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2
本章主要内容 糖的生理功能 糖的消化吸收 糖的氧化分解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和糖异生 血糖 糖代谢紊乱
3
合成代谢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新陈代谢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 中间代谢 * 消化吸收 排泄 物质在细胞内的合成与分解
4
第一节 糖的生理功能
5
生理功能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70%) 葡萄糖(glucose)——运输形式 糖原(glycogen)——贮存形式
6
生理功能 2、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分 糖脂(glycolipids):是细胞膜的组分 糖蛋白(glycoproteins):重要生理功能物质
(抗体、激素、膜受体)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构成结缔组织 核糖与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成分 (ribose) (deoxyribose)
7
第二节 糖的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carbohydrates
8
一、糖的消化(digestion) 淀粉 口腔 胃 小肠 -淀粉酶(唾液、胰) amylase 麦芽糖 麦芽寡糖 -糊精 -糊精酶
麦芽糖酶 葡萄糖
9
二、糖的吸收(absorption) 葡萄糖的主动吸收 主动吸收,需载体蛋白,耗能,逆浓度梯度
10
第四节 糖的氧化分解
11
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一、糖酵解(glycolysis) 二、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三、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2
一、糖酵解(glycolysis) 概念:无氧,葡萄糖(糖原)→乳酸(lactate) 反应部位:细胞液(cytoplasm)
过程:葡萄糖→二磷酸果糖→磷酸丙糖×2 丙酮酸×2 2H×2 乳酸×2 ① ② ③ ④
13
(一)糖酵解过程的4个阶段 1、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2、1,6-二磷酸果糖 2分子磷酸丙糖 3、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1、葡萄糖 ,6-二磷酸果糖 2、1,6-二磷酸果糖 分子磷酸丙糖 3、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4、丙酮酸 乳酸
14
(fructose-bisphosphate)
1、葡萄糖 ,6-二磷酸果糖 (glucose) (fructose-bisphosphate) O CH2OH CH2O- ATP ADP Mg2+ 己糖激酶(肝外) 葡萄糖激酶(肝内)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P glucose glucose-6-phosphate (hexokinase) (glucokinase) 反应不可逆
15
glucose –6-phosphate fructose-6-phosphate 6-磷酸葡萄糖 CH2O-P CH2OH O
磷酸己糖异构酶 6-磷酸果糖 CH2O- P glucose –6-phosphate fructose-6-phosphate
16
1,6-fructose-bisphosphate phosphofructokinase
6-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激酶 ATP ADP Mg2+ 1,6二磷酸果糖 P CH2O-P CH2OH O CH2O- fructose-6-phosphate 1,6-fructose-bisphosphate phosphofructokinase 反应不可逆
17
1,6-fructose-bisphosphate triose phosphate
2、1,6-二磷酸果糖 分子磷酸丙糖 1,6-fructose-bisphosphate triose phosphate 1,6二磷酸果糖 CH2O-P C=O CH2OH CHO 醛缩酶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P CH2O- O aldolase 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18
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3、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pyruvate 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CHO CH2OH CH2O-P COO ~ P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AD+ NADH + H+ Pi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中唯一的一步脱氢 bisphosphoglycerate 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19
bisphosphoglycerate 3-phosphoglycerate COO CH2OH CH2O-P ~ P 1,3二磷酸甘油酸
COOH 磷酸甘油酸激酶 ADP ATP Mg2+ 3-磷酸甘油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生成ATP bisphosphoglycerate 3-phosphoglycerate
20
phosphoenolpyruvate 3-phosphoglycerate 2-phosphoglycerate COOH CH2OH
CH2O-P CHO-P C-O~P CH2 = 变位酶 烯醇化酶 H2O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 3-phosphoglycerate 2-phosphoglycerate Phosphoglycerate mutase enolase phosphoenolpyruvate
21
phosphoenolpyruvate pyruvate kinase pyruvate 反应不可逆 COOH C-O~P CH2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Mg2+ C-OH C=O CH3 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phosphoenolpyruvate pyruvate kinase pyruvate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生成ATP 反应不可逆
22
