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 箭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 箭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 箭教授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膳食与养生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 箭教授

2 第七章 节庆膳食

3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五十六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争奇斗艳”,为我们献上一道文化大餐。

4 在传统节日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放纵,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悦。各种文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而其中蕴含的文化更让人回味无穷。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还有一道亮丽的角色——特色膳食。节日里的膳食更具特色,更能体现少数民族的饮食风格。

5 朝鲜族冷面

6 朝鲜族自古有在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说是这一天吃上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故冷面又被称作“长寿面”。关于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还又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7 传说 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厌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飘降在长白山天池。她们戏水为乐。正月初这天,最小的仙女在沐浴时,忽然发现一个白衣秀士走来,急忙上岸取衣裳躲避。就在这时,一只大鸟突然从天而降,衔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只见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鸟吃一惊,抛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却不偏不倚提飘落在仙女身上。

8 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就成了朝鲜族的传统习惯。
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得座上宾,她们精心调制了冷面请秀士品尝。秀士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面条,便向仙女们讨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孙。秀士活到很大年龄,并且子孙满堂,他所传授下来的冷面便被称作“长寿面”。 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就成了朝鲜族的传统习惯。

9 冷面味道独特,甜辣爽口,清凉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朝鲜冷面

10 冷面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按适当比例将荞麦粉、面粉、淀粉等掺和均匀,压成细细的面条,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汤。
味道好极了! 朝鲜特色冷面

11 做汤时,一定要待汤冷却后撇除浮油才能用。面条下锅煮熟后,盛放于大碗内,上面要放香油、胡椒面、辣椒面、味素等调料,浇上肉汤。

12 最后放上牛肉片,鸡蛋丝或切成瓣的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吃起来格外开胃、爽口。

13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膳食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是“古尔邦节”,庆祝活动极为隆重。

14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 古尔邦”,也称“尔德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

15 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16 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

17 手抓肉是维吾尔族十分喜爱的一种以羊肉为主的肉食品。

18 制作方法 1、将宰好的羊肉(羊羔肉或二齿羊肉)放进凉水锅里,加火让羊肉锅慢慢烧开后,用勺子不停地舀锅里的汤往肉上浇。

19 2、浇到肉快熟时再放上盐,煮一会儿后、便可盛出食用。一般来说,维吾尔族群众在煮羊肉时,不用任何调料,最多放些干姜皮就行了。这样煮熟的羊肉味道纯正、肉香、鲜嫩可口。

20

21 在食用之前,必须洗净双手.吃时,由主人用小刀削成小块,方便食用。为了增加口味,在肉上撒一些生洋葱(皮牙孜)味道就更美了。吃完肉以后,主人会给客人送来可口的羊肉汤,这就达到了原汤化原食的目的。

22 羊肉具有极为丰富的营养价值,多吃羊肉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滋阴美容,这在我国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

23 抓饭 抓饭,是哈密维吾尔族最喜欢的传统食品之一,是在客人们洗净手后,围坐在炕上,中间铺一块洁净的餐布,抓饭盛盘端来后,客人用手直接抓食,故名“抓饭”。 23

24 逢年过节,尤其在古尔邦节,招待亲朋,维吾尔族人一定要做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把带骨肥羊肉剁小块,油炸;加入洋葱、胡萝卜、孜然炒之;最后放清油、食盐,倾入大米焖熟。出来的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滋味鲜美,营养丰富。

25 传说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伊本·西纳的学者,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许多药物也无济于事,后来他决定改药治为食补,他用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混合做饭,长期食用,收到很好效果,后来传开了,又经民间的补充与完善,形成现在的抓饭。

26 现在就常见的抓饭的种类和花样有三种:一叫肉抓饭,是用牛、羊肉或鸡肉与大米、胡萝卜、洋葱与清油以及少量的盐做成的,这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抓饭;二叫甜抓饭,是用羊肉、块糖、葡萄干、杏干等食品做成的;三叫素抓饭,无羊肉,是用大米与各类蔬菜做成的。

27 其中,胡萝卜是营养价值十分高的补品,中医俗称“小人参”,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妙用。洋葱则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钙、镁和铁等多种成分。

28 此外,还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葱蒜杀菌素,只要把洋葱放在嘴里嚼三分钟,就可以把嘴里的细菌消灭干净。大米和清油都是营养比较丰富的食品,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加工,当然可以称作“十全大补饭”了。

29 抓饭不仅是营养丰富的“大补”之饭,同时也是省力、省时,饭菜具全、众口好调的理想食品,特别是在招待上百名客人时,做抓饭则能使人人满意。所以,维吾尔族人在过“古尔邦节”时,多用抓饭来招待客人。

