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动物遗传学》实验 专业基础课 制作者: 孙桂荣 制作者 孙桂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动物遗传学》实验 专业基础课 制作者: 孙桂荣 制作者 孙桂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动物遗传学》实验 专业基础课 制作者: 孙桂荣 制作者 孙桂荣

2 教材:动物遗传学实验指导 编写:河南农大遗传教研室 购买:教材科

3 实验次序及内容 1 、有丝分裂 2 、 减数分裂 3 、染色体组型编排与分析 4、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压片及观察 5 、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6、 果蝇杂交实验(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7、 果蝇伴性遗传 8 、基因的重组定位 9、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10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4 遗传学实验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项 显微镜的保护 玻片保护 果蝇实验周期长,生活周期的严格控制 提前调换 桌面整洁、物归原处 值日安排

5 实验报告及考试实验报告 课前预习,课上提问课前预习 实验报告书写格式 讨论、体会、建议 16开实验报告 不收电脑打印的报告 每次报告给分:
出勤1/3 课上操作、表现1/3 实验报告1/3

6 实验一、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工具和材料 四、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 五、作业

7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改良苯酚染色法的操作方法 2、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8 二、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形成了染色体。经过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成为两条。有规则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内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一样,其染色体组成,始终跟亲代的细胞一样。

9 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

10

11

12 三、工具和材料: 普通光学显微镜、洋葱、秋水仙素 洋葱 改良苯酚品红 1N Hcl (浓HCl82.5ml→1000ml) 相关的切片

13 四、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 1、流程:固定好的根尖→水洗2~3次→1N HCl7~8min→水洗2~3次→取材(1/2分生区)→切碎→染色6~7min→加盖玻片→轻敲→压片→观察。 2、观察马回虫切片

14 五、作业 绘制洋葱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分裂相,并简述特点。

15 实验二、减数分裂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工具和材料 四、作业

16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及其过程。

17 二、实验原理 1、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有一个由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数分裂过程
2、首先精巢里产生许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经过生长期,细胞质增加,细胞体积增大,叫做初级精母细胞(2n) 3、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每次分裂都分为4个时期,最后形成4个精子细胞,其细胞核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成为单倍体(1n)——减数分裂过程。

18

19 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间期(前间期, preinterphase) (二)、减数第一分裂 (meiosis I)
前期I (prophase I, PI), 中期I(metaphase I, MI) 后期I(anaphase I, AI) 末期I(telophase I, TI) (一)、间期(前间期, preinterphase) (二)、减数第一分裂 (meiosis I) (三)、中间期 (interkinesis) (四)、减数第二分裂 (meiosisⅡ) 前期II (prophase II, PII), 中期II(metaphase II, MII) 后期II(anaphase II, AII) 末期II(telophase II, TII)

20 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

21 三、工具和材料 1、普通光学显微镜 2、马蛔虫和蝗虫切片 3、洋葱、玉米切片

22 四、作业 1、绘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示意图,绘出你所观察到的蝗虫减数分裂中至少5个分裂相; 2、减数分裂和有私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23

24 实验三、 染色体组型的编排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绘图 六、附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

25 一、实验目的 观察测量照片上的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剪贴成核型分析图,掌握常规分析法。

26 二、实验原理 1、细胞分裂的中期是染色体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选取染色体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中期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冲洗、得出照片,进行核型分析;该核型可以代表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27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图

28

29

30

31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1、剪刀、游标卡尺、胶水、白纸、染色体标本片。 2、放大的染色体标本照片
3、在所观察到的细胞中,选取着丝点清楚,分散好的染色体比较平直的细胞10个左右,拍照放大。

32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步骤 1、取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取材比较容易;不旺盛,体外培养,加一些激素,刺激细胞快速分裂) 2、装片,染色(用1:10的Giemsa碱性染料,) 3、镜检(染色体观察,找出有代表性的中期染色体)

33 2.按长臂长度进行与着丝点位置排列(M,SM,ST,T);
4、摄影 5、冲洗胶卷 6、染色体组型编排 7、核型分析 8、核型编排所依据的标准: 1.按染色体的长度进行排列(分组); 2.按长臂长度进行与着丝点位置排列(M,SM,ST,T); 3.按随体的有无与大小(通常将带随体的染色体排在最前面)。

