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十二講之九)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3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4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比較諸譯本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眾譯相同,唯有玄奘所譯,前文也有此一句。

5 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般若道 與 方便道 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 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6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 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
本段大意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 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 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伏其心?

7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8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
與經始之答的異同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 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

9 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內外觀「眾生實不可得」
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 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 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10 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依「悟入無分別法性」之次第說
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11 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我法二空~能所雙亡 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12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
學者之疑惑、學派之不足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 又,佛為眾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 末法眾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為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

13 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 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
本經意趣 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 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

14 伏心 發真心 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 內觀:能化菩薩不可得 先觀所緣的一切,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真發菩提心(圖表) 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 內觀:能化菩薩不可得 先觀所緣的一切,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發真心 明心見性: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伏心

15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16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7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 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為證得者。
本段大意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 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為證得者。

18 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義 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深解如來所說的,所以說:沒有。

19 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釋義(續) 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為釋迦牟尼。 因為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為我授記呢!

20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為如來。
約菩薩與外道明「如來」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為如來。 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生死者,以為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

21 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 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
釋「如來」 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 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 既然是諸法如義, 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解的。 因為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 如來既即為如義的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 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

22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 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離妄證真】
釋「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 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離妄證真】 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

23 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釋「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

2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4(大正35,681b26-27):「一味者:百華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 」
百華異色,同歸一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4(大正35,681b26-27):「一味者:百華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 」 《出三藏記集》卷8 (大正55,53c29-54a1) :「百花異色共成一陰,萬法殊相同入般若。」

25 高入須彌,咸同金色 《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21a24-29):「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如是愚癡、智慧入於般若波羅蜜中,皆同一味,無有差別,如五色近須彌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內外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 」 《大寶積經》卷107〈大乘方便會〉(大正11,599a1-4):「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譬如須彌山,若諸雜色至其邊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眾生至菩薩邊者;若瞋心、若淨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薩婆若色。 」

26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
三句論法:一切法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 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 因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等於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27 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世間諸緣起相】,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
事理無礙 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世間諸緣起相】,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 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淨的佛法。 即一切相離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是非宛然。 有人執理廢事,以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滲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28 發勝義菩提心 4.「佛法」三句論法:應隨順緣起,非顛到妄執、善惡不分而以一切為佛法。 3.「無實無虛」並「事理無礙」故「一切法皆佛法」。
分證菩提果(圖表) 4.「佛法」三句論法:應隨順緣起,非顛到妄執、善惡不分而以一切為佛法。 3.「無實無虛」並「事理無礙」故「一切法皆佛法」。 2.達「諸法如義」可執為「實」? 1.菩薩實分得「無上菩提」? 發勝義菩提心 明心見性: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29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出到:「出」離三界,「到」究竟佛果位)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出到:「出」離三界,「到」究竟佛果位)

30 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 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迴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 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 《智論》說八地捨蟲身,即此。 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31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
本段大意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 畢竟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人身長大,為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 悟法性空,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為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32 八地捨蟲身 《仁王經疏》卷3〈7 受持品〉(大正33,424b14-16):「言『捨七報身』者,謂捨七地分段報身也,故《智度論》云:『七地未捨虫身肉身』。言『入八法身』者,謂入八地已上變易法身。」 《成唯識論演祕》卷6 (大正43,950a6-13):「捨虫身者,分段生身名為虫身,身有虫故。《大般若三百二十六.四百四十八》云:『善現!不退菩薩身心清淨,非如常人身中恒為八萬戶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善根增上出過世間,所受身形內外清淨。故無虫類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漸漸增益,如是如是身心轉淨。由此因緣是諸菩薩身心堅固猶若金剛,不為違緣之所侵惱。」

33 己二 成熟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34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
本段大意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 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眾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眾生,也還是如此。

35 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
釋「則不名菩薩」 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 但在菩薩度眾生時,假使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眾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做菩薩了。

36 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什麼是菩薩? 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為菩薩的,如《般若經‧三假品》所說。 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3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7 三假品〉(大正08,230c4-14)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38 己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9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
三句論法:莊嚴佛土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 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為菩薩。 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

40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
釋「如來說真是菩薩」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 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 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 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 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41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7c28-558a1):「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不數為菩薩。」
具智慧分,說名菩薩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7c28-558a1):「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不數為菩薩。」 《大智度論》卷82(大正25,636a17-24):「菩薩雖行種種諸餘深法,不得般若,不名為行波羅蜜,但名為行善法。…菩薩亦如是,雖有布施等諸善法,不得般若波羅蜜故,不名為菩薩。」

42 出到菩提 4.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可有「菩薩實性」可說? 2.「成熟有情」、「莊嚴佛土」可執為「實」?
出到菩提(圖表) 4.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可有「菩薩實性」可說? 2.「成熟有情」、「莊嚴佛土」可執為「實」? 1.菩薩實得「大身」? 出到菩提 明心見性:發起勝義菩提心

43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以此功德種善根 累世怨親同沾恩 由斯解脫諸苦惱 共證菩提度有情


Download ppt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