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腰椎滑脱 刘顺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腰椎滑脱 刘顺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腰椎滑脱 刘顺法

2 第一节 总述 概念:上位脊柱相对下位脊柱的滑移。
第一节 总述 概念:上位脊柱相对下位脊柱的滑移。 1854年Killian首先提出。1982年德国人Neugebauer提出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椎弓根发育不良引起。以后又有人提出创伤学说。

3 发病率:欧洲4%-6% , 国内对腰背疼常规X线检查成人有5%的患者有腰椎峡部裂或滑脱。参与剧烈活动的运动员发病率较高,这与腰椎峡部应力骨折有关。

4 分类:1975年Wiltse等人根据病因将腰椎滑脱分为五类。I型为发育不良型,S1上关节突或L5椎弓先天缺损。II型为峡部型,包括部分缺损、延长、和急性骨折三种亚型。III型为退变型。IV型为创伤型。V为病理型。1994年Marchetti 和 Bartolozzi将腰椎滑脱分为发育性和获得性.

5

6 分级:Meyerding分级系统:根据上位椎体相对下位椎体滑移的程度将腰椎滑脱分为四度。I度滑脱椎体前移位下位椎体前后径的25%,II度为50%,III度为75%,IV度为大于75%,椎体下垂为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完全分离. Newman分级系统

7

8

9 发病机制:除先天性腰椎滑脱,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是有外伤和劳损引起。人体站立时,躯干的重量通过第五腰椎传达到骶椎,由于骶骨角的存在,L5承受的重力在关节突分为两个力:一个垂直向椎间盘的压力,另一个为向前下脱位的剪切力。剪切力与腰椎前凸及骶骨角大小成正比。它们的应力点集中在腰椎弓峡部,容易发生疲劳骨折。完整的椎体后结构可以抵消向前滑的剪切力,如果腰椎后结构先天发育不良、峡部裂、小关节磨损、退变等原因就减弱了阻挡前滑的能力,发生滑脱。L4、L5最常见。

10 病理变化:1、腰骶椎后凸,其余腰椎钱凸,腰背肌紧张劳损状态,滑脱水平背肌肥厚弛缓,骨盆前倾,腰骶角增大,前滑的剪切力增大,滑脱加重,形成恶性循环。2、小关节突退变,关节囊增生,骨质硬化,关节面出现创伤性改变,有冠状面向矢状面发展,椎间盘亦发生变性、塌陷引起椎体滑移为退变性滑脱,可多发,程度轻,30%内。

11 致痛原因:大多数峡部裂无滑脱的患者无症状。腰椎滑脱造成腰腿痛的根本原因是滑脱后造成的椎体不稳、剪切应力及继发性病变对马尾神经压迫、对周围刺激引起。 1:椎体不稳。直接压迫应膜囊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其特点为卧床休息症状立即缓解。 2:峡部裂处形成疤痕及软骨组织压迫神经根引起根性痛。 3:继发性退变造成对马尾神经的压迫。滑脱椎间黄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韧带增生肥厚引起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构成压迫。 4:椎间盘突出。在峡部裂型滑脱中不多见,但退变滑脱中大多数合并椎间盘突出。 5 在峡部裂滑脱中,游离椎板及棘突引起腰背痛。

12 临床表现: 先天发育不良性滑脱:Scott报告占40%。再发育阶段可自愈,临床少见。多数患者青春期运动增多后滑脱进展迅速,出现腰背痛、步态异常,腰前凸,臀后凸,躯干前倾,下腰部台价状。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50岁女性多见,4:1。从事激烈对抗发病高。腰痛为主,滑脱棘突高起,抬阶。 退行性滑脱 :多数合并椎管狭窄。以退变和不稳引起症状表现为:患者主诉腰骶部痛疼酸胀,向大腿放射,患者有时难以描述。不伴有感觉及肌力变化。为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及腰骶关节紊乱引起。合并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部分合并椎间盘突出神经症状。

13 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正位片:一般不显示峡部病变,有时在椎弓根下方水平或斜形裂隙,滑脱椎体棘突上翘。
侧位片:对诊断峡部裂和椎体滑脱有重要价值,是测量滑脱的主要手段,多数患者峡部可见斜形裂。有些峡部细长薄弱,可见椎体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硬化、骨刺,骶椎上缘钝圆,尤其退变性滑脱 。

14 侧位像最重要的作用是测量滑移程度,包括前后易位、滑移角、骶骨倾斜角等,制订手术方案,推测预后。

15 影像表现: 斜位片:是诊断峡部裂较可靠的方法,斜位像投影成一狼狗像:狗嘴为同侧横突,狗耳为上关节突,狗眼为椎弓根纵断面,狗颈为峡部,身体为同侧椎板,狗腿是下关节突,尾为对侧横突。在峡部裂时狗颈出现一带状裂隙,称狗带项圈征。如滑脱裂隙变宽象狗头被砍断样。

16

17 CT、MRI:可明确有无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并发症。椎间盘突出在滑脱中不多见,CT可出现假性突出,关节突增生硬化。MRI可更清楚看到滑脱间隙马尾神经扭曲变形及各椎间盘突出情况。

18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X线、CT、MRI、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等鉴别。

19 腰椎滑脱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消炎镇痛药。特别是对I度滑脱非手术是有效的。

20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应症:1:患者有明确的腰痛或腿麻痛,X线片上相应腰椎节段不同程度的滑脱,摄动力X线片显示腰椎不稳,有条件的可行CT和MRI检查,排除腰椎疾患,保守治疗3月无效者。2:椎管狭窄及神经根受压者。3:滑脱进行性加重者。 手术原则:滑脱复位,恢复生理弧度,植骨融合消除剪力,解除压迫。

21 手术方法: 一、前路植骨融合:前路手术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因为70-80%负重通过椎提前方。优点不经椎管,不破坏后部结构。缺点是损伤大,暴露困难损伤血管骶前神经危险,不能进行椎管减压。1932年最早报道。 二、后侧入路 1、后路单纯植骨融合:1953年Walkins首先报告后外侧入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愈合率仅为67%。1961年改进为横突+椎板,愈合率提高。

22 2、1970年BUCK报道峡部裂切新植骨,经椎板至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术。
3、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优点是可恢复腰骶惴正常解剖位置,减少滑脱椎体剪切力,内固定提高植骨愈合率。由于复位本身是最好的减压,通过后路手术一次完成复位、减压、内固定植骨。

23 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钉板系统如Steffee钢板、AO钢板等。钉棍系统RF、DICK钉、中华长城系列等。RF-II前几年较多用。现在随椎弓根钉的发展钉棒技术应用广泛。通过弯棒、撑开达到复位目的,可保持脊柱弧度,更有利于恢复,远期效果好。

24 侯树勋教授设计DICK钉

25 对于减压及植骨问题:I-II°滑脱,腰椎不稳为主要症状,休息时症状消失,无根性痛,可不做椎管减压,只做内固定后外侧广泛植骨,损伤小。青少年多用。II°以上、病史长、年龄大、有神经压迫症状、椎管峡窄,可做游离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椎间植骨,后外侧植骨。椎间植骨可用钛网融合。随椎弓根钉技术的应用,复位内固定、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该病最常用术式。

26 手术并发症 1椎体定位错误 2椎弓根钉误入椎间隙 ;进针点,E角,15-20度,F角根据X线,

27 3椎弓根钉滑出:骨质疏松 4神经根损伤 5髂血管损伤 6术后感染 7椎弓根钉断裂,国产多见,3月内断裂滑脱复发需二次手术。

28

29


Download ppt "腰椎滑脱 刘顺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