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何委娥960414.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何委娥96041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何委娥960414

2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少年期的行為特徵 (1)進入少年期,由於身體快速的成長,容易疲勞,不安,課業加重,導致心理不平衡,而有學業退步及反抗權威人物的行為產生 (2)獨立生活的能力比兒童期進步,與雙親及家人的關係較疏遠,不願受他人的管制,普遍要求獨立,但能力上不足,致心存矛盾 (3)此時與同輩團體的親密度增加並且認同,形成獨特的次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及行為與社會道德標準不一致,常有反抗的心態

3 青少年前期 青少年中期 分期 面向 人際 順從同儕、在意同儕認同, 脫離父母。 逐漸從同儕轉至兩人的關係。 逐漸重視同儕團體分化。 認知
開始發展邏輯推理、問題索解以及決策的能力。 開始建立成人式的邏輯思考,並且可以獨立作決策。 社會 自我中心,有想像中的觀眾 (imaginary audience)取向、 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 更加注意個人的認同包括各種領域與的探索與實驗。 情緒 容易焦慮、煩惱,或常因細故發脾氣、鬧彆扭,情緒很不安定。 自我身分的修正以及情緒的獨立。 發展任務 青春期生理變化的調適。 學會運用新認知能力。 在同儕中找定位。 處理與性別角色相關的期待。 處理性慾。 學習作出道德決定。 發展和同儕新關係。 平衡自主性及責任感。 典型行為 更注意外表。 擔心自己的體型是否正常。 抽象推理能力增加。 暫時性的極端自我意識。 理想化(事情會照期望發生)。 更加好辯,想法固執,爭辯時無法 客觀比較自己與對方的觀點。 密切參與同儕團體活動而忽視其他責任。 注意性別角色的差異,不認同他人非典型的性別行為。 知道別人的需求比較願意妥協。 在決定對錯的過程中,不重視實質獎勵希望得到他人認可。 對性的興趣增加且充滿好奇。 強調獨立,不希望受父母規範限制。

4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少年期的行為特徵 (4)屬於尷尬年齡,地位較不明晰,有獨立與依賴方面的矛盾 (5)自我評估能力不強,對於本身的能力、性向、學習的方向及職業選擇迷惑及時常改變 (6)情緒及行為不穩定,行為良好與否常受到交友,學習成效,家庭環境,學校及社區環境之好壞的影響

5 (7)少年期的問題 a.健康生理方面 b.學業成績落後引起的行為偏差 c.家庭關係及社會關係 d.未來計劃之籌畫不切實際或疑惑不絕

6 2.青年期的行為特徵(101) (1)情緒較平和 (2)獨立生活的能力增進,可以自己作決定並處理事務 (3)社會化發展更迅速,藉著參與社團的活動學習到溝通的技巧,辦事的能力,與雙親的關係也更親密 (4)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更成熟

7 4.少年期的情緒發展 (1)憤怒 憤怒發洩的方式:採取間接或抑制的方式 (2)恐懼 由於知識與經驗的增加,恐懼較兒童期少,但也有新增的恐懼,如害怕人數眾多的場合,與陌生人在一起,對學校、功課的恐懼及怕黑,怕孤獨等 (3)憂慮-學業成績,容貌的美醜,健康情形,交友困難等 (4)妒忌 較兒童期更為強烈且加以掩飾, 表達的方式通常採取抑制的方式,如言詞攻擊,人身攻擊,諷刺,嘲笑,背地毀謗等 (5)愛(6)快樂 (7)好奇心-較兒童期減退,好奇異性朋友或和性有關的事務

8 5. 青年期的情緒發展(106) (1)憤怒(2)恐懼及憂慮 (3)妒忌(4)快樂 (5)愛

9 7. 創造性的思考 學者蓋爾福認為人類的認知程序包括下列各項 (1)認知(2)記憶 (3)擴散性創作 (4)收斂性創作 (5)評估 8
7.創造性的思考 學者蓋爾福認為人類的認知程序包括下列各項 (1)認知(2)記憶 (3)擴散性創作 (4)收斂性創作 (5)評估 8.擴散性的創作的組成 1.思想的流暢 2.思想的彈性 3.創造力 4.精確

