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心 电 图 检 查
2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二、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3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以及所产生的电偶变化
4
单个心肌细胞探查电极方位 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
图中箭头示除极与复极的方向
5
探查电极方位与心肌除极波形方向的关系
6
正常人体的心电图,记录的心室复极波方 向常与除极波的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 胞不同。是因为心室除极方向从心内膜到心外 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进行,其 机制不明。可能是心包脏层下心肌的温度较心 内膜下高,以及心肌收缩时心包脏层下心肌承 受的压力较低等因素有关。
8
二、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9
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示意图
10
正常心室肌除极顺序
11
QRS波群命名示意图
12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采用国际通用常规12导联体系。 (一)肢体导联: 1.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
13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二)胸导联: V1,V2,V3,V4,V5,V6。
14
胸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15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与正常数据 一、心电图的测量 ● 心率的测量 ● 各波段振幅测量 ● 各波段时间测量 ● 平均额面心电轴(mean QRS axis) ● 心电位的转位(rotation)
16
心电图记录纸 被横线和纵线划分为 1 mm2的小方格,横 线代表时间,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 走纸速度25mm/s。纵线代表电压,每毫米纵向 振幅相当于0.1mV——定标电压1mV。 (一)心率的测量 60/R-R(或 P-P)秒数=心率 次/分
17
(二)各波段振幅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测量
18
(四)平均额面心电轴 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
19
心电軸的检测方法: 1.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中QRS波群 的主波方向 Ⅰ↑,Ⅲ↑ (双峰并立) 不偏 Ⅰ↓,Ⅲ↑ (针锋相对) 右偏 Ⅰ↑,Ⅲ↓ (背道而驰) 左偏 2.坐标法:根据Ⅰ、Ⅲ导联中QRS波群 振幅的代数和作图。
20
平均心电轴目测法示意图 图中箭头示QRS主波方向
21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钟向转位) 顺钟向转位:V5、V6 呈RS——常提示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V1、V2 呈RS——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22
二、心电图各波的组成、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1.P 波:反映左右两侧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 (2)方向:Ⅰ、Ⅱ、aVF、V4~V6 导联均向 上、 aVR导联向下,其余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3)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4)时间:≤0.12s
23
2.P-R间期: 从 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 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 P-R间期正常成人≥ 0.12~0.20s。 儿童及成人心动过速情况下, P-R间期可 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情况下, P-R间 期可略延长,但应<0.21s。
24
QRS波群 V5、V6 导联的QRS波:qR、qRs、Rs、R 。 (1) 时限:0.06~0.10s, ≤0.11s。
(2) 波形: I、II、III的主波方向一般都向上, aVR主波方向向下。 在V1~V6中,rS→RS→Rs。 V1、V2 导联的QRS波:rS,一般无q波; V5、V6 导联的QRS波:qR、qRs、Rs、R 。
25
肢体导联: RaVR<0.5mV, RaVL<1.2mV, RaVF<2.0mV。
(3)电压 胸导联:Rv1<1.0mV , Rv5≤2.5mV; Rv1+Sv5<1.05mV, Rv5+Sv1<4.0mV(3.5mV); V1 R/S<1, V5 R/S>1。 肢体导联: RaVR<0.5mV, RaVL<1.2mV, RaVF<2.0mV。
27
QRS波群的振幅: 肢体导联QRS振幅应 >0.5mV,胸导联QRS振幅应>0.8mV;低于 此值称为低电压。 (4) R峰时间 (R peak time) : 又称室壁激动时间,指QRS 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 距。成人R峰时间在 V1、V2应<0.04s,在V5、 V6 应<0.05s。
28
Q波 振幅 <同导联1/4R波,时限 <0.04s。
V1~V2中不应有q波,但偶可呈QS型。 J点 指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 接点,大多位于等电位线。
29
5.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 变化。 (1)形态:为较圆钝且占时较长的一个 波,左右两肢不对称。 (2)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
30
4.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 间的线段,代表缓慢复极的过程。多为一等电 位线,有时可有轻微偏移。 ST段下移 在任一导联不应>0.05mV。 ST段上抬 在V1~V2不超过0.3mV ,V3 不超过0.5mV,V4~V6不超过0.1mV。
31
6.Q-T间期:从 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 终点, 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 间。Q-T间期长短常与心率有关,正常范围为 0.32~0.44s 。 7.U 波: T波后 0.02~0.04s 出现的振幅 很低小的波, 方向大致与T波一致,U 波明显 增高常见于低血钾。
32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一、心房肥大 (一)右房肥大: 1.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在Ⅱ、 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肺型P波”。 V1 P波直立时,振幅≥0.15mV。 2.总时间不延长,即P波宽度不增加。 常见原因:慢性肺心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
