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修学佛法 的真实利益 施文敏,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信息化部总经理 2012年5月1日,广州,学友聚会讲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修学佛法 的真实利益 施文敏,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信息化部总经理 2012年5月1日,广州,学友聚会讲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修学佛法 的真实利益 施文敏,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信息化部总经理 2012年5月1日,广州,学友聚会讲稿
新浪微博:入楞伽山 科学网博客:施文敏 2012年5月1日,广州,学友聚会讲稿

2 本讲宗趣 还『佛法』以『本来面目』 阐述『佛法修学』的『真实利益』 佛法,甚深,甚深!

3 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4 迷信、正信、仰信 《大智度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迷信:因无明障覆,不明事理真相,而自以为是
正信:信仰大乘佛法 仰信:尚未通达诸法实相,因累世的善根显发而信仰大乘佛法 《大智度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5 众生,人人生存于『迷信』状态 人们自认为从不迷信的自我认知,实是人类在认知上的最大误区!实际上,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迷信的世界中,自迷盲而不自知。诚然,您不迷信什么宗教,不迷信什么主义,但你迷信科学、金钱、美色、权力、名誉、爱情、亲情、自然,以及无尽的物欲。六道内的众生,从无始来,势必(自觉或不自觉的)给自己安立一个思想的支点,即暂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在每一个当下都自信地认为,自己当下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正确的,别人的想法往往是不正确的。然而,每每当我们回顾往事,则更多的是不堪回首月明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前想法错了、做错了的事太多太多。也就是说,之前我们坚信为正确的非常执着的价值观人生观出了很大的偏差!也就是说,我们坚信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靠不住的,但我们当时坚信(其实是迷信)他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眼下执着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是正确的吗?就是真理的吗?显然,同样是靠不住的,因为,他同样将成为过去,同样将给日后带来无尽的后悔!只要证阿罗汉果位的圣者,才具有对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见,登地菩萨才有正等正觉,有且只有妙觉佛陀圆满通达宇宙人生『诸法实相』『一实之道』之第一义谛。

6 『佛』与『众生』奚别? 佛在『觉』位,众生在『迷』。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被无明覆盖的未来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具有『佛性』,皆可成佛。 佛住平等的『一真法界』,众生住『五浊恶世』。 佛心即是『平等心』,佛对待一切众生平等如一,众生对待众生则会厚此薄彼。 佛得大自在,众生因『我执』『法执』久系三界牢笼不得出。 佛陀为『正遍知』,了达一切缘起,众生为『性颠倒』,迷中倍人。

7 什么是佛法? 西风东渐数百年来,佛教被世人公认为几个世界性主要的宗教之一,是消极避世的迷信产物。事实并非如此!佛法是宇宙人生第一义谛,是诸法实相,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真理,是大圆镜智、一切种智、无上正等正觉,是出离三界苦海的唯一宝筏,是热恼众生的清凉甘露,是世出世间无上大学问,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第一教育。 佛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掌控因源,命由自立,福自己求! 佛法即是『道』(轨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8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实证境界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后的实证现量境界! 释迦牟尼佛是『诸法实相』(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立者。
破烦恼障、所知障,证人法二空,证无生法忍。 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实证境界!

9 佛陀觉悟后,讲经说法49年,三百余会 佛陀,并不是『造世主』,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死荣辱;而是一位好老师,将他自己所洞彻的万法实相,慈悲地告诉我们,引导我们懂得取舍,并最终也像他一样具有通达一切的般若智慧。

10 法门寺佛指舍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1 佛指舍利放光

12 释迦牟尼佛率众弟子在空中显圣的照片

13

14

15 诸佛为什么会出现于世? 诸佛为什么会出现于世?《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纯正、真实,绝对真实无谬论,即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智人。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们把本能迷失了,故苦。 引导我们,出离三界六道,享受涅磐寂灭安乐。

16 儒道二学的位置 十法界 三界 人间 佛法大海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 科技 易经、道家、基督教、伊斯兰

17 圣人 圣教 归宿 对待生命的态度 寿命 比喻 因缘 释迦牟尼佛 佛教 出离生死 大般涅槃 缘生缘灭。升天长寿不免轮回,三界如同火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量 大学博士 四谛、十二因缘 六度 老子 道教 成神仙 有比人更高层次的生命,行善积德 长寿 中学 善行 耶稣 基督教 升天堂 上帝造人、信者得救 十戒 孔子 儒教 人、天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仁义礼智信 短促 小学 五戒