10 Havighurst之青少年發展任務之內容
了解自己身心的發展(相貌、體型以及性別)。 對兩性友伴產生友誼的新關係。 脫離父母及他人而有獨立的情緒。 獲得經濟獨立之信心。 選擇職業及就業之準備。 發展行使公民權責所必需之知識、技能與觀念。 希望並欲獲得社會責任之行為。 準備婚姻與家庭生活。 在和諧世界觀科學上建立良知之價值。

11 艾瑞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6~ 青春期 勤奮進取 vs 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青年期 自我統合 角色混亂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12 10.愛力克森的生命週期理論(109) 青少年是其理論的第五期,其特徵為身份對角色的混淆,身份-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包括特性,專長,優缺點以及未來的期望 12. 角色的混淆-青少年期不良的特徵,亦稱為身份擴散或身份迷惘,是指個人的自我整合不良,無法建立自我 意識,也就是不了解自己的長處,特性及未來的計劃 13. 身份角色的困難 (1)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因而感到迷惘 (2)未準備好擔當成年期的責任 (3)自我迷惘的青少年,因消極本質增加而有偏差行為

13 14. 青少年期的社會行為應發展工作 (1)能接受個人的體格特質(儀表、智力),才能心理平衡,社會調適良好,並扮演好其性別角色 (2)社會化能力增進,能獨立生活,不需依賴父母 (3)友情重於親情,結交同性或異性朋友,並建立親密關係 (4)對自我本質充分了解,未將來的就業,升學,婚姻擬定計劃,並充分準備 (5)發展擔當公民所需的學識、能力與概念

14 5. 青少年期的社會行為發展特徵 (1)青少年與同伴關係較親密 (2)社會的參與增加 (3)溝通及表達的能力增加

15 18. 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改善的對策 (1)國中輔導室編制擴增 (2)請各大專社會工作相關學系的學生至 國中實習 (3)對於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採取課後複習辦法 (4)實施愛的教育 (5)撥出一段時間可以進行師生溝通 (6)課餘安排有意義的課外娛樂活動,以減少學生參與不良娛樂的機會

16 19. 青少年時期的問題 (1)校園倫理與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3)濫用藥物 (4)婚前性行為 (5)雛妓問題

17 25. 影響青少年犯罪的環境因素 (1)家庭-由於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管教方式不一致、家庭不和睦、家長犯罪入獄等 (2)學校-因為學業成績不佳造成行為偏差,以致於有攻擊性、退縮或犯罪行為 (3)社會環境-有很多不良的娛樂場所

18 27. 我國對少年犯之處遇(121) (1)訓誡 (2)假日生或輔導 (3)交付保護管束 (4)感化教育 28
27. 我國對少年犯之處遇(121) (1)訓誡 (2)假日生或輔導 (3)交付保護管束 (4)感化教育 28. 預防犯罪(123) (1)促進學校與家長的聯繫 (2)推廣親職教育 (3)舉辦輔導教師講習 (4)推展學校社會工作,提供學生、家長、社區的輔導 (5)確實執行禁止青少年進入不良場所 29. 改進的建議 (1)從速推展社區處理方式 (2)政府設置並鼓勵民間設置社區機構 (3)訓練社工人員具有社工專業知識技巧

19 30. 社區處遇的優點 (1)可解省經費,人力,物力及設備 (2)輔導的成效較佳 (3)對少年犯方面 a.不妨礙少年的學業或工作 b.管制比少年監獄及感化教育機構鬆 c.少年需負擔部分費用,可養成責任心及獲得自尊

20 32. 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的對策 (1)避免孩子孤立,不可過度縱容 (2)與學校密切聯繫 (3)監護者應具有藥物常識 (4)不要允許子女外宿 (5)不准子女在不正當場所打工 (6)子女有下列行為要注意 1.暴躁,易怒 2.缺錢用 3.對自己所有物佔有慾強 4.有濫用藥物的朋友 5.態度及情緒明顯改變 6.不服管教,抗拒 7.常逃學或成績退步

21 ◎犯罪理論。(p ) 1、克勞瓦及奧林(Cloward & Ohlin):機會理論。 2、柯漢(Cohen):犯罪次文化理論。 3、蘇薩蘭(Sutherland):差別聯結理論。 4、李瑪特及貝克爾(Lemert & Becker):標籤理論。 5、梅爾頓(Merton):規範缺失理論。