33
右心房肥大示意图
35
右房肥大
36
右房肥大
37
(二) 左房肥大 P波增宽≥0.12S,常呈双峰型,以Ⅱ、 Ⅲ、aVL导联最明显——“二尖瓣型P波。
39
左房肥大
40
(三)双侧心房肥大 P 波增宽≥0.12s,,振幅≥0.25mV。 V1导联的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 过正常范围。
42
二、心室肥大 (一) 左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增高 胸导联: RV5>2.5mV RV5+SV1 >4.0mV(男);>3.5mV(女) 肢体导联: RI>1.5mV,RaVL>1.2mV, RaVF>2.0mV或 RI+SⅢ>2.5mV
43
2.心电轴左偏。 3.QRS时限在0.10~0.11s之间。 4.左室肥大伴劳并存ST-T改变称损。
45
左室肥大
46
(二) 右室肥大 1.V1 R/S≥1,V5 R/S≤1 ,重度肥厚可 见V1导联呈qR型。 2.RV1+SV5>1.05mV (重症>1.2mV)。 .心电轴右偏。 .ST-T改变 胸导联(V1 、V2)T波双向、 倒置,ST段压低,称右心室肥大伴劳损。
49
右室肥大
50
(三) 双侧心室肥大 1. 呈大致正常的心电图,因左、右心室 电压同时增高可能相互抵消所致。 表现为一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而另 一侧心室肥大的图形被掩盖。 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51
第五节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一、心肌缺血的基本图形 1.“ 缺血型”改变 : T波改变 心内膜下 T波对称性、高而直立; 心外膜下 T波对称性倒置。 2.“ 损伤型”改变: ST段偏移 心内膜下 ST段下移,幅度>0.05~ 0.10mV。 心外膜下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52
二、心肌梗死 (一) 基本图形 1.“ 缺血型”改变 : T波改变 心内膜下 T波对称性、高而直立; 心外膜下 T波对称性倒置。 .“ 损伤型”改变: ST段偏移 心内膜下 ST段压低; 心外膜下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3.“ 坏死型”改变 :病理性Q波或异常Q 波(宽度≥ 0.04s,深度≥1/4R)。
54
心肌缺血与T波的变化
56
心肌损伤与ST段偏移
57
常见的ST-T改变类型示意图 A 正常的ST-T形态 B 心房复极向量(TA向量)引起假性ST段降低
C 单纯J点降低 D 缺血型ST段降低(下斜型) E 缺血型ST段降低(水平型) F 单纯T波倒置
58
常见的“损伤型”ST段抬高的形态 A.平抬型 B.弓背型 C.上斜型 D.凹面向下型 E.单向曲线型
59
坏死型Q波或QS波发生机制 A 正常心肌除极顺序 室间隔向量(1)产生Q波,左右心室综合除极向量(2)产生R波
B 心肌坏死后,电极透过坏死“窗口”只能记录相反的除极向量,产生QS波
6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上产生的特征性改变 “ . ”示直接置于心外膜的电极可分别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型图形
A 位于坏死区周围的体表电极记录到缺血和损伤型图形 B 位于坏死区中心的体表电极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型图形
65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T波变化最早出现,其次为ST段改变, 最后出现坏死波,前两者以后可逐渐恢复, 但异常Q波一般永久存在。
66
(一)早期(超急性期) 心肌梗塞数分钟后 出现。 1.出现高大的T波。 2.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 3.T波振幅增加。 4.尚未出现异常Q波。
67
(二)急性期 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至 数周。 1.高耸T波逐渐下降→倒置,逐渐加深。 2.ST段弓背向上抬高→逐渐下降。 .出现异常Q波。
68
(三)近期(亚急性期) 数周至数月,以坏 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 1.倒置T波逐渐变浅。 2.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
(三)近期(亚急性期) 数周至数月,以坏 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 1.倒置T波逐渐变浅。 2.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 3.异常Q波持续存在 (四)陈旧期 3~6个月或更久 1.ST和T波由倒置恢复正常。 2.异常Q波持续存在。
69
近期(亚急性期)心电图
71
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超急性期: 高大T波, 数分钟-数小时 急性期;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异常Q波, T波倒置, 数小时-数周
72
(三)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根据异常Q波或QS出现在那些导联可作 出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V3; 侧壁——Ⅰ、aVL、V5、V6 下壁——Ⅱ、Ⅲ、aVF 后壁——V7、V8 广泛前壁——V1、V2、V3、V4、 V5 、 V6 局限前壁——V3、 V4 (V5)
73
前间壁心肌梗死
74
侧壁心肌梗死
75
下壁心肌梗死
80
陈旧期心肌梗死异常Q波持续存在
81
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一)正常窦性心律 1.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波在Ⅰ 、Ⅱ、
第六节 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一)正常窦性心律 .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波在Ⅰ 、Ⅱ、 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 .P-R间期≥0.12s。 .频率为60~100次/分。 .同一导联中P-P间距最大互差≤0.12s。
83
(二) 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心率超过100次/分,頻率为100~150 次/分。
84
(三) 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率低于60次/分,頻率为60~40次/分, 低于45次/分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85
(四) 窦性心律不齐 (sinus arrhymia)
同一导联上P-P间期最大互差 > 0.12s 。
86
(五) 窦性停搏 (sinus arrest)
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 律中,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突然出现 P 波脱 落,形成长 P-P间距,长 P-P间距与正常P-P间 距不成倍数关系。 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 搏心律。
89
(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sick sinus syndrome,