18 十法界

19 《前世今生》,美国心理医生魏斯

20 右边是前世照片,曾经是女校的教务主任;左边是今生照片,某部门副总编,现自行创业

21 左边是前世照片,曾经女校的初级主任;右边是今生照片,某部门总监。

22 左边前世照片,女校音乐教师,女的;右边今生照片,某部门员工,男的。这是轮回中性别转换的实际案例

23

24

25 欲界天

26 天女

27 色界天

28 无色界 无色界众生,为『定果色』

29 人生两种乐——『五欲乐』和『圣道乐』 一者,『五欲乐』——财色名食睡,犹如美食夹杂毒药,食时美味,后患无穷,必须付出惨重代价。乐受会变苦。(哥,我还要。) 二者,『圣道乐』——与『真如』相应,法喜充满,犹如甘泉,发自清净内心,源源不断,无有穷尽。乐受恒乐不变。

30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安乐指数的两个决定因素
一者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业力。虽然业力决定着我们的依正二报,基于其难可更易之质性,知命认命是我们最佳的应对策略,正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二者第六识(意识)的思想。我们遭遇的任一件事项,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是不决定的,是业力所致,是随他起。有人作正面的思维和应对,它就转化为好的善的美的慧的;有人做负面的思维和应对,它就变成是坏的恶的丑的痴的。故而藕益大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总而言之,思想(知见)影响心态,心态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和心态则共同决定个人的幸福安乐指数,这就是大乘佛法中『唯识所变』的思想。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31 一般宗教——安乐道 成就【安乐道】,固然挺好,但有两大过失:其一,安乐道得到的是福报,而福报犹如存在银行里的钱,会有用完的一日,福报尽后,又得受无量苦,得从头开始集积福报,生死轮回,死死生生,永无了期;再者,安乐果报不能灭除烦恼,境界风起,烦恼巨浪叠叠滔天,没有穷尽。纵为大富大贵者也是烦恼缠身。

32 佛法与宗教奚别? 大多人以为,佛教是劝人修善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是道教、儒教,也都是劝人积德行善的,都差不多,随便信个什么都是一样的,做个好人呗!其实不然!积德行善可以成就【安乐道】,但不得解脱。而佛法是宇宙人生的诸法实相,如能信受奉行,不仅可以成就【安乐道】,还可以成就【解脱道】。 只有佛法具有般若智慧,能破我执法执,出六道轮回。

33 佛法与国学的关系 佛法是整座冰山,而儒道法等世间法是冰山露出水平的那一小部分。
儒道二学犹如哪吒三太子双脚下的两个火轮,为大乘佛法开道,为大乘佛法添威。儒学在处理世间法方面开展的十分精细,道学于无为法和修身技术方面开展的非常精微,如果运用恰当,二者对于佛法的修证大有裨益。 佛法是整座冰山,而儒道法等世间法是冰山露出水平的那一小部分。

34 佛法非宗教,亦不离于宗教 众生无慧目,视佛教宗教;迷信于科技,愚痴失正见;佛陀妙教导,人天共赞叹;大德正开示,佛法第一谛,清凉美甘露,离苦之宝筏;大发慈悲心,在在又处处,疾声振臂呼,佛教非宗教;摩诃衍以为,佛教非宗教,也不离宗教,有求必应故,护持佛法故,趣入圣道故;法无定法故,万法佛法故。

35 大乘佛法是哲学的顶峰,圆融无碍 年幼时,老师说『唯心』错,『唯物』对,物质决定意识,然之;之后接触气功道教等,认为『唯心』对,『唯物』错,一切唯心造;之后学唯识百法明门,以为万物万事『唯识』;之后学《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方知『唯物』『唯心』『唯识』都不究竟不了义,『唯真』而已!唯一『如来藏妙真如性』。大乘佛法唯有一个法印,即『实相印』。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境不二,绝待圆融,即是真如实相。

36 佛法与科学的同异 科学还是真理实相的半山腰, 而佛法早已经山巅俯视一切。
科学是人类一种求真求实求证的态度!然而,当今绝大多数的人们却误把科技当成了科学本身,形成了[科学迷信],并用科学迷信来打击宗教及其迷信。实际上,佛法是宇宙人生的实相,是求真求实求证的人生态度的无始源泉,现代科学仅仅是佛法大海中的一个小小支流,何以有矛盾和对立?! 科学还是真理实相的半山腰, 而佛法早已经山巅俯视一切。

37 佛法与科学奚别? 佛法与科学奚别?科学是一种求真求实求证的态度加一系列尚未完全被证实的知识。而佛法是诸法实相,是真理的本身。佛法是纯善的,而科学则是具有善恶两面性。爱因斯坦发明的核能,今日已成为危害全人类生存的最大利器。科学可以通向佛法,佛法可以引导科学。但科学与佛法的差距十万八千!迷信科学危险!