22 ◎機會理論 克勞瓦及奧林(Cloward & Ohlin)的機會理論指出社會中散佈合法或不合法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將決定偏差的方式,低階層人民犯罪率高,他們期望能獲得中層階段的生活水準,卻無法獲得合法的機會,乃轉向尋求不合法的機會而犯罪。 ◎犯罪次文化理論 柯漢(Cohen)的犯罪次文化理論,在犯罪率高的社區裡,那些導向於犯罪的價值觀點、態度及行為模式是代代相傳的,形成一種次文化,社區居民朝夕相處,時常接觸到這種次文化,所以犯罪行為才會互相傳播。 ◎差別聯結理論 蘇薩蘭(Sutherland)所創的差別聯結理論,認為犯罪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都是從學習而得來的,尤其是從個人所親密歸屬的團體中最容易學習。國中階段的少年最容易從他最親密的不良遊伴學到犯罪行為。

23 ◎標籤理論 李瑪特及貝克爾(Lemert & Becker)所創之標籤理論,認為個人可能偶然或經常有偏差行為,如果沒有被人發現,就不會被公認為偏差的或病態的,但是個人的偏差行為一旦被發現,往往被加上了壞的標籤,就會導致另外的更嚴重的偏差行為。 ◎規範缺失理論 梅爾頓(Merton)的規範缺失理論,認為社會秩序混亂涉及一種整合,傾向於分裂或缺乏文化目標或規範。即社會裡某些個人或團體不能經由合法規範所允許的手段來達成目標, 而用不合法的手段來取得財物,因此就犯了罪。 ◎犯罪的自我概念 雷克蘭斯(Reckless)研究兒童的自我概念是否有犯罪的傾向。據他的研究,犯罪者與不犯罪者的家庭情況有所不同,不犯罪的家庭中,家人關係較穩固,凝結力較強,親子關係 佳。

24 ◎安非他命犯罪及濫用者增加之原因。 1、歹徒及不法組織為牟利而大量促銷。 2、已濫用的個人不容易禁絕。 3、一般人對該藥之認識不足,常有疏於防患及考慮之處。 4、大部分原料如麻黃素透過走私進口,其供應來自國外,杜絕其供應管道困難。 5、心理因素:ㄧ般人對該藥的誤解,如:不易上癮、不犯法等。 ◎安非他命濫用之原因、預防對策及誤解。(p ) .濫用原因 1、來自家庭之疏離感。 2、朋友引誘。 3、好奇心。 4、逃避憂鬱、消沈。 5、對現實社會之反抗。 ‧預防對策 1、避免孩子孤立,不可過度縱容。 2、與學校密切聯繫。 3、監護者應具有藥物常識。 4、晚上不輕易允准子女到同學家做功課或夜宿。 5、不准子女在不正當場所打工。 6、應多注意子女的行為,如學、不服管教、暴躁、易怒、缺錢。

25 第五章成年期 成年期是從二十歲以上至四、五十歲。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一生的黃金時代。這期每隔十年個人有不同的發展,所擔當的角色也會不斷的改變。每經一次改變個人必須經過再社會化及重新調適,其中尤以二十歲至三十歲第一個階段變化最大。 ◎親密對孤獨(p.132) 人生週期理論第六個時期,特質是親密─孤獨。成人必須將其本身的意識與他人的意識相融合,才會達到親和的關係。成人從接受父母撫育,轉變到擔當父母,這時期可能發生的危機是夫妻之愛以及職業調適兩方面,倘若成人不能將其整個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相融合,就會產生孤獨感。指個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或加入社會團體,這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表徵,通常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社會參與較一般人多。另外社會參與也與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水準、職業性,以及人格類型均有關係。在人生過程中,以成年期及中年期的社會參與最多。

26 ◎職業調適(p.132) 成年期及中年期都有職業調適的問題,在成年期有職業調適不良的問題,如新近工作人員調適不良的導因、職業母親的困擾、單身條款的復熾等;
而中年期則是有轉業或退休後再就業以及兩性職業調適的問題等。 ◎再社會化(p.134) 係成年期的行為,當所擔當的新角色完全不同於原來的角色,個人必須改變原來社會化的模式成為符合新角色的社會化模式。 ◎角色期盼(p.137) 係指對某特定角色的期望。社會對於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期望標準,藉此,社會能規範並導引人類的行為。角色期盼與社會及文化所贊許的行為有關。也就是說成人行為在社會文化觀點下必須「適合其年齡」,這就是成人的角色期盼。

