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寓理帅气 宁静致远 ——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例谈 武汉市汉口铁中 明道华 中国历史课程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寓理帅气 宁静致远 ——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例谈 武汉市汉口铁中 明道华 中国历史课程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寓理帅气 宁静致远 ——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例谈 武汉市汉口铁中 明道华 中国历史课程网

2 第一讲 把准测量动向,调适备考策略

3 方家眼中文综历史学科命题意图 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杨宁一)

4 (1)强调学科素养——直击学科必备常识和揭示专用名词内涵 。 (2) 重视基础主干知识把握——引导从微观史实角度发掘史学含义。
◎文综卷及历史题走势 1. 试卷结构:300÷3;(11:12:12)+x(2、3、4)+y(2、1、1) 2. 难度:0.50-0.60之间? 3. 历史试题突出特点 (1)强调学科素养——直击学科必备常识和揭示专用名词内涵 。 (2) 重视基础主干知识把握——引导从微观史实角度发掘史学含义。 (3) 重视材料识读——使老问题亮出新视角,用新情景拓展旧认知。

5 2006~ 2008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能力测试分布一览表
测试能力 题号 赋分 2006 2007 2008 获取和解读信息 12—23,38(1、2),40(1) 13—22, 37(1) 39(2) 68 58 调动和运用知识 12—22,37(2) 38(3) 12,37(3),39(4) 53 10 18 描述和阐释事物 23,39(1) 23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37(1、3、4),39(2) 38(4),40(2) 37(2)37(4) 37 22 20

6 (4)折射史学前沿理论成果——整体世界史观和现代化范式、生产力标准范式、“一元多线”史观、文明史观。
(5)体现课标教材理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认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历程。 (6)凸显现代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科技创新)、国际意识(对外开放)、民族意识、民主意识(制度创新)、民生意识、文化意识等。 4. 跨科综合题主要状况(历史在跨学科试题中“做环节、做基石、做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桥梁”,充当跨学科链接的“最佳主角”。) (1)问题中心,浅层综合,略有交错。 (2)回应现实,立意选材,不避“软肋”。

7 考查范围泛化 呈现形式活化 能力层次深化 题设难度强化 文综历史最大的挑战——依纲不据本 摆八卦阵,打迷踪拳 最高分 平均分 难度值 06年
最高分 平均分 难度值 06年 湖北 84.5 43.33 0.43 武汉 41.77 0.42 07年 84 45.78 0.46 80 44.73 0.45 08年 0.41 摆八卦阵,打迷踪拳

8 2007年主观题均分17.12 ,2008年为16.11 问题与分值 08年 38题 问(1)进士科为何“得人6分
平均分 难度 08年 38题 问(1)进士科为何“得人6分 1.29 0.215 问(2)中英选官制度主要区别10分 4.82 0.48 问(3)工业革命如何催生文官制度6分 1.16 0.19 问(4)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2.56 0.256 39题 问(2)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3.92 0.326 问(4)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8分 2.36 0.295 问题与分值 平均分 难度 07年 38题 问(1)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原因9分 4.14 0.46 问(2)两次讲话主张异同7分 1.9 0.27 问(3)禁运态度变化国际背景10分 1.22 0.12 问(4)美国对华援助成因6分 2.63 0.43 39题 问(1) “绍兴和议”确定界线4分 1.55 0.38 问(2)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影响16分 5.68 0.35

9 2007年38.(32分)答案要点和评分细则:(专业化、精细化——研究型)
(1)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2分)加强国防建设,(1分) ;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3分,“利德不利英”亦可);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行政部门确定。 (3分,“应根据战争形势制定灵活的政策”亦可) (2)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受订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3分)支持英国。 (1分)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运输上,由废除禁动到采用租借的办法; (2分)支持英国的立场由暗晦到公开。 (1分) (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 (2分) 1939年,(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分) 1940年, (1分)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 (2分)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3分) (4)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2分,“1941年以前以贷款为主,此后以租借为主”等语亦可)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38题 问(1) 9分 4.14分 0.46 问(2) 7分 1.9分 0.27 问(3) 10分 1.22分 0.12 问(4) 6分 2.63分 0.43 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分,有前句即可)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2分,前句亦可为“有利中国”等语)

