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清热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清热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清热剂

2 定 义 药物--清热药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滋阴透热等 病证--里热证

3 二、病因病机 1、病邪性质 温甚为热 热极似火 火热壅盛化毒 2、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温热病邪入里 实热 五志过极、脏腑偏盛、过食辛热之品化火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 虚热 肝肾阴虚

4 三、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
4、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 白头翁汤、芍药汤 5、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 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

5 四、应用原则 表证已解,热已入里;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

6 【注意事项】 1.本类方剂只用于外无表证,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2.辨别热证的虚实,分清在脏在腑,热证的病变阶段,是在气还是在营血;
3.辨别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4.注意苦寒、滋阴药久服每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配伍醒胃、和胃之品。 5.配伍反佐药: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这种药量宜轻,宜少。

7 6.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者,乃因“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的缘故,应立即该用滋阴壮水方法,阴液复而热自退。
7.权衡病情轻重,掌握药物用量。大热之证用清热之剂太轻,则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病必不除。微热用量太重,则诛伐太过,阳气受损,热去寒生。 8.注意病人的体质,如阴虚之人,素体多热,偶患热证,治疗当清热护阴,用清补之法。阳虚之人,素体多寒,若患热证,也不可清法太过,防止加重寒相。

8 清气分热

9 阳热亢盛 辛寒清热 石膏竹叶银翘 高热,汗出, 脉洪大 肺胃 热邪伤津 生津止渴 口渴 知母麦冬 热易耗气 倦怠乏力 人参

10 白虎汤 《伤寒论》

11 本方命名具有迷信色彩,冠以白虎之名喻本方清热之功强大。

12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透热生津除烦 阳明气分热胜证 清热生津 清热养阴 和中益胃,防君臣药大寒伤中 石膏 大热 知母 大汗 大渴 粳米
甘草 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阳明气分热胜证 清热生津 清热养阴 和中益胃,防君臣药大寒伤中

13 用药分析 石膏 清热透热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14 其作用有二: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
用药分析 知母 清热生津止渴   其作用有二: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为清热生津止渴的常用配伍组合。 白虎汤

15 配伍特点 清热生津——所用清热药石膏、知母,一甘寒、一质润,均可生津润燥。 寒凉不遏——粳米、甘草护胃,使寒凉祛邪而不伤中。

16 【临床运用】 1.使用本方应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要依据(白虎汤临床使用时不必具备典型的四大证,只要辩证为肺胃气分热盛即可)。伤寒论以本方为治疗阳明经的主方。温病学家用治气分热病。 2.本方是一首强有力的清热剂。凡热性病具有肺胃气分热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肠炎、牙龈炎、产后发热、风湿性关节炎等。

17 3.阳明气分热盛+气虚、津伤(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兼有热入营血(出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等症)-----清气凉血-----化斑汤。   兼有湿邪(热重于湿的湿温病,以及风湿热痹)----清热祛湿-----白虎加苍术汤。

18 使用注意 1、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⑴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⑵脉见浮细或沉者; ⑶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⑷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2、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3、关于石膏用量--30~60g 白虎汤

19 学习要求 掌握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20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21 清气分热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热病后期 清热 除烦 和胃降逆 余热—身热、汗多 石膏 麦冬 余热扰心—心胸烦闷 余热未清 竹叶
余热扰胃—气逆欲呕 半夏 津伤—口干喜饮 益气 生津 人参 气津两伤 气耗—虚羸少气 麦冬 粳米、甘草 舌红苔少,脉虚数

22 配伍特点 清补并用 邪正兼顾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23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以及湿阻身热,胸闷干呕,苔黄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24 4、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 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25 1、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功用、配伍及临证运用的异同。

26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清热生津 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气分热盛证

27 半夏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而且能运化脾气,转输津液,使人参、麦冬益气生津而不腻滞,与粳米之甘平益胃相合,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

28 学习要求 竹叶石膏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与白虎汤的鉴别 方中半夏的配伍意义

29 清 营 凉 血

30 常配伍清气透热法——使邪有出路,转出气分而解;
热盛——瘀血——配伍活血祛瘀法——热清血自宁——血止; 热盛——伤阴——配伍凉血滋阴法——热去阴液复; 热毒重——斑疹明显——清热解毒化斑; 热盛——热扰神明——神昏窍闭——开窍; 热盛——动风——清热熄风;

31 清营汤 《温病条辨》

32 热邪初入营分 透热养阴 清热解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入营分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热扰心神 口渴
身热夜甚,口不渴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热入营分 透热养阴 清热解毒 热扰心神 轻伤血络 营热阴伤