27 ◎社會參與(p.138) 指個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或加入社會團體,這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表徵,通常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社會參與較一般人多。另外社會參與也與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水準、職業性格類型均有關係。在人生過程中,以成年期及中年期的社會參與最多。 ◎社會流動(p.138) 是指社會地位的改變,係社會分子由一團體移至另一團體的現象,通常可以分為橫的流動與縱的流動兩種。前者是指流動的結果雖然其位置更換了,但社會地位仍相同;後者是指不同社會地位或社會階層上的上下流動,但是上、下的流動都可能帶來困擾。 ◎原則期(p.141) 柯白葛(Kohlberh)所創造的道德發展理論,成年期正處於第三個時期原則期,這時期的成人已具有內部的行為守則,這是基於其個人的思考及分析而獲得的,其價值觀點視他人的幸福重於其本身的利益。達到原則期的成人其行為都能堅守自己的行為守則,但並非所有達到原則期的成人都能遵守社會規範,有極高的道德水準。 ◎母子寮(p.146) 日本對喪偶或離婚母親為家長的單親家庭,尤其是年輕母親撫育幼年子女,又沒有親屬可照顧者,建了「母子寮」。請這類母親帶寶寶們入住,母親們可以外出就業,白天孩子們可入幼稚園或小學就讀,由工作人員照顧,母子寮供膳食,向單親母親收取低廉的費用。

28 成年期的變化及成人心態與調適情況 1、從受撫育子女的身分,結婚後轉變為夫婦身分,生育子女再變為擔當父母身分,都要在短短幾年之內完成,難免在心理方面尚未適應。 2、從學生的身分忽然轉變為就業者的身分,亦經過很大的轉變。 3、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調適。 4、心理狀態複雜而多變,有歡欣、鼓舞的巔峰經驗,也有緊張、焦慮、煩惱的日子。 5、雙薪核心家庭逐漸增多,內外兼顧,角色愈來愈多,時間緊湊壓力倍增。

29 ◎成年期的行為特徵 1、這個時期之初,成人身體最強壯、體力最旺盛、儀容俊美,二十五、六歲之後就以極緩慢的速度減退。 2、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年齡。 3、最具生產能力的年齡。 4、在成年期(大約在35歲左右)已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升學、就業、婚姻。 5、成年期問題極多。 6、情緒高漲而多變。 7、成人在就業方面良好的表現將奠定終生事業發展的基礎。

30 ◎成年期心理發展理論。 1、人生週期理論—親密對孤獨。 2、成年各階段的發展理論: ﹙1﹚熙海(Sheehy): 他將成年期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30歲):特徵為努力爭取獨立。 第二階段(30歲以上):特徵為對自我及其擬擔當的角色重新定義。 第三階段(30多歲或40多歲):特徵為努力掙脫某些不利的經歷,以維持社會人 的身分。 ﹙2﹚鈕高坦﹙Neugarten﹚

31 成人應擔當的責任。 1、性的需求。 2、生育並撫育子女。 3、就業。 4、社會參與並擔當公民。 健全(理想成熟類型)成人的特質。 1、成人的能力及心理特質 (1)認識自己並了解其長處及短處,能與其過去連結起來,能成長、改變,適應新環境。 (2)有智慧、不僅能學習知識,能應用習得的知識,明智的解決其生活方面的問題。 (3)能發展自決,並能操縱自己的命運。 (4)展望未來,能珍視自己的生命及機會,隨時注意自己的安全。 (5)熟悉社會上的實際情況,發現了許多意義含混或矛盾的事,不僅能容忍,有時亦需要某種程度的獨自思考。

32 成人的社會行為 (1)很重視人際關係,能接受愛並給予愛。 (2)他很關心社會問題,也有一種責任心,設法減輕或解決社會問題。 (3)他有一種民主守則,不僅存在意識型態,而且在行為方面個人深深的堅守。 (4)他遵守社會規範,並企圖提高其行為水準,使之不被文化所排斥,但並非不經思考就接受現成的社會價值觀點。