34 8、核型编排所依据的标准: (1)、染色体的形态特点记录 主要观察染色体的长短、着丝点位置、臂的长短、有无随体。测量及染色体的几个参数
1)染色体的绝对长度,即每一染色体从一端到另一段的长度,一般以um为单位 2)臂比值(r)=长臂长度(q)/短臂长度(p) 3)着丝点指数(%)=短臂长度(p)/该染色体长度(q+p)×100 4)100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该细胞染色体单倍体的总长度×100

35 根据臂比值来确定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类
(2)、着丝点定位 根据臂比值来确定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类 表1、 染色体分类标准 臂比值 着丝点位置 1.0~1.7 中部着丝点(m) 1.7~3.0 亚中部着丝点(sm) 3.0~7.0 亚端部着丝点(st) 7.0~ 端部着丝点(t)

36 不同类型着丝点的染色体

37 (3)、随体 染色体末端有一个球状或棒状小体,为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1)观察 2)详细观察每个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4)染色体的畸变 染色体的断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臂染色体、环状染色体、单体交换等。

38 五、绘图 将上述排列好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剪贴在白纸上,并附上分裂中期照片,再进行重拍,便构成染色体组型图,将该核型图绘制成模式图就可以得到染色体组型模式图。

39 六附: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 主要观察:染色体的长短,着丝点的位置,臂的长短有无随体等
根据丹佛(1960)伦敦(1963)和芝加哥(1966)会议提出的标准,按照染色体的长度依次减少和着丝粒的位置以及其它特征,可把人类体细胞染色体分为七群:

40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央着 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彼此不易区 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为亚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中央,X染色 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 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短。

41 D:13,14,15中等大小,有近端着丝粒,有随体,彼 此之间不易区分。
E:16,17,18中等大小,第16对有中央着丝粒长臂上 有次缢痕,易于区别。第17,18对有亚中部着丝粒, 难以区分,后者的短臂较短。 F:19,20两对染色体。体积小,有中部着丝粒,彼此 之间难以区分。 G:包括第21,22两对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第21,22 对染色体体积小,有近端部着丝粒,有随体,长臂常 呈分叉状,彼此不易区分。Y染色体较前两对略大, 也有近端部着丝粒,无随体,长臂常常彼此平行。

42

43 实验四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压片及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所需药品及材料 四、实验步骤 五、作业 六、注意事项

44 一、实验目的 1、 练习取出果蝇等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2、同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带纹的形态和排列识别不同的染色体,也是进一步研究和鉴别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用方法之一。

45 二、实验原理 1、果蝇的唾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相互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减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 2、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的者写,被称为明带和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和位置是固定的

46 二、实验原理 3、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的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4、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界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和巴尔比尼环,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 ,因此不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疏松区或巴尔比尼环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因此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开展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研究等等。

47

48

49 三、所需药品及材料 三龄幼虫 0.7%生理盐水 1NHCl 碱性品红 解剖镜 解剖针 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解剖唾腺→转到载玻片上→加1N Hcl酸解1min →吸去HCl→水洗→醋酸洋红染色10min →盖片、压片→镜检

50 五、作业 绘制所看到的果蝇唾腺染色体

51 六、注意事项 1、一定加生理盐水,否则唾腺易干。 2、将脂肪组织清除干净。 3、水不可太多,否则幼虫会漂浮而且活跃。
4、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 5、压片时要揉。 6、染色完以后,将旧的染色液吸去,加新的染色液,再压片。

52 实验五 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 四、实验内容 五、思考题

5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生活周期中各阶段的形态特征 2、掌握区别雌雄果蝇的方法。

54 二、实验原理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突变性状多,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

55 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 1、野生型和常见的突变型果蝇。 2、放大镜、小镊子、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培养皿、毛笔、乙醚、琼脂、玉米粉、蔗糖、酵母粉、丙酸

56 四、实验内容 (一)果蝇的生活史 卵--- 幼虫----- 蛹----成虫 (二)形态构造 头部---胸部---- 腹部
(三)成虫雌雄的鉴别 (四)果蝇常见的几种突变类型

57 (三)成虫雌雄的鉴别 表1 成虫雌雄的鉴别 雌果蝇 雄果蝇 体形较大 体形较小 腹部椭圆形,末端稍尖 腹部末端钝圆
表 成虫雌雄的鉴别 雌果蝇 雄果蝇 体形较大 体形较小 腹部椭圆形,末端稍尖 腹部末端钝圆 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五条黑色条纹 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花纹,前两条细,后一条宽且延续至腹面 腹部腹面有明显的6个腹片(刚毛围成一圈) 四个腹片 无性梳 第一对跗节基部的一节有性梳 外生殖器外观比较简单 外生殖器外观较复杂,刚羽化的幼蝇用低倍镜可明显观察到生殖弧、肛口板及阴茎