33 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君:犀角—清营凉血散淤 臣:生地 麦冬 玄参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增液汤)滋阴清热凉血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使初入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黄连、竹叶—清气分热(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防止热与血结而成瘀为患;引药入心经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34 叶天士说:“热病用凉药,须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益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甚有转为营损者。”

35 配伍特点 以清营凉血为主 养阴生津 透热转气 活血散瘀

36 【临床运用】 1.本方用于温热病热邪由气分转入营分之证。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者,亦可用之。
2. 本方可用治“乙脑”、“流脑”、“败血症”或其它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症者;若兼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清热熄风,或并服紫雪丹;若兼见神昏谵语,舌塞肢厥者,是邪入心包之候,可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再拟本方煎服。

37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正如《温病条辨》所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舌苔白滑,是挟有湿邪之象,忌用本方,否则助湿留邪,致使病程延长,必须是舌绛而干,才可应用本方。

38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清营汤中凉血药配伍活血药的意义 “透热转气”法在方中的体现 。

39 犀角地黄汤 《千金要方》

40 主 治 热入血分证 1、热灼心营 2、热伤血络 3、瘀热蓄血

41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清热凉血散瘀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赤芍 丹皮 清热解毒 防血止而留瘀 凉血散瘀
防热与血结成瘀 离经之血 赤芍 丹皮 清热凉血 散瘀活血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42 配伍特点 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

43 运 用 1.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运 用 1.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3.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 者忌用。

44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常用于热入血分之出血证(加减变化)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犀角地黄汤

45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凉血陪活血的意义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区别

46 第三节 清热解毒

47 热毒证 组方规律 直接清热 清热解毒药 间接清热 热盛 清热 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 阴伤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 养阴生津药 疏散药 火郁发之
利水药  泻下药 热毒证 养阴生津药 疏散药 火郁发之 利尿药  引热下行 泻下药 釜底抽薪 行气活血药

48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49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三焦火毒 热盛证 火性燔灼——大热 热扰心神——烦躁错语不眠 热易动血——吐血、衄血、发斑
易致肿疡——痈疡疔毒 热迫胆汁外溢肌肤——黄疸 湿热扰及膀胱——尿赤 湿热下迫大肠——下利

50 清热解毒 黄连—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 诸经之火自平; 兼泻胃火于中焦。 黄芩—清泻肺火于上焦。 泻火解毒 黄柏—泻下焦之火。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 诸经之火自平; 兼泻胃火于中焦。 黄芩—清泻肺火于上焦。 黄柏—泻下焦之火。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泻火解毒

51 三黄 泻三焦之火 栀子 引邪热从小便 而出

52 配伍特点 苦 寒 直 折 三 焦 并 治

53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临证运用以热毒壅盛,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其它各症如错语不眠,吐衄发斑,痈肿疔毒等兼具其一即可,不必悉俱。 2.使用注意 本方组成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多服易伤脾胃阳气,非实热火盛者不宜使用;又因本方偏于苦燥,可伤阴液,故阴虚火旺者宜慎用,如必须使用,应佐以滋阴之品。

54 3、加减变化 便秘 加大黄; 吐血、衄血、发斑 加玄参、生地、丹皮; 发黄 加茵陈、大黄; 疔疮肿毒 加蒲公英、银花、连翘。
便秘 加大黄; 吐血、衄血、发斑 加玄参、生地、丹皮; 发黄 加茵陈、大黄; 疔疮肿毒 加蒲公英、银花、连翘。 黄连解毒汤

55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56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57 主 治 大头瘟(大头天行)

58 清热解毒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恶寒发热 舌红苔黄 脉浮数有力 风热疫毒 头面红肿焮痛 目不能开 发于头面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壅于上焦

59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清热解毒 疏散风邪 黄芩、黄连 玄参、马勃、板蓝根 清热解毒 牛蒡、连翘、薄荷、僵蚕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

60 【临床运用】 1.临床使用根据发病急骤,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及恶寒发热,头面焮肿,舌红脉浮数等症为辨证要点。 2.本证可配合外治法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炎、颌下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头面部蜂窝织炎及淋巴管回流障碍等。

61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阴虚者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62 清脏腑热

63 脏腑功能失调 热 阴 + + 盛 伤 组方规律 宣降肺气药 安神、凉血药 疏肝药 和胃降逆药 肺--咳、喘、痰 心--烦躁、失眠、 口舌生疮
心--烦躁、失眠、        口舌生疮 肝--胁痛 脾胃--牙痛、呕吐 脏腑功能失调  阴 +  +  伤 调理功能药

64 导赤散 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65 命 名 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

66 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心胸烦热 面赤 渴欲冷饮 口舌生疮 心经有热 心经火热证 小溲赤涩刺痛 心热移于小肠