10 切合高考趋向:依托材料,能力立意,突出主干
历史教学要变得有效,至少有两样东西不能少:“ 思 想 ”不 能 缺 席 ,“ 现 在 ”不 能 缺 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任 鹏 杰 遵从学科特点:记为基础,识是关键 体现学段特性:略史实陈述,详史事评议 立足学生实际:“填海造山” 切合高考趋向:依托材料,能力立意,突出主干

11 历史命题倾向之一: 具有直奔课标考素养的前瞻性。
一、敏感地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前提) 历史命题倾向之一: 具有直奔课标考素养的前瞻性。 课改所向,高考所指,教学所趋

12 1.破除知识本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重知轻能,千夫所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方法胜过知识,巧妇难炊无米。

13 2.破除教师本位,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是“主导”而不是“主宰”。 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中的“演员”变为“导演”,从居高临下的尊长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则从“观众”变成“演员”,从“配角”变成“主角”。

14 3.破除教材本位,树立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范例”的意识。
课程改革强调教材多样化和多元化,开创一“标”多“材”,一“源”多“流”的局面。 教材是课程资源核心,不再是绝对权威,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各科教材都只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师生进行对活的“话题”,可以发挥,可以拓展,可以延伸,可以浓缩,可以删减,一切的出发点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据。

15 4.破除学科本位,树立科际综合意识 在综合问题上,切切不要“深挖洞”,重点做好“广积粮”,同时坚持“不称霸”。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无情拆除了学科间的“柏林墙”。以问题为中心,立足“本家”,相机“串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的有效手段,是锻炼思维的散发性、敏捷性的最好途径。 在综合问题上,切切不要“深挖洞”,重点做好“广积粮”,同时坚持“不称霸”。

16 5.破除课堂本位,树立“社会是大课堂”意识。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要求树立课堂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课堂的教育教学观。 各种突破课堂限制、校园圈子的有益知识拓展、能力提高、素质加强的活动,都是课堂的组成部分。

17 二、理性地预设整体备考流程(关键) 历史命题倾向之二: 具有依托主干考能力的深刻性。 “一遍清”与“三轮分步”

18 单元夯实基础,牢构知能原点; 主轴统领全局,实现以简驭繁; 专线突出重点,注意回应现实; 延展体现综合,尝试跨科链接。
抓主体线索,明阶段特征 理纵横联系,知规律道理 单元夯实基础,牢构知能原点; 主轴统领全局,实现以简驭繁; 专线突出重点,注意回应现实; 延展体现综合,尝试跨科链接。

19 三、不懈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命题倾向之三: 具有移情设景考领悟的灵活性。 学生收获多少是判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背书不必要,死学太辛劳,熟读知之本,活记是高招,理解根子牢,应用见分晓。

20 立足教材导读:读出整体,突出理论,揭示学习规律
让学生进行重大历史现象的定点分析,读出考点概念的构成要素 让学生进行同时期历史现象的连横分析,读出历史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历史现象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让学生试图对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纵分析,读出考点专题垂直变进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21 归纳性导读:美国的建立 第一层次 1.历史背景:殖民地特征(移民构成、经济成分、政治特点)、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基础、直接原因、组织基础
2.基本过程:开始标志、第二届大陆会议(措施)、独立标志、转折点(事件及作用)、战争结束标志、运动结束标志 3.重大作用:双重性质、内外意义 4.共和政体的确立(依据、特点、作用、局限) 第二层次 从民族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统一国家、建立新型政体等四个角度认识美国独立战争及其结果。

22

23 比较性导读:明清式微与西欧崛起 分期 西方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发展状况 中外比较角度 特征 表现 16至18世纪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封建主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④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落 ①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 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③思想专制及文字狱 ④闭关锁国 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①中西政治体制发展倾向 ②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本抑末” ③中西资本主义萌芽 ④中西科技发展 ⑤中西思想特征及原因 ⑥中西阶级关系和反封建斗争