30 新疆有首流行的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一枝花。”
果品

31 哈密瓜,古称甜瓜、甘瓜,维吾尔语称“库洪”。我国只有新疆出产哈密瓜。公元1228年成书之<<长春真人西游记>>第一次提到在新疆有这种瓜,称赞“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也”。17世纪开始,哈蜜瓜列为新疆贡品。清<<回疆嗽:“自康熙,哈益投诚,此瓜始人贡,谓之哈蜜蜂瓜”。

32 哈密瓜的品种有“黑眉毛”、“黄金龙”、“香梨黄”等二十多种,其中“红心脆”为珍品中之骄子。它甘美肥厚,芳香醇郁,细脆爽口。

33 哈密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凉消暑、除烦热、生津止渴的作用,是夏季解暑的佳品。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根、茎、叶、花、果、果蒂、果皮、种籽均可供药用。

34 硕大的哈密瓜

35 《本草纲目》记载:甜瓜具有"止渴、 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治口鼻疮"之功效。

36 《神农本草经》更将它的瓜蒂列为上品之药。而果肉有利小便、止渴、除烦热、防暑气、抗癌等作用,可治发烧、中暑、口渴、小便不利、口鼻生疮等症状,如果常感到身心疲倦、心神焦躁不安,或是口臭者食用之,都能清热解燥。

37 现代医学研究更发现,哈密瓜等甜瓜类的蒂含苦毒素,具有催吐作用,适量内服可急救食物中毒,而不会被胃肠吸收。

38 维吾尔族果品另一绝:葡萄

39 西域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环境适宜,这里所产葡萄的品质远远超过它的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地区。

40 吐鲁番葡萄品种资源丰富有600多个。最著名的是以制干为主的无核白,以鲜食为主的马奶子、红葡萄,以及药用的索索葡萄,据《大明会典》记载,索索葡萄的价值比驼皮和獭皮还高。

41

42 “无核白”不仅皮薄肉脆,汗多而得,还能晾干制成碧绿的葡萄干。盛夏的季节走进绿洲,家家户户的葡萄架不但会带给你阴凉,好客的主人还会采来晶莹的鲜葡萄给你消暑解渴;即使是隆冬,在塔里木盆地一带的集市上,仍然可以尝到保存得较好的葡萄。

43 吐鲁番的葡萄皮薄润泽,果粒饱满,肉质细软,酸甜适口,滋味鲜美,香气馥郁,风味独特。

44 药书载葡萄性平、味甘、无毒,入药有利筋骨,益气补血,除烦解闷,健胃利尿,并可治疗瘘痹等。索索葡萄对小儿麻疹疗效显著
药书载葡萄性平、味甘、无毒,入药有利筋骨,益气补血,除烦解闷,健胃利尿,并可治疗瘘痹等。索索葡萄对小儿麻疹疗效显著.用绿葡萄干加工成的纳吐罗素可治疗神经衰弱等疾病。

45 此外葡萄皮中还有类似酚的化学物质,具有独特的杀灭病毒的能力。

46 白族节庆特色膳食

47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节奏。

48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而不奢侈。

49 喜州土八碗

50 土八碗的各道菜各有一套烹饪方法。主菜“红肉大炖”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富有喜气
红肉炖

51 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如:

52 藕有眼寓意开窍通畅; 蒜苗白语意“顺”寓意万事通顺 烧鱼寓意富富有余等 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汤圆,有的做面条,都寓意团圆、和顺、益寿等美好的祝愿。 从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么都有规范。

53 “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

54 “千张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细米粒,装碗上笼蒸熟。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

55 “干香”(拼盘)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煮白扁豆”、“煮竹笋”、“杂碎汤”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素的素菜和汤菜。

56 傣族泼水节特色膳食

57 傣族“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生”。

58 节前洗礼 泼水节盛况 58

59 节日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赛龙舟、放高升等传统节日活动;第二天是赶大集。

60 第三天是傣历的元旦,也是节日的高潮拨水。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 年轻人、小孩、甚至身体好的老年人都会加入到这泼水狂欢的行列中。

61 一时间水花飞场四溅,如倾盆大雨洒落人间,又如海面上击赶的浪花。漂亮的姑娘总是被小伙子围着泼洒,而姑娘们也总是把水泼向自己钟情的人。这是幸福的、吉祥的水、洁净的水、凝聚着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62 人们把水洒向对方,同时也沐浴在吉祥的水花中,尽情地欢笑、泼洒、追逐,忘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让洁净的水透进自己的心灵深处,洗净身上的污秽。这种狂欢一直要到日落方休。

