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国际贸易理论 (上) 袁 建 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国际贸易理论 (上) 袁 建 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际贸易理论 (上) 袁 建 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 国际贸易绪论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思考: 台湾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卖给地处香港的澳门公司分支机构,是不是国际贸易?
海尔青岛总部的冰箱压缩机卖给海尔在美国的分厂,是不是国际贸易? 为什么?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 国际贸易概念 国:国家。 际:边沿。 贸:交换。 易:更换、交换。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国家。 际:边沿。 贸:交换。 易:更换、交换。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真正掌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 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经济(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掌握国际贸易概念需注意的问题 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经济(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思考: 1991年,海南养生堂曾想以12000万RMB的价格将椰岛鹿龟酒的配方卖给美国的某家公司,这是不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包括哪些项目?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
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 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 亿美元,增长17.2%;进口 亿美元,增长18.5%。 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称作什么?“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又称作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 近年中国贸易顺差状况 年份 顺差额 同比增幅 2004 319.8亿美元 / 2005 1018.8亿美元 318% 2006
1774.7亿美元 174% 2007 2622亿美元 48% 2008 2954.6亿美元 12.68% 2009 1960.7亿美元 -34.2%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思考: 如果某国长期大量保持贸易顺差,究竟好不好?为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思考: 假如AB两国同年都出口1000亿美元的货物。A国出口的是飞机、电脑、数控机床;B国出口的是橡胶、咖啡、棕榈油。
则,我们对两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怎样的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全球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展情况: 1953年以前,初级产品为主; 1953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为主;
不久的将来,服务业产品为主。理由? WTO称,2008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12.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3.73万亿美元。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为1056.8亿美元;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2982.6亿美元;中日双边贸易总值2288.5亿美元。随后依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东盟、韩国和台湾省。 问: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谁? 贸易的地理方位(宏观、微观)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 表1 2005-2006年中国主要货物出口市场 单位: 亿美元,% 2005年 2006年 国别或地区 中国出口额 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
表 年中国主要货物出口市场 单位: 亿美元,% 2005年 2006年 国别或地区 中国出口额 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 占其进口总 额的比重 总值 7620 9690.7 美国 1629 9.4 2034.7 10.6 欧盟 1437.1 9.8 1819.8 10.7 中国香港 1244.8 41.4 1553.9 46.2 日本 839.9 16.3 916.4 15.8 东盟 553.7 9.0 713.1 10.4 韩国 351.1 13.4 445.3 14.4 中国台湾 165.5 207.4 l0.2 俄罗斯 132.1 10.5 158.3 9.6 加拿大 116.5 3.6 155.2 4.3 澳大利亚 110.6 8.7 136.2 9.7

14 表2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主要进出口国或地区 (注: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单位 10亿美元;%) 出口排名
表 年世界货物贸易主要进出口国或地区 (单位 10亿美元;%) 出口排名 出口金额 占全球比重 增长率 进口排名 进口金额 1 欧盟 1480 16.4 11 1 美国 1920 20.6 2 美国 1037 11.5 14 2 欧盟 1697 18.2 15 3 中国 969 10.7 27 792 8.5 20 4 日本 647 7.2 9 577 6.2 12 5 加拿大 388 4.3 8 357 3.8 6 韩国 326 3.6 6 香港 336 7 香港 323 10 7 韩国 309 3.3 18 8 俄罗斯 305 3.4 25 8 墨西哥 268 2.9 9 新加坡 272 3.0 239 2.6 19 10 墨西哥 250 2.8 17 10 台湾 203 2.2 全世界 9015 100 16 9333 (注: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15 表3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主要进出口国或地区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出口排名 金额 比重 增长率 进口排名 1 美国 387 14.3
表 年世界服务贸易主要进出口国或地区 (单位:10亿美元 %) 出口排名 金额 比重 增长率 进口排名 1 美国 387 14.3 9 1 美国 307 11.7 2 英国 223 8.2 2 德国 215 7 3 德国 164 6.1 11 3 英国 169 6.5 6 4 日本 121 4.5 12 4 日本 143 5.5 8 5 法国 112 4.1 -2 5 法国 108 3 6 意大利 101 3.7 13 6 意大利 3.9 14 7 西班牙 100 7 中国 3.8 20 8 中国 91 3.3 23 8 荷兰 78 3.0 9 荷兰 82 4 9 爱尔兰 77 10 印度 73 2.7 34 10西班牙 2.9 18 世界 2710 2620 10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16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外贸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GDP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度) =净出口增量/GDP增量 外贸对GDP增长的拉动度 =(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的增长速度 =净出口的贡献度×GDP的增长率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 计 算 2007年中国GDP为人民币24.66万亿元,全年出口总额1.22万亿美元,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
计 算 2007年中国GDP为人民币24.66万亿元,全年出口总额1.22万亿美元,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值为 亿美元。其中出口 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 问: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多少? 2009年我国的进口依存度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依存度好不好?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是有国家存在。 其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9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前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国际贸易真正产生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商品交换是小范围、偶尔的、间断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国际贸易真正产生 机器生产提高效率丰富产品 科技大发展,使交通运输通讯行业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0 三、国际贸易的作用 1、有利于平衡一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有利于发挥国际分工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5、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1 四、国际贸易的特点 1、国际贸易的困难较大 2、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高 3、国际贸易的风险大
各国政策、语言、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增大。 2、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高 支付、运输和保险情况复杂。 3、国际贸易的风险大 信用、商业、价格、运输、政治、外汇等风险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2 商务礼仪 英国礼忌:有三条忌讳: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英国人”。 美国礼忌:与美国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地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即可开始。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3 商务礼仪 法国礼忌:到法国洽谈贸易时,严忌过多地谈论个人私事。因为法国人不喜欢大谈家庭及个人生活的隐私。