24 置疑性导读:明清三大特征 (1)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 (2)工业文明的萌动 (3)近代危机的前夜 乾隆帝之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伏尔泰之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 马嘎尔尼之讥: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 梁启超之诘: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情,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 雨果之叹: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李约瑟之谜: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

25 比较性导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

26 依据学情精讲:讲出层次,突出启迪, 揭示知识规律 以教材为事实材料,变教结论为亲历探究 以教材为参照蓝本,变教知识为教“智慧”
引入活动,拓展教材 创设情境,充实教材 针对性和参与性是提高上课效率的两大核心要素

27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教师在预设动态生成中的角色应是——
课堂生成的助产士、课堂智慧的创造者、课堂规程的守望者 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让学生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

28 四、高度地重视知识拓展 历史命题倾向之四: 具有背靠教材考基础的能动性。

29 ◎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创设新情 景,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 ◎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尤其要把 中国近代现代史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提高 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辨别能力; ◎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 ◎便捷地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0 (1)不放过每一重要概念的阐释 ◎ 2007年高考上海 历史试卷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2006年全国卷Ⅱ文综15)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 ◎(2007年全国卷1)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05年天津,16)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2005年北京19)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008年全国卷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2 对历史概念含义的考查是高考选择题命题的主要选点之一,它最能反映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在历史课本中,仅资本主义概念就派生出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买办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等10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子概念。

33 唐开元通宝产生后历代以它为“范式” (1)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开元通宝的出现,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2)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我国古代的重量计数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它的钱名(通宝、元宝)、书体(隶、楷取代小篆)、重量(一钱约今4克)、形制(轮廓并具)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 误区判断:A.以皇帝年号命名 B.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C.不再标明面值 D.不再标明重量 E.促使钱币符号化(实物币—仿实物纪重币—不纪重铸币—纸币)

34 (2)兼顾图文表注的综合解读。 ※(2006 年全国卷Ⅰ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 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 《马斯特里赫条约》的签订 ※(2007全国文综二)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抽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相互指定 ※(2007天津文综)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35 (3)注意边缘知识延伸。 ◎(2007全国卷一)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008年全国卷一)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 2008年全国卷二)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36 ◎(2007宁夏卷)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 (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2008上海历史)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37 ◎天文地理——从中国、紫禁城到《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绘五大洲,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中国早在明朝就知道全世界的地图无疑,而且对西洋各国的地理位置是熟悉的。在地图圈外还绘有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等小图,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强烈冲击中国人传统的"天下"观。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纪晓岚等校订《清朝文献通考》、《四夷考》中还在批判《职方外记》“所言未免夸张”,五洲之说“语涉诞诳”。更有甚者,时人平步青忿忿不平,认为明人甘受利玛窦之流奸佞小人的侮慢蒙骗而不自觉,认为利玛窦将欧洲译为“欧罗巴”,用字就有夸大之嫌,而将亚洲译为“亚细亚”,用心更为险恶,“亚”者,有“次”、“丑”、“细”、“微”等意,可见《尔雅》、《说文》等,这分明是在侮辱国人……鸦片战争失败了的时候,道光皇帝才想起让人打听清楚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

38 ◎修族谱与古代选官制度 周代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族谱的记载与管理,族谱成为统治者推行政治制度的工具。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族谱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便成为世袭制的依据和基础。史官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记录、整理、保管各贵族的家谱。至东汉恒帝,“诏责太邱长呈家状姓谱,以齐贵贱之由来,品源流之优劣,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从而促使全国望族竞相修谱。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除经学、德行、乡闾清议之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实等内容,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朝中用人,只问家世,而家世则以族谱为据,查家谱后如果确系世家士族,定作大官。在族谱成为官场的敲门砖后,私家修谱之风盛行。为子孙前程计,不仅贵族,就是许多寻常百姓也编修起了族谱,甚至不惜采取小姓冒大姓、庶族入士族等手段,把族谱编的光彩照人。“九品中正制”一直推行到南北朝,所以这一时期修谱之风长盛不衰,谱牒多于牛毛。    隋唐科举考试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掌大权的状况,族谱才逐渐剥离其政治色彩。到了宋代,政府不再设置谱官,族谱都由私家编修,主要目的是为了敬宗收族,修撰族谱成为民间一件平常的事情,国家社会也无法再严格管理,而出现宗族为光耀门楣,往往不顾事实,找名人作自己的祖先的现象,混淆历史真实。

