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2 第一节 辨证概述

3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辨证的“证”是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和正邪斗争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它与疾病所反应的个别症状,有严格区别。

4 一、“症”与“证”“病”的区别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临床表现,是病人主诉之一,如头痛、腹痛等。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组综合征,是所有症状、体征的概括,也是病因、疾病性质、邪正情况等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总体表现。

5 病,是在病史及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是反映人体机能、形质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是对某种疾病矛盾全过程的综合概括。
同一种病有时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证候不同,辨证治法也不同,称作“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表现出相似的证候,此时病虽不同,但辨证治法则可相同,称作“异病同治”。

6 二、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中医辨证的关键是“辨”,即辨别、分析;“证”是各种症状、体征的综合。中医把对临床的证候进行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诊断过程,称辨证。 辨证是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表现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辨认,以确定疾病的部位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情况、具体病变的部位以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治疗提供依据。

7 三、各种辨证体系简介 八纲辨证----总纲 脏腑辨证----杂病 六经辨证----外感病 卫气营血辨证----温病 三焦辨证----温病 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以脏腑、经络、气血的理论为基础的。

8 第二节 八纲辨证

9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类别----分为阴证、阳证 部位----分为表证、里证 性质----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分为实证、虚证。 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10 一、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㈠表证 表证是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肌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表的证候;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等。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表证一般是指疾病的初期阶段,病理方面表现以小动脉痉挛、反射性收缩为主。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等。

11 ㈡里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所致的证候。多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产生;或病邪直接侵犯脏腑而发病;某些其他原因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质及舌苔的改变等,可与表证鉴别。

12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不同性质的两个纲领,本质是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 ㈠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肌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所致。

13 【临床表现】 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病机分析】 外感阴寒之邪,或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寒邪所伤或阳气虚损,不能发挥其温煦作用故见恶寒喜暖,肢冷蜷卧;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故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停,则尿清便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脉力不足,而脉迟。 【治法】 祛除寒邪或温补阳气。

14 ㈡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表现为肌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多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饮食不节内生火热,或房劳过度,久病伤阴,阴虚阳亢所致。包括实热虚热等。

15 【临床表现】 高热或低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 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劳过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阳热偏盛,则身热喜凉;火热伤阴,津液被耗,则渴喜冷饮,小便短赤;火热炎上,故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肠热液亏,而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苔干少津,是热盛伤阴所致,阳热亢盛,则见脉数。 【治法】 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

16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盛。 ㈠虚证 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等因素,以及七情劳倦,房室过度等所导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临床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17 ⒈ 气虚证 指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减退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病机分析】元气亏虚,机能减退。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故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卫气虚弱,营卫不固,则自汗;动则耗气,故活动诸证加剧;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则舌淡;气虚血行无力则脉虚弱。 【治法】 益气扶正。 【代表方剂】 四君子汤

18 ⒉血虚证 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病机分析】 血虚气少,脏腑失养。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则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血虚不荣于舌,故舌淡;血虚脉络不充,则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生血。 【代表方剂】 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

19 ⒊阴虚证 指机体阴液亏损的证候。 【临床表现】 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 阴液亏损,阴虚内热。阴液耗损,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虚火上升,则咽干,舌红少苔;阴血不足,则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 六味地黄汤

20 ⒋阳虚证 指机体阳气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液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 阳气不足,寒从内生。阳气虚弱,推动气化功能不足,则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阳虚不能温煦,阴寒内盛,则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液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皆为阳虚之象。 【治法】 温阳散寒。 【代表方剂】 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

21 ㈡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由于实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现也不—,一般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22 【病机分析】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争,阳热偏盛,故发热,脉实有力;实邪扰心,则烦躁不宁;邪阻于肺,肺失宣降,则胸闷满,呼吸气粗;实邪积于肠胃,腑气不通,则脘腑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湿浊上蒸,则舌苔多见厚腻。 【治法】 泻实祛邪。