德国礼忌: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神聊或节外生枝地闲谈。德国北部地区的商人,均重视自己的头衔,当同他们一次次热情握手,一次次称呼其头衔时,他们必然格外高兴。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4 商务礼仪 东南亚礼忌:与东南亚商人洽谈商务时,严忌翘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悬着颠来颠去。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会当即告吹。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5 商务礼仪 中东礼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与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6 商务礼仪 俄罗斯礼忌: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西方商人的礼待是极其热情的。在同俄罗斯人洽谈贸易时,切忌称呼“俄国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7 商务礼仪 南美礼忌: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并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8 商务礼仪 芬兰礼忌:重视行握手礼,应多呼其“经理”之类的职衔。谈判地点多在办事处,一般不在宴会上。谈判成功之后,芬兰商人往往邀请你赴家宴与洗蒸汽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如你应邀赴宴时,忌讳迟到,且不要忘记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双数的)鲜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饮。在畅谈时,应忌讳谈当地的政治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29 商务礼仪 瑞士礼忌:若给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应写公司的全称,严忌写公司工作人员的名字。因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瑞士人崇拜老字号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于1895年之前,那么你应在工作证件上或名片上特别强调出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0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起源 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绝对成本论 亚当 · 斯密提出 劳动价值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1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概述 ◆早期重商主义 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 政策主张:奖出禁入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概述 ◆早期重商主义 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 政策主张:奖出禁入 ◆晚期重商主义 时间: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政策主张:奖出限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2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金银是财富 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是贸易 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贸易顺差是必须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3 三、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国家实行贸易垄断 对金银输出实行管制 鼓励手工工场的发展 实行出口补贴 对进口消费品实行高额关税 对进口原材料免税
垄断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4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亚当· 斯密( )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伦理学教授。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斯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35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基本上,提出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导致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成本差异,构成国际贸易开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绝对利益论(又称:绝对成本论、绝对优势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6 一、绝对成本优势 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某一国家能以比其竞争者低的成本提供某种商品。换句话说,当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竞争者时,该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一国优势的获得主要来自两方面:先天获得的优势和后天习得的优势。前者包括各种自然条件;后者包括经验和技能。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7 二、贸易基本思想 每个国家应当专业生产并出口其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从中获取利益,增加本国福利。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在本国国内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在本国国内生产效率低、贸易伙伴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这样,交易双方都可从贸易中获利。 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各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8 三、绝对利益论例证 项目 小 麦 布 匹 劳动量 产出量 英国 150 120 50 100 美国 200 400 240
国别 小 麦 布 匹 劳动量 产出量 英国 150 120 50 100 美国 200 400 240 美国以120单位小麦(100单位劳动)与英国的200单位布匹(100单位劳动)相交换。通过自由贸易使两国国民福利水平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39 思考练习题 1.各国生产1单位每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如下表所示: 小麦 衣服 美国 3小时 9小时 英国 4小时 4小时
1.各国生产1单位每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如下表所示: 小麦 衣服 美国 3小时 小时 英国 4小时 小时 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衣服的生产上呢?为什么? 如果在美国与英国之间以1单位衣服换2单位小麦的物物交换价格进行交换,为什么两国均能从贸易中获利?请加以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0 思考练习题 2.在第1题的情况下,假设英国共有500单位可利用的劳动时间。在贸易之前,该国将300单位劳动时间用于生产衣服,剩余的200单位劳动时间用于生产小麦。那么在贸易前,英国能够生产多少衣服与小麦? (提示:由于不存在贸易,因此你的答案就代表着贸易前英国的衣服与小麦的消费量。)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1 思考练习题 3.现在假设英国将其全部的劳动时间用于生产衣服,英美两国按照1单位衣服换2单位小麦进行贸易。再假设英国出口了40单位衣服。在发生贸易的情况下,英国的衣服与小麦的消费量分别是多少?由于贸易,英国可以增加多少的衣服与小麦的消费量?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2 思考练习题 4.接着第1题,现在假设美国共有600单位可利用的劳动时间,在贸易之前,它用330单位劳动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剩余的270单位劳动时间用于生产衣服。那么,在贸易之前,美国的小麦与衣服的生产量(即等于消费量)是多少?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3 思考练习题 5.假设美国将其全都劳动时间用于生产小麦。按2单位小麦交换1单位的衣服,在发生贸易的情况下,美国小麦与衣服的消费量提高了多少?再看看本题与第3题的答案,你是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贸易的确是一种正和博弃?为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4 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 第二章 比较优势论
第二章 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 )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1817年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

45 第二章 比较优势论 第1节 基本的理论假设 第2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3节 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6 §1基本的理论假设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7 一、分析前提 充分就业的完全竞争经济 生产成本不变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交易成本为零 最终产品交易 劳动价值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8 二、主要分析工具与方法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社会无差异曲线 4、国民预算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49 1、生产可能性曲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 Qc A O B Qf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0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稀缺条件下,特定用途使用一种资源而不得不放弃其他机会而牺牲的最大收益,在物物交换时即是选择一单位某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越小,则表示选择该物品的经济合理性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可用两种方法表示:其一是产出表示法,其二是投入表示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1 3、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2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下,我们将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不同商品组合连起来,就得到一条表明各种消费选择的国民预算线 。
