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效”学研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效”学研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效”学研讨
贵州省继教项目 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效”学研讨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回顾与分析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科

2 一、心律失常的病名溯源 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经方研究 证型研究 治法研究 有效方研究 单味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3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是指 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 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
一、病名溯源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是指 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 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 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的病名,但类似的记载颇多。有关脉律失常的论述始见于《内经》中。 “心憺憺大动”、“其动应衣”、“心怵惕” “心下鼓”、“惕惕然而惊,心欲动”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4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研究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心气阴虚证 1 心阳虚脱证 2 1、证型研究 心肾阳虚证 3 邪伤心阴证 4 气虚血瘀证 5 心脾肾阳虚水泛证 6 邪毒侵心证 7 阴阳两虚证 8

5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将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心阳不振证 1 心阴不足证 2 痰火扰心证 3 心血瘀阻证 4 气血两虚证 5 水气凌心证 6

6 1 2 3 4 5 6 7 心虚胆怯证 心脾两虚证 阴虚火旺证 心阳不振证 水饮凌心证 心血瘀阻证 痰浊阻滞证
参照《中医内科学》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心虚胆怯证 1 心脾两虚证 2 阴虚火旺证 3 心阳不振证 4 水饮凌心证 5 心血瘀阻证 6 痰浊阻滞证 7

7 参照临床及收集期刊文献将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单证: 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1 9 心阳不振证 心肾阳虚证 2 10 心气不足证 心脾两虚证 3 11 阴虚火旺证 湿热内蕴证 4 12 痰火扰心证 水饮凌心证 5 13 痰浊阻滞证 肝气郁结证 6 14 7 气虚血瘀证 心肝火旺证 15 气滞血瘀证 8

8 1 2 3 4 5 6 复合证型: 气阴两虚,虚火内扰型 心脉痹阻,气滞血瘀型 心脾两虚,风湿内蕴型 心阳不振,痰饮内停型 心脾肾阳虚水泛证
阳虚湿阻证 6

9 我科按心血管疾病诊疗常规将心律失常分型如下:
心虚胆怯证 1 心血亏虚证 2 阴虚火旺证 3 心脉瘀阻证 4 水饮凌心证 5

10 1 2 3 4 5 6 7 8 气阴两虚型 气虚血瘀型 心阳不振型 脾肾阳虚型 痰浊瘀阻型 心脾两虚型 阴虚火旺型 阴阳两虚型
小结:通过收集并归纳整理核心期刊中近50年中关于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 常的期刊文献200余篇进行分析如下:涉及各型心律失常患者8266例,气 阴两虚型2236例 占27.1%,气虚血瘀型1321例 占16.1%,心阳不振型986例 占11.9%,脾肾阳虚型897例 占10.9%,痰浊瘀阻型659例 占8%,心脾两虚型626例 占7.6%,阴虚火旺型290例 占3.5%,阴阳两虚型196 占2.4%,水气凌心型、心虚胆怯型、肝气郁滞型、肝肾阴虚型等其它证型所占比例不足1%。由此可推知临床治疗心律失常常见证型如下: 气阴两虚型 1 气虚血瘀型 2 心阳不振型 3 脾肾阳虚型 4 5 痰浊瘀阻型 6 心脾两虚型 阴虚火旺型 7 阴阳两虚型 8

11 1 2 3 4 5 6 2、治法研究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将心律失常辩证分型治法列举如下:
心阳不振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1 心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2 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3 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4 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5 水气凌心证 治法:化气行水,振奋心阳 6

12 其他治法归类如下: 益气滋阴养血复脉法 滋阴降火镇心安脉法 清化痰热化浊宁心法 活血化瘀疏通心脉法 益气温阳宣畅心脉法 养阴平肝理气舒心法 和胃降浊心胃同治法 泄热解表清心定脉法

13 以活血法为主: 补气活血法 理气活血法 祛痰活血法 养阴活血法 清热解毒活血法 早搏辨证论治六法: 通阳化瘀法 健脾益胃法 清化痰浊法 滋阴养血法 益气养阴法 补肾温阳法