4、乳酸的生成 pyruvate lactate 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还原为乳酸,有氧则进入线粒体氧化 COOH C=O CH3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NADH + H+ NAD+ CHOH 乳酸 pyruvate lactate lactate dehydrogenase
23
糖酵解全过程1
24
糖酵解全过程2 C6H12O6+2ADP+2Pi C3H6O3+2ATP+2H2O
25
(二)糖酵解生理意义 是机体相对缺氧时补充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机体缺氧、剧烈运动肌 肉局部缺血等, 能迅速获得能量。)
某些组织在有氧时也通过糖酵解供能: (成熟红细胞、视网膜、睾丸、肾髓质、 皮肤、肿瘤细胞)
26
二、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CO2 + H2O + ATP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27
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acetyl CoA) 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CoA pyruvate glucose
三羧酸 循环 NADH + H+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乳酸 lactate 无氧酵解 CO2+H2O+能量 glycolysis
28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29
(一)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 Glc 2CH3COCOOH 2NADH + 2H+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H2O + 3ATP(2ATP) 同糖酵解途径,反应在细胞液进行
30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 CH3 C=O COOH 2 2CH3CO~SCoA+ 2CO2
acetal CoA pyruvate 2NADH+2H+ 2NAD+ HSCoA 2×3ATP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反应不可逆
31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酶 辅酶(维生素) 丙酮酸脱氢酶 TPP(Vit B1) HSCoA(泛酸)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FAD(Vit B2 ) NAD+ (Vit PP)
32
(三)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oxaloacetate citrate
CH3CO~SCOA(C2) HSCoA acetal CoA 草酰乙酸(C4) 柠檬酸(C6) oxaloacetate citrate TCA循环 α-酮戊二酸(C5) α-ketoglutarate
33
H 1、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acetal CoA 柠檬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34
脱4(2H) ——3(NADH+H+)、1(FADH2) 2次脱羧(2CO2)
2、三羧酸循环小结 循环一周氧化1分子乙酰CoA 脱4(2H) ——3(NADH+H+)、1(FADH2) 2次脱羧(2CO2) 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α-ketoglutarate (key enzyme) oxaloacetate 循环过程草酰乙酸量不变,但需补充
35
三羧酸循环中ATP的生成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2H) 3NADH + 3H+ 1FADH2
呼吸链 3×3ATP 1×2ATP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1GTP 1ATP 12ATP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36
草酰乙酸 的补充 oxaloacetate pyruvate carboxylase pyruvate oxaloacetate
37
3、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三羧酸循环是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38
有氧氧化的产能
39
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糖原 脂肪 蛋白质 Ⅰ 葡萄糖 脂肪酸 氨基酸 甘油 Ⅱ 乙酰辅酶A Ⅲ TCA glycogen
糖原 脂肪 蛋白质 glycogen triacylglycerols protein Ⅰ 葡萄糖 脂肪酸 氨基酸 甘油 glucose fatty acid amino acid Ⅱ glycerol 乙酰辅酶A acetal CoA Ⅲ TCA 2H 1/2O2 ADP Pi ATP H2O
40
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糖
41
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异同点 相同点: 葡萄糖 2丙酮酸 + 2NADH+2H+ 不同点: 糖酵解 有氧氧化 部位: 细胞液 细胞液、线粒体
糖酵解 有氧氧化 部位: 细胞液 细胞液、线粒体 需氧情况: 不需 需氧 终产物: 乳酸 CO2 + H2O + ATP 产能: ATP 或38mol ATP 5. 关键酶: 己糖激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磷酸果糖激酶 柠檬酸合成酶 丙酮酸激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6. 3-磷酸甘油 还原丙酮酸 进入线粒体氧化 醛脱下的2H
42
三、磷酸戊糖途径(胞液)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6-磷酸葡萄糖→→5-磷酸核糖 + NADPH 过程:
glucose-6-phosphate phosphoribosyl 过程: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6-磷酸葡萄糖脱氢、 脱羧生成NADPH、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阶段—一系列基团的转移
43
1、磷酸戊糖途径反应简图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44
26-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 + 6NADPH + 6H+ + 3CO2
