻臺路線圖
15
鄭成功攻臺路線圖
16
鄭軍與荷蘭軍海戰圖 圖源出處
17
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寫給國姓爺的信 信中內容是說希望雙 方能夠議和,停止武 器的使用和敵對的工 事,並希望鄭成功能 用荷文回信。
18
揆一
19
鄭成功與荷蘭人所簽的條約 《1662年,鄭成功與荷 蘭人的締和條約》荷人 十八條:四/荷蘭 海牙 國家檔案館藏
20
《十八條和約》的部分內容如下︰ 一、雙方消除從前各方敵意。 二、荷蘭將熱蘭遮城及其所有堡壘、大砲、軍備品、 貨物、貨幣,並其他一切公司物件移交鄭方。 三、米穀、麵包等食物,以及其他荷蘭返回巴達維亞 途中所需物件,得由太守及參議會之指示攜上公 司船舶。 四、一切私人動產,無論其置於城內或各處者,經鄭 方檢查後,仍得由其攜帶上船。
22
鄭成功治臺--行政區劃 舊名 鄭成功區劃後 赤崁地方 東都明京 此後「東都」泛稱全臺 荷時的普羅民遮城 承天府(今台南市) 荷時的熱蘭遮城
安平鎮 赤崁以北 天興縣 赤崁以南 萬年縣 澎湖 設安撫司
23
鄭成功治臺--行政區劃
24
鄭成功治臺時期的田制 官田 承繼荷時「王田」而來,土地屬政府,人民只能向政府租借佃耕。(今「官田」地名之由來) 私田
由鄭成功宗室、文武官員、士紳等有力人士圈地或招佃開墾 營 盤 田 由各地駐防官兵就現地開墾而成。此種土 地型態對鄭成功治臺最為重要,因: 軍隊直接耕墾產糧,毋須人民繳稅供養 可監視島內原住民,促進臺灣農業發展
25
鄭氏王朝的拓墾 鄭氏王朝的拓墾準則: 規定凡在朝官員均可自行圈地開墾,但限制為「無主地」。
開墾前須向官府申請許可。且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
26
鄭氏王朝墾殖示意圖 此為明鄭治臺時期地名 圖。鄭成功治臺初,為解決軍糧的供應,採取軍屯制度。拓墾的範圍,以承天府為中心,漸次向外開展,南至鳳山、恆春、北及嘉義、雲林、彰化、埔里、苗栗、新竹、淡水和基隆等地。 圖源出處
27
臺灣許多地名都與當時的軍屯制的開墾有關。
28
鄭氏王朝的貿易概況 (一)需倚賴中國大陸:為求更多軍費, 鄭成功加強以臺灣為中心之轉口貿 易,然臺灣商品有限,需由大陸進 口。 (二)走私賄賂:清以遷界令、海禁令 杜絕東南沿海人民與鄭氏交易,但 鄭氏仍用走私、賄賂取得大陸貨品。
29
鄭氏王朝的貿易概況 (三)貿易通路:運用總部設於杭州之山路五商、廈門之海路五商從事國內外貿易。
山路五商:金木水火土五行,收購各地特產輸往廈門。 海陸五商:仁義禮智信五行,將中國大陸物資運銷東北亞及東南亞各國。
30
鄭氏王朝的貿易概況 (四)壟斷中外貿易:因東南沿海居民被禁止出海通商,使鄭氏得以操縱獲益。 (五)處境困難:因清朝對鄭經的經濟封鎖越嚴。
31
鄭經繼位 鄭成功攻台時,曾命長子鄭經(1642-1681)鎮守金門與廈門。
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後,來台不久即過世,享年39歲( )。 鄭成功死後,鄭經於明永曆18年(1664)因不敵清軍,而退守「東都」(臺灣),並取得繼承權。
32
鄭成功陵墓
33
鄭成功傳說 大甲國姓井:相傳鄭成功帶兵北上,駐兵在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時,當時兵隊內每個都喊沒水喝,口渴難受,鄭成功就向上蒼祈水,之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往地上一砍,水源源不斷的冒出,成了一口井,今天這口井依然存在,上頭還有于右任先生所提的「劍井」兩個字哦! 台北鶯歌石:現在的台北鶯歌鎮上,距鶯歌火車站一公里的山上,有塊大石像一隻鶯歌一樣停在那裡,當地人稱它為鶯歌石,據說鄭成功軍隊北上時,這隻化成石頭的鶯歌精吐煙吐霧,讓軍隊失去方向,鄭成功一怒下,用砲打了它,它的嘴缺了一角,從此鶯歌精也不再作怪。 台北市劍潭:當鄭成功的軍隊來到劍潭時,潭底的千年妖精,不讓他們渡河,鄭成功一氣下,拔劍而出,丟入潭心千年妖精不再出現,劍潭之名因此而來。 宜蘭龜山島:相傳鄭成功帶著軍隊到宜蘭的時候,一隻大烏龜昂頭噴雲吐霧,幾乎要把鄭成功的軍隊全吞了,但鄭成功一點都不害怕,命令手下向牠開砲,這隻大烏龜沈了,再浮起就成現在的龜山島。
34
請問鄭成功來台之後,曾經到過府城(台南)以外的地方嗎?