58 表2 果蝇常见突变形状特征 突变形状名称 基 因 符 号 形 状 特 征 所在染色体 白眼 w 复眼白色 X 棒眼 B 复眼横条形 檀黑体
表2 果蝇常见突变形状特征 突变形状名称 基 因 符 号 形 状 特 征 所在染色体 白眼 w 复眼白色 X 棒眼 B 复眼横条形 檀黑体 e 体呈乌木色,黑亮 IIIR 黑体 b 体呈深色 IIL 黄身 y 体呈浅橙黄色 残翅 vg 翅退化,部分残留不能飞 IIR 焦刚毛 sn 刚毛卷曲如烧焦状 小翅 m 翅较短

59 五、思考题 1、建树果蝇的生活史 2、仔细观察果蝇雌体和雄体,列出雌雄果蝇形态结构的各种差别。 3、描述各个突变类型的特征
4、果蝇杂交应注意哪些事项?

60 实验六 果蝇杂交实验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六 果蝇杂交实验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作业 六、 注意事项 七、果蝇材料的几大优点

61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遗传结果记录及统计处理方法。
   根据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杂合体的自交后代表现为基因型分离比1AA:2Aa:1aa,如果显性完全,其表现型分离比为3 :1,这就是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

62 1、野生型黑腹果蝇(+/+),残翅果蝇(vg/vg)或白眼果蝇(w/w)
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 1、野生型黑腹果蝇(+/+),残翅果蝇(vg/vg)或白眼果蝇(w/w) 2、麻醉剂、白瓷板、放大镜、毛笔、镊子、培养瓶。

63 选处女果蝇-杂交-移去亲本-观察后代-后代自交-移去亲本-观察统计后代-数据处理
四、步骤 选处女果蝇-杂交-移去亲本-观察后代-后代自交-移去亲本-观察统计后代-数据处理

64 五、作业 分析实验结果,并验证结果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是否相符

65 六、 注意事项 1、挑果蝇时,除了要注意雌雄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失败。 2、可麻醉过度。 3、放到培养瓶中时要先把瓶子倾斜,待果蝇苏醒后再把瓶子竖起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中而不能苏醒。 4、剩余的果蝇可放到大瓶子中,以保留种用。 5、写好标签放到培养箱中。

66 七、果蝇材料的几大优点 1、个体小,生长快,周期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2、易饲养,饲料简单易得,常温下易生长繁育。 3、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雌蝇可产卵400~500个,短期内可获得多数子代,有利于遗传学分析。 4、突变形状多,而且多是外观形态学突变,易鉴别。 5、幼虫的唾腺染色体为巨大染色体,容易做基因定位,建立连锁群。

67 实验七 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用具、药品 五、实验步骤 六、作业

68 一、实验目的 通过果蝇野生型和白眼突变型遗传杂交实验,了解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分离规律,以及伴性遗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69 二、实验原理 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70 例如:果蝇野生型红眼(X+)和突变型白眼(Xw)是一对相对性状,X+对Xw是显性。将显性纯合的红眼雌蝇(X+X+)与白眼雄蝇(XwY)杂交,F1不论雌雄均表现为红眼。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3:1,但无白眼雌蝇。另以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杂交,F1雄蝇表现为母本的白眼性状,而雌蝇表现为父本的红眼性状,呈交叉遗传。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1:1,其中雌雄蝇各占一半,这是伴性遗传的特征。

71

72 三、实验材料 1、 果蝇野生型红眼品系(♀:X+X+,♂:X+Y)和突变型白眼品系(♀:XwXw,♂:XwY)。

73 四、实验用具、药品 放大镜、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标签、毛笔 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琼脂、蒸馏水。

74 选处女果蝇-杂交-移去亲本-观察后代-后代自交-移去亲本-观察统计后代-数据处理
五、步骤 选处女果蝇-杂交-移去亲本-观察后代-后代自交-移去亲本-观察统计后代-数据处理