67 清脏腑热 清心养阴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利水通淋 生地—心肾,清热,养阴(滋肾水以降心火) 木通 竹叶 清心、利水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 ,调和诸药,防 止寒凉伤胃

68 配伍特点 滋肾水以制心火之上炎, 利水道以导心火而下行。 利水而不伤阴。

69 运 用 1.本方原治心经有热证,凡口糜舌疮,心胸烦热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者或失眠,皆可使用本方。
运 用 1.本方原治心经有热证,凡口糜舌疮,心胸烦热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者或失眠,皆可使用本方。 2.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名“泻心导赤汤”。 3. 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及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热盛者。

70 4. 临床报道:以导赤散加细辛、银花、连翘治疗带状疱疹12例,其中疱疹位于胁部者4例,腋下者1例,腰背部者2例,腹部者3例,臀部及大腿内侧各1例。位于胁部加柴胡,位于下肢加牛膝。服药3~4剂者5例,6~8剂者7例,均获痊愈(中医杂志,1987;6∶34)

71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弱者慎用本方。 2、注意本方中木通的使用。

72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方中生地、甘草梢的配伍意义

73 龙胆泻肝汤 清·汪昂《医方集解》

74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头痛目赤 耳聋、耳肿 口苦,胁痛 肝胆实火上炎 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泄肝胆实火 清利下焦湿热 肝 小便淋浊
阴肿,阴痒,阴汗 妇女带下黄臭 苔黄腻,脉弦数 肝胆湿热下注

75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君 龙胆草—上清肝胆实火,下除下焦湿热 臣 黄芩、山栀—泻肝火,燥湿,利湿 引火下行
君 龙胆草—上清肝胆实火,下除下焦湿热 臣 黄芩、山栀—泻肝火,燥湿,利湿 引火下行 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 引湿热外出 以防肝胆实火伤及阴血 佐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 防苦燥利水伤阴 柴胡—疏肝理气,引药入肝胆经 使 甘草—缓苦寒,防伤胃,调和诸药

76 配伍特点: 清利并行,泻中有补,利中有滋,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77 运用 1.凡属于肝胆实火上逆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候,而津液未伤者,均可有本方治疗。
2.临床运用时可根据实火或湿热的轻重来增减清肝热药和利湿药的用量。必要时增加养阴药的用量。

78 加减变化 ⑴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头痛头晕:+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龙胆泻肝汤

79 ⑵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肝胆疾病:肝炎 +板蓝根、虎杖、郁金、丹参 胆囊炎 +茵陈、大黄、枳实 前阴病: 妇科 男科
肝胆疾病:肝炎 +板蓝根、虎杖、郁金、丹参      胆囊炎 +茵陈、大黄、枳实 前阴病:     妇科     男科 皮肤病:带状疱疹 清·王维德《外科症治全生集》     湿疹 龙胆泻肝汤

80 使用注意 1.木通的使用 2.脾胃虚弱及阴虚火旺者为慎用。

81 学习要求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 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柴胡的意义。

82 清热剂 左金丸 (回令丸,萸连丸,六一丸) 《丹溪心法》

83 名称由来 吳鶴皋云:「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
本方又名「回令丸 」,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

84 方证分析 肝经郁火 ——肝火旺盛,经气不畅:胁肋疼 肝 痛 火 犯 胃 犯胃 证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嘈杂,吞酸,呕吐
清泻肝火(兼散肝郁) 降逆止呕(兼清胃热)

85 组 成 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丸剂温开水送服3~6g或作汤剂

86 方 解

87 方 解

88 配伍特点 1.辛开苦降,寒热共投――以苦寒为主,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2.肝胃同治,标本兼顾,以清肝为主――使肝火得清,则胃气自降。

89 运 用 1.主治肝火犯胃证。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本方总属苦寒之剂,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运 用 1.主治肝火犯胃证。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本方总属苦寒之剂,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2.胁肋痛甚,是肝经郁火旺盛,可合四逆散、金铃子散。吞酸重者,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子。 3.治疗失眠证,尤其是伴有消化系统疾病之时,中医辨证以心肾不交、肝郁胃热者居多。 4.治疗湿热中阻证、痢疾等。

90 运 用 5.现代运用 ①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②Hp感染者可在辩证的基础上加服左金丸。
运 用 5.现代运用 ①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②Hp感染者可在辩证的基础上加服左金丸。 ③临床见返酸、烧心症状可在辩证的基础上加服左金丸。

91 要求 掌握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92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93 清脏腑热 芍药汤《保命集》 湿 热 痢 疾 腹痛 里急后重 壅滞肠中 与气血搏结 气机阻滞 气血瘀滞 化为脓血 下利脓血 赤白相兼 湿热
疫毒 下迫直肠 肛门灼热 扰及膀胱 小便短赤 湿热积滞内蕴之象 舌苔黄腻 脉滑数