39 (4)重视对社会生活变迁内涵的发掘 (07年四川文综卷17)图5 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07年上海卷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40 ※(2007天津文综)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2007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2007天津文综)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41 (5)突出重点问题的材料性、情景性和探究性呈现,克服偏左旧错。
◎高考着重考查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重点问题变换角度反复考——“扎堆”,热点问题重点化使教材及教学薄弱点—— “软肋”——成高考综合重点。 ◎重视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民主法制建设,生产力进步和人类交往的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发展与交融 。◎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开放意识、和平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民生意识、文化意识等。

42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试验—三三制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权”,“争取小资产阶级”,“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8、675、741、742页) "三三制"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一次重要实验,自下而上产生参议员组成各级参议会,由参议会选举政府领导成员组成各级政府,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源;政权机构中的“三三制”人员分配,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萌芽;“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第93页),显露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端倪。

43 (2003年全国文综,2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005年全国Ⅲ,23)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立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44 (2007年海南3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竞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摘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 1941年11月6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8分) (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

45 高考反复使用过的历史文字材料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2005天津文综民族和种族观念)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第38题对外开放观念、 2005天津文综民族和种族观念) 清雍正皇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2006年全国卷Ⅱ文综中西科技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6 2001~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题分值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章节中的分布情况 中 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开始半殖民地化6节) 125分 5 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国共对峙4节) 74分 10 第二章(半殖民地形成5节) 224分 1 第二章(抗日战争4节) 130分 4 第三章(民主革命3节) 117分 6 第三章(解放战争3节) 40分 12 第四章(北洋军阀统治2节) 84分 7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3节) 169分 2 第五章(中共成立3节) 78分 第六章(探索与曲折1节) 46分 11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4节) 76分 9 第七章(文革十年2节) 22分 13 第八章(现代化建设4节) 138分 3 第九\十章(外交等3节) 79分 8

47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材料一 袁继成、王海林认为,应冷静地把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这两件事放到中国近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争取国家独立的历史长河里考察。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有失亦有得:中国收回了德、奥在华特权;签订对奥、对匈、对保条约,成为国际联盟成员;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抗争,既是中华民族义愤的反映,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新抗争。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开启了中国独立决定自己国际事务的先河。 华盛顿会议讨论巴黎会议的遗留和新生问题,中国代表重申了在巴黎和会上所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除外国在华邮局问题有条件地得到解决外,其余均无实际结果。但是,《九国公

48 约》在名义上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任何一国均“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这意味着从此任何国家再也不能在中国攫取新的特权,或互订条约划分新的势力范围。此外,在山东问题上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迫使日本同意中国以高额赎金收回山东主权。 材料二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三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49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是否损害中国主权? 主权(sovereignty)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凭借这种权力可以以最高权威和独立自主的方式处理它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外部事物,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主权具有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实质上指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力,它通过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实现,体现在颁布法律、废除法律、决定国家组织原则、决定政权组织原则、决定经济体制、统率军队等权力上。主权对外独立的属性派生于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它主要指一个国家有权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处理国际事务和享有国际权利与国际义务,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其他实体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活动。  

50 与郑和不同,葡萄牙人这次带来的不只是友好的问候,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51 五、机巧地设计知能训练 历史命题倾向之五: 具有手脑并用考创新的综合性。

52 讲——切忌面面俱到,不深不透,“水过地皮湿”。练——切忌陷于题海战术,“水多泡倒墙”。
切近学生智能水平,切中高考命题趋势。组题思路体现创新性,测试意图具有前瞻性。知识覆盖滚动化,能力要求阶梯化。 把准考情选练:练出新意,突出典型 针对利钝点评:评出规律,突出诱导