4、国民预算线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下,我们将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不同商品组合连起来,就得到一条表明各种消费选择的国民预算线 。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3 §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二、自由贸易实现的充分条件 三、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4 一般而言,自由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LFU/LCU≠LFW/LCW。 用文字表述,即: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等。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自由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LFU/LCU≠LFW/LCW。 用文字表述,即: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等。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5 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 (绝对成本) 小 麦 布 匹 本 国 2(LFU) 3(LCU) 外 国 2(LFW) 1(LCW)
小 麦 布 匹 本 国 2(LFU) 3(LCU) 外 国 2(LFW) 1(LCW)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6 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 可见,本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本国每增加一单位小麦的生产,可比外国少放弃1.33单位的布匹。
同时,外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外国每增加一单位的布匹生产,可比本国少放弃1单位的小麦。 小麦 布匹 本国 LFU/LCU=2/3 LCU/LFU=3/2 外国 LFW/LCW=2 LCW/LFW=1/2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7 二、两国自由贸易实现的充分条件 当本国与外国在生产小麦与布匹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不同,即两国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那么,两国进行自由贸易的可能性就存在。 然而,要将这种潜在的贸易转化为现实的贸易,则需要有两国可接受的贸易条件——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这里,我们假设贸易条件R=PC/PF,即用单位布匹可换取的小麦的数量,1C=(PC/PF) F。 我们分五种情况讨论保证两国贸易实现的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8 1、贸易条件小于两国各自国内交换比例 R=PC/PF=0.4,即 1C=0.4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lC=0.4F 贸易前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lC=0.4F 贸易前 lC=0.5F lC=1.5F 差 额 -0.1F +1.1F 出口布匹 出口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59 1、贸易条件小于两国各自国内交换比例 由表2-3可知,依照R=PC/PF=0.4的交换条件,外国出口1单位布可换得的小麦较贸易前减少0.1单位,本国进口1单位布所需出售的小麦量减少了1.1单位,即自由贸易使外国的贸易利益减少,本国贸易利益增加。这时,外国宁愿自给自足而不愿参与自由贸易。 这表明:R < LCW/LFW<LCU/LFU,则贸易不会实际发生。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0 2、贸易条件等于W国国内交换比例 R=PC/PF=0.5,即lC=0.5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0.5F 贸易前 1C=1.5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0.5F 贸易前 1C=1.5F 差 额 0 F +1 F 出口布匹 出口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1 2、贸易条件等于W国国内交换比例 贸易后,外国1单位布匹所换得的小麦数量不变,而本国则得到1单位布匹所需出售小麦的数量减少了1单位,即本国小麦生产者得到1单位布匹的成本节约了1单位。外国在贸易发生后,贸易利益并没有增加,因此它不会接受该贸易条件参与国际交换,本国虽乐于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但因外国拒绝参加交换,使贸易无法实现。 这表明:R=LCW/LFW<LCU/LFU,则贸易不会实际发生。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2 3、贸易条件等于U国国内交换比例 设R=PC/PF=1.5,即1C=1.5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1.5F 贸易前 1C=0.5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1.5F 贸易前 1C=0.5F 差 额 +l F 0 F 出口布匹 出口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3 3、贸易条件等于U国国内交换比例 贸易后,外国1单位布匹可多换得1单位的食品,而本国得到单位布匹所需出售的小麦量依旧不变,贸易并没有使本国获益,故本国不愿接受该贸易条件参与国际交换。 这表明:R=LCU/LFU>LCW/LFW时,贸易不会出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4 4、贸易条件大于两国各自国内交换比例 设R=PC/PF=1.6,即1C=1.6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1.6F 贸易前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1C=1.6F 贸易前 1C=0.5F 1C=1.5F 差 额 +1.1 F -0.1 F 出口布匹 出口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5 4、贸易条件大于两国各自国内交换比例 贸易后,外国l单位布匹可多换1.1单位的小麦,交易利益较自给自足时净增加1.1单位,本国为得到1单位布匹需多出售0.1单位的小麦,交易利益较自给自足时减少0.1单位,故本国不愿接受此贸易条件并进行国际贸易,而外国则相反。这表明:R>LCU/LFU>LCW/LFW时,贸易不会发生。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6 5、贸易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设R=PC/PF=1,即1C=1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lC=1F 贸易前 1C=0.5F
外 国 本 国 贸易后 lC=1F 贸易前 1C=0.5F lC=1.5F 差 额 +0.5F 出口布匹 出口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7 5、贸易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贸易后,外国1单位布匹可多换得0.5单位的小麦,交易利益较之自给自足时净增加0.5单位;本国为得到1单位布匹所需出售的小麦量净节约0.5单位,贸易利益较之自给自足时净增加。故双方均愿意接受此贸易条件并进行自由贸易。这表明:LCW/LFW<R<LCU/LFU时,自由贸易会实际发生。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8 小 结 上述的分析表明,当两国均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即LCW/LFW<LCU/LFU时,双方存在进行自由贸易的可能性,但要使潜在的贸易变成现实,国际交换条件必须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即LCW/LFW<R<LCU/LFU,后者是自由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同时满足时,自由贸易才会给贸易双方带来互惠性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69 §3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其后的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扩展性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将李嘉图的2×2×1分析模型扩展为n×m×l分析模型,便是其中的重要重要成果。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0 一、n×2×1模型 n×2×1 模型中,贸易国家扩大为n个,但仍是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
假设ai代表第i个国家生产单位A商品的劳动投入量,bi代表第i个国家生产的单位B产品的劳动投入量(i=1,…,n)。 在这个假设下,我们讨论自由贸易发生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1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如果我们按递增的序列排列n个国家用B产品表示的A产品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那么,我们会得到如下的不等式系列:
a1/b1<a2/b2<……an/bn 由不等式(2-6)可知,第1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的机会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第n个国家在生产B产品的机会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反过来说,第1个国家在生产B产品上的机会成本最高、生产效率最低,第n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上的机会成本最高、生产效率最低。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2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由上述不等式可以推知如下式子成立: b1/a1>b2/a2>……>bn/an
两个不等式等价,它们的成立,则表明n个国家交易A与B产品的贸易可能性存在,是贸易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3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要使n个国家之间潜在的贸易变成现实的贸易,还需要充分条件。这便是: a1/b1<R=Pa/Pb<an/bn