33 成年期的社會行為發展。(p.137-141) 1、成年期的社會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 3、成人的社會參與。 4、成人的社會流動。 5、道德發展—原則期

34 ◎夫妻調適之道(簡春安教授)。(p.148) 1、美滿的婚姻需要不斷的設計與規劃。 2、夫妻兩人要強調溝通內涵和技巧 3、對夫妻關係有「人性軟弱」的憂患意識。 4、夫妻間應愈來愈好的角色適應。 ◎家庭經濟的理論。(p.149) 1、拮据時期 2、漸寬時期 3、富足時期 4、減退時期 ◎掌理家庭經濟的技巧。(p.149) 1、編製家庭預算,量入為出。 2、購置用品精打細算。 3、開闢財源增加儲蓄。 4、銀行定存達一定金額,轉入其他獲利多且穩固的投資。

35 父母應如何承擔親職。(p ) 1、灌輸正確的價值觀點。 2、教導子女應對及禮儀。 3、養成衛生習慣以維護身體健康。 4、父母應在子女性成熟時,灌輸最基本的性知識。 5、教導子女勤儉,養成儲蓄的習慣。 6、父母應教導子女遵守社會所贊許的行為規範,並學習履行公民的責任。 ◎成年期的問題。(p ) 1、成人職業調適不良的問題。 2、成人心理失調及精神病態的問題。

36 ◎中年期(p.161) 學理上:中年期是從個人停止生殖開始至體力衰退及心智敏捷度減低為止。這是依照一般常模做界定。 依年齡:從40歲至65歲稱為中年期,但是中年人的身體狀況個別差異極大,所以按照年齡的分類只是大體上的,而不是很精確的分類。 ◎壓力性尿失禁(p.164) 中年期腎臟的功能漸減,由於腎元的數目漸減,中年後期的女性較多人患壓力性尿失禁,打噴嚏、咳嗽或受驚時,尿道擴約肌失控,而有尿失禁現象,可以藉操做骨盆收縮運動予以改善。 ◎趨老期(p.168) 有些衰退較快的中年人在五十多歲已經進入趨老期,這是指衰退尚較緩慢,有方法彌補其衰退。 ◎怕成就感(p.p.175) 據李美枝等教授表示,女性為求婚姻美滿,在事業上不敢超越丈夫,有所謂的怕成就感。 ◎老人癡呆症(p.176) 老人痴呆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病變導致記憶及心智逐漸喪失,病情進展是伴隨腦細胞逐漸破壞;而由不正常物質取而代之,大多數會延至五年至十年。 ◎

37 ◎暫時休息服務(p.177) 是指針對家中需要照顧長期病患或身心障礙者的照顧者所提供的服務,可由家中其他人分擔部份照顧工作,或者向社會福利機構提出申請,由該機構定期派員至家庭服務病患,讓照顧者暫時的休假。 ◎更年期以前時期(p.180) 更年期是由於女性荷爾蒙減少,使卵巢的功能降低,尤其在更年期以前時期,這種情況極為顯著,導致月經不規則,且發生神經或情緒方面的困擾。 ◎更年期以後時期(p.180) 在更年期後期會發生腦下垂體過度活動,導致血管運動及新陳代謝的困擾。 ◎同性戀(p.186) 意指與同性別的人發生性關係。同性戀者男女兩性都有。 ◎雙性戀(p.187) 或稱異性戀者,指這些人有對同性的戀情,也有對異性的戀情,其中有不少是已婚者(包括男性及女性),他們偶然有對同性的戀情。 ◎隔代教育(p.191) 祖父母撫育及管教孫兒女的方法通常會與父母撫育及管教的方式不甚相同,學者們稱之為隔代教育。

38 第六章中年期 ◎中年期的行為特徵。(p ) 1、中年時期是一生成就的巔峰時期。 2、中年時期經歷到更年期。 3、心理多變有時平衡,有時不平衡。 4、初步衰退時期。 5、中年期的危機及問題。 ◎中年期的發展工作。(p.167) 1、接受並適應中年期生理方面的改變。 2、關於興趣方面的改變。 3、關於職業調適使個人能建立並維持一相當穩定的生活。 4、家庭調適。 5、參與社區事務擔當良好公民。 6、額外的工作—照顧病弱家人。