38 爱因斯坦如是说 佛教并非是一种迷信。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中,爱因斯坦曾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39

40 如 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对于我们俱缚凡夫,对佛陀的教言唯有『仰信』 如来(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 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所谓如来,即依循实相之道而来显化世间的圣者,大疏中云:“如理能照见,一切三世中,诸法之真如,故名为如来。” 对于我们俱缚凡夫,对佛陀的教言唯有『仰信』

41 佛陀以『四種悉檀』说法 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有。

42 佛法是『不二法门』 尽虚空、遍法界,尽是一个自己!
佛法是「不二法门」。为什么说是「不二」,因为非一非二(这种表述,还不究竟,权说而已)。佛为何要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呢?因为佛与众生非二,是一体的。当然,佛与众生非一,佛已成佛,我们尚是迷位的烦恼众生。佛与众生的关系,非一非二,非非一非非二,非非非一,非...,是个无理数,是为不二。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尽虚空、遍法界,尽是一个自己!

43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七信位——阿罗汉)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44 2500多年前悉达多太子顿证菩提 有不少的佛教研究者,认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本身有一个发展提升的过程,先期讲「阿含」(小乘佛教),之后讲「方等」(通教,通大小乘),再讲「般若」(纯大乘),最后讲「法华涅磐」(圆教),大错特错矣!可以说尔等根本没有入佛法之门。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觉悟时,已彻底究竟证悟诸法实相,得无上正等正觉。

45 佛陀成就正遍知,即一切智人! 佛陀功德庄严 三身: 法,报,化 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放牛经 知树叶数 知水中虫 佛陀成就正遍知,即一切智人!

46 『空』义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妙有非一非二,是为不二!是为真如!即空即假即中!
佛法讲『空』,是指『真空』,是指『当体即空』或『无自性空』,即空有不二的『空』,正如《心经》所说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缘起性空之空,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虚空』,虚空即是顽空,当然也不是物理学上的『真空』。佛法的『真空』与物理学上的『真空』有一点是相似的,即真空不空。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妙有非一非二,是为不二!是为真如!即空即假即中!

47 缘起性空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到什么?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48 『缘起』『空性』不二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缘起见; 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空性见。
缘起见和空性见是宇宙人生之诸法实相(真理)。 缘起见,是缘生缘灭,犹如彩虹;空性见,是不生不灭,犹如虚空。 如同彩虹从空中出现,又在空中消失一般,一切缘起法从空性中诞生,又在空性中消融。 缘起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缘起。 心真如门,不生不灭。心生灭门,刹那生灭。

49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者,即是『真如本性』、『佛性』、『自性』、『如来』、『法身』、『如如』、『一实之道』、『大般涅槃』、『如来藏』(佛陀说法,为什么要用二、三十个不同的名词来表述同一个理体呢?如标月指,并非月体,怕后世的人们落『文字相』也。),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即错,动念即乖,说似一物即不中,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为不可思议之不二境界,唯证通达。 圆证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文佛,有大智慧,有大善巧,有大方便,大慈大悲,为我们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称性宣说了大乘经典,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真如自性』『第一义谛』。

50 【真如自性】 六祖大师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六祖大师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51 佛法的『缘起』义 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 1 无作者义 2 有因生义 8 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3 离有情义 9 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4 依他起义 5 无动作义 6 性无常义 7 刹那灭义 8 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 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 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 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52 命运,非决定,非不决定! 一般来讲,前世作业,现世受报;现世作业,来生受报。这其实是粗略的因缘果报的法则,是依据『阿赖耶识』异熟的特质而呈现的。从真如全体受熏的究竟义上讲,作业和果报是同时的(花报现世,甚至果报现世,如袁了凡阳羡生先生,又如琉璃王宝莲香比丘尼等生堕地狱)。命运的改变就是当下一念。把握当下,观照当下,善心使之增长,恶心予以扬弃,命运就在改变,前途一片光明。 每个人有一个宇宙,每人都是别业宇宙的唯一的缔造者建设者和享受者,作善善报,作不善恶报,一切皆是自作自受,万般皆是业,半点怨不得别人。所以说,命运非决定非不决定!