14 温补通三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治法:温肾壮阳、振奋心阳、化瘀祛痰、通络复脉 适用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肾阳虚兼痰瘀互结型心悸证,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迟缓或结代。 温经散寒法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通脉。 适用于症见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紧束感,遇 而发或入夜而作,得 温稍舒,肢冷而关节疼痛,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迟浮紧或弦紧而不齐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

15 舒肝理气法 治法:疏肝解郁,调达气机,养血通脉 适用于症见心悸,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嗳气纳呆,或咽如物梗,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心悸多因恼怒而发,脉弦或结或代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通腑泻热法 治法:通腑泻热,消积和中,兼行气血 适用于症见心悸怔忡,胸闷心烦,腹胀便秘,纳呆嗳腐,口气臭秽,或饱食后即感心悸胸闷,平素即大便干结,数日不行,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或弦滑有力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16 清热解毒法 治法:清热解毒,兼畅气血 适用于症见心悸,胸痛,心烦不安,口干口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或滑数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活血化瘀法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适用于症见心悸,胸中刺痛,痛有定处,甚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日轻夜重,唇色晦暗,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涩而不整的心律失常患者。

17 涤痰通络法 治法:涤痰化浊,祛瘀通络 适用于症见心悸胸闷,胸痛较久,心前区压迫堵塞感,心悸反 复发作而难止,常伴眩晕头痛,呕恶纳呆,目眩耳鸣,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白滑,脉细滑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益气养阴法 治法:益气滋阴,养心安神 适用于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神失守而见心悸怔忡,心烦不安,稍劳即发,常伴头晕耳鸣,神倦乏力,五心烦热,失眠易惊,舌红少苔,脉细数而不整的心律失常患者。

18 温阳复脉法 治法:益气温阳,安神定悸 适用于症见心悸气短,动则益甚,胸闷胸痛,肢冷畏寒,夜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健脾养血法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适用于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呆食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19 小结: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方法 众多,上述诸法,尚不足以概全,且临症时,常需依患者病情,诸法相机合用,不可偏执一端,此亦不可不知。
育阴潜阳法 治法:滋水潜阳,交通心肾,清心安神 适用于症见心悸心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 热,口干、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甚或红绛无苔, 脉细数无力而不齐的心律失常患者。 小结: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方法 众多,上述诸法,尚不足以概全,且临症时,常需依患者病情,诸法相机合用,不可偏执一端,此亦不可不知。

20 仲景经方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半夏泻心汤治疗阵发性房颤 1 2 3 经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 经方合用治疗室性早搏60例 3、经方研究
黄连阿胶汤治疗特发性室速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窦缓、异博 经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 经方合用治疗室性早搏60例

21 1 半夏泻心汤治疗阵发性房颤 辨证为气虚湿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胸膈痞塞,心神扰动 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除痞安神
汤某,男, 34岁,工人。阵发性房颤病史3年,服用普罗帕酮片、胺碘 酮片等西药能控制发作,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即发。2008年4月26日初诊,停用胺碘酮治疗1月余。因赴宴饮酒而致房颤反复发作2天。症见:心悸阵作,气短乏力,胸脘痞闷,时时有胃脘之气经胸膈上冲咽喉之感,二便正常,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略黄腻,脉促无力。 辨证为气虚湿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胸膈痞塞,心神扰动 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除痞安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生龙骨。处方: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2g,干姜6g,大枣6枚,生龙骨30g (先煎),甘草6g。 服药2剂房颤即止,此后随证加减服用半月余,随访至今房颤未再发作。