39 ◎智力的種類。(p ) 1、流體智力: 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類的神經結構與心理架構所構成,包括記憶力、推理能力、 聯想力,這種能力中年期漸衰退。 2、晶體智力: 它主要取決於正向的學習經驗,包括所有會增進個人在常識方面的區分力、動機和個人調適能力,此種能力中年期仍有增進。

40 心理發展的理論。(p ) 1、容格﹙Jung﹚的分析理論。 性格發展過程中,自我是聯結個人與外界現實世界,必須到四十歲時才能發展完全。自我亦可說是個人與外界力量妥協的性格結構,自四十歲以後至老年開始發展內在的、真實的個體,階段為發展個別化的目標朝向自我實現,這是四十歲以後終生努力奮鬥的目標,但不一定能夠完全達成。 2、愛力克森﹙Erikson﹚人生週期理論第七期利他對自利。良好特質是利他的, 這指有生產力中年人,他們人格健全在社會上已有了相當的地位,這些人仍有餘力照顧他人,並能關心社會、貢獻己力;不良特質是自利,沒有生產力,可能自顧不暇,無法顧及他人,通常是停滯的、不活動的,或者是屬於低社經地位的個人。

41 ◎中年期的家庭及家人關係。(p ) .家庭關係方面 中年人家庭關係最大的特色是上有老年尊親,下有青少年或成年子女。 ‧家人關係方面 1、親子關係: 是疏遠而尚佳的或是疏遠而不良的,當視兩代間的溝通技巧、子女的年齡、媳婦及 女婿的人格類型與中年父母配合與否而定。 2、夫妻關係: 雖然有一些危機,但是多數夫妻還是安然渡過,夫妻關係從親密至冷漠都有。 3、與老年父母的關係: 在西方社會中是較不良的,而在我國仍有極孝順的子女,對病弱父母照顧周到,但 是也有不少棄老年父母而不顧,不願意負擔其生活費用。

42 ◎中年發展任務理論。(p ) 1、體力取向轉為智慧取向。 2、人際關係自性關係轉為社會化的結合。 3、感情的投注由固執轉為具有彈性。 4、心理活動的彈性以對抗僵化。 ◎中年期的問題。(p ) 1、職業調適 2、照顧老年父母。 3、更年期的煩惱、性的改變及婚姻危機。 4、準備退休。 5、擔當祖父母的愉悅及問題。

43 ◎婚姻冷淡夫妻之輔導方針。(p.185) 1、實施婚姻保溫術。 2、家庭生活切勿陷於單調,夫妻應建立一些共同的興趣。 3、家庭事務處理得當沒有造成重大錯失。 4、工作所遭遇到的壓力或焦慮,應該不帶回家中向家人發洩。 5、與同事及親友維持良好關係。 6、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愉悅、和諧的心情。

44 ◎同性戀的導因。(p.188) 1、與基因有關,是遺傳的。 2、內分泌不正常,腺體分泌和腦下垂體的異常。 3、性別認同混淆。 4、早年家庭中不利的環境。 5、母親將感情轉移到兒子身上。 6、女性化的男孩。 7、女同性戀者除上述家庭因素外,可能來自情緒受創,或是幼年時陰莖嫉妒情節。

45 不婚人口急劇增加的原因及輔導策略。(p ) ‧原因 1、當代二十幾歲的成年男女對婚姻的價值觀及需求改變,認為婚姻是選擇性的可有可無。 2、社會對就業的資格愈提愈高,年輕人為求高學位而延誤婚姻。 3、社會上普遍缺乏良質的婚姻輔導或媒介機構,以致完成學業之後,擇偶的機會愈來愈少。 4、成年人受父母婚姻不美滿或當代離婚率升高的影響,對婚姻的危機意識升高,不敢冒險嘗試。 ‧輔導策略 1、大專院校開設婚姻與家庭、親職教育等課程,並設立交誼性社團。 2、社會福利機構應辦理婚姻諮商及交誼性活動,並訓練交友及溝通技巧。 3、就業機關定期舉辦未婚員工交誼活動或郊遊,以提供更多的擇偶機會。 4、喚醒成年人關於婚姻的重要性,並教導擇偶的技巧,以提高結婚率。 5、未婚人口的安養問題方面,應增加為獨居者所設的服務項目,或增設安養機構。


Download ppt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何委娥960414."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