53 西方有一位基督徒问一位西藏的大德信不信上帝,大德说"你们信的是上帝,我信的是因果"。--佛教认为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佛法里也没有一位上帝来安排一切,我们认为一切东西都是自己造的,所以要小心因果,要种善因得善果,避免种恶因得恶果。

54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了则业障本来空,不了还须还宿账。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如来,常作如是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55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因缘、自然是二法,还不是究竟了义的大乘佛法,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中道了义的不二法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离因缘,不离自然。因缘与自然即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一体两面。因缘不离自然,自然不离因缘,两者非一亦非异。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名为真如。 中道了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妙有不二

56 『心』在哪里? 人人知道有「心」,然「心」在哪里?人人以为「心」在身中。以前认为心脏为心,如今认为「心」是大脑的机能,以大脑为「心」。如果大脑为心,非脑伤横死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因大脑完好无损,人不应死去。如未死,何来横死者之说?!「心」在哪里?佛陀说,不在身内,不在身外,清静本然,遍周法界!

57 破『断灭见』 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者是生灭法,不会随时间变化者即是不生灭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中都具有不生灭性。
人人(所有含灵)身中具有不生灭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诸如见性、闻性),人死之后并非断灭,只是一期生命(分段生死)的结束,同时则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我们的神识(阿赖耶识+末那识)始终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 凡有生的法,必定有灭,所以生缘老死。 死后舍生趣生,犹如衣服旧了,换件新的。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58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59 认识无常 正心堂《从当下出发》

60 人无我,即『人空』。 破『补特伽罗』『我』,即人空
所谓的补特伽罗我,是依身心五蕴计执而起,心识之生起,后后刹那依缘于前前刹那,并非无因生,色身方面,也是依于四大的和合变化而有,如以十二缘起观察,更明显地可以见到,有情的每一阶段、每一种法皆非无因生。所以补特伽罗我等一切法,皆依其因缘才有,而依因缘聚合方存在之法,即非常有之法。常有的法,是不观待任何因,在任何处都存在的法,若是观待因缘生,那它即有变化,有生灭现象。 人无我,即『人空』。

61 真正的敌人恰恰是我们内在的"贪婪"与"愤怒",其实这两个也只是兵俑,那个始作俑者就是「我执」,而我执也只是意识流的错觉,身体是我?还是心理是我?除了身心还有那个可以称为我?身体是"我的身体",心理是"我的思维",这些是"我的所有"而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我只存在于自己想象里!

62 法无我,即『法空』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香,黄莺啼柳上。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楞严经》云: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陀说法,应病与药。病除药灭。

63 六祖大师名偈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身为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4 五蕴——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
色蕴如梦    受蕴如幻    想蕴如泡    行蕴如影   识蕴如露如电

65 唯识三性 遍计所执性 虚妄、臆想、根本不存在。如我执、美丑等 随他起性 即是因缘所生法,假法,世俗谛
遍计所执性 虚妄、臆想、根本不存在。如我执、美丑等 随他起性 即是因缘所生法,假法,世俗谛 圆成实性 真如本性,第一义谛,胜义谛,大空性

66 百法明门论 世出世一切法,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中归纳为660法。 世亲菩萨再合并归纳为百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 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 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 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五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 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 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 、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 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报想、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 、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 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 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 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世出世一切法,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中归纳为660法。 世亲菩萨再合并归纳为百法。

67 百法再归纳为五位(类)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
第一,心法。心为主体(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心所为心的主伴。 第三,色法,色法为心所缘境,唯心所造。(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 、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法。仅为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 第五,无为法,真如无为,即大空性。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

68 『心』不相应『行』法 时(间)、方(位)、数(字)皆为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来、假设出来的,所谓『假设』,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今独名心不相应者,心是『主』故,实则与『色』法亦不相应(亦简别色法,谓此与色法亦不相似)。行义,此分位假法,亦随色心而同名行故,又简无为法故。此分位假,与所依色心法,不可说定异,即是色心上之分位故。又不可说定不异,毕竟是色心上之分位,而不即是色心故。故云︰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 时(间)、方(位)、数(字)皆为不相应行法。

69 『无为法』与『有为法』 《维摩诘经》云: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有生有灭,;
『无为法』,指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何以故?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有为法由无为法而彰显故。   大般若经云:“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何以故?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 《维摩诘经》云: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70 佛法三法印和一实相印 诸行无常印 诸法无我印 涅槃寂静印 实相印