SSS ) 主要的心电图表现为: 1.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 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3.在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 快速型心律失常,又称为慢-快综合征。 4.双结病变。
90
二、期前收缩(premature contractions)
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 律失常。 (一) 室性早搏 临床上最常见。 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 2.QRS 宽大畸形,时间>0.12s; 3.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compersatory pause)。
93
bigeminy trigeminy
94
(二)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 不同; 2.P’-R间期>0.12s; 3.QRS波群形态大致与正常相似;
4.大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97
(三) 交界性早搏 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大多数形态 正常),其前无 P 波; 2.其前、其中、其后可有逆行P’波;
3.代偿间歇往往完全 。
99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tachycardia)
(一)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房性与交界性,但常因P’不易辨别,故统 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1.QRS波形态正常; 2.频率160~250次/分; 3.节律快而规则。
1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02
(二)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QRS波宽大畸形 ; 2.频率140~200次/分; 3.节律可稍不齐;
有时可见保持固有节律的窦性P波融合于 QRS波的不同部位。
103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05
四、扑动及颤动 (一) 心房扑动 1.无正常P波,代之以连续的大锯齿状 F 波,波幅大致一致,间隔规则,频率250~350
次/分,常以2:1或4:1下传; 2.心室律规整; 3.QRS波形态正常。
106
心房扑动
108
(二) 心房颤动: 常见 1.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 异的 f 波,频率350~600次/分; 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二) 心房颤动: 常见 1.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 异的 f 波,频率350~600次/分; 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3.QRS波形态一般正常。
109
心房颤动
112
(三) 心室扑动 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 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200~250次/分。 (四) 心室颤动
114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116
五、传导异常 (一) 房室传导阻滞(A-VB) 1.Ⅰ°A-VB:P-R间期延长 >0.20s(老
118
Ⅰ型(莫氏Ⅰ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
2.Ⅱ°A-VB Ⅰ型(莫氏Ⅰ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 长,直至脱漏一个 QRS波,脱漏后 P-R间期恢 复原来的时限,上述过程重复发生。
121
Ⅱ型(莫氏Ⅱ型):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124
Ⅲ°A-VB: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
心房率>心室率。
127
(二)束支阻滞(bundle branch bloch,BBB)
与分支阻滞 1.右束支阻滞(RBBB)
128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 (1) QRS波群时限≥0.12s, (2) V1或V2导联QRS呈 rsR’型或 M型 ;S ( I、 V5、V6) 增宽,切迹,时限≥0.04s;aVR呈QR型, 其 R波宽而有切迹, (3) V1的 R峰时间>0.05s, (4) ST(V1, V2)压低,T波倒置。 不完全性RBBB时,其QRS波群形态与完全性 RBBB相似,仅QRS波群时限<0.12s。
130
2.左束支阻滞(LBBB)
131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 (1) QRS波群时限≥0.12s, (2) V1,V2导联呈 rS波,或呈宽而深的QS波; I、 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或有切迹,电轴 左偏, (3) I、V5、V6导联 q 波消失, (4) V5、V6导联 R峰时间 >0.06s, (5) ST-T与主波方向相反。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QRS波群时限<0.12s。
133
3.左前分支阻滞( 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
LAFB) 心电图表现为: (1) 心电轴左偏,在-30°~-90°,超过 -45 ° 有较肯定诊断价值, (2) II、III、aVF导联QRS波群呈 rS型,III导联 S 波大于II导联 S波;I、aVL导联呈qR型,aVL导联R波 大于I导联R波, (3) QRS时限轻度延长,但<0.12s。
134
4.左后分支阻滞(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LPFB) 心电图表现为:
(1) 心电轴右偏,在+90 °~ +180°, (2) I、aVL 导联 QRS波群呈 rS型;III、 aVF 导联呈qR型;III导联R波大于II导联R波, (3) QRS时限 <0.12s。
135
(三)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1.WPW综合征 又称经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 表现为: ①PR间期<0.12s; ② QRS波增宽≥0.12s; ③ QRS起始部有预激波 (delta波); ④ PJ间期正常;⑤继发 性ST-T改变。 2.LGL综合征 又称短P-R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 PR间期 <0.12s,但QRS起始部无预激波。 3.Mahaim型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表现为: PR间期 正常或长于正常值, QRS起始部有预激波 (delta波) 。
136
WPW综合征特殊的心电图特征
138
WPW Type A
139
WPW Type B
140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高血钾
141
低血钾
142
洋地黄引起的特征性ST-T改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