要使n个国家间实际发生贸易,国际贸易条件应当被严格限定在 a1/b1与an/bn 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在n个国家的条件下,即使上述不等式被满足,也无法保证n个国家均参加贸易。原因是,这个贸易条件很可能同某个国家的A产品的比较成本正好相等。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4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如我们假设贸易条件R恰好同第i个国家的相等,这时则会有如下的不等式成立:
a1/b1<……<ai/bi=R<ai+1/bi+1<…… <an/bn 该不等式表明:第i个国家不愿参加国际交换,因为从国内用一单位A产品换得的B产品的数量同国际交换的相等,贸易利益并不会随国际贸易增加,故参与贸易的国家是n-1个,即:第1至i-1个国家出口A产品进口B产品,第i+l至n个国家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5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所以,使N个国家都参与贸易的充分条件应当是:
a1/b1<……<ai/bi < R<ai+1/bi+1<……<an/bn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6 二、2×m×1模型 2×m×1模型是两个国家、 m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假设aLi代表本国生产的第i种商品的单位劳动投入,aLi*代表外国生产的第i种商品的单位劳动投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7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在前面的论述里,我们已知道,当贸易国只有两个时,如有 aLc*/aLf*<aLc/aLf,则意味着 aLc*/aLc<aLf*/aLf成立,这两者均可表示本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有比较优势,外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如果用aLi与aLi*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生产单位i产品时的劳动投入(这里i=1,…,m),那么,两国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aL1/aL1*<aL2/aL2*<……<aLm/aLm* 或: aL1*/aL1>aL2*/aL2>……>aLm*/aLm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8 (一)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由上述不等式可知:本国生产的第1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或比较成本)最小,劳动生产率最高;第m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最大,劳动生产率最低。同理,外国生产的第m种产品比较成本最低,劳动生产率最高;第1种产品的比较成本最大,劳动生产率最低。表明两国之间有发生贸易的可能性。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79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要使两国发生贸易,贸易条件R必须严格限定在aL1/aL1*与aLm/aLm*之间。如果R<aL1/aL1*,则意味着外国生产的m种产品其价格均比本国的便宜,故外国不愿进行跨国交易;如果R>aLm/aLm*,则意味着外国生产的m种产品其价格均比本国的昂贵,本国不愿进行跨国交易。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0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当 aL1/aL1*<R<aLm/aLm* 且R= aLi/aLi*则:aL1/aL1*<aL2/aL2*<……<aLi/aLi*=R<aLi+1/aLi+1*<aLm/aLm*意味着: (1)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从第1至第i-1种商品,将由本国出口;外国在生产第i+1至m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商品将由外国向本国出口。 (2)第i种产品将不进行国际交换,因为两国的价格相等。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1 (二)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归纳得出:两国间所有产品都进行贸易的充分条件应当是:
aL1/aL1*<aL2/aL2*<……<aLi/aLi* < R<aLi+1/aLi+1*<aLm/aLm*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2 思考练习题 1.下表列示了法国与德国生产每单位的计算机与小麦所需要的劳动天数: 计算机 小麦 法国 100天 4天 德国 60天 3天
1.下表列示了法国与德国生产每单位的计算机与小麦所需要的劳动天数: 计算机 小麦 法国 天 4天 德国 天 3天 a.计算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 b.哪一个国家在生产计算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哪一个国家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请说明理由。 c.假如贸易条件为1计算机∶22小麦,那么,通过贸易法国每进口1单位的商品将节约多少天的劳动时间?德国每进口1单位商品又将节约多少天? d.假如贸易条件为1计算机∶24小麦,则法国与德国每进口1单位商品将节约多少天的劳动时间? e.请说明在(d)题和(c)题中,贸易收益如何在德国与法国之间进行分配的?为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3 思考练习题 2.下表列示了英国和美国生产1单位的纺织品与汽车所需要的劳动天数: 纺织品 汽车 英国 3天 6天 美国 2天 5天
2.下表列示了英国和美国生产1单位的纺织品与汽车所需要的劳动天数: 纺织品 汽车 英国 3天 天 美国 2天 天 A.计算各国1天的劳动所能生产的纺织品和汽车的单位数量。 B.假设美国有100天的劳动时间。请画出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C.假设贸易条件为1辆汽车∶2单位纺织品,请画出美国消费可能性边界。 D.选择美国贸易前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上的一点,并说明贸易如何产生一个新的消费点,使得美国两种商品的消费量都同时增加了。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4 思考练习题 3.在问题2的例子中,假设美国希望按1汽车∶10纺织品的价格水平进行消费。在自给自足经济下,美国各种商品的消费量是多少?通过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美国的消费组合如何?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5 思考练习题 4.根据李嘉图模型,你如何评价发展中国家声称在与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观点?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6 思考练习题 5.假设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酒需要4天劳动时间,生产1单位的布需要6天的劳动时间。而英国生产1单位的酒需要8天劳动时间,生产1单位的布需要12天的劳动时间。哪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就比较优势而言,情况又如何呢?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7 思考练习题 6.如果一国无法改变其生产结构,它如何从贸易中获利?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8 思考练习题 7.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中,谈判双方认为在现有的美国和墨西哥两国经济的不同规模下,美国从协议中所获得的收入利益要小于墨西哥。运用你在古典模型中所学到的有关贸易收益分配的知识,对此加以评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89 思考练习题 8.“如果美国生产力的增长无法跟上其贸易伙伴,美国将很快丧失其国际竞争力,而无法出口任何商品,它的生活水平也会因此下降。”运用你在此章中所学到的,对此观点仔细地加以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0 思考练习题 9.假设A国和B国具有相同数量的资源,并且A国在生产轮胎和小麦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在轮胎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请在同一图中画出A国与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1 第三章 保护贸易论 §1保护贸易理论的产生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论 §4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及其选择
第三章 保护贸易论 §1保护贸易理论的产生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论 §4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及其选择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nmilton

93 §1保护贸易理论的产生 一、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思想 汉密尔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 1.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
2.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端必需的原料; 4.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奖励金; 5.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6.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4 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李斯特把经济发展过程分成5个时期: (1)原始未开化时期; (2)畜牧时期; (3)农业时期; (4)农工业时期;
(5)农工商时期。 他主张在不同的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外贸政策,提出对外贸易的“三阶段政策”。处于农工业阶段的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制度 。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5 李斯特贸易保护的具体措施 1、关于贸易保护的部门 2、关于贸易保护的具体对象 3、关于贸易保护的时间 4、关于保护贸易的手段