磷酸戊糖途径总的反应: 36-磷酸葡萄糖 + 6NADP+ 26-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 + 6NADPH + 6H+ + 3CO2 glucose-6-phosphate fructose-6-phosphate 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45
2、磷酸戊糖途径生理意义 产生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核酸的原料 产生NADPH+H+ ①作为供氢体参与脂肪酸及胆固醇等合成
②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③作为羟化酶系的辅酶,参与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46
→NADPH↓→GSH↓→红细胞破坏→溶血 GSSG 2GSH NADPH+H+ NADP+
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重要作用: (GSH) (1)保护含巯基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 尤其是过氧化物的损害。 (2)保护红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 (3)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NADPH↓→GSH↓→红细胞破坏→溶血 GSSG GSH NADPH+H+ NADP+ 谷胱甘肽还原酶 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47
磷酸戊糖途径小结 起始物 关键酶 主要产物 关键酶缺乏症 G-6-P 脱氢酶 5-P-核糖 NADPH 溶血性贫血 G-6-P
48
第五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和糖异生 非还原端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从非还原端开始 (nonreducing end)
49
一、糖原合成 G(glucose) 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G-6-P(glucose-6-phosphate)
ATP G-6-P(glucose-6-phosphate) G-1-P(glucose-1-phosphate) UTP key enzyme PPi UDP-G (UDP-glucose) Gn(primer) 糖原合成酶 glycogen synthase Gn+1(glycogen)
50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糖原合成酶
51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引物(多聚葡萄糖) 分枝酶形成分枝 糖原合成酶是关键酶(key enzyme)
糖原合成特点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引物(多聚葡萄糖) ( glycogen synthase) ( primer) 分枝酶形成分枝 (bronching enzyme) 糖原合成酶是关键酶(key enzyme) UDP-Glc是葡萄糖的供体(葡萄糖的活性形式) 每增加一个葡萄糖,消耗 2 ~Pi
52
分枝酶的作用 O (12-18) (6-7) 分枝酶 (branching enzyme) O (α-1,6 糖苷键)
53
二、糖原的分解 glycogenolysis 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Gn(glycogen) Gn-1
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 Gn-1 G-1-P(glucose-1-phosphate) G-6-P(glucose-6-phosphate) 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 Pi G(glucose) 主要存在肝中,肌肉中无此酶
54
-1,6分枝附近的糖元降解
55
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
56
脱枝酶的作用 脱枝酶 (debranching enzyme) 磷酸化酶 1 2 3 (glycogen phosphorylase)
磷酸化酶
57
糖原分解的特点 磷酸化酶只作用于α-1,4 糖苷键 磷酸化酶催化至距α-1,6糖苷键 4个葡萄糖单位时作 用停止
(glycogen phosphorylase) (α-1,4-linkage) 磷酸化酶催化至距α-1,6糖苷键 4个葡萄糖单位时作 用停止 脱支酶转移3个葡萄糖基至邻近糖链末端, (debranching enzyme) 并水解α-1,6糖苷键 生成游离葡萄糖 磷酸化酶是关键酶(key enzyme) 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
58
糖原合成与分解总图
59
糖原和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保证血糖的恒定和供应
60
三、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概念:非糖物质→葡萄糖或糖原 原料:甘油、有机酸(乳酸、丙酮酸)、生糖氨基 酸(丙氨酸)等 部位:生理情况下—肝脏 长期饥饿和酸中毒时—肾脏也加强 途径:基本是糖酵解的逆过程,但须绕过三个能障 (energy barrier)
61
(一)糖异生的能障部位 hexokinase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glucose) 1. Pi H2O
己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肝) 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glucose) (glucose-6-phosphate) 1. 葡萄糖-6-磷酸酶 Pi H2O glucose-6-phosphatase 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 由不同酶催化的单向反应使两个底物互变的循环
62
phosphofructokinase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ATP ADP fructose-6 -phosphate
磷酸果糖激酶-1 1,6-二磷酸果糖 ATP ADP fructose-6 -phosphate 1,6-fructose- bisphosphate 2. 果糖二磷酸酶 Pi H2O 底物循环
63
3.丙酮酸羧化支路(线粒体) CH2 C-O~ COOH = P CH3 C=O COOH CH2 C=O 底物循环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pyruvate phosphoenolpyruvate pyruvate kinas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O2 GDP GTP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酶化羧酸酮丙 COOH CH2 C=O ADP Pi ATP CO2 pyruvate carboxylase 底物循环 oxaloacetate