53 “慧眼识金玉,偷手赚高知” , “剽窃”好题,“改造”陈题、 “创造”新题、剔除错题、校订疑题、放弃难(怪)题 。

54 高考专家命题中的“模仿”与“剽窃” 2004年上海历史卷16题: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2005年北京卷第14题: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55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2005年湖北卷13 题: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2007全国文综二: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56 四图可截自《中国古代史(选修)填充图册》
2003年上海高考8 题:独立战争胜利两年后,美、英签订了《巴黎和约》,美国地图变为 2005年杭州3月调考题,北京高考文综15 题: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四图可截自《中国古代史(选修)填充图册》

57 第二讲 精设备考专题,巩固重点知识

58 ◎两法兼顾:专题知识分段点评,因史立论; 国别知识立意拉线,因论据史。
◎三策并用:史观统帅,引新整旧;去繁就简,紧跟课改;抓大放小,回应现实。 ◎四化统筹:强化重点,分化难点;钙化冷点,活化热点。

59 专题构建形式呈现:中国通史线性整合专题 国别史线性整合专题 中外历史线性整合专题 专题构建内容选点:长效社会焦点 短期时政热点 前沿学术观点
不拘大小长短,可因点拉线提高认知,可定点辐射拓宽认知,亦可选点打桩深化认知,贵在取材历史,立意现实,突破“常模”,获得新知。

6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考试大纲必考内容
关注课改区教材考纲以确立专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考试大纲必考内容 古代中国 1.政治制度; 2.经济; 3.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代中国 1.民主革命;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现代中国 1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对外关系; 4.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5.近代科学技术。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61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线 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 儒学的产生、发展演变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 民本和农本及法制意识的源流;
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变迁与重心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转移 商业和城市不断发展所代表的历史趋势; 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 文学艺术发展与时代变迁。

62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线 民主政治道路探索; 经济近代现代化道路探索; 外交格局的变迁; 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等。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反抗侵略历程 民主革命历程 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外交关系历程 物质文明 经济建设历程 社会生活变迁历程 精神文明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历程 科技文化历程 中国近代现代史课程标准整合专题

63 课 改 区 教 材 考 纲 必 考 内 容 中 的 专 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4 ◎从民族觉醒角度看近代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1.学西方求变革思想的萌发(从“师夷制夷”到“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走日本人的路”) 3.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影响(“走美国人的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启承作用(“走俄国人的路”)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重大意义(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65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线 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扩大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 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近代现代化模式的演变;
世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推动和制约因素; 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意识形成和社会立法过程及民主体制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各国不同的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工业化; 东方从属西方格局的发端与演变。

66 建构中国通史专题可以加深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感悟
如: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变迁与大国地位 【专题构成】 1.汉唐及宋元积极外交、自主开放和世界先进国家地位与国际文明中心格局 (1)两汉以陆路为主的开放局面的初创和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不断扩展 (2)唐朝海陆两旺的开放局面形成和中国文化圈形成 (3)宋元以海路为主的开放和“中学西被”的延续

67 (1)明朝空前的主动外交和以海路为主的开放陷入危机与中华文明渐趋落伍 (2)清前期中外冲突加剧、闭关自守局面形成和中西文明差距急剧扩大
2.明清闭关自守和先进国家地位的失落 (1)明朝空前的主动外交和以海路为主的开放陷入危机与中华文明渐趋落伍 (2)清前期中外冲突加剧、闭关自守局面形成和中西文明差距急剧扩大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了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政策,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68 3.晚清70年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大堤的破损与弱国地位形成
(1)鸦片战争失败后,《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定,清朝被迫开放长江入海口以南五口通商,丧失独立自主的外交能力,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表明落后中国已处于弱国地位。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签定,通商口岸扩展到沿海各省区,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朝借师助剿,出现暂时的中外“和好”局面。 (3)1861年清朝设立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与外国联系,推动洋务运动,便利列强控制内政外交,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69 (5)随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形成中国全境开放局面,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显明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着重“往往”)。这便是“甲午战争”打败仗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朋友,那是小事也。(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甲午战争百年祭》) (4)甲午战争前夕中日冲突加剧,清政府寄望各国调停失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定,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内河内陆,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失败,弱国地位最终形成。 (5)随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形成中国全境开放局面,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驻兵、清朝禁止民众反帝、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使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70 半殖民地化的屈辱 初始近代化的探索 世界一体化的拓展
有些不平等条约,除包含割地赔款、侵害中国各项主权的内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等。这些条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被列强用来谋取侵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历史学习精要》(刘芃、朱汉国编)