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工业 2、关于贸易保护的具体对象 幼稚工业、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部门 3、关于贸易保护的时间 李斯特主张以30年为最高期限 4、关于保护贸易的手段 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而确定关税 根据工业的性质实行差别税率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6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穆勒三原则: (1)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
(2)保护的产业应在不久之后,没有贸易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 (3)最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在穆勒基础上提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7 一、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巴斯塔布尔两准则: (1)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能够成长、自立;
(2)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贸易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8 一、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小岛清标准 : (1)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对潜在资源的利用。
(2)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 (3)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99 二、贸易保护的理由 (一)经济方面的论据 1、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保护和增加就业机会 2、实行保护贸易可以促进本国产业多样化
3、因反对不公平贸易而采取保护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0 反对不公平贸易而采取 保护政策的几种情况 (1)抵制外国廉价劳动力竞争 (2)反对倾销和补贴而采取保护措施 (3)把关税作为报复与谈判手段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1 二、贸易保护的理由 (二)非经济论据 1、保障国家安全 2、调整社会收入的分配 3、保护国民身体健康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2 §3超保护贸易论 一、新贸易顺差论 二、对外贸易乘数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3 一、新贸易顺差论 凯恩斯认为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过时。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就业”,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要求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为提高“有效需求”,凯恩斯极力提倡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活动,要求政府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争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4 一、新贸易顺差论 凯恩斯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一国国民收入总量。贸易顺差越大,则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就越大,解决失业与危机问题的作用也越大。 所以,一个国家越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对本国的好处就越大。由此出发,凯恩斯大力宣扬“奖出限入”政策,为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5 二、对外贸易乘数论 凯恩斯的后继者进一步认为: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贸易顺差增量的倍数,从而构成贸易乘数论。
国民收入均衡式:Y=C+I+G+(X—M) C=a+bY ;M=h+jY 。 Y=a+bY+I+G+X-h-jY 整理得: Y=(a+I+G+X-h)/(1-b+j) 对上式求X的一阶导数得: dY/dX=l/(1-b+j) [l/(1-b+j)]称为外贸乘数。表明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贸易额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6 §4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及贸易政策的选择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二、贸易政策的选择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7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保证本国工业尤其是幼稚产业的发展,通过本国工业的发展来增强国际竞争力,最终造就自由贸易及平等竞争的条件,无疑是合理的要求。 值得提出的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保护是为了不保护,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一旦时机成熟,幼稚产业成长起来以后,就撤消这种保护。不仅如此,即使在保护期间,也不排斥国外的竞争,只是要把这种竞争限制在适当的、本国工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有限度的国外竞争,对本国工业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8 (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考虑是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考虑是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09 (三)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平稳性,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而实行保护政策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三)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平稳性,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而实行保护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0 (四)考虑到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贸易对各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的影响而适当采取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合理的。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四)考虑到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贸易对各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的影响而适当采取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合理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1 二、贸易政策的选择 (一)贸易政策的条件 1、选择贸易政策时应当考虑现实的国际条件 2、选择贸易政策时,应当慎重把握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
3、选择贸易政策时,应当了解本国在特定领域的影响力大小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2 二、贸易政策的选择 (二)选择贸易政策的原则
第一,如果一国政府的意图是实现某个国内生产或消费方面的目标,那么采取直接对准这一目标的政策往往要优于贸易政策。 第二,在选择贸易政策时,首先必须确立贸易政策的目标,不同的目标下选择贸易政策应具有整体眼光与长远思维。 第三,应当合理地选择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第四,必须注重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3 第四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 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114 第四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模型的前提及分析工具 §2赫克歇尔——俄林的自由贸易模型 §3 H-O模型的扩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5 §1模型的前提及分析工具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 假设前提 二、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状况 三、要素可替代的情况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6 一、赫——俄模型的假设前提 1、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2、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 3、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7 1、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1)生产过程的规模收益不变,即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线性齐次)的;
(2)资本要素(K)与劳动要素(L)在生产中可以相互替代,即生产函数是正常的; (3)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4)调整是瞬时的,从而经济总处于均衡状态。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8 (3)所有市场(包括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 (1)没有运输费用; (2)自由贸易; (3)所有市场(包括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19 3、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1)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即所讨论的是一个2×2×2模型;
(2)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通常称为“禀赋”),并且得到充分的利用; (3)消费者偏好能够用一组常规形状的(即凸向原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表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0 二、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状况 设定: 本国生产每米布匹所需要的土地公顷数为TC; 生产每米布匹所需要的劳动小时数为LC;