22 2 黄连阿胶汤治疗特发性室速 辨证为心肾阴虚,心火旺盛,心肾不交 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除痞安神
林某,男, 47岁,商人, 1993年11月16日初诊。12天前因操劳过度,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眼花等症,急到当地某市级医院诊治,诊断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140次/分,收住ICU治疗。在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后心律可转为窦性心律,但停用即室速发作。入院12天完全依靠24小时不间断静滴利多卡因维持。邀余诊治时症见:面色潮红,心烦,口苦失眠,乏力盗汗,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辨证为心肾阴虚,心火旺盛,心肾不交 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除痞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12g,黄芩10g,白芍20g,阿胶15g (烊化),鸡子黄1枚(兑入),酸枣仁40g,知母12g,生龙牡各20g (先煎),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2剂后,试着停用利多卡因,室速未发作。

23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窦缓、异博 李某,女, 65岁,干部。窦性心动过缓病史5年,被多家医院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曾服用阿托品、心宝丸等,都因口干等原因未能坚持。2007年12月9日初诊, 2天来因天气转冷使心悸加重。症见心悸阵作,胸闷乏力,面色萎黄,手足不温,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脉沉迟、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9次/分,结性异搏。 辨证为心阳不足,宗气亏虚,心脉失于温通 治法:温通心阳,补益宗气,养心复律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三七治疗。药用黄芪60g,桂枝12g,白芍12g,三七粉4g (分冲),生姜12g,大枣6枚。服药5剂,结性异搏消失,心率53次/分,诸症基本消失。共连续加减服用30余剂,随访半年心律稳定在53次/分左右,异搏未再出现。

24 经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 基本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味
组成:炙麻黄、熟附片(先煎)、桂枝、赤芍、石菖蒲、炙甘草各9 g、党参(代替人参)、丹参各15 g,白术12 g、干姜、细辛各4 g。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结合临床制订。 治疗结果 显效: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每分钟心率提高15次以上;1 疗程2例,2疗程4例,3疗程7例,共13例。有效: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状减轻,每分钟心率提高5~14次;3疗程7例。无效: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状无改变,每分钟心率提高4次以下;3疗程3例。

25 经方合用治疗室性早搏60例 基本方: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三方合用
组成:炙甘草、酸枣仁、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各15~30g,党参、麦冬、生地各12~15g,桂枝、川芎、阿胶(烊化)各10~15g,大枣5~9g。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据24hHolter及临床症状变化而定。痊愈:室性早搏完全消失,无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体力恢复,能胜任一般工作;好转:室性早搏次数减少5/4以上,或每天减少3000次以上,有轻微心悸,神疲症状,能适度参加体力劳动;无效:疗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2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4、临床有效 方研究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48例 复律汤治疗频发室性早搏30例 平律汤治疗心房颤动54例 桂枝汤合方辨证治疗心律失常60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27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拟定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结果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48例 治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50 g,生姜3片,党参20 g,生地黄30 g,桂枝10 g,丹参30 g,阿胶(烊化)l0 g,三七10 g,麦冬15g,淫羊藿10 g,炙黄芪20 g,麻仁10 g,大枣3枚。随症加减。每日1剂,每剂煎汤至300 mL,每次150 mL,每日2次温服。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拟定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结果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评定,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5例,加重1例。

28 复律汤治疗频发室性早搏30例 治疗组:复律汤药物组成:黄芪、葛根、酸枣仁各30g,人参(另煎)、水蛭(研粉冲服)各6g,苦参20g,黄连8g,川芎、远志各15g,参三七3g(研粉冲服),制附片9g。随症加减。水煎内服,每日1剂,首煎与复煎各取200ml,混合后分2次温服。 对照组:普罗帕酮每日800mg,分4次服用;谷维素每日90mg ,分3次服用。普罗帕酮待病情好转后给予维持量,每日600mg,分3次服用。 疗效标准 根据24h动态心电图及患者服药前后自觉症状,临床体征而定。痊愈:频发室性早搏完全消失,无心悸失眠等症,体力恢复,能胜任日常工作;好转:频发室性早搏减少4/5以上,仅有轻微的心悸、神疲,能参加轻体力劳动;无效:疗效达不到好转的标准。