71 大乘佛法的三个主要部分 空正见(般若智慧) 菩提心(出离心+大悲心) 广大行(六度万行)

72 诸佛境界 平等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住』『生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不住无为,不尽有为,度生不倦

73 三千大千世界 世: 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 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 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
小千世界: 1000个世界。 中千世界: 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 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刹: 一尊佛教化的国土,含括三千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法身即毗卢遮那佛)的佛刹,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重。

74 三千大千世界 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 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从世俗谛讲,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根本不存在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过程。

75 一佛土即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经文中的“佛土”问题,从《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看『佛土』是指拥有百亿四天下的『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星系,而且在华严经中描述不同“佛土”形状时好多都用“旋”字,如“水旋”、“花旋”等,有的甚至直接用“卍”字来描述。而且看《华严经》中根据其大小规模(即数量级)所举列的其中典型的二十个星系的形状,从一开始最小数量级时的不规则形逐渐演变成大数量级时的有规则的“水旋”、“花旋”直至“卍”字形,这和天文学家们所提出的星系演变规律理论完全相符!这可以进一步肯定“一佛土”是指一个星系。这样自然而然的推断出作为诸多严净佛土一员的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星系,是壮丽无比的星系!

76 美丽壮观的星系,最先发现者是佛陀

77

78 胎藏形

79 圆满光明形

80 宇宙本一,本一『真如』,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宇宙本『一真法界』(胜义谛) 宇宙本一,本一『真如』,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乘起信论》,因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发展成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幻相。十法界都是虚幻的,都是梦幻泡影,所以才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是属于无为法,不是有为法,十法界统统是有为法。

81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宇宙人生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因『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被这个『根本无明』覆盖的真如成为『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阿陀那识』、『种子识』、『异熟识』、『第八识』和『心』。山河大地、宇宙人生,全部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尽虚空遍法界尽在一心中。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82 境由心造 众生内心污染和清净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如一杯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汁;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畜生众生看到的是住处;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看到的是佛母玛玛格;佛陀看到的是圆满大法界。内心越污染,所见现象越恶劣;内心越清净,所见现象越庄严。 世上没有人能伤害你的心,也没有人能治疗你的心。唯有自己才能伤害自己,唯有自己才能治疗自己。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自己是自己的救星,自己是自己的仇人"的道理。 ---- 太桥旦曾堪布

83 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宇宙人生之『阿赖耶识』缘起 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这是种子与现行的基本因果关系。这种过程就称为【种子生现行】,即是贮存在第八识中的诸种子(业力),经过蕴酿、转变、成熟,最后一遇机缘,即从隐含的潜能产生显明的力量,变现新生命体(有情世间)及其所依的山河大地(器世间)。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种互为因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彷佛波涛汹涌的水势,一直往来流动不停,这就构成了阿赖耶识缘起。 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84 “刹那生灭”是宇宙和生命的决定前提! 如果没有『刹那生灭』,我们的细胞就不会分裂,人就没法长大,光合作用就不能发生,植物就不能生长,太阳月亮就不能东升西落,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寂灭死亡的宇宙,假如他存在的话。也就是说,没有『刹那生灭』,也就没有宇宙和生命现象!『刹那生灭』是宇宙及其生命现象的发动机,是永不停息的生命脉搏。 『刹那生灭』源于『阿赖耶识』因『种现相熏』而有的相续变盘。

85 释氏宇宙电影原理 根据《楞严经》,基本粒子,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宇宙万物在一秒钟内生灭约10的30次方次。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在A时元出生在X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在A+1时元,电子又出生在Y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电子并非从X处移至Y处。电子根本就不存在位移,从而可知,电子没有运动轨迹!所以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规律只能用波函数来表示了。

86 刹那生灭周期 目前5071A型小铯钟的准确度为1×10^-12秒。
《仁王经》上佛给我们讲,讲刹那生灭,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的时间很短,我们弹得快的话,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佛告诉我们,“无中生有”那个有的相(有真的是从无中生)一秒钟它有多少个生灭?就象《仁王经》上讲的,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它生了,那个相生了,“有”生了,生了立刻就灭,一秒钟里头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 10^-6秒)。我们现在看的相是相续相。 目前5071A型小铯钟的准确度为1×10^-12秒。

87 刹那生灭同步 从世俗谛上讲,(人间)宇宙人身均刹那生灭相续,源自阿赖耶识的种现相熏。在一个生灭周期内,种子起现行,同时现行又熏成新的种子。生命即是一个永不休止的种现相熏的相续。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共同依止于同一个阿赖耶识,同一清净法身,故尔,尽法界(宇宙)的刹那生灭应该是同步的。

