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适应证:(便结不通与水饮内停)里实证。

2 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寒下药+行气药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通下药+温里药(辛热/甘温) 润下→肠燥便秘证 ●润下药(寒下 /温肾 )+行气或开降肺气 药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逐水药+扶正药 攻补兼施→里实积滞正虚证 ●泻下药+补益药

3 注意事项: 1、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若表证未解,里实不甚,应根据先表后里的原则,先解表邪,待表解里实已成,方可纯用泻下。若表证未除,里实较甚,宜用表里双解之法。 2、年老体弱,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服泻下剂后,不宜早进油腻或不消化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 5、孕妇当慎用泻下剂,以防堕胎。

4 第一节 寒 下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主治 1、 阳明腑实证。
第一节 寒 下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主治 1、 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谶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痞、满、燥、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病机 实热积滞内结肠胃,腑气闭阻,热盛伤津。

5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主证病机分析: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热实互结于胃肠 阳明腑实证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6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治法。

7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8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9 功用:峻下热结。 方解: 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 君臣佐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厚朴:下气除满。 枳实:行气消痞。

10 大承气汤煎法: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11 运用: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12 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适量; 津亏,加玄参、生地。

13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14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15 三承气汤比较(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量减。三味同煎。泻下与行气并轻,为轻下。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的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大黄与甘草同煮,芒硝溶服。泻下与甘缓配伍,为缓下。主治阳明燥实内结而无痞满之证。

16 第二节 温下 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温里散寒与通下并用。

17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附子炮 细辛 主治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或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组成 大黄 附子炮 细辛 主治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或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 寒实内结,阳气不通,肠腑传化失职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18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主证病机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寒积里实证 寒滞厥阴—— 寒凝气滞—— 寒实佐证— 腹痛便秘 胁下偏痛
发热,手足厥冷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19 君 附子—— 温阳祛寒 臣 大黄—— 泻下通便攻积 大黄藉附子之大热,其寒性去而走泻之性得存,荡涤胃肠,攻下寒积。 佐 细辛——辛散温通,既助附子温里散寒而止痛,又可宣通阳气而除郁热。

20 本方用药特点: 1、大黄、附子同用,属去性取用之法。 2、附子用量较大,体现以温为主,属温下之法。

21 运用: 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使用注意:大黄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22 随证加减: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 体虚甚,加党参、当归。

23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附子 大黄 干姜 人参 甘草 主治 阳虚里积(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附子 大黄 干姜 人参 甘草 主治 阳虚里积(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迟。

24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病机:脾阳不足,冷积内阻,虚中夹实 腹痛(脐下)便秘。 寒积阻于肠道—— 脾阳不足—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迟。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25 君: 附子——温壮脾阳以散寒凝 大黄——泻下通便以荡积滞 二药配伍,去性取用(去大黄寒凉之性,取大黄攻下之用),温下冷积。 臣: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温阳散寒。 佐: 人参——补脾益气,合附子温补阳气以扶脾阳(助阳先须补气,气旺促阳复)。 佐使:甘草——助人参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调和诸药。

26 配伍特点: 温补(辛热与甘温)与泻下(苦泻与甘缓)二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附子与大黄: 附子、干姜的量大于大黄

27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之比较。 温脾汤 虚中夹实 手足不温 脉沉迟 温下+甘温补气 大黄附子汤 实 发热 脉弦紧 温下+温散

28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迟。

29 随证加减: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30 尿毒宁 组成:温脾汤去干姜,加半夏、桃仁。 主治:脾肾阳虚,湿滞瘀阻之慢性肾功能衰竭

31 第三节 润下 麻 子 仁 丸(《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蜂蜜 主治 肠胃燥热之便秘。
第三节 润下 麻 子 仁 丸(《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蜂蜜 主治 肠胃燥热之便秘。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32 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病机: 胃肠燥热,脾约不能布津,肠失濡润。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伤寒明理论》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33 君: 麻子仁——润肠通便 臣: 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 芍药——养阴敛津,缓急和里(柔肝理脾) 佐: 大黄——泄热 枳实——破结 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 厚朴——除满 佐使:蜂蜜——助麻仁润肠,缓小承气攻下,使下不伤正

34 配伍特点: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
组方特点: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芍药、蜂蜜 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35 运用: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以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

36 随证加减: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 (汤剂为轻下)

37 OTC中成药 麻仁润肠丸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木香、陈皮、白芍 主治:肠胃积热证。 麻仁滋脾丸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制大黄、枳实、厚朴、白芍、当归、郁李仁 主治:肠燥津亏证。

38 济川煎(《景岳全书》) 主证病机分析: 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开合失司。 肾虚便秘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肾精不足

39 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升麻(炒) 泽泻 枳壳 牛膝 当归 肉苁蓉 君 臣 佐

40 本方配伍特点: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41 运用: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使用注意: 邪热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42 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 有火加黄芩; 肾虚加熟地,虚甚去枳壳。

43 OTC中成药 苁蓉通便口服液 组成:肉苁蓉、何首乌、枳实、蜂蜜 主治:老年、产后便秘。 便秘通 组成:白术、枳壳、肉苁蓉
主治:脾虚及脾肾两虚证。

44 第四节 逐 水 十 枣 汤(《伤寒论》)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
第四节 逐 水 十 枣 汤(《伤寒论》)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 用法 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5 十枣汤(《伤寒论》) 主治:悬饮、实水(腹水、胸水) 病机:水饮内停胸胁脘腹,外溢经隧肌肤 功用:攻逐水饮

46 病机与证候分析 悬饮 水饮壅盛 实水 上干清阳 饮停胸胁、肺气不利 饮停心下 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饮停脘腹,气机不利 饮溢肌肤
苔白滑,脉沉弦 头痛目眩 咳唾胸胁引痛,短气 心下痞硬 干呕 腹胀 水肿(一身悉肿,下半身尤甚) 悬饮 水饮壅盛 实水

47 甘遂——善逐经隧水湿 大戟——善泄脏腑之水 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培土制水,并缓和诸药峻烈和毒性,使邪去而正不伤,减少药后反应。

48 本方用法: 1、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2、清晨空腹服,小量开始。每日一次,各等分。每次0.5~1g。服后下水量少,次日加量,最多至1.5g。 3、服药得快利后停服,宜食糜粥养胃。 4、老年体弱慎用,孕妇忌服。

49 辨证要点: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注意事项: ①本方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②孕妇忌用; ③忌与甘草伍用。

50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适用病证: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51 黄龙汤(《伤寒六书》) 邪实 正虚 主证病机分析: 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 阳明腑实证 因下失下
身热口渴,身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气血不足 正虚

52 功效: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方解: 甘草 大枣 生姜 桔梗 当归 人参 枳实 厚朴 芒硝 大黄 君 臣 佐 佐使

53 本方配伍特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54 随证加减: 原书:“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或适当增加参、归用量。

55 附方:新加黄龙汤 组成: 甘草 姜汁 当归 人参 海参 麦冬 玄参 生地 芒硝 大黄 君 臣 佐1 佐2 使

56 功效: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