64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保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糖异生作用有利于乳酸的回收利用 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65
第三节 血糖 blood sugar
66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H2O、CO2、 食物 能 血糖 4.44~6.67mmol/L 糖原 肝糖原 脂肪、 氨基酸、 非糖物质 核糖等
糖异生 H2O、CO2、 能 糖原 脂肪、 氨基酸、 核糖等 随尿排出 >8.89mmol/L 消化吸收 分解 非糖物质 合成 氧化 转变
67
二、血糖的调节 肝脏调节 肾脏调节 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68
(一)肝脏调节 进食后——肝糖原合成↑ 不进食——肝糖原分解↑ 饥饿时——糖异生作用↑
69
(二)肾脏调节 肾糖阈:肾对糖的重吸收能力——8.89~9.99mmol/L (renal threshold of sugar)
血糖<肾糖阈:尿中不含葡萄糖 血糖>肾糖阈:出现糖尿
70
(三)激素的调节 血糖 水平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 甲状腺素 生 长素 胰岛素
71
1、胰岛素作用 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去路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代谢 抑制糖原分解 促进糖的氧化利用 抑制糖异生作用 促进糖原合成
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去路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代谢 抑制糖原分解 促进糖的氧化利用 抑制糖异生作用 促进糖原合成 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72
2、肾上腺素作用 机理:加强糖的来源 1、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2、促进糖异生 3、促进肌糖原酵解成乳酸
73
第七节 糖代谢紊乱 (一)低血糖(hypoglycemia) 空腹血糖浓度 < 3.89mmol/L
第七节 糖代谢紊乱 (一)低血糖(hypoglycemia) 空腹血糖浓度 < 3.89mmol/L (二)高血糖(hyperglycemia) 空腹血糖浓度 > 7.22mmol/L (三)糖尿(glucosuria) 空腹血糖浓度>8.89mmol/L 肾糖阈
74
(一)低血糖(hypoglycemia)
低血糖:空腹血糖<3.89mmol/L 症状:头晕、心悸、出冷汗等 严重引起脑昏迷 原因: 1、饥饿或不能进食 2、胰岛素分泌过多 3、严重肝疾患 4、内分泌异常
75
(二)高血糖及糖尿 hyperglycemia glucosuria 高血糖:空腹血糖 > 7.22mmol/L
饮食性糖尿、情感性糖尿、肾性糖尿
76
(三)糖尿病 糖尿病: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 类型:胰岛素依赖型(Ⅰ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 病因:胰岛素缺乏 受体数目减少
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降低
77
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
多食—— 糖氧化障碍→机体能量不足→感到饥饿而多食 多食引起血糖升高→尿糖→带走大量水分而多尿 多尿—— 多饮—— 多尿失水过多→引起口渴而多饮 体重减轻—— 糖供能障碍→脂肪、蛋白质氧化增加→体重减轻
78
酮体: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hydroxybutyrate) 丙酮(acetone)——烂苹果味道 99%,酸性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时 脂肪(fat)动员加强 酮体生成过多,超过了肝外组织的氧化能力 酮血症、酮尿症、酮症酸中毒等 (ketone bodies) 酮体: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hydroxybutyrate) 丙酮(acetone)——烂苹果味道 99%,酸性
79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感染 肥胖 体力活动减少 妊娠 遗传 环境因素
80
糖尿病合并症
81
举例:糖尿病坏疽(侧位) 足趾坏死,足背溃烂,足掌部大面积溃烂,腐肉较多,脓水淋漓,前掌部皮肤紫暗,渐及坏疽
82
(四)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糖原储积症Ⅰ型:一岁前后起病。矮小,进行性肝和肾肿大,腹部明显突出。严重低血糖,惊厥。乳酸性酸中毒。
83
(五)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糖的能力——葡萄糖耐量 (耐糖现象) 空腹抽血 一次进食100g葡萄糖 0.5、1、2、3小时分别取血,测血糖浓度 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耐糖曲线
84
(五)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血糖浓度mg/dl 糖尿病患者(重症) 糖尿病患者(轻症) 健康人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者 高胰岛素血症者 时间(分)
85
来自眼睛的糖尿病信号 瞳孔变小 糖尿病导致植物神经损害,可影响瞳孔的舒缩功能。糖尿病人的瞳孔较正常人为小,而在眼底检查时用扩瞳剂效果不佳,放大瞳孔的能力也较正常人差。 白内障 糖尿病人血中和眼内房水的葡萄糖水平均升高,眼内糖代谢受到障碍,形成一种称为山梨醇的物质,积聚在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混浊,形成白内障。
86
近视 糖尿病人体内大量的糖和盐随尿液排出,加上口渴多饮,血液渗透压降低,房水的渗透压也随之下降,使晶状体膨胀、变厚变凸,屈光度增加形成近视。 视力下降 糖尿病人视神经损害或眼底血管病变,使视网膜组织缺氧而形成微血管瘤或视网膜静脉扩张、白斑、出血、动脉硬化,甚至发生视网膜剥离,造成视力下降。
87
胰岛素类型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88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 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 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89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90
4、妊娠 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竟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