88 高山,一位伟大的华人科学家 高山,一位华人科学家,他于波函数物理意义方面的发明,是卓绝的,划时代的。笔者以为,高山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最最伟大的科学家。入楞伽山通过佛学的精深研读,十分欣喜地发现,高山先生提出的电子非连续随机运动的量子图像,与大乘佛法的『刹那生灭』完全契合。也就是说,在高山先生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笔者找到了大乘佛法与量子力学的熔接点,其意义十分深远。何以故?一者,由现代的量子力学最新成就反证佛法的真理性(诸法实相),对佛法的弘扬有着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二者,说明物理学的进一步探索和提升已是离不开大乘佛法的指导。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

89 波函数的实相意义 根据《释氏宇宙电影原理》,基本粒子,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宇宙万物在一秒钟内,生灭次数大于10的30次方次。也就是说,电子根本就没有运动和轨迹,电子在量子态下,在A生灭周期出现在X处,且在A(生住灭)周期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而在A+1的生灭周期,电子又出现在Y处,当然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务请大家注意,出生在Y处的电子,(1)不是从X处移动过来的;(2)不再是X处的那个电子了,而是在A+1时元(生灭周期)新生的电子。从而波函数的物理(实相)意义则是电子实际出生在某处的几率(极短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值),即回归到传统的统计意义。也就是说,量子力学现象正是宇宙万物『刹那生灭』之『根本实相』之体现。

90 双缝干涉实验

91 电子双缝实验 高山先生明确提出,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电子以传统粒子的形态以非连续随机前行同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间隔内)通过双缝。高山先生的分析是卓绝的,划时代的。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完满解答,那就是,既然在量子态下,电子仍以粒子的形态存在,波函数是电子行为的导航函数,那么,电子如何可能发生非连续轨迹运动呢?此完全与传统轨迹运动经验相违背。呵呵。大乘佛法圆满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92 保护性测量方法

93 佛法刹那生灭完美地诠释了电子双缝实验,同时,电子双缝实验印证了佛法真实不虚!
电子双缝实验与佛法相互印证 由于(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测量时间可以任意选择,而每个量子阱中的有效电荷总是e/2,即电子在每个量子阱中总是停留相同的时间,因此,电子在每个量子阱中停留的时刻集必定是非连续的稠密集。于是我们发现,电子在两个量子阱中的运动的确是非连续的,而由于上述测量没有破坏电子的运动状态,这种非连续运动正是电子经过两个通道时的实际运动图像。 粒子是非连续地同时通过双缝的,而非连续运动也第一次可以在实验上被清晰地显示出来。 佛法刹那生灭完美地诠释了电子双缝实验,同时,电子双缝实验印证了佛法真实不虚!

94 量子力学的最新见解 1、量子力学的基础是『刹那生灭』; 2、多世界理论是错误的; 3、波函数不是物理波;
4、波函数是量子的导航函数;(心相应色导时空) 5、在量子态下,电子还是以粒子的形态存在; 6、波函数不存在坍缩问题。 多世界理论违反因果法则,不可能存在,是戏论。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粒子相续运动的规则,粒子在波函数所约束的共存态下刹那生灭。不存在波函数坍缩问题。

95 运动并非真实存在(胜义谛) 僧肇法师的《物不迁论》说,诸行无常,万法刹那生灭,故尔“昔物不至今”,“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即当前之幡并非前刻之幡,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而世界万物都不存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了。从而可知,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现象,并非真实的存在,即运动并不存在。

96 芝诺『两分法』悖论诠释 芝诺著名『两分法』悖论:向着一个目的地移动,首先必须经过路程的中点;然而要经过中点,又必须先经过路程的四分之一点;然而又必须首先通过八分之一点,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永远不可能开始的。佛陀的现量境界正是如此,从胜义谛上讲,运动并不存在。

97 宇宙是全息的,自洽的,是『一合相』。 《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个体(一)与全体(一切)之圆融无碍、空有相即
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 个体(一)与全体(一切)之圆融无碍、空有相即 宇宙是全息的,自洽的,是『一合相』。

98 念劫圆融,大小圆融,个全圆融。 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金刚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 一塵中有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我能深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念劫圆融,大小圆融,个全圆融。 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99 『善护念』,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和渠道!
宇宙是一台无速计算(宇宙惠更斯原理) 宇宙是一个从不会出现差错的无速计算机,完美无瑕!在一个生灭周期结束,到下一个生灭周期生起之前,真如(宇宙本体)已经完成了全部计算,并生成下一个生灭周期的现行。 每一位有情众生的现行心念是宇宙『因陀罗网』上的一台主机。这台主机的心念(善念、恶念)可以反熏阿赖耶识的种子,从而改变之后生灭周期的现行。即改变命运! 『善护念』,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和渠道!