94 病机 湿热壅滞, 气血失调。

95 治法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之中》泻痢论:“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96 芍 药 汤 君: 白芍—养血、缓急、调理肝脾,调和气血, 止下利腹痛后重 臣: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 清热燥湿
芍 药 汤 君: 白芍—养血、缓急、调理肝脾,调和气血, 止下利腹痛后重 臣: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 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佐:大黄—通腑泻热破瘀 “通因通用”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调气则后重自除” 当归—养血活血,“ 行血则便脓自愈” 肉桂—辛热, 防芩、连、大黄苦寒伤中 防寒凉之品冰伏湿热之邪 助当归、大黄行血 佐使: 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

97 配伍特点 气血并调,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98 运 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运 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忌用。

99 加减变化 白多赤少: 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 去肉桂、当归,        加丹皮、地榆、白头翁 芍药汤

100 【文献摘要】 清代张秉成 《成方便读》:“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101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芍药汤配伍肉桂的意义 芍药汤中如何使用行气、调血之品;“通因通用”法在方中使用的意义

102 白头翁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103 清脏腑热 白头翁汤 腹痛,里急后重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肛门灼热 口 渴 舌红,苔黄,脉弦数 热毒壅于大肠 深陷血分

104 治 法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05 方 解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106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107 若腹痛里急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以行气导滞;夹有食积者,可加枳实、山楂以消食导滞;赤痢甚者,加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本方加阿胶、甘草,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原方用治产后血虚而患热痢者,现亦可用于血虚热痢或热痢伤阴者。

108 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比较 主治 主要见症 功效 白头翁汤 热毒深陷血分而致的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多白少。
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兼收涩止痢 芍药汤 湿热阻滞肠腑气血所致的湿热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 以调和气血与清热燥湿并进,兼行“通因通用”

109 学习要求 组成、功效、主治 与芍药汤鉴别

110 清热祛暑剂

111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暑邪的致病特点: 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数或洪大――袪暑清热
夏暑炎热,纳凉饮冷,不避风露――兼有表证――恶寒无汗,口渴面赤,发热头痛――袪暑解表 暑多挟湿――暑湿相兼为病――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大便溏,小便少――袪暑利湿 暑性升散,易伤气阴――多汗,口渴喜饮,尿短赤,气短,乏力,体倦――清暑益气生津

112 暑病的治疗 基本同温热病的治疗

113 清暑益气汤 清 王孟英《温热经纬》

114 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暑热 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烦,尿赤 伤津——口渴 耗气 ——体倦少气,神疲乏力 体征——脉虚数

115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清暑益气 养阴生津 西洋参 西瓜翠衣、荷梗 黄连、知母、竹叶 清热解暑 石斛、麦冬 ——养阴生津 甘草、粳米
——益气

116 配伍特点 清补并用、邪正兼顾

117 【运用】 1.本方清补同施,适用于夏月中暑,气津两伤之证。临床以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现代可用于高温中暑、小儿夏季热等属暑热气津两伤者。 3. 因方中兼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用之。

118 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夹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 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暑热与气津耗伤的关系来决定清暑药与益气养阴药的用量。

119 学习要求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

120 清虚热

121 基本组方规律 温病后期,邪热不甚,阴液已伤 或清热药 清虚热药 + 阴 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消虚热

122 青蒿鳖甲汤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123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邪伏阴分 温病后期 热邪伏阴分,正邪相争 入夜身热 阳出于阴 早晨热退 无汗 阴液已伤 舌红少苔,脉细数
阻滞气机,腑气不通 邪热内盛 阴液已伤 舌红少苔,脉细数

124 功用 养阴透热。 吴瑭《温病条辨》卷3:“邪气深伏阴分, 混处于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 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

12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养 阴 先入 透 后出 热 臣 生地—滋阴,清热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 君 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 入络搜邪
臣 生地—滋阴,清热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 先入 后出 君 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 入络搜邪 青蒿—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透邪 外出 佐 丹皮—泻阴分伏火,退无汗骨蒸,散於

126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 清中有透, 标本兼顾。

127 【运用】 1.本方适用于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之虚热证。临床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若见久热不退者,可加白薇、地骨皮、石斛以增强退热之功;若肺痨骨蒸,属阴虚火旺者,可加沙参、旱莲草以养阴清肺。 3.现代可用于感染性疾患后期低热、妇科术后低热、原因不明的发热、结核病之长期低热等属阴虚邪伏者。

128 【注意事项】 1.阴虚欲作抽搐者不宜用本方。 2.青蒿不耐高温,宜后下,或用沸水浸泡即可。

129 学习要求 掌握组成、功效、主治


Download ppt "清热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