生产每千克小麦所需要的土地公顷数为TW; 生产每千克小麦所需要的劳动小时数为LW; 本国的劳动供给总量为L; 本国的土地供给总量为T。则: LCQC+LWQw≤L (4.1) TCQC+TWQw≤T (4.2)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1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 Qw L/Lw T/Tw E O L/Lc T/Tc Qc
由于布匹相对于小麦来说更加劳动密集,即LC/LW>TC/TW,因此本国的劳动约束线比土地约束线更陡峭。图4-1中的粗黑线表明两个约束一起决定了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 O L/Lc T/Tc Qc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2 三、要素可替代的情况 由于土地与劳动相互替代所带来的伸缩性,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不是固定系数情况下的拗折形状,而是像图中平滑的曲线。 T T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3 §2赫克歇尔——俄林的自由贸易模型 一、贸易模型 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4 一、贸易模型 M 贸易条件 C1 A C M1 M3 E P P1 M2 O X1 X2 X X3 B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5 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点性质 第一,X商品价格相对于M商品价格变贵了; 第二,X商品产量增加,M商品的产量减少; 第三,实际收入却明显地提高了;
第六,进出口价值额是相等的; 第七,无差异曲线要高于封闭经济状态下的无差异曲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6 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定理:每个国家都将出口它的充裕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W国较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意味着它生产资本密集商品的机会成本较低,而U国较低的资本密集程度则意味着它生产劳动密集商品的机会成本较低。这样,当两国按照各自的要素密集程度实行国际专业化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便都可以获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7 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生产技术 要素供给(禀赋) 最终产品的需求 偏好 古典模型 商品价格 生产成本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收入分配 古典模型 H-O模型

128 §3 H-O模型的扩展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二、雷布辛斯基定理 三、贫困化增长理论 四、大国经济条件下的情形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29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定理:关税将增加在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
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那么劳动要素的收入将趋于增加。其直观的理由是:稀缺要素密集型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对该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提高了它的价格与收益。 政策结论是建立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0 二、雷布辛斯基定理 定理:一种要素赋有的增加将会减少另一种要素密集的商品的生产。
例如,劳动要素数量的增加将减少M商品的产量。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要素供给的增加使得资本要素相对变少了,受这种资本稀释效应的影响,在生产技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该国只能通过增加X商品的生产来维持一个与劳动要素供给增加之前完全相同的K/L,以便使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与比较利益保持不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1 例 证 某国原来拥有劳动1100单位,资本350单位,生产X、M产品的K/L分别为1K+10L=1X,5K+2L=1M,共生产100单位X产品和50单位M产品: 100K+1000L=100X 250K+100L=50M 现该国增加192单位劳动,则生产情况为: 120K+1200L=120X 230K+92L=46M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2 雷布辛斯基定理结论 (1)享有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应该预期到它们的劳动要素密集型工业的规模将会趋于收缩,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维护其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工业是不可行的。 (2)相反,对于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适时宜地发展技术与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工业则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并使经济增长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结果。 (3)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的积累与增加,其要素密集就会发生变化,而这必然会导致其比较利益的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3 三、贫困化增长理论 贫困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生产要素的增长使得出口产品的供给迅速增加,则有可能产生贫困化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但会严重恶化贸易条件,甚至会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的绝对下降。 贫困化增长的作用机制:当某国 (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4 四、大国经济条件下的情形 (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与大国经济 (二)S—S定理与大国经济 (三)雷布辛斯基定理与大国经济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5 (一)赫——俄定理与大国经济 大国条件下赫——俄定理仍然有效。
只要这两个大国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那么它们通过国际的专业化分工而进行贸易,仍然可以实现各自的比较利益而使它们两国的国民福利得到改进。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6 (二)S—S定理与大国经济 S—S定理在大国经济条件下一般也能成立,但是关税的效应也可能是相反的。
假如关税导致的是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下降,那么受关税保护的那种商品生产的密集要素的收入反而会下降。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大国经济中市场容量很大,该国如果对进口商品通过关税而加以限制,那么本国的替代品生产部门将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导致其产品价格的下降,进而影响其所使用的密集要素的收益或是不变,或是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中,最后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那需要根据该国国内的需求状况而定。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7 (三)雷布辛斯基定理与大国经济 雷布辛斯基定理不能推广到大国经济情形。
因为,雷布辛斯基定理依赖于要素价格不变与商品价格不变这个非常严格的前提假定,而这种假定只有在小国经济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8 第五章 自由还是干预 ——对贸易利益的反思 §1贸易条件 §2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 §3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39 §1贸易条件 一、关于贸易条件的含义 二、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0 一、关于贸易条件的含义 1、贸易条件的涵义 2、几种贸易条件指数的比较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1 1、贸易条件的涵义 一般认为,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它有两种表示法:
物物交换表示法,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 价格表示法,这种贸易条件就是一国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亦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2 2、几种贸易条件指数的比较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即上面所说的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以Px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T=(PX/Pm)×100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3 2、几种贸易条件指数的比较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S代表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测度体现在该国出口商品中的每单位国内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S=(PX/PM)×ZX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4 2、几种贸易条件指数的比较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以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乘上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就是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I=(PX/PM)QX I代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X代表出口量指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5 二、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1、相互需求决定贸易条件论 2、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6 约翰 · 穆勒(又译作约翰·密尔,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穆勒是李嘉图之后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著是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秉承斯密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极力反对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此外,他在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都有重要的建树。 约翰·穆勒 (John S. Mill)