100 宇宙没有中心 宇宙『无始』『无终』『无量』『无边』 宇宙无始:没有开始的时候,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而有宇宙。
宇宙无终:不生则不灭,因而无终。一念觉悟,则入不二境。 宇宙无边:层层叠叠,无有边畔,无有中心,性平等故。 宇宙全息:芥子纳须弥,念劫圆融,微尘与宇宙不二。 宇宙没有中心

101 宇宙有界无边的论点不成立 根据大乘佛法,时空属于不相应行法,是人们的一种抽象感知,非真实存在。所谓时空,并非时空,是谓时空。仁者心动,而有时空。正因为时空是虚幻的,并非实有,从而虚空无量无边,无有边际。从而得知,宇宙是无穷大,没有边际。爱因斯坦断言宇宙为“有界无边”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102 宇宙大爆炸理论不成立(宇宙无始) 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并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一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毁灭的时期,且世界的成住坏空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现代科学对天体宇宙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天文编号为!“#之无线电波星云旋系中,从非物质之无线电波区里,喷出长达一万光年之光炬,其中为高速高能电子,从非物质之中,亦即从虚空中,而喷射出物质,实乃超越世俗情见的重大发现。天文学家霍金斯云:“星点旋系从强度高能的虚无之中形成。”科学家们证实大宇宙出生于虚空,各种星云,星球等天体皆在不断运行,不断生成和消灭。从空而有,因有而住,从住坏灭,复归于空。总之科学上的种种发现与佛教关于世界成住坏空的理论得到了相互印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此界坏时,(此界之地狱)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各方世界不断生成坏灭,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而各界中的地狱却能在其世界坏灭时辗转相寄,成后复来。由此可知,宇宙大爆炸理论不成立。

103 时 空 牛顿时空 平直,均匀,欧几里德几何的 爱因斯坦时空 引力弯曲,黎曼几何的 佛教时空 念劫圆融,虚空无为,并不真实存在
时 空 牛顿时空 平直,均匀,欧几里德几何的 爱因斯坦时空 引力弯曲,黎曼几何的 佛教时空 念劫圆融,虚空无为,并不真实存在 佛教时空,首先要分别业时空和共业时空。时空只有与一个个体有情相关联,或与一个共业团体(法界)相关联才有意义。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所使用的时间地球共业时间。对每一个有情而言,时间的流逝并不均匀。

104 时间可以倒溯,但不可逆 通过禅定等手段,可以回溯过去,进入未来(智者大师的故事);但时间还是不可逆的!回到过去,可以看,可以听,但不可以作业。否则,违背因果相续。不过可以改变未来的结果,如果不是定业的话。 佛有三不能:1、定业不可转;2、众生度不尽;3、无缘不能度。

105 时间具有相对性 不同法界的时间量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2的N幂 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 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
    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     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昼夜     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     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     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 不同法界的时间量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2的N幂

106 时间具有相对性 娑婆世界的一劫,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才一昼夜; 极乐世界的一劫,于金刚坚佛刹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昼夜;
    极乐世界的一劫,于金刚坚佛刹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昼夜;     袈裟幢世界的一劫,于善胜光明莲花开敷佛刹的不退转音声轮才一昼夜;     不退转音声轮世界的一劫,于法幢佛刹的离垢世界才一昼夜;     离垢世界的一劫,于狮佛刹的善灯世界才一昼夜;     善灯世界的一劫,于光明幢佛刹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昼夜;     妙光明世界的一劫,于法光明莲花开敷佛刹的难超过世界才一昼夜;     难超过世界的一劫,于一切神通光明佛刹的庄严慧世界才一昼夜;     庄严慧世界的一劫,于月智佛刹的镜光明世界才一昼夜;     从镜光明世界一劫,于贤胜佛刹的胜莲花世界才一昼夜. 华严经