29 治疗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有副作用2例,出现头晕加重及心率变慢现象而停药)。总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②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随访半年,治疗组30例中痊愈17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中痊愈2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远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

30 平律汤治疗心房颤动54例 治疗方法 平律汤方:茯苓、生地、麦冬、炙甘草各30g,枳实10g,竹茹、法半夏、陈皮、桂枝各15g,太子参25g。根据临床症状加减:气虚明显加黄芪30g,血瘀明显加丹参30g,热甚者改炙甘草为甘草30g,改桂枝10g,加黄连10~15g。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0d为1疗程,服药1~3疗程,明显者3剂而愈。 疗效标准 根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心电图改善;无效: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治疗结果 其中痊愈38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100%。

31 桂枝汤合方辨证治疗心律失常60例 治疗方法:方用桂枝汤合生脉散加减。基本方:桂枝、苦参、白芍、人参、麦冬、当归各10g,五味子6g,丹参、玄参、炙甘草各15g,生地30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 疗效标准 参考《疾病诊断要点与疗效判定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确定。 治疗结果 痊愈16例,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其中1例冠心病因心梗住院中断治疗,3例为风心病房颤,1例为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总有效率为91·67%。本组用药最多者35剂,最少者7剂。

3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治疗方法 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5 g,炙甘草15 g,龙骨、牡蛎各30g。随症加减。每日3次,水煎服。10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治疗结果 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87. 5%。2例慢-快综 合征、2例双结病变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ECG、24 h DCG所见无明显改善。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3 小结:通过收集并归纳整理核心期刊中近50年中关于经方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期刊文献30余篇进行分析如下:炙甘草汤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出现频次较高,临床可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此外中药制剂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均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34 5、单味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苦参、丹参 甘草 甘松 麻黄、附子 人参 黄连 牡丹皮

35 苦参、丹参 ①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 对Na+通道的影响
Na+通道是I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主要作用靶点。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 术观察氧化苦参碱、丹参素及关附甲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结果发现3者都能明显抑制钠电流的幅值,减少Na+内流,并呈剂量依赖性。 对K+通道的影响 K+通道是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重点。从苦参碱对FAP、SAP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延长APD、ER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滞K+通道而实现的,提示苦参碱可能为一种K+通道阻滞剂。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瞬时外向电流(Ito)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对钾通道有阻滞作用。

36 对Ca2+通道的影响 Ca2+通道是目前许多抗心律失常中药都对其有作用的一种离子通道。丹参对常氧及缺氧复氧条件下的心室肌细胞L-Ica均有阻滞作用,并能够阻滞经L-型钙通过的Ca2+内流,降低胞浆内的Ca2+浓度,使心肌收缩力相应减弱而呈负性肌力作用,以致心脏作功降低,心肌耗氧相应减少。 通过观察氧化苦参碱对急性分离的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说明氧化苦参碱对心肌细胞膜上的VDC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氧化苦参碱可能是通过影响Ica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

37 ②对心肌基本特性的影响 心肌基本特性包括: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经研究证实:苦参可延长心房、心室不应期,降低心房、心室肌及起搏传导系统兴奋性,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 ③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研究发现,丹参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并显著抑制凋亡 加速基因bax的表达,提示丹参在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方面有一定价值。

38 甘草 ①对Ca2+通道的影响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甘草次酸对豚鼠心室肌单个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次酸可增加L型钙通道,使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增加。 ②对心肌细胞膜受体及酶类的影响 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可加强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β受体的作用,从而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心率增快,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③对心肌基本特性的影响 心肌基本特性包括: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甘草 的甘草酸、人参的人参总皂苷、麦冬的麦冬总皂苷合用能明显降低离体右心房肌的自律性和左心房肌的兴奋性;明显延长大鼠离体左心房肌功能不应期,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发的大鼠离体乳头肌自律性和心律失常,且3者配伍应用效果比单用好。