147 1、相互需求决定贸易条件论 约翰·穆勒认为,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实际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均衡的贸易条件。 它取决于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状况。当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亦即双方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时,交换比例就被现实地确定了。这就是所谓“国际需求方程式”。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48 马歇尔(1842—1924)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新古典学派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建立了静态经济学。作为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马歇尔在他的著作里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把数学的定量材料仅仅作为附录和脚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149 2、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就是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进出口量组合点的轨迹。
从原点出发、过两国提供曲线交点的那条射线所代表的比价线就是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价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0 2、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国的提供曲线会随着国内需求变化而改变。 马歇尔把需求的变动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情况本国对原来供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增加; 另一种情况是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1 一、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二、技术进步与贸易条件 三、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 四、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 五、技术贸易与贸易条件
§2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 一、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二、技术进步与贸易条件 三、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 四、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 五、技术贸易与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2 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种增长是出现在进口竞争行业还是出口行业。
结论:假定生产要素增长能影响商品的世界价格,那么,替代进口的经济增长会改善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而扩大出口的增长会使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3 (1)中性技术进步 (2)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3)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4 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那就会因增加出口而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进口竞争产品,则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该国进口减少,进口产品价格可能因此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改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5 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那就会导致出口增加,有可能引起出口下跌而使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进口竞争产品,那就会导致进口减少,有可能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6 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3)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都会增加,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看哪种资源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从上述两种情况加以具体推定。当然,技术进步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外,还要受到该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以及外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影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作出判断。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7 三、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影响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一国出口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贸易条件趋向改善,而一国出口结构过分依赖于初级产品,则贸易条件趋向恶化。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会移向奢侈品等工业制成品,并使得制成品出口国享有提高产品相对价格、改善贸易条件的好处,而使得那些原料、谷物等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8 四、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 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若能影响进出口价格的比率,则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有些贸易政策手段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出口配额,即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 出口限制。如果光从贸易条件考虑,这些国家当然不会采取上述贸易政策。采取这类贸易政策措施,大半出于考虑保护国内某些产业、争取动态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或迫于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或出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考虑。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9 五、技术贸易与贸易条件 如果引进的技术是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那么,为支付进口技术设备的费用,势必要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如果世界市场上该类产品已经饱和,甚至供大于求,而有关国家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实行保护壁垒措施(事实上如此),那就会使本来就缺乏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引进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生产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增加出口,势必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和贸易条件的恶化。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0 五、技术贸易与贸易条件 如果引进的技术是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为支付进口技术及设备的费用,就要相应地增加出口。一般说来,与进口技术相联系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或者相应地减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很明显,随着进口替代的发展和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及创新,不仅可以改变进口结构,而且有可能改变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出口商品的构成。可见,这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技术引进。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1 §3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机 制 三、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2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 理论的演变 (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作 用的测定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3 (一)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 1、“剩余产品出口”论 2、“进口初级产品与资本积累”论 3、“间接利益与直接利益”论