23 ⒈气滞证 指由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痰湿停滞、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气虚等,导致人体内某部位或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太息、嗳气、肠鸣、失气后好转,或情志因素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24 【病机分析】 气机受阻,功能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气机时阻时通,故胀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太息,嗳气,肠鸣,失气后可使气机暂通,故肠痛可随之而好转;情志不舒可加重气机阻滞,故证状的轻重,随情绪的波动而改变;脉象弦,为气机不利,脉气不舒之象。 【治法】 行气导滞。 【代表方剂】 柴胡舒肝散

25 ⒉血瘀证 指由于气滞、气虚、阳气虚衰、寒凝、热结或跌仆损伤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经脉或脏腑之内,或离经之血,停留于人体某处所形成的病证。
【临床表现】 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加重,青紫肿块或腹内癓块,出血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涩。

26 【病机分析】 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运不畅,不通则痛,故有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血行缓慢,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瘀血不散而凝结,则青紫肿块或腹内癓块;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致反复出血,出血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瘀血久瘀不散,肌肤失于濡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涩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 【代表方剂】 血府逐瘀汤

27 ⒊湿阻证 指湿邪致病的临床表现,分内湿、外湿两类。
【临床表现】 全身困重,头重如裹,遍体不舒,胸闷,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清长,泄泻,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滑,脉濡。 【病机分析】 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湿邪阻遏气机,故全身困重,头重如裹,遍体不舒,胸闷,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湿邪损伤脾阳,气不化湿,则小便清长,泄泻;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滑,脉濡为湿阻之征象。 【治法】 化湿利湿。 【代表方剂】 五苓散

28 ⒋食滞证 指食物停滞胃肠,传导失常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脘腹痞胀疼痛,呕吐酸馊,厌食,大便不爽或泄泻,下痢,臭如败卵,苔腐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 食滞中焦,运化失职。饮食不节或不洁,食滞内停,脾胃及肠腑受伤,运化传导失常,气机阻滞,故见脘腹痞胀疼痛,大便不爽或泄泻,下痢;饮食停滞不化,郁而化热,胃气上逆,则呕吐酸馊;脾运失常,胃纳不佳,则厌食;苔腐腻,脉弦滑为食滞胃肠之象。 【治法】 消食导滞。 【代表方剂】 保和丸

29 ⒌痰饮证 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诸多因素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导致水液停聚,被寒凝、火煎、凝结浓缩而流滞于经络、脏腑、肌腠之间的证候。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咳痰量多,胸满痞闷,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苔腻,脉滑。 【病机分析】 痰饮阻滞,升降失和。痰浊阻肺,宣降失常,则见咳嗽气喘,咳痰量多;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见胸满痞闷,呕恶;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则见眩晕;痰质粘稠,难于消散,流注经脉筋骨,故见局部有圆滑肿块;苔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治法】 燥湿化痰。 【代表方剂】 二陈汤

30 四、阴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其应用范围很广,大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则用于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一切病证,尽管千变万化,但总起来不外阴证与阳证两大类。 ㈠阴证与阳证

31 ⒈阴证 指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其病属寒,属虚。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临床表现】 是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 因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不能温煦周身,故出现“阴盛则寒”的一派虚寒征象。 【治法】 温补阳气。

32 ⒉阳证 指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其病属热,属实。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临床表现】 精神烦躁,壮热,面色红赤,声高气粗,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病机分析】 因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而导致出现“阳盛则热”的一派实热征象。 【治法】 清热泻火。

33 ㈡ 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⒈ 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为阳气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表现】 是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脉微欲绝。

34 【病机分析】 阳气暴脱,阳微欲绝。阳气暴脱,不能卫外,固摄则大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手足厥冷;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精神淡漠;阳虚则阴盛故身畏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脉微欲绝为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 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 四逆汤

35 ⒉亡阴证 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剧烈吐泻,而表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表现】 汗出如油,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

36 【病机分析】 阴液耗竭,阴不敛阳。阴液亏虚,气随津脱,阳不敛阴,以至汗液大泄,阴液欲绝,故见汗出如油,呼吸短促;因津液外泄,阴虚阳亢,则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等;脉细数为气随津脱之象。 【治法】 养阴生津,敛汗固脱。 【代表方剂】 生脉饮

37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临床疾病证候的反映,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常常是交织在一起混同出现。虽然八纲有各自不同的证候特点,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里证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之别,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等。

38 谢 谢


Download ppt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