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谁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你知道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yáo)
2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北拒:北拒曹魏
3
九年级下册第28课 出 师 表 诸葛亮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6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 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8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关于“表” :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9
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227年,诸葛 亮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12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3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4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bì hóng fěi bó sè nú zhì zāng pǐ bì quē
15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攘( )除 rǎng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16
视频朗读
17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中途
朗 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中途 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cú ,死亡。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18
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 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 塞忠谏之路也。 确实 应该 特别厚待
遗留的美德。 来 发扬光大 扩大圣明的听闻 振奋 有志向的人 以致 说话不恰当 过分地看轻自己。 堵塞 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19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 异法也。 zhì
指政府中的官员 是 zàngpǐ 提升、处分、表扬、批评 作邪恶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来 交给 主管的官员 尽忠做好事的人 判定 宫中、府中 显示,表明 公正严明 治理 偏袒、徇私情
20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 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 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yōu yī 都 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因此 wèi 留给 认为 同”拣”,选拔 全、都 询问 bì 补救 更多的益处、成效 quē 同“缺”缺点
21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 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 劣得所。
本性与行为 通晓,精通 xíng 从前、过去 商议 推选 因此 做 háng 队伍,指军队
22
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 亲近 疏远 这 兴旺发达 倾覆衰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 亲近 疏远 这 兴旺发达 倾覆衰败 每次 这些事情 痛心遗憾 没有一次
23
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这些人 全
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 亲近 信任 希望 那么 振兴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平民 亲自 在 苟且保全
24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闻名作官
wěi 身份低微 降低自己的身份 认为 因此 当时的大事 于是 奔走效劳 遇到 军事失利 感动、激动 答应
2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 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 接受任务
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东吴 那时以来 通“又”,表余数 所以 托付 严谨慎重 sù 国家大事 早上 忧愁叹息
26
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南部诸郡叛乱,诸葛亮率军南征,恩威并施,稳定了后方。“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在这时发生。 损害 荒凉的地方 武器装备 shù 应当 勉励、统率 指全军 表示可能或希望 jiénǔdùn rǎng 清除、铲除 尽 比喻平庸
27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 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 迁回 指洛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 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 迁回 指洛阳 职责 、本分 增加 反复考虑,择善而定 除去 无保留的进献忠言 责任 重任 不能实现 就 如果
28
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 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发扬美德 责备 zhāng jiù 表明 过失 怠慢 考虑 zōu 询问 好的道理 识别、采纳 非常 面对 流下眼泪
29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非常恨。 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布衣 布的衣服。
30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卑鄙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1
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重任。 实现、完成。 感动,激动。 感谢。
32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词类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3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4
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35
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介词,把。 介词,因。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以。
36
㈠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⒈薄 妄自菲薄( ) 薄纸( ) ⒉塞 以塞忠谏之路( ) 堵塞( ) ⒊行 行阵( ) 性行淑均( ) ⒋否 陟罚臧否( ) 是否( ) ⒌遗 以遗陛下( ) 遗失( ) bó báo sè sāi háng xìng pǐ fǒu wèi yí
37
⒈益州疲弊 ⒉盖追先帝之殊遇 贫困衰弱 ⒊恢弘志士之气 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特殊待遇 ⒌先帝不以臣卑鄙 ⒍由是感激 发扬光大
㈡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益州疲弊 ⒉盖追先帝之殊遇 ⒊恢弘志士之气 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⒌先帝不以臣卑鄙 ⒍由是感激 贫困衰弱 特殊待遇 发扬光大 痛心遗憾 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动激动
38
㈢翻译 ⒈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⒊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 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 的关头啊。
39
再见
40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一、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41
③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 ?
主要原因是: (1)先帝中道崩殂; (2)天下三分; (3)益州疲弊 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42
④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⑤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⑥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⑦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4
⑧文章开头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45
⑨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6
第一段分析 先帝崩殂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危 急 存 亡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诚宜…… 不宜…… 不懈于内 追殊遇 报陛下 (正反)
危 急 存 亡 天下三分 不利 益州疲弊 诚宜…… 不宜…… 不懈于内 追殊遇 报陛下 (正反) 有利 忘身于外
47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二、读第二段,理解分析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8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
49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50
三、读第3、4段 ,分析理解: ①这段列举了那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51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52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⑤为何举荐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3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4
第三四段关系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荐贤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府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55
四、朗读第5段 ,分析理解: ①本段的中心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56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57
小结第五段 荐贤臣 (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贤臣,远小人 正反 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荐贤臣 (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府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先汉兴隆 亲贤臣,远小人 正反 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58
这是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59
作业 1、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背诵课文
60
再见
61
一、朗读第六段,理解分析: 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或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歌曲:诸葛出山 一、朗读第六段,理解分析: 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或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2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3
6、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身世,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
64
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65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66
第六段分析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67
二、朗读第七段,理解分析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8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这是他“报先 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69
6.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7.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0
小结 这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 耿忠心,提出 要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尽 心尽责辅佐陛 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71
第七段分析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72
三、朗读第八段,理解分析: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①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73
2、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74
3.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75
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的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76
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77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二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二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三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78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79
理解练习: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0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1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两 件事: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82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的)
诸葛亮此次出师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条件)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的)
83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聪明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还有吗?请你找找看: 聪明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84
文章学习拓展 一、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85
再 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