75 六、作业 1、对观察结果进行X2测验,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比例。

76 实验八 基因的重组定位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典型案例分析 四、作业

77 一、实验目的 掌握基因重组定位的方法 1、二点定位 2、三点定位

78 二、实验原理 美国胚胎遗传学家T.H摩尔根依据非等位连锁基因的交换值的大小与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呈正比,根据杂交和测定得知两连锁基因的交换值。以交换值的1%为一个摩尔根单位,也作为直线的长度单位: 普通果蝇的白眼基因W,黄身基因Y交换值为1.5(W——Y相对距离为1.5个单位。) 交换值(%)重组值=重组个体数/(亲本个体数+重组个体数)X100%

79 基因定位的方法: 两点测交:利用两两之间的交换值来排定基因顺序,他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并计算交换值.
三点测交:以三对基因为单位进行测交,通过一次实验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和次序.还可得到双交换的资料.

80 Morgan的制图方法 例a,b,c三个基因 a-b交换值为6 , b-c为10, 此时,必须有另外一个条件a-c距离。
当a-c为4时,为 I I I 这叫做两点法基因定位。 a b c b a c

81 Morgan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果蝇的几十个基因分别确定到三个染色体上,从而建立了连锁交换定律,并把基因定位到染色体上,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从此也奠定了细胞遗传学。

82 在玉米、果蝇、稻麦类,以最初一个基因为零点,依次根据交换值定位基因,当发现有新的基因在前端时,以新基因为零点,重新排序,例:
玉米 C、Wh、sh三基因发现连锁 对该三个基因定位,用测交法:

83 测(1)c-sh为3.6% (2)Wx-sh也连锁,20%个单位 C 3.6 sh Wx 或 sh3.6c Wx (3)测 C-Wx,结果为22%,说明a为基因实际顺序 可表示为 C 3.6 sh Wx 或 c sh wx 用同样的方法,把第四、五基因都串到染色体上。

84 在两点定位法,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C-sh sh-wx c-wx 22 c-wx=c-sh+sh-wx= =23.6 直接测定时为22,少了1.6个单位 在其它的两点定位中也存在着这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85 三点测验有两大优点: (1)工作量小,一次杂交,一次测交,(二点交,三次杂交,三次测交) (2)准确度高,可以检出双交换的存在。 特别是当两基因有30以上到50乃至60个单位时,二点法测定总是小于50。

86 三、典型案例分析

87 计算此类题的步骤: 1 先找出亲本型,一般是数目最多的类型 2 再找出双交换类型,数目最少的即是双交换类型 3根据这些就可以判定基因的顺序 4 计算交换值 5 画图

88 W-S-C S-WX COV=( )/6708=18.38% S-C COV=( )/6708=3.5% W-C COV=( )/6708=21.71% 在三点测交中, 两边二个基因的重组值一定等于另外两个重组值之和减去二倍的双交换值

89 干涉的发生 在某一距离内,理论的双交换等于两次单交换概率之积。 c-sh sh-wx为0.184 理论双交换应为:0.035×0.184=0.64% 实际双交换为6/6708=0.09% , 即产生了干扰。

90 符合系数 我们常常把干扰的程度,即实际双交换占理论双交换的比率,称为符合系数或者并发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 并发系数= c.sh.wx的符合系数=0.09/0.64=0.14 并发系数在0~1之间 干涉=1-并发系数 符合系数=0 完全干涉; 符合系数=1 不干涉; 并发系数越小,干涉越大 实际双交换 理论双交换

91 四、作业: 1、有三个隐性基因ec棘眼,sc缺少胸部刚毛,cv缺少翅上横脉,它们都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通过杂交配得三基因杂合体F1,基因型为………F1与纯阴性雄蝇交配,得到子代的个数及表型如下: 绘出三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92 表型 个体数 ec 810 + sc cv 828 ec sc 62 cv 88 cv 89 ec cv 103

93 2、在黑腹果蝇中,基因ec(棘眼), ct(截翅), cv(横脉缺失)都是X连锁遗传的。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ec ct +/++cv( 不代表基因的次序,在统计结果出来之前不知道的 ),雌蝇与三隐性雄蝇(ec ct cv/Y)交配,,得到下列结果: 绘出三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94 ec ct + 2125 + + cv 2207 ec + cv 273 + ct + 265 ec + + 217 + ct cv 223
测交的子代表型 数目 (1)、这三个基因在第二染色体上的顺序如何? (2)、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 (3)、这些基因间的图距是多少? (4)、并发系数是多少?干扰率是多少? ec ct + 2125 + + cv 2207 ec + cv 273 + ct + 265 ec + + 217 + ct cv 223 + + + 5 ec ct cv 3

95 实验九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 四、作业 五、注意事项

96 实验九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观察与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

97 二、实验原理 1、为什么正常男女之间的X染色质存在差异? 2、女性两个X染色体上的每个基因座的两个等位基因所形成的产物,为什么不比只有一个X染色体半合子男性的相应基因产物多? 3、为什么某一X连锁的突变基因纯合子女性的病情并不比半合子的男性严重?