63 传说 泼水节的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个无恶不做的火魔占据了西双版纳,抢走7个美丽的姑娘,姑娘们用计使魔王说出自己的致命弱点,然后用头发勒掉魔王的头颅,魔王的头颅掉在地上变成火团到处乱滚,烧毁了不少房屋和庄稼,一位姑娘勇敢地抱起火团,其他6个姑娘轮流用水往她身上泼,终于灭掉邪火。为了纪念这7位勇敢的姑娘,傣族人民每年都进行泼水活动。

64 说到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用树叶醮泼或用口盅舀泼称为“文泼”,显得较斯文。接近尾声时,泼水方式也由“文泼”变成“武泼”。

65 这时,脸盆、水桶、水枪则变成主要工具,一个劲儿狂泼、猛浇,叫你真切领教什么叫“倾盆大雨”,什么叫“落汤鸡”。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其性格也柔情似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

66 傣族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在泼水节期间,各种傣族风味菜更是数不胜数。

67

68 泼水节来到的时候,妇女们忙着赶做节日食品“路素”、“毫糯索”、“毫火”、“毫烙粉”。毫糯索,西双版纳傣族常在泼水节时制作,用以待客和赕(dǎn)佛,毫糯索是用石梓花粉和糯米粉做成的一种糯米粑粑,这种粑粑呈褐黄色,自带一股花的清香。

69 其做法是:将石梓花晒干、磨细,又将糯米泡软、磨细,压成干浆,然后将石梓花与糯米干浆、红糖、芝麻、花生等拌拢,用芭蕉叶逐个包成长方形的小包,最后放在甑子里蒸熟即成。这种粑粑味道香甜,非常可口。

70 傣族还喜欢吃竹筒饭。竹筒饭的做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接装入竹筒再用槛叶半竹筒口塞紧,也可用叶把洗干净的米包起来再装入竹筒。

71

72 装好以后,放在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层烧焦后饭也熟了,剖开后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

73 这种竹筒饭,有着特殊的清香味,素称傣家的风味佳肴。是过节或待客的上等主食。

74 菠萝紫米饭是具有傣族的糯制食品。制作时,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七至八小时,然后淘洗干净,与剁细的猪肉搅拌均匀。

75 把准备好的菠萝用刀在其顶部端切出一个盖,然后掏去菠萝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里蒸熟,当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即可食用,其味香甜可口。

76

77 香茅草是种可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绿草本植物。烧烤时,将葱、蒜、姜、辣椒、盐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内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鲜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进行烧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内部不熟,同时使香茅草的香味随油浸进食品。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鱼、烤竹鼠、火烧乳猪、烤花蜘蛛、烤竹笋。

78 制作方法: 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背,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辣椒 、芫荽切细,与盐拌拢;把佐料放进鱼肚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

79 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这种烤鱼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极能增进食欲。

80

81 香茅草烤鸡的制作方法与香茅草烤鱼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82 利用酸笋作为配料煮汤是傣族煮类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鲜美。 例如酸笋鸡。且西双版纳的鸡多是乌鸡,体瘦长,绝少肥胖,肉又香又醇,配上酸笋一煮,真是色香味俱全,古朴、清淡、鲜香。

83 傣族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在泼水节期间可作佐酒佳肴。做法是:将黄牛皮的中间皮层切成条,在猪油中用小火焖煮,至皮呈透亮时捞出控油,晒干收存。食时,再将其用猪油小火慢炸后蘸番茄喃咪(傣语,意为酱)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风味独具。

84

85 青苔干片是将青苔从江河里捞出来洗净后,加工而成食用品。油炸青苔傣语称为“改英”,它的做法是:先将青苔压成薄饼,撒上细姜片、盐、水调成姜汤,晒干后而成干青苔片。

86 待食用时,用剪刀把干青苔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块,丢进油锅里煎黄就可以捞出,当作餐桌上的一道菜食用。油炸青苔既香脆,又有海味,是别具一格的傣族风味菜。

87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妇女们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88 竹筒虫

89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

90 油炸蛹又分为油炸蜂蛹、油炸粽叶卢蛹多种(竹蛹、粽叶卢蛹是嫩竹和嫩粽叶内生长繁殖的一种蛹)。这道菜只需将新获得的蛹用油煎熟即可。油炸蛹喷香扑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美而又营养丰富。

91 炒知了 油炸爬沙虫 炸竹虫 91

92 香酥蜂蛹 清蒸甲虫

93 叶包蒸猪肉 原料有猪肉、葱、蒜、姜、青辣椒、花椒粉、香茅草、盐等。制作时,将猪肉剔掉皮,洗净,剁碎,放在盆里;将葱、蒜、青辣椒切好,把香茅草结成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盐和花椒粉,与剁好的肉调匀,然后用芭蕉叶包成一个一个小包,放在甑子里蒸熟。叶包蒸肉软酥香,有花椒香味,十分可口。

94 美味的叶包蒸猪肉

95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Download ppt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 箭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