71 4.中华民国外交屈辱与抗争、独立自主大堤的修补和大国地位回升
(1)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收回原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和会无理拒绝,公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特权给与日本,在国内人民的支持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坚持斗争和英美对日本施加压力,中国政府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主权; (3)国民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北伐,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效甚微;

72 (5)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弱国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①1941年中国以美、英、苏、中四大盟国资格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 1943年1月中国与英美等国协议废除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   ③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大盟国首脑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   ④ 1944年中国参加44国布雷顿森林会议。   ⑤ 1945年春中国参与旧金山会议筹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⑥ 1945年美、英、中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 国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因此恢复了民族自尊心,重新与世界站在独立平等的地位。(台湾教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这一胜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范例,……抗战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国进入世界大国地位的道路。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7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外交、自主开放,独立自主大堤的拓宽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
(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政策和外交新局面的开拓与国际作用的发挥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 (3)20世纪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和国际作用加强 (4)1978年以前艰难的对外开放处境与基本上的闭关自守 (5)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结盟”外交、港澳主权收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力量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

74 自主式内省型开放

75 近代以来外交与国势 外交态势:屈辱妥协——据理力争——独立自主 开放类型:他主式外迫型——自主式内省型 国际地位:沦为弱国——挤身大国——渐成强国

76 相关链接 1.资本的开放性、扩张性和渗透性与西欧近代化历程 2.日本的闭关与开放 3.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国家的对外开放与现代化

77 英法美日德俄国别史的多角度认知专线 日本史 从世界发展大势看日本 从中日走西方道路不同命运看日本 从走扩张侵略道路看日本
从中日关系变迁看日本() 从日美关系变迁看日本 从日美关系变迁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顿挫 美日交兵(1853)---美日帮扶( )---美日相争(一战前后)---美英限日---美日交兵(二战期间)---美军占日(战后初期)---美助日强(50年代)---美日防卫(70年代中期至今)

78 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比较 列强默许纵容与大国遏制; 孤立与多助; 战和分歧与民族统战; 避战求和与持久抗战; 小国打败大国的民族悲情与弱国战胜强国的民族自信; 弱国地位形成与大国地位奠定;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与中共力量壮大。

79 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看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史 从统一规律看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 从实力外交看美国霸权主义发展 从推动人类进步看美国历史贡献 从民主体制和人权状况看美国民主政治 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看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 托拉斯垄断组织产生~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危机与80年代降税、节支、少干预和90年代大刀阔斧的改革

80 由大国崛起引发的思考 分国立意,选点拉线: 英国重外贸与兴衰(从殖民地状况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看英国的兴衰) 美国重体制与兴衰
俄国和日本重国情与革新发展 法国重思想理论与社会进步 德国重民族主义双重作用(从强权政治与民族主义看德国疆域变迁)

81 建构中外打通专线十分必要 如:古今中外的农业意识与政策 中国古代重农意识源流与土地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近代具有革命色彩的土地赋税纲领
中国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及调整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部分国家农业土地政策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

82 如: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一)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夏商周王位世袭、属国并存与分封制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3.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西周分封已腐朽,封建体制新要求。商鞅变法初奠基,韩非理论顺潮流。秦皇尚法志革弊,全国统一时机熟。 4.西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5.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6.北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7.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健全 8.明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9.清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10.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批判

83 (二)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立法过程和民主体制发展与冲击
1.民主意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 2.立法过程——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3.政治体制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民主政治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英法美模式与俄德日模式 (4)法西斯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践踏 (5)对法西斯主义的清算

84 (三)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道路探索 1.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行资产阶级民主的尝试 (1)维新运动 (2)辛亥革命 2.新民主主义阶段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 (1)新三民主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2)新民主主义与国共政权之争 (3)1949年政协会议 (四)世界近代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巴黎公社的尝试 2.苏联和东欧诸国社会主义实践 3.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努力 (1)《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 (3)邓小平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