4、“大宗产品出口”论 5、“二元经济”论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7、“经济增长率”论 8、“促进创新”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4 1、“剩余产品出口”论 斯密的“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5 2、“进口初级产品与资本积累”论 李嘉图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 通过进口廉价初级产品,阻止土地收益递减、工资上涨和利润率下降倾向,就可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6 3、“间接利益与直接利益”论 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具有两种利益:
直接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分工,使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二是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该国经济活动持续进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间接利益。表现在,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进口竞争,刺激储蓄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等等。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7 4、“大宗产品出口”论 该观点是加拿大经济学家因尼斯提出。 所谓大宗产品,主要指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这些产品的开发和新发现,常常导致国内大量剩余。这些剩余由大批量的出口吸收,便可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8 5、“二元经济”论 刘易斯把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尚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农业部门。
如果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传统部门生产的是进口替代产品,对外贸易的扩展无疑将有助于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产品的市场和需求,并降低劳动力的工资(因为食品的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69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的观点是D.H.罗卜特逊在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50年代R.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通过以下五条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0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地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它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1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2)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2 (3)出口也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3)出口也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3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4 6、“经济增长发动机”论 (5)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5 7、“经济增长率”论 科登认为一国进行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将发生以下5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收入效应,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国民收入总量增加。 第二,资本积累效应,贸易收入的一部分被用于投资时,该国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 第三,替代效应。进口投资品会使投资品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导致投资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6 第四,收入分配效应。贸易的发生将会使收入转向出口生产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储蓄率就会提高,因而提高了资本积累率。
第五,要素加权效应。假定生产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一致,那么产出的增长率就可视为各种生产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当出口扩大,并且出口生产使用的是那种增长更快的生产要素时,出口生产的增长率往往会提高得更快。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7 8、“促进创新”论 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创新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
如果对外贸易能够刺激一国的创新活动,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这种联系是通过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创新活动的刺激而实现的。可见,从新增长理论中能引伸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依据。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8 (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定 西方学者用“贸易依赖度” 来说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贸易依赖度=贸易额(进口额M+出口额X)÷国民收入(Y) 进口依赖度=进口额(M)÷国民收入(Y) 出口依赖度=出口额(X)÷国民收入(Y)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79 利用进口依赖度测定 有必要引进进口收入弹性的概念: 进口收入弹性e=△M/M/△Y/Y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0 运用进口收入弹性测定 进口的收入弹性e大于1,称为顺贸易偏向增长,表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增长;
e<l,称为逆贸易偏向增长,这说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退。 e=1,称进口依赖度不变(即中性增长),这是一种国内外生产要素得到了最有效利用的一种最佳状态。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1 利用出口依赖度测定 出口依赖度也可作为一个测量指标。
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出口对该国的经济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2 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竞争机制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传递机制 (三)创新机制 (四)积累机制 (五)优化机制
(六)传播交流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3 (一)竞争机制 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4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传递机制 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5 (三)创新机制 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 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6 (四)积累机制 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 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
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因为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 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7 (五)优化机制 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优化一国经济结构。 一方面,任何一国都不可能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利用国际贸易来平衡。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8 (六)传播交流机制 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会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89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三、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90 首先,国际贸易能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要看本国的经济主体能否采取合理的行动,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要看该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91 其次,国标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92 再次,国际贸易能否持续地带动一国经济发展,还要看能否在总体上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93 最后,国际贸易能否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看一国能否选择正确的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情况调整这种政策和战略。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Download ppt "国际贸易理论 (上) 袁 建 新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