有 沒有
35
鄭經治臺—行政區劃 鄭經來臺後,在重臣陳永華輔佐下致力臺灣改革,進行行政區劃: 舊名 鄭經改制後 東都 東寧 天興、萬年縣
改制為天興州、萬年州 澎湖、南北二路 設安撫司,處理一般事務
36
鄭成功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圖 鄭經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圖
37
鄭經治臺時期的文教與貿易 (一)提倡文教:鄭經為提倡文教,接受陳永華之議,在明永曆19年(1665)於臺南興建全臺首座孔廟,下令各地設學校,聘優秀老師教導孩童,培養官吏。也推動科舉制度,培養人才。 陳永華(?-1680年),明鄭的首席文臣,鄭經將政務都交給他處理。明鄭的許多政策及制度,都出自陳永華的構想,因此後人稱他為「鄭氏諸葛」。
38
鄭成功治理台灣不到一年因病去世(1662),鄭經繼位,在陳永華輔佐下,積極經營台灣,因此有「鄭成功開之,陳永華營之」的諺語。
台南市府前路永華宮
39
鄭經治臺時期的文教與貿易 此外在民間,當時也有一些未出仕文人,隱居鄉里,或醫藥濟人,或日誦佛經,或設塾教讀維生,或居家教育子弟,對漢人文化的在臺發展,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如沈光文。
40
彰化鹿港文開書院,道光24年(1824)後人為紀念沈光文所建。
41
全臺首學 1665年,鄭經接 受陳永華的建議, 在寧南坊(今臺南 市南門路)興建孔 廟。
42
明倫堂
43
大成殿
44
鄭經治臺時期的文教與貿易 (二)貿易概況: 1.擬訂互市優惠措施:英國率先響應。 2.臺英貿易:至鄭經退守臺、澎而告終。 3.臺日貿易:日本與臺灣相鄰,且為鄭成功出身地,故成為臺灣最佳貿易夥伴。 (1)輸日商品:鹿皮、蔗糖、米穀及中國絲織品。 (2)輸臺物品:多為軍用物資,如:銅(可鑄造錢幣、武器,亦可轉販他國)、鉛、盔甲等。
46
鄭氏治臺時期的重要內容
47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一)政策失當:鄭氏父子來臺後雖規劃各種治臺政策,但者錯誤失當者亦不少。 如:租稅不公。佃農向政府承租的官田稅比文武官承租的私田稅還高出五倍。 (三)苛捐雜稅:為籌措軍費而苛稅,人民苦不堪言。 (四)武力逼蕃:對歸順原住民,以社為單位分配農具、教導農事;對不屈服者,武力逼其就範。
48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五)鄭成功與清無共識:鄭成功入臺前清朝曾招撫之,但鄭成功要求屯兵籌糧、不薙髮,且對清廷多所猜忌,致雙方無共識。
(六)鄭經與清議和未成:鄭經要求比照朝鮮,稱臣納貢、不剃髮,清廷一度同意鄭經封藩,世守臺灣,但鄭經後仍要求以福建漳、泉、潮、惠四府為交換條件,海澄一地為雙方往來之公所,且鄭軍糧餉由福建供給,致議和未成。
49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七)三藩之亂:鄭經乘三藩之亂反攻失敗。 (八)權臣政變:鄭經死後,長子鄭克繼位,遭權臣馮錫範、劉國軒猜忌殺害,扶植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此後政事敗壞,民怨四起。 (九)清朝招降:清廷招降利誘,瓦解鄭氏民心士氣。 (十)天災頻仍、喪失民心:臺灣多起天災,鄭氏未予適當救濟,人民對鄭氏政權漸失信心。
50
鄭經趁清初內亂,出兵中國大陸。
51
鄭克 鄭克
52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十一)施琅征臺:康熙22年(1683)授權施琅東征,進攻澎湖。鄭氏派劉國軒應戰大敗,鄭克塽降清。結束鄭氏治臺時期共21年( )。 (十二)明朝勢力告終:宗室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位姬妾,聽聞鄭克塽降清,集體自縊,鄭氏政權及其代表的明朝勢力也宣告結束。
53
鄭氏政權三代 鄭成功( ) 鄭經( ) 鄭克塽( )
54
施琅(1621-1696)
55
五妃廟 五妃廟是祭祀明朝最後一個血脈寧靖王-朱術桂五位妃子的廟。 1683年,中國清朝攻打鄭氏王朝統治的台灣,而駐守台灣的明朝遺王朱術桂於清軍壓境前自殺。而該王嬪妃亦決定自殺。因為與朱術桂同時自殺殉國的朱氏嬪妃共有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及荷姐等五位,於是稱為五妃廟。
56
祭祀埋葬寧靖王二侍官的義靈君祠
57
台南大天后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
59
湖內鄉明寧靖王墓
61
鄭氏王朝要事年表(1662~1683)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