85 如:世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 专线建构决非知识要点的排列组合,而要抓住阶段特征,变换认知视角,折射现实问题。 古代社会的跨区交往及其局限
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世界市场萌芽 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市场的变化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观的变迁 多极化背景下世界市场发展的两大趋势

86 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观的变迁 (1)苏俄政权建立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1.苏联 (1)苏俄政权建立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2)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从实行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⑶1927年始,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1928年,推行计划经济建设。随着,苏联开始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1936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⑷1956年后的赫鲁晓夫改革和1964年后的勃烈日涅夫改革未突破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87 ⑵波兰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未取得明显的效果。
2.东欧诸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 ⑴南斯拉夫铁托改革摆脱苏联模式,实行自治的商品经济,企业的产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价格按市场需求自由形成,国家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促使经济发展,但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滋长了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 ⑵波兰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未取得明显的效果。 ⑶匈牙利卡达尔实行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家经济按计划发展和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的联系起来,取得成效。 ⑷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改革实行贯彻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因苏联武装干涉中断。

88 3.中国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形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和商品经济遭到排斥。 ⑶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重构,强调建立计划和市场结合而以计划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 ⑷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001年12月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4年中国与东盟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

89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952年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统一的世界市场瓦解,两个平行的相互对立的世界市场形成。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952年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90 如: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突破“常模” ,多角度多层面认知重大历史专题是精化知识掌握、深化知识理解和活化知识运用的有效途径
1.三次技术革命与近现代自然科学 (1)牛顿力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2)19世纪电磁学、化学成就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放射性元素发现、相对论产生)与第三次 技术革命 2. 三次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及工业化的影响 (1)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2)工业社会新发展与资本密集型产业 (3)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91 3. 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近代现代化模式的发展 (1)以英国为代表,轻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出现
(2)工业国家向重工业为主导转变,美、苏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 (3)三种基本模式的齐头并进与相互影响 4.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及地域联系的影响 (1)蒸汽时代与各地密切联系 (2)电气时代与世界密不可分 (3)网络时代与全球化 2007年全国卷Ⅰ 23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92 中外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 依托教材发掘和串联与社会焦点、学术热点相关的非线状知识,建构创新专题,或聚散金碎银为一拼盘,或以线串珠成一整体
1.美国从独立前的“美利坚民族” 、“大陆”意识到内战前的“联邦主义”,从泛美主义到“美国优先” 、“良性霸权” 2.法国:启蒙思想家“专制之下无祖国” 、大革命期间《马赛曲》表达的民族意识、拿破仑战争(大国沙文主义)刺激下欧洲民族主义勃兴 3.德国:民族主义与统一、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及法西斯主义(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民族主义与欧共体及欧盟 4.俄国:沙皇大斯拉夫主义、列宁“苏联”思想、斯大林大国主义和老子党意识、美苏争霸、

93 5.日本:从明治维新前救亡观念到民族优秀论(天照大神子孙)及由此衍生“脱亚入欧”观念和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右翼分子皇国史观
6.中国:古代“华夷之辨” (唐太宗“独爱如一”)和“中外大防” (乾隆“不藉外夷”);近代“师夷” 、 “中体西用” 、维新派自强不欺、义和团“扶清灭洋” (德皇“黄祸论”)、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及其演变等。 民族主义两个层面: 在世界近代史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受工业化推动,包含国家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积极因素,也与利己主义结合,受国家利益推动,表现为殖民主义、扩张主义、强权政治等。民族主义还与分裂主义、恐怖主义、闭关主义、反现代化和反全球化为伍。 在中国史上,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民族间交流丰富中华文化成为历史演进主线之一。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从甲午战争以后勃发。

94 考教关系? 龟兔赛跑——一个不打嗑睡的兔子,一个不示弱的乌龟 ——《诗经·秦风·蒹葭》 依势备考总如看着开在彼岸的莲花——欲接近而不可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95 向历史同仁 致敬! 电话: 2009年10月


Download ppt "寓理帅气 宁静致远 ——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例谈 武汉市汉口铁中 明道华 中国历史课程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