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日治時期的香港 袁潁琪 5A (35)
2
目錄
3
政治概況 1942年2月,「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成立,成為日本內閣的直轄機關,由磯谷廉介中將擔任總督。日人治理香港,採取以華制華政策,成立「華民代表會」和「華民各界協議會」,籠絡社會知名人士。總督部在港九、新界設立地區事務所,由日人出任所長,下設二十八個區役所,由華人充當所長,實行分區管治,港人的活動完全受到嚴密監視。
4
匯豐銀行總行大廈被徵用為政府總部,大廈前面的皇后像廣場放着維多利亞女王銅像的地方,換成一塊刻有佔領香港告諭的石碑。
5
日人又強迫華人離港回鄉,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稍後更強行拉伕往海南島開荒,結果餓死,病死者眾。至1945年戰爭結束時,香港人口由戰前之一百六十萬銳減至六十萬。
被強迫遣返回鄉情形 歸鄉政策令人口下跌
6
戰俘 隨著香港淪陷,約九千名守軍被送往北角、深水埗、亞皆老街及馬頭涌集中營﹔二千七百名英國及敵對國家的平民亦被囚禁於赤柱拘留營。戰俘除處理集中營內的雜務外,部份更被送外地替日軍服役。 戰俘營內地方擠迫,糧食缺乏,戰俘長期飽受饑餓與疾病的煎熬,當中不少更死於痢疾和霍亂。
7
走向戰俘營的守軍。 一批被囚禁於亞皆老街集中營的戰俘。
8
戰俘 剛抵達日本時的情形。 戰俘受日軍的殘酷虐待。 香港重光後,一名身體極度虛弱的戰俘, 在接受治療時的情形。
9
經濟概況 日治時期,主要的工廠都被日本人奪取,小至小販、大至銀行都很貧窮,很多公司也倒閉。米、糖、麵粉、油都面臨短缺,需要定額配給。燃料短缺加上美國的轟炸,使公共交通陷入停頓。造船業和建築業的人無家可歸。在農業方面,日本在新界地區的粉嶺和錦田石崗機場建設耕地。
10
為了提升日本在香港的影響力,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與有利銀行等外國銀行遭到清盤,英國、美國及荷蘭等同盟國的銀行家被迫住在小酒店。而兩間日本銀行,橫濱正金銀行和台灣銀行則在香港重開,日本的銀行並向外國銀行發出債項。 日軍拘捕西方銀行家, 並將他們囚禁於中國旅館。
11
軍票制度 香港淪陷翌日,日本宣佈以日本軍用手票﹙即軍票﹚取締本地貨幣。港元變為不合法貨幣,擁有港元的人會被施以重罰。1942年1月,軍票和港元的兌換率為2兌1,可是在1942年7月24日起兌換率變為4兌1,比之前兌換率驟降,使得香港人在交易後變得貧窮。日圓軍票於1943年6月1日正式成為香港的唯一法定貨幣,日用品的價格必須以日圓作單位。
12
當時香港雖然已不准使用港元,但港元在珠三角、或澳門等其他中立地區依然受承認,市面上還有港元買賣活動。日軍一般強逼收回的港元鈔票,於境外購買物資,故日軍獲益甚豐。另一方面,日軍在印製軍用手票並沒有任何儲備金,所以實際上日軍是以紙張強逼兌換有十足保證的港幣。日本戰敗後軍票立時成為廢紙,香港出現災難性通貨膨脹,物價每日貶值。一些手持軍票的市民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 但多年來都不成功。
13
一些軍票的模樣
14
民生概況 香港淪陷期間,市民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悲慘歲月。糧食和燃料短缺,生活和交通大受影響。
此外,在日軍的佔領下,香港人的尊嚴、人權盡失。日軍濫殺無辜,可以在街上任意殺人,也可以隨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他們以搜查房屋為名入屋姦污女性。
15
飢餓 日本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由1942年開始由日本定額配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每天只可以買六両四的白米。由於沒有其他充足的食物,於是很多人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其後白米亦缺乏,改為配給日本蘿蔔作糧食。
16
因為糧食日趨缺少,日方的定額配給制度於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很多市民因付擔不起食物價格瘋狂通脹而餓死,街上即使日軍醉酒後的嘔吐物都有人搶食。