39 甘松 现代研究表明,甘松的主要成分为甘松香醇nardostachinol,甘松酮nardosinone,马兜铃酮aris-tolone,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及缬草酮valeranone等。药理研究结果为: ① 抗心律失常。 甘松缬草酮与甘松挥发油,具有膜的抑制及延长心电位的作用,能对抗氯化钠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抑制异位性室性节律;对抗家兔由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直接抑制心肌、延长心房不应期。 ②抗心肌缺血、缺氧。 给家兔静脉注射甘松制剂,可使心率明显减慢,提高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缬草酮具有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腹腔注射甘松可显著增强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

40 麻黄、附子 麻黄碱是麻黄的有效成分,它与肾上腺素相似,具有兴奋α、β受体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肾上脉素能神经和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去甲乌药碱又名附子一号,是附子的有效成分之一。实验证明,去甲乌药碱能增加乳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能提高窦房结功能,缩短A一H间期,改善房室传导阻滞;能对抗由尿酯、异搏定、纯烟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表明去甲乌药碱是一种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临床观察,亦发现其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而作用强度稍弱,约为同剂量异丙肾上腺素的1/25。 因此麻黄、附子通过兴奋β-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窦房结和房室连接组织的自律性,加快房室传导速度,而发挥抗缓慢心律失常作用。

41 人参 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物质之一为人参皂甙,到目前为止,从人参中已分离并确定了结构的皂甙成分有40余种。把总皂甙称为人参皂甙Rx,按硅胶薄层色谱Rf值的大小顺序由小到大将每一组分命名为Ro、Ra、Rb1、Rb2、Rb3、Rc、Rd、Re、Rf、Rg1、Rg2、Rg3、Rh1、Rh2和Rh3等,实验证明,它们均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动力学,人参皂甙中抗心律失常活性作用的成分有Re、Rb、Rh、Rg、Ro等,尤其是人参皂甙Re作用最强,具有胺碘酮样作用。曾庆华等通过研究人参苷Rb1对豚鼠心肌细胞Ca2+的电流的影响,发现Rb1对ICa2+电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能阻滞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的活动,减轻细胞内钙离子的积聚。赵春燕等证实Rh1能显著抑制心肌细胞钙通道的活动,使其开放概率减少,开放时间缩短。

42 黄连 黄连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通过提取的生物碱——黄连素,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增加细胞内钾外流,钙内流而达到。辛海艳等认为黄连素抗心律失常主要因其可分别延长心房、心室ERP和功能不应期,而对心房、心室相对不应期无影响,延长心肌APD及ERP,增加ERP/APD比值,这有利于打断折返并使之不易形成。戴长蓉等认为黄连素增加钙内流,可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改善窦房结功能,而窦房结为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

43 牡丹皮 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丹皮酚,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因丹皮酚能抑制心肌细胞自律性、延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阻断钙离子通道电流,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王滕等利 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也证实了丹皮酚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其 对钙通道阻滞具有重要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丹皮酚对 ICa2+的阻滞作用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张广钦等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丹皮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大鼠心室颤动 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持续时间均 有缩短。丹皮酚也可从芍药的根和徐长卿中获得。

44 小结:1、通过收集并归纳整理核心期刊中近50年中关于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期刊文献300余篇进行分析如下:麻黄和附子,麻黄、附子和细辛,苦参和丹参,人参、麦冬和甘草,人参和甘松,黄连和阿胶,龙骨和牡蛎,黄芪和甘草,桂枝和薤白等药对在经方、临床辨证论治方药、自拟方治疗心律失常中出现频率和所占比例较高,临床可根据辨证论治灵活应用。

45 2、上述内容简单地对常用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概括,还有其他许多中药都具有这方面的作用。目前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主要是应用膜片钳技术对离子通道进行电生理学的研究。其中对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进行的较全面,许多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都集中在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对钠、钾离子通道的研究力度。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多关注一下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可以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着手进行;还有针对对心肌细胞膜受体及酶类的影响,对心肌基本特性的影响,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Download ppt "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效”学研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