107 时空可以伸缩 《法华经》,佛在灵鹫山说法,60小劫不起于座。 《维摩诘经》,毗耶离城,方丈室 普陀山圆通殿

108 别业空间(每人一个宇宙) 四土实在一处! 六道是在一处 常寂光土 唯断尽四十二品之圆教妙觉果佛
常寂光土 唯断尽四十二品之圆教妙觉果佛 实报庄严土 断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无明之别、圆教法身大士 方便有余土 断见思之二乘阿罗汉、辟支佛,及三教(通、别、圆)菩萨 净秽同居土 未断见思之凡夫,天、人、小乘三果 四土实在一处! 六道是在一处 章太炎的故事、悟达国师的故事、西方极乐世界

109 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在《楞严经》中,佛陀讲过“临虚尘”,是指在微观上最小的那些粒子,临近虚空了,不可再分成更微观的“尘”。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是极微之微,佛眼能看到极微之微,即临虚尘。从而可知,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夸克、超弦猜想,很可能是一种数学戏论。

110 对撞机撞不开基本粒子 极微之微(佛眼能看到极微之微),即临虚尘,应该就是基本粒子。佛说,临虚尘再分析就是虚空了,不能再分了。所以不管用多少能量,都打不开一个基本粒子。因为任一基本粒子与宇宙是不二的,所以,既使使用全部宇宙能量,也打不开!

111 无理数才是有理的! 无理数这个东东无穷无尽,写不完说不清,很不讨人喜欢。通过佛法的闻思,颠覆了对无理数的看法。事实上,无理数才是有理的,有理数倒是近似的!俗谛上,宇宙无量无边,没有边际,不可穷尽,众生无量无边,度不穷尽,宇宙的本征参数必定是无理数,只有无理数与宇宙实相相应。

112 中国人活得太累 @尘上花开 : 【中国人太累的原因】1、贫富不均,有仇富心理。 2、一生只做三件事:养孩子,供房子,存钱养老,忽略自己。3、工作时间长压力大。 4、互相设防,缺乏信任感。 5、治安差,没安全感。6、个人权利和财产没保障。 7、对未来充满忧虑。 8、应酬多,好面子。 9、虚情假意,违心做事.10、无信仰还自以为是。

113 要为心师,莫师于心 能为心师者,即是佛性(理性),真如本性,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你的骑师”。这是你的关键所在。 能为心师者,即是佛性(理性),真如本性,如来藏妙真如性

114 求子得子,求妻得妻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求财富得财富,求无畏得无畏 如理如法地求

115 @索达吉堪布 : 如今,影视剧对人们的误导日益加深,宫廷戏的花样百出,使大家越来越推崇“厚黑学”,认为只有脸皮厚如墙、心黑如煤炭,才能生存下去,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这种黑暗自私的处世之道,并不可取。一个人的功名利禄,其实跟前世福报有关,倘若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只能折损现有的福报,与所求南辕北辙! 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言谈举动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只是我们若无正知正见,取舍便往往颠倒过来,该取的舍,该舍的取,希求快乐却选择苦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痛苦中越陷越深。希阿荣博堪布

116 一个人穷富贵贱,不是偶然的。布施得财富报,放生得健康长寿报,嗔恚得相貌丑陋报等等,所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形成原因要有正确的观念,“求之不可得,却之不可免”。如果有这样的知见,你就建立了非常健康、达观的人生观。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命运便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117 了生死,心安理得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118 佛法宝藏中,千经万论,导归净土。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a Mo A Mi Tuo Fo』,可以超越生死,跳出轮回,一生成佛。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有诸乐,无量寿,一生不退成佛 佛法宝藏中,千经万论,导归净土。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a Mo A Mi Tuo Fo』,可以超越生死,跳出轮回,一生成佛。

119

120

121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楞严经》说:“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我们修行人理上开悟后,在事上还需锻炼,渐渐地讲烦恼习气除尽。这个过程,往往是“几回生,几回死”,理上悟了一回,不透彻,事上还动摇,再需深入地做功夫,再进一步,直至彻悟。就是菩萨到了初地,还须向上升进,到等觉妙觉,才能成佛。

122 轮回与涅槃合一不二 修佛法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并克服精神与物质、清净与不净之间的藩篱和障碍,使轮回与涅槃合一不二。把修行融入生活中,您不必非要关在佛堂里打坐才能领悟轮涅不二道理,这是整个修佛法的关键所在。直到我们证悟轮涅不二境界前,我们必须勤修身口意善业,并将它付诸于佛法实修上。----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123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是超越一切知识的真实智慧。

124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 谢 ! 南无阿弥陀佛!


Download ppt "修学佛法 的真实利益 施文敏,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信息化部总经理 2012年5月1日,广州,学友聚会讲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