日治時期的香港經常有市民餓死,甚至出現人吃人事件。街上常有皮包骨的棄屍,即使如此,棄屍的大腿肉還是經常被割走。報章亦曾報導有婦人烹煮棄嬰的新聞。當時市面曾盛傳某些食肆的肉包使用的乃是人肉,因為市面上根本不可能買到足夠肉類。
17
慰安婦 日軍在灣仔洛克道一帶曾開設慰安所十多間。他們還在港九各地捉拿婦女充當慰安婦。所謂的慰安婦,其實是用來當作日軍的洩慾工具, 滿足他們的性慾。所以,當時很多婦女都以男性裝束示人,甚至搽「鑊撈」在面上,扮作乞兒,以避過日軍的魔掌。
18
慰安婦的照片
19
直至現在,亦有慰安婦參與遊行 。
20
教育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積極推廣日化教育。日語成為了主要的教育課程,中小學每星期必須教授日語4小時,英語則被禁止使用。日語成績不好的學生,會遭受嚴厲的處分。除此之外,日本文化、禮節及國情等都成為了學校的主要教授內容。這種教育制度推行的目的,是希望加強日本對香港人的影響,使他們認同「大東亞共榮圈」的建立。
21
教授日語的教課書 電台日語會話播音節目的介紹單張
22
地區與建築命名 日治時期,香港的正式名稱是「香港占領地」。港日政府將香港多處重新分區和命名,例如「香港仔」更名為「元香港」等。街道及地方更名十分常見,而很多名稱改動都帶有日本的色彩,改「道」為「通」 ,如「皇后大道」更名為「明治通」;「跑馬地馬場」更改名為「青葉峽競馬場」等。
23
而當時政府亦沒收所有歐資公司的物業,鼓勵日本公司取而代之,並將原有名字更改。例如「告羅士打酒店」改為「松原酒店」、英資百貨公司連卡佛改為松坂屋等等。除此之外,就連與英國無關的名稱也要更改。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的前身「重慶市場」,因為要避重慶的忌諱,而改稱「重興市場」,甚至把西方的教堂改成日本廟宇。
24
有關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的公告
25
反日活動 自九一八事變開始,為了對日本的侵略表示不滿,已有香港市民組織罷買日本貨物,很多在1910年代關閉的工會再次成立,市民再度激起愛國護家的情緒。在日治期間,香港華籍市民的反日活動仍無間斷,變成了地下活動。
26
港九大隊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簡稱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屬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員建立,加強在東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反日勢力。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被派遣到香港和九龍,統領香港及九龍的抗日武装鬥爭。大隊屬下有短槍隊和幾個區中隊,游擊隊員竭力攻擊強盜和日軍,保障農作物及人命安全。他們亦滲入香港島,讓中國獲取日本對華南、台灣和東南亞的機密戰略。
27
港九大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當中,如政要、學者、藝術家等人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國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國人、3名丹麥人、2名挪威人、1名蘇聯人,和1名菲律賓人獲拯救,包括被囚的賴特上校等英軍官兵及美軍飛行員。港九大隊亦幫助破壞日本在香港的軍事據點,促進了在中國、英國和美國人之間友誼。
28
考察-海防博物館 考察日期: 考察展廳:第八、九號展廳
29
當時的衣服和物品
30
軍服、槍械及防謢罩等
31
一些證件及軍票
33
感想 做過這次專題報告,加深了有關日本侵佔香港方面的知識。
現在,日本企圖淡化當年日軍侵佔我國的事實,且篡改教科書作掩飾,我絕不贊同他們的做法。希望日本當權者能夠正視歷史,共同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也許日本對我國做了這麼殘忍的事,但個人認為日本文化和教育制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最後,我們不僅要反省歷史,還要竭力阻止歷史重演。
34
資料來源 http://www.geocities.com/boilano/
35
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