98 1961年,Mary Lyon 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即Lyon假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其实验依据是对小鼠X连锁的毛色基因的遗传学观察。发现雌性小鼠毛色杂合体不表现显性性状,也不是中间类型,而是显性隐性两种颜色嵌合组成斑点状(不是共显性)。而雄性小鼠却从不表现斑点状毛色,而是显性或隐性单一颜色的毛色。

99 三、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刮取颊部粘膜上皮细胞(用灭菌玻璃片)→涂片(两片45°角)→60%冰醋酸固定5分钟→吸去冰醋酸,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分钟→压片→镜检

100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1)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酸解离5分钟→剥取毛囊→染色2~3分钟→压片观察 2)在女性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的颗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101 四、作业 分别观察男女各50个可数细胞,计算显示X染色质所占百分比。 观察中选绘4~5个典型细胞,示明X染色质体的形成和部位。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体,男性则低于1~2%。

102 五、注意事项 刮口腔上皮前要漱口; 刮时用灭菌玻璃片的宽边,勿用一角,以免划破口腔; 第一次刮下的脱落细胞用酒精棉球擦去,在原位重复刮一下制片; 盛放酒精棉球的小广口瓶,瓶盖用完即时盖好; 涂片略干再加改良苯酚口红; 染色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区分; 毛囊细胞要充分解离,压片前可先用解剖针敲片,使细胞解离; 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103 实验十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典型案例分析 四、作业

104 一、实验目的 掌握遗传平衡定律,了解改变平衡的因素。

105 二、实验原理 基因频率的计算 (一)共显性时 D=p2 通过 H=2pq 直接计算 R=q2 (二)完全显性时
AA和Aa的表型一致,通过R=q2

106 (三)性连锁基因 雌雄分别算 1、对于同配性别的群体,关系和常染色体上一样 2、对于异配的性别,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107 复等位基因 q=1-A+O ABO血型 设IA=p IB=q i=r A=p2 +2pr B=q2 +2qr AB=2pq O= r2
r= O B+O=(q+r)2=(1- p)2 p=1- B+O q=1-A+O p q r p2 pq pr q2 qr r2

108 三、典型案例分析 例1:一个大豆群体,已知紫花是显性。调查100个植株有1株是白花(cc),问携带c基因的植株占多大比例?
解:该群体 q= = =0.1 p=0.9 H=2pq=2×0.1×0.9=0.18 即:Cc植株为18株。

109 ♂ ♀ X (p) Y X (p) XX (p2) XY (p)
例2:在人类中,大约12个男人中有一个红绿色盲,问:在女人中色盲比例是多少?整个人群中色盲女人比例为多少? 解:色盲遗传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男人:XY ,因此男人色盲的比例就是色盲基因频率。 X (p) Y X (p) XX (p2) XY (p)

110 女人色盲的比例=q2=1/122=1/144 群体中色盲女人比例=1/2×1/144=1/288

111 例3:一人群的ABO血型数据为:A型血有227人,B型血有91人,O型血有134人,AB型血是48人。试求基因频率。
解:设i的频率为r,IA 的频率为p,IB 的频率为q i的频率r= = =0.518

112 A型血的基因型为: p=1- B+O=0.332 同理可计算出IB的频率: q=1-A+O=0.150 用 =0.150,即q的频率。

113 2.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r= R H+R=(q+r)2 如:兔毛色的遗传,复等位基因 C>>Ch>c各自的基因频率为p、q、r C :P
Ch :H cc:R P=p2 +2pq+2pr H=q +2qr R= r2 p q r p2 pq pr q2 qr r2 r= R H+R=(q+r)2

114 四、作业: 动物遗传学教材 第九章数量遗传学 习题7、10、11、12


Download ppt "《动物遗传学》实验 专业基础课 制作者: 孙桂荣 制作者 孙桂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